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中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关中,方言俗语,农耕文化
关中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姣[1](2019)在《从方言俗语看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耕文化是关中平原风俗文化的核心。作为地域风俗文化的活化石,关中方言中处处彰显着该地区深刻的农耕文化精神。方言词汇、俗语民谚不仅保留着不少已经消亡的农具、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还积淀了大量宝贵的农业生产经验,且关中人特有的农耕文化性格、价值观念也蕴含其中。(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胡倩倩,费叁华,娄阳[2](2019)在《《白鹿原》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中方言是关中地区地方形象特色的重要载体,《白鹿原》中关中方言的表达和运用对于《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地——西安的地方形象的传播和构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语言景观为切入点,解读文艺作品《白鹿原》中蕴含的西安文化元素,从人物称谓、秦腔戏曲、日常俗语、粗鄙脏话四个维度揭示其所指代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从而指明其所反映的西安地方文化特色。从静态语言景观和动态语言景观两个方面分析了《白鹿原》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路径,并揭示出了《白鹿原》关中方言语言景观使西安地方形象从实体形象到虚拟形象再到公众认知形象的地方形象构建过程。(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迪[3](2019)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关中方言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贾平凹是着名的陕西籍作家,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中纯正且地道的方言运用使其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但是对于译者来讲,方言翻译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一方面,方言翻译的理论还没有形成。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没有系统的理论可以参考。另一方面,地方方言有其自身的语言特色,对于译者来讲,理解地方方言需要一定的心力。因此,本文选择了由本土译者翻译并出版的《土门》英译本为研究材料,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方言英译的方法。《土门》是贾平凹于1996年创作完成并发表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乡村城市化的故事。该书由胡宗锋,贺龙平和罗宾·吉尔班克(英)联合翻译并于2018年由峡谷出版社面向英语读者发行。陕西籍着名翻译家胡宗锋对贾平凹作品英译有着极大的兴趣和贡献,参与翻译了贾平凹的诸多作品,例如《高兴》《黑氏》《土门》以及即将出版的《废都》。1986年,丹·斯波伯(Dane Sperber)和狄杰尔·威尔逊(Deirdre Wilson)提出关联理论,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estAugest Gutt)于1991年将其运用到翻译领域,他认为翻译也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行为,涉及两次明示推理过程,目的是寻找最佳关联。在第一个明示交际过程中,译者应推断原文作者要传递给原文读者的交际意图;在第二个明示交际推理过程中,译者应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将作者的意图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以《土门》英文版为研究材料,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探究关中方言的英译方法。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关中方言翻译是两次明示推理的过程,但是对于译者来讲,第一次明示推理过程是第二次明示推理过程的前提;第二,译者可以从文化,语义和文体叁个方面理解关中方言并获取关联,其次在准确考量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文化背景下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促使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作者的意图实现最佳关联。(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唐正大[4](2019)在《社会性直指与人称范畴的同盟性和威权性——以关中方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指性成分需要语境才可以获得解读,常见的人称代词和人称范畴、指示代词、时态标记等属于指称性直指成分。非指称性直指成分主要编码社会性含义,如亚洲语言中常见的敬语谦语系统以及欧洲语言的T-V二分。现代汉语及其方言则显示出"轻尊卑重亲疏"的类型特征。本研究以中原官话关中方言为主要对象,设立两个与社会性直指相关的指标/参项,即同盟性指标(solidarity index)和威权性指标(entitlement index)。包括式代词"咱"及其衍生品在指称性和社会性直指方面呈现出一系列功能与限制,这与其正向同盟性有关,可以说,正向同盟性才是"咱"使用的必要条件。正向同盟性可以通过事件的谓词语义等特征表现出来。具有负向同盟性取值的两个第叁人称指称形式分别为:人称代词"他"和不定代词"伢(人家)"。使二者呈现二分对立的则是威权性指标。具体讲,二者在话语中形成了以言者或言听双方为参照的威权性等级:"伢>你/我/咱>他"。该等级在事件语义层面、认识情态层面和道德评价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文章在这两个社会性直指指标下审视了谓词层面的人称范畴,尤其是位移祈使句在编码人称范畴(包括性和同盟性)时的方式与互补格局,以及禁止祈使句否定词的使用如何编码正向和负向的同盟性。本文从社会性直指的角度,梳理和讨论了一系列在以往研究中散见的不同结构、范畴,揭示出关中方言直指性范畴显赫、尤其是社会性直指范畴显赫的类型特征。(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9年02期)
郭晔旻,Will[5](2019)在《关中方言里的“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中,对小孩子的称呼各有各的特色。福建一带说"囝",江浙地方讲"囡",到了湖南,称呼又变成了"伢"。湖南再往西去,在西南、西北方言里则出现了"娃"的用法。"娃"这个称呼,属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方言。陕西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书中就有很多关中方言的成分,全书到处都是"娃"。以书中的"黑娃"(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7期)
王军营[6](2019)在《关中方言“駤”“呆”略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在关中地区通行的方言中,仍有许多古汉语辞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频繁地使用。譬如,一个人性格刚愎,倔强固执,听不进去别人好的意见,一味顺着自己心思做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人駤(读作zhì)得很!""那是个駤人!""駤駤子脾气!"还有,表示一个人不明事理,做事不灵活,思维较愚笨,常会说"这人做事呆(读作ái ,与"挨打"的"挨"同音)得很!""那是个呆人!"或者偶尔将"駤"与"呆"两字组成词语,即"駤呆"、" 呆駤",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王军营[7](2018)在《试论古籍“阿家”与“曹大家”的读音——由关中方言之“阿家”説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关中方言"阿家"是对女子夫家母亲的称呼,恰好也印证了古代社会人们日常用语"阿家"的存在。汉魏至唐宋的"大家"并非皇帝或宫廷贵妇之专称,应是当时社会对尊者的泛称之一。长期以来,东汉"曹大家"的"家"字多读"姑"音。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来看,"大家"很可能与"阿家"类似,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读作"加"音。(本文来源于《文献语言学》期刊2018年01期)
姬睿,岳静[8](2018)在《关中西府方言古语词小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家川位于陕甘边界的关山脚下,受地缘、区位交通和人口迁徙等因素影响,现主要使用关中西府方言。以该地方言为语料,通过查阅《说文》《玉篇》《方言》《广雅》《集韵》《字汇》等文献,考证关中西府方言中的古语词八条。通过古今对比和联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汉语的认识,修正一些误读误用现象。(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孙樱元[9](2018)在《孙吉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达及与关中方言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孙吉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孙吉方言中几类较有特点的表达结构的分析和考察,讨论了"状语+形容词""形容词+得+程度补语"及其他几种结构的语法形式,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说明,并将其中部分结构与邻近的关中方言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唐正大[10](2018)在《关中方言的将来时间指称形式——兼谈时体情态的共生与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区分将来时(future tense)和将来时间指称(future time reference),前者是语法范畴,有专用形式表达;后者是语言需要表达的功能性、语义性概念;汉语属于无时语言,因此将来时间指称作为一种寄生功能(parasitic function),使用其他范畴(如体、情态等)和结构来表达。关中方言有多种将来时间指称形式:将始体"VP呀"、将行体"VP得咧"和惯常体"VP呢"等。前两种分别代表了世界语言将来时间指称的两大类型,即表意愿和预测,这与Bybee et.al(1994:280)所概括的将来时核心功能基本一致。两种格式具有一定的互补性:"VP呀"在结构上排斥动结式/动趋式等具有完结语义的动词,语义上排斥非自主动词,表达意愿情态,属于施为者导向型情态(agent-oriented modality)。"VP得咧"在结构和语义上适用的动词范围较广,其情态解读根据动词的自主性以及主语人称而有所不同,认识情态解读适用于非自主动词以及主语为第叁人称的自主动词,道义情态解读适用于主语为第一、二人称的自主动词。"VP得咧"表达的情态属于言者导向型情态(speaker-oriented modality)。文章附带提及汉语完成体的显赫性等类型特点。(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18年02期)
关中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中方言是关中地区地方形象特色的重要载体,《白鹿原》中关中方言的表达和运用对于《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地——西安的地方形象的传播和构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语言景观为切入点,解读文艺作品《白鹿原》中蕴含的西安文化元素,从人物称谓、秦腔戏曲、日常俗语、粗鄙脏话四个维度揭示其所指代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从而指明其所反映的西安地方文化特色。从静态语言景观和动态语言景观两个方面分析了《白鹿原》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路径,并揭示出了《白鹿原》关中方言语言景观使西安地方形象从实体形象到虚拟形象再到公众认知形象的地方形象构建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中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姣.从方言俗语看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化[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
[2].胡倩倩,费叁华,娄阳.《白鹿原》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与构建[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王迪.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关中方言英译研究[D].西北大学.2019
[4].唐正大.社会性直指与人称范畴的同盟性和威权性——以关中方言为例[J].当代语言学.2019
[5].郭晔旻,Will.关中方言里的“娃”[J].环球人文地理.2019
[6].王军营.关中方言“駤”“呆”略谈[J].华夏文化.2019
[7].王军营.试论古籍“阿家”与“曹大家”的读音——由关中方言之“阿家”説起[J].文献语言学.2018
[8].姬睿,岳静.关中西府方言古语词小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8
[9].孙樱元.孙吉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达及与关中方言的比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唐正大.关中方言的将来时间指称形式——兼谈时体情态的共生与限制[J].方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