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帖研究论文-张惠淇

刻帖研究论文-张惠淇

导读:本文包含了刻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拓,中国书法,传承,刻帖

刻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惠淇[1](2019)在《论传拓技艺对刻帖书法的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既没有影印也没有拍摄技术,书法的传播主要借助传拓技艺。传拓技艺推动了宋代对法书墨迹的刊刻,当时,只有朝廷大臣才会分得刻帖拓本,书法的传承在当时是非常受局限的。本文对传拓技艺作了简要分析,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官方刻帖《淳化阁帖》与民间刻帖《玉虹楼法帖》进行了比较,分析拓本的得失,通过刻帖的传承情况论述传拓技艺在书法传承的中独特的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2期)

张胜利[2](2019)在《清代乾、嘉、道时期江南地区私家刻帖活动探究——以钱泳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以来,私家刻帖活动日趋兴蛊,至乾、嘉、道时期达到高潮。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以刻帖擅名者,钱泳即为其中佼佼者,他一生勤于鎸刻法帖,在乾、嘉、道时期乃至整个清代的私家刻帖活动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以钱泳为中心,考察分析其刻帖活动特点、学术贡献及地位与影响,并以此透视江南地区私家刻帖活动的发展概况。(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20期)

张岩[3](2019)在《刻帖的兴起与“书法经典”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人的传统书学观念中,学书当学习“二王”一系的书法,即将以“二王”一系书法为代表的刻帖为范本,进行“临帖”,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了今天人们开始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但其实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自古而然。基于这样的学书传统,本文主要讨论自宋代刻帖兴起以来人们是如何建构了以“二王”一系帖学为代表的“书法经典”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刻帖兴起的意义。本文认为,刻帖的兴起导致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学书范本、学书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书法史的发展方向。这一方面体现在,由于宋代刻帖的官方权威性,碑刻自其兴起之后就退出了中国书法史的舞台,中国书法史上的“帖学时代”就此开启。人们的学书由晋唐之广取诸法转而变为宋代以后的独尊二王。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习书方式的转变。刻帖的出现使学书范本变得易得,人们无论是学书还是观赏都变得轻而易举。学书范本的普及,使书法学习较唐代以前更加方便。临帖成为了人们学书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学书方式从多元走向了单一。这两种转变是宋代至清代以来中国书法史变迁的主导性因素。本文的撰写以时代为纲,以宋代为中心。分为五章,第一章提出问题:当代书学对于传统书学的理解是怎样的?传统学书方式的真实状况又是什么?第二、叁章比较晋唐和宋代以降在学书素材的选取和学书方式的应用方面的异同,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由于刻帖的兴起而导致的两个转型。第四章,主要研究刻帖在宋代的接受情况。本文将社会各阶层的学书者大致分为叁个不同群体:皇家、宋四家、宋代一般文人,所谓宋代一般文人是鉴赏、收藏活动中的主要群体。通过研究他们对于刻帖的接受态度,进而广泛了解刻帖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通过分析他们的书论、诗文、书法实践等,来探讨宋代社会如何构建了“二王”一系的书法经典地位。第五章结论部分,主要分析宋代刻帖的兴起对之后近千年的书法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客观地分析元、明、清四位有代表性的帖学书家在创作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由此揭示出刻帖对元、明、清书坛发展所带来的垄断性弊端。书坛所呈现出的以帖学书风为绝对主导学书方式的状况,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片面的。本文试图通过这种研究,对现当代书法创作的取法对象和学书方式方面提供更广泛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刻帖的兴起使宋代至清代碑学中兴之间的书法取法趋向单一;第二,宋代以后以临帖作为书法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存在局限性的,它忽视了书法学习的全息性;第叁,“二王”一系帖学的“书法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皇家政治干预的基础上建构起来,并逐渐在此后的书法传承中深入人心的。(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9-05-01)

高树浩,陈君兰[4](2019)在《王肯堂的鉴藏观念与刻帖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肯堂是晚明着名的儒医,官至翰林院检讨,学问渊博,擅于鉴藏。一生结交了一大批私人鉴藏家,又遍观古代书画名迹,鉴赏能力颇高,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王肯堂钻研刻帖,对当时几个着名的刻帖持批评的态度,所刻《郁冈斋墨妙》在刻帖史上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从王氏笔记和题跋入手,结合《郁冈斋墨妙》的编次揭示了他的鉴藏观念及其对于当时流行刻帖的批评。(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06期)

石怀佐[5](2019)在《神笔王铎的精品刻帖——《拟山园帖》》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末,涂涂和爸爸看了王铎的书法展。涂涂本来兴致勃勃,可他发现很多作品都是龙飞凤舞的行草书,就没了兴趣:"看不懂,王铎的字没啥好看的嘛!"这天夜里,一个伟岸的身影闯入了他的梦乡。"涂涂,你说我的字没啥好看的,我可有点伤心哪!"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人向涂涂说道。(本文来源于《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期刊2019年02期)

黄辉[6](2019)在《《枯树赋》刻帖及相关问题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枯树赋》《唐文皇哀册》被后世奉为褚遂良书法的经典之作,宋代以来关于其书迹的真伪之争也持续不断。从北宋苏颂的记载来看,北宋所传《枯树赋》已为唐人双钩填墨的摹本了,即便米芾见到的《枯树赋》亦为唐人的双钩墨迹本。至明代,此二帖曾为王世贞购藏,综合其对于二帖的记载来看,多有混淆之处,王视《唐文皇哀册》为神物,然詹景凤所论与此相反。王曾将二帖刻石置于弇山园内,到了清代,二帖后由太仓吴氏后人吴大铨购去,复置于吴氏宗祠内。王世贞生前摹刻了大量的名家刻帖,随着时代变迁,大多刻帖已散失殆尽,至今太仓弇山园内仍遗留《枯树赋》刻帖一套,然此帖不为今人所知,此刻帖又见载于王世贞的《弇州山人题跋》,然书中所记亦有未详尽之处。关于《枯树赋》刻帖的底本,王并未言明,而历史上关于《枯树赋》是否为真迹说也一直争论不止。(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9年02期)

朱万章[7](2018)在《论清代岭南刻帖与鉴藏》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岭南刻帖空前繁荣。这些刻帖,虽有精粗之别,但客观上为我们保存了不少可资参照的珍贵素材,无论从历史研究价值,还是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均具有深远意义。不少名家书法赖诸帖而存,诸帖中所存之史料除有裨于研究书画家及其艺事之外,同时为明清两代的史学研究提供了佐证。本文即是对清代岭南刻帖的梳理与钩沉,对了解清代岭南地区的书画鉴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书法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多强[8](2018)在《刻帖中兼刻法书题跋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刻帖兼刻帖跋究竟源自何时?明清之际为何刊刻题跋表现如此突出?最早在北宋年间《兰亭续帖》中发现刻帖的同时刻了题跋,后来的刻帖也有类似情况,但不够明显。刻帖同时又刻题跋的现象在明代和清代比较常见。刻帖同刻帖跋作为刻帖的一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了书迹历代流传的原貌,为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21期)

梁达涛,余凯凯[9](2018)在《从刻帖的失真看苏、米在明代的传承际遇——以项穆《书法雅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大力宣扬正宗说,反对时人学习苏轼、米芾书风。项穆以为,对于苏、米书风把握得不准确,反易趋"纤诡"之风,最终不得其要。项氏一说,从主观角度进行了较为中肯的论述。不过,项穆并没有谈到社会的现实状况,未免不够全面。明代刻帖之风兴盛,佳本难求、拓本失真、伪刻造假风气等对学书者造成较大困惑,这一点不容忽视。深入历史维度,对项穆所谈及的问题将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可从客观层面对项穆之说的不完整进行补充。(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8年11期)

于博[10](2018)在《明代后期叁种特色刻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后期刻帖繁盛,数量众多,大部分为私帖。私帖撰集者选帖主观性更强,刊帖目的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万历中期以后出现了叁种在选帖上极具特色的刻帖——地域性断代丛帖、诰书个人丛帖、名家赠言断代丛帖,为明人首创,前代所未见。它们除了具有书法价值外,还具有极强的文献价值。但目前关于这些刻帖的研究尚显不足,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可能。本文以明代后期这叁种特色刻帖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撰集者身份,总结其选帖的特点,剖析其刊帖的目的,并阐(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8期)

刻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清初以来,私家刻帖活动日趋兴蛊,至乾、嘉、道时期达到高潮。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以刻帖擅名者,钱泳即为其中佼佼者,他一生勤于鎸刻法帖,在乾、嘉、道时期乃至整个清代的私家刻帖活动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以钱泳为中心,考察分析其刻帖活动特点、学术贡献及地位与影响,并以此透视江南地区私家刻帖活动的发展概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刻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惠淇.论传拓技艺对刻帖书法的传承[J].汉字文化.2019

[2].张胜利.清代乾、嘉、道时期江南地区私家刻帖活动探究——以钱泳为中心[J].中国书法.2019

[3].张岩.刻帖的兴起与“书法经典”的形成[D].中央美术学院.2019

[4].高树浩,陈君兰.王肯堂的鉴藏观念与刻帖批评[J].中国书法.2019

[5].石怀佐.神笔王铎的精品刻帖——《拟山园帖》[J].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9

[6].黄辉.《枯树赋》刻帖及相关问题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

[7].朱万章.论清代岭南刻帖与鉴藏[J].书法研究.2018

[8].张多强.刻帖中兼刻法书题跋问题初探[J].现代交际.2018

[9].梁达涛,余凯凯.从刻帖的失真看苏、米在明代的传承际遇——以项穆《书法雅言》为例[J].书法.2018

[10].于博.明代后期叁种特色刻帖研究[J].文艺争鸣.2018

标签:;  ;  ;  ;  

刻帖研究论文-张惠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