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呼吸组分论文-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

土壤呼吸组分论文-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呼吸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循环,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温度敏感性

土壤呼吸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1](2019)在《氮添加及林下植被去除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组成,二者对于氮添加及林下植被去除的响应可能不同。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为对象,探讨了氮添加(N+)和林下植被去除(U-)对一个生长季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贡献者,其贡献率达85.53%;根系呼吸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仅有14.47%;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1.59(CK)、1.73(N+)、1.66(U-)、1.89(N+U-)μmol C·m-2·s-1,氮添加促进了生长季初期、末期的土壤呼吸,林下植被去除提高了生长季旺盛期土壤呼吸,而氮添加+林下植被去除同时作用下,整个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显着增强,且高于氮添加与林下植被去除的单独作用,说明氮添加+林下植被去除对于促进土壤呼吸存在迭加效应;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为1.36(CK)、1.45(N+)、1.44(U-)、1.52(N+U-)μmol C·m-2·s-1,各种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均无显着影响;氮添加与林下植被去除均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各处理下根系呼吸R10变化幅度大于微生物呼吸,说明根系呼吸对各处理的响应要比土壤微生物呼吸更加敏感;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表现不一样的变化规律,表明土壤含水量为该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重要调控因素。本研究为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循环过程及其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孙龙,李远,赵彬清,李飞,胡同欣[2](2019)在《中度火干扰对帽儿山次生林土壤呼吸组分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帽儿山实验林场次生林中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中度火干扰后的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进行量化和分离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定量分析,揭示中度火干扰后,短期内生长季土壤呼吸组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度火烧后,短期内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呼吸速率(Rs)不存在显着差异;火后土壤异氧呼吸速率(Rh)升高约18.6%,土壤自养呼吸速率(Ra)显着降低约41.9%(P<0.05);温度是控制该地区土壤呼吸组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火干扰后,土壤呼吸、土壤异氧呼吸和土壤自养呼吸的Q10值(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与对照样地相比均降低,说明中度火干扰后,帽儿山地区次生林生态系统,短期内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火干扰后,土壤深度5 cm和10 cm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上升31.2%和7.3%。因此,对火干扰后,帽儿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定量分析,为火干扰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程伟松[3](2019)在《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盐沼湿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沼湿地具有较高的碳累积速率,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库向大气排放碳的主要途径,对盐沼湿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盐沼湿地植被生产力较高,其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将显着影响盐沼湿地土壤呼吸。然而目前关于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盐沼湿地土壤呼吸影响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深入。本研究以滨海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野外中型实验系统,在土壤中添加互花米草地上凋落物(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凋落物(植物根系)并种植植物。在无植物和种植植物的土壤中添加地上凋落物和地下凋落物的四个处理(对照、添加地上凋落物、添加地下凋落物以及添加地上和地下凋落物)中,测定土壤呼吸速率、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分别从植物和微生物的角度探究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探究互花米草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盐沼湿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我们连续监测了各处理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后,土壤呼吸年碳排放总量地上和地下凋落物添加处理分别增加28.78%和40.90%;异养呼吸年碳排放总量地上和地下凋落物添加处理分别增加了246.22%和171.99%;自养呼吸年碳排放总量地上和地下凋落物添加处理分别增加了22.03%和36.83%。土壤异养呼吸的增量要显着高于土壤自养呼吸,但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温度敏感性(Q_(10))和基础呼吸(R_(10))对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的响应也无显着差异,但两者均存在季节动态变化。土壤呼吸及其组分Q_(10)表现为夏季大于春季,但R_(10)表现为春季显着大于夏季,这可能是植物和微生物体内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导致。(2)通过测定植物生物量、植物叶与茎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探究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凋落物输入增加植物生物量、植物叶与茎碳、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总量,且地下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显着高于地上凋落物。土壤自养呼吸、土壤异养呼吸分别与植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总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自养呼吸、土壤异养呼吸分别由植物、土壤微生物调控。植物通过吸收凋落物中的养分,增加根系生物量和提高根际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自养呼吸;土壤微生物则通过分解凋落物后提高自身活性以及激发效应对土壤异养呼吸产生影响。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凋落物对盐沼湿地土壤碳排放的重要性,揭示了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即凋落物通过改变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盐沼湿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这些结果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盐沼湿地土壤碳排放过程及其机制的认识,并为全球模型模拟盐沼湿地土壤碳释放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志良,刘美,赵文强[4](2019)在《增温对高寒灌丛土壤呼吸不同组分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其原因可能为土壤呼吸不同组分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及相应的非生物和生物机制存在显着差异。文章分别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系统地论述了增温对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高寒灌丛土壤呼吸不同组分的影响机制,发现增温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植物根系的生理活性直接促进土壤异养呼吸和根系呼吸。同时增温能通过改变非生物因子影响土壤呼吸各组分速率,如增温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而间接促进土壤呼吸;而增温引起土壤水分含量较小程度的降低不足以抑制土壤呼吸过程。增温还能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生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生物因子影响土壤呼吸各组分速率,如增温导致植物细根生产量、死亡量和分解速率提高,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活性增加;增温还导致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向革兰氏阳性菌和放线菌群落转变,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惰性有机碳的利用增加。受根际土壤可利用碳含量较高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呼吸对增温的响应不敏感,增温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也不显着。由此可见,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生态系统中,气候变暖将通过改变非生物与生物因子影响土壤呼吸等碳释放过程。以上结果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灌丛土壤碳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磊,桑昌鹏,余再鹏,林宇,施秀珍[5](2019)在《滨海人工林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台风强降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预测,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水将更加频繁和剧烈,可能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目前对极端降雨如何影响土壤呼吸各组分的认识仍是缺乏的。因此选取亚热带滨海湿地松和尾巨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8月在设置去除根系和对照处理一年后,应用Li-8100土壤CO_2通量测定系统,对2次台风强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和环境因子进行原位监测,分析2次台风前后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强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次台风强降雨显着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促进了土壤呼吸各组分。2种人工林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均呈现出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自养呼吸的上升不明显。土壤总呼吸与异养呼吸的峰值与土壤湿度的峰值同步,而自养呼吸峰值要滞后1天。(2)第一次降雨,湿地松和尾巨桉土壤异养呼吸对总呼吸的贡献率分别是自养呼吸的5.15和6.28倍。相比于土壤自养呼吸(R_a),异养呼吸增加的幅度更大且响应更快。(3)第一次降雨湿地松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及尾巨桉土壤异养呼吸与土壤湿度的二次曲线关系存在拐点,而第二次降雨促进了2种人工林土壤异养呼吸、总呼吸速率。2次台风强降雨湿地松和尾巨桉人工林的土壤自养呼吸均和土壤湿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综上,研究结果强调了极端降水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显着影响,应该将其纳入模型中,以提高对碳-气候反馈的预测。(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焦振[6](2019)在《帽儿山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组分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土壤碳库是大气碳库的3倍左右,因而土壤碳排放是全球变暖正负反馈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帽儿山地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多年连续野外观测研究了土壤呼吸(Rs)及其组分(根际呼吸RR和异养呼吸RH)年际波动与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中设置3个样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挖壕试验,利用气室方法分别量化了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RR和RH。区分了我国东北温带森林冬季土壤呼吸组分及其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非生长期(11-次年4月)Rs和RH的温度敏感系数(&10)均高于生长期(5-10月)。不论是生长季还是非生长季,Rs的温度敏感性Q10均高于RH,表明根系相对与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温度敏感性。两年的非生长季Rs、RH和RR均值分别为:94、79和14 g Cm-2,其相应年通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0.8%、14.5%和4.5%。非生长季、生长季和全年尺度上RH对Rs的贡献率分别为84.8%、60.7%和63.3%。如果简单地用非生长季Rs全年贡献率一个固定值,即忽略非生长季Rs、RHRR对其相应年通量的贡献率间的差异,将生长季Rs组分区分的测定值上推到全年尺度,会对Rs各组分的年通量估测造成显着的偏差,RH误差为-34g Cm-2yr-1(-6%)、RR误差为16 g C m-2yrf-1(5%)。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为了准确区分北方森林的土壤呼吸组分,测定非生长季土壤呼吸组分区分是非常必要的。(2)在帽儿山通量塔所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设置了 8个样地,进行了为期4年(2008-2011年)的测定,分离量化土壤呼吸组分,比较了天然次生林8个样地的样地内、样地间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及4年的年际波动。揭示了Rs和RH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Rs和RH速率均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但是否受水分的影响因样地而异,在所有受水分影响的样地中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体积含水率成负相关关系。选择不同的模型估测8个样地4年平均Rs和RH分别为:843.36 gC m-2 yr-1-830.89 gC m-2 yr-1和531.31 gC m-2 yr-1-523.46 gC m-2 yr-1,可见模型选择对年累积通量影响很小。土壤呼吸组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总体上样地间变异与年际波动接近且不大(一般不超过10%)。4年相比,2008年干旱导致生长季累积通量较大的样地间变异,表明在气候异常年份要考虑地形引起的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土壤呼吸样地间变异主要与中细根生物量、A0层和B层土壤容重有关,中细根生物量高(底物多)、A0层容重低(有利于土壤透气)、B层容重低(有利于土壤透水)的样地对应较高的Rs及其组分。因此,本文认为在类似林分水平这样的小尺度范围内,为准确估测土壤碳通量,可适当增加样地内土壤呼吸速率测量点的重复而减小样地的重复。(3)为了探索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生物因子——细根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并不对原有8个固定样地造成破坏,在落叶阔叶林通量塔周围的3个临时样地中,采用地下碳平衡法和连续根钻决策矩阵法估计了落叶阔叶林的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并测定了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探索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指出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季细根一个普遍被忽略掉的生长高峰,提出底物供应和互利合作共同控制的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8个样地总地下碳分配(TBCA)为614.13±68.40 g C m-2 yr-1,是地上凋落物产量的2.83倍;而地下碳平衡法估算的细根生产力为306.70±46.06 g C m-2 yf-1,与3个临时样地连续根钻决策矩阵估计值(267.78-354.36 g C m-2 yr-1)非常接近,表明两种途径相吻合。细根生产力大约占TBCA的50%,表明根系GPP分配额用于呼吸作用和根系生物量生长大约各占一半。细根生物量(FRB)和坏死量(FRN)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碳、氮含量为期两年的逐月测量表明,FRB和FRN的双峰模式大致相反,但两者都与MBC和MBN在季节性上不同步。MBC和MBN在季节动态上大体保持一致,均在生长及中期达到最小值,分别约为55.62 g C m-2和4.93 g N m-2,而在冬季1月份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5.38 g C m-2和24.23 g N m-2。FRB通常在叶片展叶前达到最大值(406.65 g m-2),随后在叶片展叶期间达到死亡率峰值,在初夏达到第二个较小的峰值,并在叶片衰老后降至最小值(273.37 g m-2)。FRB、FRN和细根死亡率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无直接关系,但与下个月的微生物生物量显着相关。微生物与细根生长和死亡的季节动态交替现象,表明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进化关系形成了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机制。(4)为初步揭示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在林分水平上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格局,并研究这种格局的生长季动态,在阔叶红松林中,利用20 m×20 m样地内2 m间隔机械布置121个测量点研究了林分尺度Rs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变异,大约每月测定1次。对Rs速率及其对应的土壤温湿度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进行半方差分析表明,Rs速率的变程明显小于0-10cm 土壤温度变程和0-10cm 土壤含水率的变程,反映了R 速率的空间变异大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中结构性因素所占比重均大于50%(土壤含水率除外),说明它们在林分水平上均具有中等程度,甚至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格局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而土壤含水率可能由于降雨的影响没有表现出季节上的规律。方差分解表明,样地内土壤呼吸变异主要受底物因子(凋落物现存量、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底物因子与环境因子(表层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容重)共同作用控制,最优模型解释了 45%的Rs总空间变异。样地内土壤呼吸测定位点分布应该重点考虑林木空间位置以及微地形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异质性,差异性个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东北典型温带森林土壤呼吸野外监测数据集,而且可为今后我国长期野外监测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李一凡,王玉杰,王彬,王云琦[7](2019)在《叁峡库区典型林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模拟酸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酸雨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重庆缙云山叁峡库区针阔混交林内选取3块样地,设置了断根与不断根两组处理,每组处理设置pH为4. 5(对照)、4. 0、3. 25和2. 5共4个梯度的模拟酸雨处理.试验观测模拟酸雨下土壤总呼吸与异养呼吸变化特征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同时采集土样,研究土壤pH、碳氮比及细根生物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呼吸与异养呼吸均表现出了季节变异趋势.不断根样方的CK、T4. 0、T3. 25和T2. 5处理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 89、1. 88、1. 75和1. 74μmol·(m~2·s)~(-1),断根样方的RCCK、RCT4. 0、RCT3. 25和RCT2. 5处理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 37、1. 32、1. 19和1. 08μmol·(m~2·s)~(-1).季度平均土壤总呼吸与异养呼吸在2016年7月前差异不显着(P> 0. 05),2016年10月后差异均显着(P <0. 01)并呈现对照> pH4. 0> pH3. 25> pH2. 5. 2016年的累积土壤呼吸量T4. 0、T3. 25和T2. 5处理相比对照分别降低3. 89%、9. 64%和11. 24%,RCT4. 0、RCT3. 25和RCT2. 5处理相比对照分别降低6. 79%、13. 23%和25. 56%.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处理降低了异养呼吸占比,降低程度随着酸雨pH增加而加强,说明了酸雨对于异养呼吸的抑制超过了自养呼吸.模拟酸雨处理虽然增加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但是对土壤温度与湿度无显着影响(P> 0. 05); 2016年10月之后相比对照模拟酸雨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碳氮比、降低了细根生物量.土壤呼吸与细根生物量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碳氮比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与水分对模拟酸雨下土壤呼吸的差异贡献不大,细根生物量与碳氮比是酸雨处理下呼吸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伟晶,陈世苹,张兵伟,谭星儒,王珊珊[8](2018)在《半干旱草原土壤呼吸组分区分与菌根呼吸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呼吸组分的区分对于理解地下碳循环过程非常重要。而菌根真菌在地下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有关菌根呼吸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应用深浅环网孔法,结合浅环、深环(排除根系)和一个带有40μm孔径窗口的土壤环(排除根系但是有菌根菌丝体)将根和菌丝物理分离,来区分不同的呼吸组分。结果表明:异养呼吸对总呼吸的贡献比例为51%,根呼吸的贡献比例为26%,菌根呼吸的贡献比例为23%,菌根呼吸的比例3年变化范围为21%-26%。与国内外研究相比,此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菌根呼吸测量精度范围,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切实可行。对菌根呼吸的准确定量将有助于预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释放过程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马志良,赵文强,刘美,朱攀,刘庆[9](2018)在《土壤呼吸组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碳循环过程.土壤呼吸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连接着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碳转移过程.土壤呼吸可分为异养呼吸和根源呼吸(根系呼吸和根际微生物呼吸)等组分.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发生部位与利用的有机碳源不同,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可能存在显着差异.然而,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完全实现土壤呼吸各组分的精确区分和量化,气候变暖对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仍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土壤碳循环评估的精确性以及对气候变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变化的认识.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土壤呼吸组分区分技术,分析了土壤呼吸组分区分的研究结果,并论述了土壤呼吸各组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提出仍需发展新的土壤呼吸组分区分技术或者改进和创新现有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精确区分野外条件下根源呼吸组分,同时开展土壤呼吸组分对多种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期更全面地认识土壤碳循环过程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梦雅,符云鹏,黄婷婷,赵亚鹏,贾辉[10](2018)在《等碳量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研究了等碳量添加生物炭、秸秆、生物炭+秸秆条件下烤烟生长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等碳量添加有机物料后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均显着提高;添加有机物料的3个处理中,单施生物炭处理土壤TOC含量最高,CO_2排放量最低;单施秸秆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AOC)占TOC的比例及CO_2排放量最高,但TOC含量最低;生物炭+秸秆处理土壤TOC含量显着高于添加秸秆处理,AOC含量显着高于单施生物炭处理,且CO_2排放量显着低于单施秸秆处理。土壤ROC、DOC、MBC之间关系密切,叁者与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等碳量添加有机物料条件下,生物炭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可减少CO_2的排放,但短期内对提高土壤AOC的效果不如秸秆直接还田明显,而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AOC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好,但会增加CO_2的排放,两者配施既提高了土壤AOC的含量,又减少了CO_2的排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土壤呼吸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帽儿山实验林场次生林中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中度火干扰后的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进行量化和分离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定量分析,揭示中度火干扰后,短期内生长季土壤呼吸组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度火烧后,短期内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呼吸速率(Rs)不存在显着差异;火后土壤异氧呼吸速率(Rh)升高约18.6%,土壤自养呼吸速率(Ra)显着降低约41.9%(P<0.05);温度是控制该地区土壤呼吸组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火干扰后,土壤呼吸、土壤异氧呼吸和土壤自养呼吸的Q10值(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与对照样地相比均降低,说明中度火干扰后,帽儿山地区次生林生态系统,短期内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火干扰后,土壤深度5 cm和10 cm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上升31.2%和7.3%。因此,对火干扰后,帽儿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定量分析,为火干扰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呼吸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氮添加及林下植被去除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2].孙龙,李远,赵彬清,李飞,胡同欣.中度火干扰对帽儿山次生林土壤呼吸组分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3].程伟松.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盐沼湿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及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马志良,刘美,赵文强.增温对高寒灌丛土壤呼吸不同组分的影响机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王磊,桑昌鹏,余再鹏,林宇,施秀珍.滨海人工林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台风强降雨的响应[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6].焦振.帽儿山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组分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子[D].东北林业大学.2019

[7].李一凡,王玉杰,王彬,王云琦.叁峡库区典型林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模拟酸雨的响应[J].环境科学.2019

[8].李伟晶,陈世苹,张兵伟,谭星儒,王珊珊.半干旱草原土壤呼吸组分区分与菌根呼吸的贡献[J].植物生态学报.2018

[9].马志良,赵文强,刘美,朱攀,刘庆.土壤呼吸组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8

[10].王梦雅,符云鹏,黄婷婷,赵亚鹏,贾辉.等碳量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18

标签:;  ;  ;  ;  

土壤呼吸组分论文-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