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SCT,胃淋巴瘤,胃间质瘤,进展期胃癌
胃淋巴瘤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唐立[1](2019)在《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淋巴瘤、32例胃间质瘤、40例进展性胃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胃癌粘膜面受累(100%)明显高于胃淋巴瘤(12.50%)、胃间质瘤(18.75%)(P<0.05),胃壁厚度>2cm(45.00%)明显低于胃淋巴瘤(87.50%)、胃间质瘤(93.75%)(P<0.05);胃淋巴瘤胃壁侵犯范围>50%(62.50%)明显高于胃间质瘤(12.50%)、胃癌(30.00%)(P<0.05);胃淋巴瘤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CT值和强化值明显低于胃间质瘤、胃癌(P<0.05);胃间质瘤动脉期CT值和强化值明显低于胃癌(P<0.05)、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胃癌(P<0.05);胃淋巴瘤明显强化率(0.00%)明显低于胃癌(65.00%)、胃间质瘤(68.75%)(P<0.05);3种胃部肿瘤周围淋巴结肿大阳性率依次为胃淋巴瘤(87.50%)、胃癌(65.00%)、胃间质瘤(6.2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国正,章浙伟,夏聪,陆方晓,王旭[2](2019)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胃淋巴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侵及胃窦,8例侵及胃体,3例侵及胃底,1例侵及贲门部,6例侵及胃多部位。15例胃周见肿大淋巴结。浸润型20例,肿块型3例,溃疡型7例。30例均见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17例中度强化,13例明显强化。15例可见粗大黏膜强化,15例可见浆膜毛糙。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余明华[3](2019)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例PGL患者,其中男29例,女20例,男女比例1.45:1,中位年龄52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39例、纳差18例、腹胀15例、消瘦14例、反酸、嗳气10例、解黑便或血便9例、恶心、呕吐8例、呕血或呕吐咖啡样物4例、腹部包块1例。49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MALT淋巴瘤,2例Burkitt淋巴瘤,1例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1例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变部位以胃体、胃窦多见,多部位病变较单部位多见,单纯累及胃底1例,胃体6例,胃角1例,胃窦10例,胃体胃窦交界处1例,其余30例为多部位病变,内镜表现为溃疡型17例、结节样隆起或肿物型16例、浸润型5例。失访2例,47例可随访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60.35个月(95%CI 53.01-67.69),其中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70%,81.90%,81.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ugano分期ⅡE期-Ⅳ期(P=0.022)、IPI评分3-5分(P=0.013)、CA125升高(P=0.008)、LDH升高(P=0.000)是PGL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LDH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28,RR=15.509,95%CI:1.345-178.848)。结论:1.PGL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胃体、胃窦,以腹痛、腹胀、纳差、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MALT为主。2.PGL患者内镜表现以溃疡、结节样隆起或肿物多见,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PGL的重要手段。3.影响PGL患者的预后因素有:临床分期、IPI评分、LDH、CA125,其中LDH为PG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周平,周海军[4](2019)在《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在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8)氟一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在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18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与3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PGL)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18)F-FDG PET/CT检查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胃部病变的FDG显影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及最大厚度(THKmax)等指标。结果:四组患者在分型情况对比差异显着(P <0.05)。四组患者的CT值及病灶最大厚度对比差异不显着(P> 0.05),但SUVmax范围对比差异显着(P <0.05)。结论:~(18)F-FDG PET/CT在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邓娇,谭一雄,顾潜彪,容鹏飞,王维[5](2019)在《CT影像组学对原发性胃淋巴瘤与Borrmann Ⅳ型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标签鉴别原发性胃淋巴瘤与Borrmann Ⅳ型胃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叁医院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或Borrmann Ⅳ型胃癌且术前进行过腹部CT增强扫描的71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28例,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43例。采用基于Matlab 2017a软件的特征提取算法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以建立CT影像组学标签。通过纳入胃周脂肪浸润、胃壁柔软性、腹部淋巴结及周围脏器转移、腹水、黏膜白线征和病灶厚度等征象,构建CT征象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标签和CT征象诊断模型的分类性能。结果:从每个患者CT扫描的肿瘤区域中提取32个叁维特征,通过降维发现2个特征是最重要的鉴别诊断因子并建立了影像组学标签;CT征象诊断模型由腹水、胃周脂肪浸润、胃壁柔软性及黏膜白线征组成。影像组学标签和CT征象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64和0.867;准确性分别为94.4%和80.2%;敏感性分别为93.0%和74.4%;特异性分别为96.4%和89.3%。经Delong检验,影像组学标签的诊断效能高于CT征象诊断模型(P<0.001)。结论: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标签能够较准确地鉴别Borrmann Ⅳ型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有利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杜楠[6](2019)在《原发性胃淋巴瘤5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分析胃淋巴瘤临床诊断及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1998年至2011年共53名胃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Kaplan-Meier和Cox模型进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探讨病例共53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术后患者,发病年龄21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54岁,中位年龄为58岁。本组患者组织分型以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64.2%)为主,其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22.6%)。临床分期以Ann Arbor IE期(41.5%)、IIE期(31.7%)为主。在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3例患者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7.2%、32.1%,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5.0个月。单因素分析中,性别(P=0.021)、年龄(P=0.028)、主癌大小(P=0.004),手术根治度(P=0.000)、是否侵犯脏器(P=0.000)、病理组织分型(P=0.006)、Ann Arbor分期(P=0.029)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证实手术根治度(OR:3.611)、病变组织分型(OR:1.729)Ann Arbor分期(OR:1.50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影响MALT预后相关因素有性别(P=0.028)、手术根治度(P=0.000)、有无侵犯脏器(P=0.000)以及Ann Arbor分期(P=0.003)。而DLBCL预后与患者胃肠道炎性病变、溃疡等良性疾病史存在相关性(P=0.003)。结论:肿瘤根治度、病变是否侵犯周围脏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分型是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预后独立因素。患者性别、手术根治度、病变是否侵犯周围脏器、Ann Arbor分期与MALT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其中主癌大小越小,预后相对较好;患者有无胃肠道疾病史与DCBCL预后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张吉善,李岭,张德庆[7](2019)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式活检对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探讨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对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PGL)患者86例,对比经内镜下常规活检以及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的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经内镜下常规活检确诊为PGL患者31例,确诊率60.8%(31/51);经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确诊34例,确诊率97.1%(34/35),明显高于内镜活检确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例溃疡型PGL患者因消化道大出血行外科手术确诊。经内镜活检及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术后迟发性出血与穿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对PGL诊断准确率高于内镜下常规活检方式,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晖,郭霞,王韶峰,散红霞,马庭芳[8](2018)在《原发性胃淋巴瘤11例胃镜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胃镜表现与临床特点。方法通过查阅我科2013年—2017年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内镜图像,分析其临床症状、部位、形态、大小、病理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特点。结果11例患者以溃疡型为主,其次为结节型。第一次内镜与病理检查确诊者7例,4例患者经2次以上胃镜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内镜形态多样,缺乏特异性,与胃溃疡及胃癌不易区分,多点多次活检及超声内镜有助于诊断。(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8年31期)
艾晓辉,李小荣,雷庆良,廖国庆,罗博[9](2018)在《原发性胃淋巴瘤中APC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组织中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蛋白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APC蛋白在PG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PGL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PGL和30例胃正常黏膜组织中APC蛋白的表达。结果 PGL和胃正常黏膜组织中AP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78%和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L组织中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不同临床分期的APC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及大体形态的APC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C蛋白在PGL中低表达,是PGL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APC蛋白可作为PGL发生的一个重要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黄神安,钱霞,张丽华,尚红卫,熊萍[10](2018)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辅助诊治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诊治原发性胃淋巴瘤(PGL)中的作用,以提高PGL的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叁附属医院诊治的可疑PGL患者16例,记录患者胃镜下病变部位及形态特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胃镜下获取标本诊断率、PGL治疗、ESD情况,比较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与ESD诊断正确率。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行ESD,2例拒绝行ESD后失访;12例确诊为PGL。14例行ESD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较多,未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术中及术后穿孔。12例确诊为PGL患者中,病变部位≥2个者6例,仅局限于胃体者3例,仅局限于胃窦者2例,仅局限于胃底者1例;胃镜下胃体多发浅表糜烂者4例,多发溃疡、表面附有白色薄苔、有时可见渗血者4例,胃皱襞增大、增粗者2例,黏膜蕈状突出、多孤立存在、隆起表面有糜烂或溃疡者2例;11例HP检测结果为阳性;2例根据胃镜下表现确诊为PGL,5例行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确诊为PGL,11例行ESD后确诊为PGL。ESD诊断正确率高于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χ~2=6.750,P<0.05)。结论采用ESD辅助诊断PGL,可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胃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胃淋巴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侵及胃窦,8例侵及胃体,3例侵及胃底,1例侵及贲门部,6例侵及胃多部位。15例胃周见肿大淋巴结。浸润型20例,肿块型3例,溃疡型7例。30例均见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17例中度强化,13例明显强化。15例可见粗大黏膜强化,15例可见浆膜毛糙。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淋巴瘤论文参考文献
[1].杨阳,唐立.MSCT叁期增强扫描对胃淋巴瘤、胃间质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2].张国正,章浙伟,夏聪,陆方晓,王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3].余明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
[4].周平,周海军.探讨~(18)F-FDGPET/CT检查在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邓娇,谭一雄,顾潜彪,容鹏飞,王维.CT影像组学对原发性胃淋巴瘤与BorrmannⅣ型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杜楠.原发性胃淋巴瘤5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9
[7].张吉善,李岭,张德庆.内镜黏膜切除术式活检对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9
[8].刘晖,郭霞,王韶峰,散红霞,马庭芳.原发性胃淋巴瘤11例胃镜诊断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
[9].艾晓辉,李小荣,雷庆良,廖国庆,罗博.原发性胃淋巴瘤中APC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10].黄神安,钱霞,张丽华,尚红卫,熊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辅助诊治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