导读:本文包含了警察公共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警,雅安,中排,交通安全教育,警察公共关系,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传播力,群众参与,联动
警察公共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明[1](2019)在《“雅安交警”微博影响力 全国交警微博中排第叁》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2019年第叁季度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发布,“雅安交警”在“全国十大交警微博”中排名全国第叁。“如你所愿!”今年3月的一天,“雨城交警”发布了一条微博。其中一张照片展示了一辆布满灰尘的“僵尸车”上写着“有本事拖走,不拖走就别(本文来源于《雅安日报》期刊2019-12-30)
魏文兵,李泽,张鹏[2](2019)在《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手段,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飞速流传。2018年1月,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中,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强调:"要贯彻党建总要求,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在依法治国、决胜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在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的潮流中,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已是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6期)
耿青国,陈文跃[3](2019)在《激活城市警察公共关系新动能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百年未有的深刻变化,城市警察公共关系正面临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聚集,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城市警察机关必须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警民关系导向,勇于开拓创新,谋划新方略、开启新举措,妥善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公共关系,积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真心实意保护民众利益,竭尽全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系统性践行民生警务服务方略,着力助推警务执法效果变革、民生警务效率变革、和谐警民关系思路变革,力求重新激活城市警察公共关系的新动能。(本文来源于《辽宁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宋福娟,孔维涵[4](2019)在《基于公众需求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时期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理清现状,处理好警民关系,已成为我国公安机关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是新时期警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不断了解公众需求的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关系活动。本文主要从警察公共关系的角度探讨公众需求及其特点,以及满足公众正当需求的途径和方法。(本文来源于《警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孔俊喆[5](2019)在《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构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风险社会的视野下,要想从源头上避免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前提条件就是构建完善的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同时对树立警察尊严的形象,促进警察与群众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构建的概述,深入分析当前社会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的新型管理理念,以防范、预警,解决等为基础,构建适合中国风险社会的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机制,为降低警察公关危机风险系数、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19期)
陈永辉,向达[6](2019)在《新时代警察执法形象危机与应对——以警察公共关系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警察公共关系是警察与社会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警察执法形象危机影响着警察公共关系的构建。以警察公共关系为视角,分析警察执法形象危机发生的原因,发现主要是警察的执法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存在差距,公众的知法守法与新时代的要求存在差距,以及全媒体时代舆论的负面导向,应加强公安机关对警察执法形象危机的防范,建立与完善警察形象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本文来源于《广西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康蕊[7](2019)在《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探讨了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意识、警察公共关系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警察公共关系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指出在数字化网络快速更新的情况下,警察只有更新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才能转变警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本文来源于《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彩丽[8](2018)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办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对于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工作,必须要关注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过程当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结构设置落后和公关理念落后的现象。必须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过程当中落实好完善工作机制和创新服务理念的工作,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提升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水平。(本文来源于《休闲》期刊2018年12期)
[9](2018)在《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构建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化"就是广泛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力量。新时代公安机关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现代警务理念为引领,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重要。因此,应当明晰新时期公安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思路与理念,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警务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工作实践。(本文来源于《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谭晓佩[10](2018)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警察公共关系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范围广,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恶化,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东莞市公安局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加大维稳力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了各类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并与相关职能部门有效配合,消除了很多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安全隐患。但是目前,东莞市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法涉诉、林地权属纠纷、复转军人待遇等问题,很可能会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东莞市公安局往往奋斗在第一战场,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时候还会成为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情绪发泄对象,严重损害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如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东莞市公安局合理运用警察公共关系管理,就能有效解决问题,树立警察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公安机关的权威和声誉。本文对东莞市公安局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警察公共关系管理进行研究,首先结合相关背景和实际,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一些与本文主题相关基础性的理论和概念,包括公共关系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新公共管理、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第叁部分结合东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其发展历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东莞市公安局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采取的警察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为东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管理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公安机关不断完善警察公共关系管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2-01)
警察公共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手段,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飞速流传。2018年1月,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中,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强调:"要贯彻党建总要求,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在依法治国、决胜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在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的潮流中,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已是必然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警察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明.“雅安交警”微博影响力全国交警微博中排第叁[N].雅安日报.2019
[2].魏文兵,李泽,张鹏.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研究[J].法制博览.2019
[3].耿青国,陈文跃.激活城市警察公共关系新动能的思考[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9
[4].宋福娟,孔维涵.基于公众需求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研究[J].警学研究.2019
[5].孔俊喆.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机制构建分析[J].法制博览.2019
[6].陈永辉,向达.新时代警察执法形象危机与应对——以警察公共关系为视角[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
[7].康蕊.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探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8].黄彩丽.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办法探讨[J].休闲.2018
[9]..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构建路径探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10].谭晓佩.群体性事件中的警察公共关系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