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捐赠行为论文-吴晨宇,朱新彧,刘政

个人捐赠行为论文-吴晨宇,朱新彧,刘政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捐赠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个人捐赠,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个人捐赠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吴晨宇,朱新彧,刘政[1](2019)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个人捐赠行为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越来越强,慈善事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了提高我国的个人捐赠水平,首先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引出从捐赠次数、捐赠额度和捐赠忠诚度叁个方面测定个人捐赠水平的方法,并从外部影响因素和内生驱动因素两个方面探究影响个人捐赠水平的因素,共提出39个研究假设。基于路径分析假设检验和路径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9个成立的研究假设,最后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叁个层面给出提高个人捐赠水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对外经贸》期刊2019年04期)

戴雨轩[2](2018)在《社会比较视角下的个人捐赠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捐赠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关系到中国慈善事业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慈善总量已经逐步达到欧洲发达国家水平,但距离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在我国企业仍为第一捐赠来源,个人捐赠比例依旧过低。深入探究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个人捐赠并非简单的个人决策过程,个体会评估自身观点和行为的需求或驱力,并且会利用他人作为比较尺度,进行判断和决策,所以利用社会比较理论对亲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可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社会比较会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从社会比较理论入手,将社会比较看作一个整体过程,综合获得社会信息、考察社会信息等方面对个人捐赠行为进行全面分析,探究影响个人捐赠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采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子课题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个人捐赠积极性处于可观状态,但捐赠的主动性意识还有待提高,社会暂未形成日常捐赠的浓厚的慈善氛围;第二,人口统计学特征会影响个人捐赠行为,女性、受过较高教育、有宗教信仰、对未来经济预期较好的人们,是慈善团体可以发展的有潜力的动员对象;第叁,捐赠信息获得是解释个人捐赠行为的重要变量,个人获得的捐赠信息越多,更有可能激发人们的公益热情,促进大家参与到慈善捐赠中;第四,周边捐赠氛围对个人捐赠行为有积极影响,周边捐赠氛围越好,个人参与捐赠的可能性越大;第五,社团参与能促进个人捐赠行为,还通过捐赠信息获得对个人捐赠行为产生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可以作为思考个人捐赠行为的一个视角,将社会比较视为整体过程对个人捐赠进行考察具有可参考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杨咪[3](2017)在《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阶段有关于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文章、报道可以发现个人捐赠档案有利于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有利于档案馆节省资金,更有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目前影响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有:档案捐赠制度还不健全、公众对档案馆知之甚少、档案所有者捐赠意识不高、档案捐赠工作专职人才紧缺、档案馆网站对捐赠宣传较少、捐赠奖励方式不够规范等。本文通过对现有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文章、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主体、动因、规律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做好捐赠思想宣传工作、突出地域特色激发家乡情怀、制定档案捐赠工作办法、搭建档案捐赠者信任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1)

曾建光,张英,杨勋[4](2016)在《宗教信仰与高管层的个人社会责任基调——基于中国民营企业高管层个人捐赠行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高管层的社会责任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信仰宗教的高管层,他们以个人名义捐赠的情形日渐增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带动效应,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据此,本文通过考察信仰宗教的私企高管层在进行个人捐赠决策时,是否存在风险规避的主观意识,以探究高管层社会责任"高层基调"(Tone at the Top)的心理动因。研究发现,信仰宗教的私企高管层,其个人捐赠更多;这种现象在高风险企业尤为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信仰西方宗教对私企高管层社会责任基调的显着影响不像东方宗教那样普遍存在。本文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层的社会责任基调中,包含其"厌恶风险"的内心诉求;这可能也进一步表明,私企高管层信仰宗教可能并非源自心底对宗教价值理念的完全认同;其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企高管层"祈求平安"的内心愿望。(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6年04期)

何士青,林平,汪周腰[5](2015)在《论我国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与慈善立法的完善——基于社会调查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慈善意识淡薄、慈善组织不成熟、慈善监督体系不健全、慈善激励机制乏力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慈善立法,构建一个以慈善基本法为主体、其他慈善法律规范为补充的慈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慈善组织运作制度,健全慈善监督机制,强化慈善激励机制。(本文来源于《法律社会学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徐昀[6](2014)在《增权理论视角下老年人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老年人的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作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再分配,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在社会慈善事业中,老年人始终处于弱势的无权或者弱权地位。文章通过增权理论对导致老年人的无权、弱权地位的原因分析,认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老年人自身、其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和慈善组织等多个方面。必须通过采取个体主动模式和外力推动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进行赋权增能,鼓励和帮助其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赵敏[7](2014)在《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个倡导提升综合国力的时代,慈善捐赠行为着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慈善事业作为混合型的社会分配方式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个人捐赠行为更是有着巨大的、可挖掘的潜力。本文从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其提出的发生结构主义模型,将个人捐赠行为作为社会实践行为的一种,建立研究框架,从惯习、资本和场域叁个维度展开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理论模型的阐述和定义、研究框架的建构、研究假设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实证分析,包括数据处理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效度检验、信度检验、影响因素与个人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构建路径图;第叁部分是总结与讨论,主要是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结果,从惯习、资本和场域叁个方面分析讨论其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和存在的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措施。通过分析可知慈善意识、经济因素、慈善组织透明度、税收减免力度因素与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相关性较高。慈善捐赠中存在的个人捐赠力量相对薄弱,捐赠水平低,公民参与率不高,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慈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是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现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捐赠文化体系,形成全民捐赠理念,建立完善的慈善立法体系,改革个人捐赠税收政策,加强慈善组织管理,营造良好捐赠氛围等措施,是推进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4-06-30)

何志兴[8](2014)在《个人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已有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捐赠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机制。但是这些已有模型普遍缺乏对于捐赠行为中情绪所起作用的探讨。在捐赠行为中,捐赠者感知到关于捐赠对象的信息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研究中实验一将探讨情绪因素和群体知觉会如何影响个人捐赠行为。2011年慈善领域掀起问责风暴,这使得研究当前特有的非营利组织生态背景下,个人捐赠行为的规律极具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中实验二将探讨不同非营利组织声誉和不同非营利组织性质如何影响个人捐赠行为。本研究采用典型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实验一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运用两段标准化的情绪诱发影片和自编的捐赠情境材料操作实验变量,选取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实验二采用3×2混合设计,运用自编非营利组织声誉和性质材料操作实验变量,选取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实验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个人捐赠行为中,情绪类型有显着主效应,F(1,126)=6.11,p<0.05;群体知觉状况存在极其显着的主效应,F(1,126)=14.38,p<0.01;情绪类型与群体知觉状况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F(1,126)=4.12,p<0.05;实验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声誉有极其显着的主效应,F(2,83)=6.33,p<0.01;组织性质不存在主效应,F(1,83)=0.11,p=0,742;组织声誉与组织性质存在极其显着的交互作用,F(2,83)=8.10,p<0.01.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更能促进个体的捐赠。结果不支持积极情绪效应而支持共情乐趣的观点。(2)个体在捐赠中存在内群体偏好的倾向,对于群体线索的感知会促进个体的捐赠。(3)情绪和认知因素会共同作用影响个体的捐赠行为。积极情绪的个体更多的运用启发式加工,对于群体线索更为敏感,在捐赠中更倾向于内群体偏好。(4)非营利组织声誉会对个体捐赠产生影响。积极声誉促进捐赠,消极声誉对捐赠产生伤害作用。(5)非营利组织性质不会直接影响个体捐赠,但是与非营利组织声誉因素共同作用会影响到个体的捐赠。(6)官办非营利组织对消极的声誉信息十分敏感,而民办非营利组织则对积极声誉消息敏感。个体在面对不同声誉信息时,对两种性质组织的捐赠出现了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罗俊[9](2013)在《社会压力影响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为700亿元,占同年我国GDP比例0.13%,人均捐款数为51.1元,仅占同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21%。而2011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8-12)

张进美,刘武,刘天翠[10](2013)在《城乡居民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差异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CATI随机调查辽宁省14市及所辖农村中811名居民,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研究人口统计学因素对个人日常捐赠行为和特殊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和政治面貌等因素对城乡居民的日常捐赠行为和特殊捐赠行为均有显着影响;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对城市居民的特殊捐赠行为有显着影响,且不同年龄城市居民间的日常捐赠行为差异显着。最后,提出促进居民慈善捐赠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社会保障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个人捐赠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个人捐赠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关系到中国慈善事业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慈善总量已经逐步达到欧洲发达国家水平,但距离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在我国企业仍为第一捐赠来源,个人捐赠比例依旧过低。深入探究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个人捐赠并非简单的个人决策过程,个体会评估自身观点和行为的需求或驱力,并且会利用他人作为比较尺度,进行判断和决策,所以利用社会比较理论对亲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可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社会比较会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从社会比较理论入手,将社会比较看作一个整体过程,综合获得社会信息、考察社会信息等方面对个人捐赠行为进行全面分析,探究影响个人捐赠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采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子课题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个人捐赠积极性处于可观状态,但捐赠的主动性意识还有待提高,社会暂未形成日常捐赠的浓厚的慈善氛围;第二,人口统计学特征会影响个人捐赠行为,女性、受过较高教育、有宗教信仰、对未来经济预期较好的人们,是慈善团体可以发展的有潜力的动员对象;第叁,捐赠信息获得是解释个人捐赠行为的重要变量,个人获得的捐赠信息越多,更有可能激发人们的公益热情,促进大家参与到慈善捐赠中;第四,周边捐赠氛围对个人捐赠行为有积极影响,周边捐赠氛围越好,个人参与捐赠的可能性越大;第五,社团参与能促进个人捐赠行为,还通过捐赠信息获得对个人捐赠行为产生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可以作为思考个人捐赠行为的一个视角,将社会比较视为整体过程对个人捐赠进行考察具有可参考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捐赠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晨宇,朱新彧,刘政.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个人捐赠行为机制研究[J].对外经贸.2019

[2].戴雨轩.社会比较视角下的个人捐赠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18

[3].杨咪.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曾建光,张英,杨勋.宗教信仰与高管层的个人社会责任基调——基于中国民营企业高管层个人捐赠行为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6

[5].何士青,林平,汪周腰.论我国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与慈善立法的完善——基于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律社会学评论.2015

[6].徐昀.增权理论视角下老年人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

[7].赵敏.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4

[8].何志兴.个人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罗俊.社会压力影响个人慈善捐赠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10].张进美,刘武,刘天翠.城乡居民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差异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3

标签:;  ;  ;  ;  

个人捐赠行为论文-吴晨宇,朱新彧,刘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