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论文-孟凡超

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论文-孟凡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供需均衡

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超[1](2015)在《基于适度规模的晋城市保障性住房投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生关乎国运。而住房问题正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为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一国社会带来了人口布局的革命性变革,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如何缓解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土地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关乎到民生质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加之近几年商品房市场的膨胀式的发展,在带来城市住房建设一片繁荣的同时,房价也随之一路上涨,虽然中央政府多次出台明文规定限制过高的房价,但是不断攀升的房价依然让很多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无法在商品房市场上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上述背景下,作为国家的一项使命,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晋城市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城市GDP一直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晋城市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也应当随城市GDP的发展而适度提高。但是过高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会给城市的财政支付能力带来巨大压力,也是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浪费;而过低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不仅不能够满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需要者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保障性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角度出发,对晋城市保障性住房适度供给规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介于住房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本文以“住房服务”为度量保障性住房保障水平的核心标准,并确立了保障性住房适度投资规模的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保障性住房适度投资规模测算模型,测算出晋城市2011至2013年保障性住房适度投资规模的上下限。然后与同期晋城市保障性住房实际投资规模对比研究时发现,晋城市2011至2013年保障性住房实际投资规模明显偏低,缺乏适度性。然后分析造成该局面的原因,并从规划、投资、土地和行政效能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晋城市保障性住房投资规模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5-05-01)

石光只[2](2015)在《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我国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也面临着政府财政压力大、资金融资乏力、土地供应紧张、住房分配及后续管理难等问题。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保障性住房将进入“十叁五”发展新时期,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确定,既可以满足住房需求,又符合政府财政能力要求,实现住房保障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住房市场相协调的适度规模建设,这是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所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水平、产业结构效应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住房保障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得出我国住房保障处于成长期的结论,获得适度规模建设的相关启示,综合分析了城镇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的必要性;然后从保障性住房供给、需求、综合影响叁个角度分析了适度规模影响因素,建立11个影响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有效影响因素,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分析得到保障性住房投资额的适度规模回归方程;最后运用回归方程预测2014-2027年保障性住房投资额,分析保障性住房规模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为后期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的科学合理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得出适度规模应是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适度投资建设等结论,并从构建适度规模决策机制、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完善具体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为今后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向为民,彭丽娟[3](2014)在《供需视角的重庆市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需求方建立基于居民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需求量模型,从供给方建立基于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供给量模型,估算出重庆市2012年保障性住房支出合理区间,以更好地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在重庆市现有经济水平和财政能力下建设规模适度的保障性住房,使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满足城镇居民家庭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又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相适应。(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白玉[4](2008)在《我国城市住房适度保障规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速增加,城市住房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住房价格快速上涨,中低收入阶层往往无法依靠自身努力解决居住问题或改善居住条件。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己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住房保障规模的确定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住房保障规模过小,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难以保证,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反之,如果住房保障规模过大,则会严重加大我国政府的负担,并将影响到住房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在充分认清我国社会经济及住房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住房的适度保障规模。本文在社会保障理论、公平分配理论、住房过滤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借鉴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优化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启示,为住房适度保障规模提供有力支持。住房保障规模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本文从政府的供给能力、居民的需求和住房市场状况叁个角度综合选取了十个指标综合考虑。通过运用1998—2006年历史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各因素对住房保障规模的影响程度,选出五个主要影响因素,构建我国住房适度保障规模的GM(1,6)模型。计算结果表明,GM(1,6)模型可以用于计算住房保障规模,且精度较高。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住房适度保障规模,本文以昆明市为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包括住房适度保障规模的GM(1,5)模型以及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GM(1,1)模型的系统综合预测模型,并对未来一段时间昆明市的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进行预测。通过对模型预测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来看,本文采用的预测方法正确,模型科学合理,对城市住房适度保障规模的制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08-12-01)

莫雪娟[5](2008)在《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适度规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成员的基本住房权力给予的保障。住房保障政策既是住房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城镇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住房保障水平过低,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难以保证,将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但住房保障水平过高,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政府将难以承受,并将影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有效解决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需求与有限的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使住房保障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及居民需求增长保持一致,即住房保障适度规模。本文从协调住房保障的供给和需求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作为住房保障适度规模研究的理论依据,建立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从供求两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在住房保障规模方面所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住房保障适度规模确定的理论模型,利用该理论模型所确定的住房保障规模既能满足城镇居民家庭对住房保障的需求,又与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财政支出能力相适应。为更好的理解住房保障适度规模的含义,在进行理论分析后,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适度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01)

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我国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也面临着政府财政压力大、资金融资乏力、土地供应紧张、住房分配及后续管理难等问题。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保障性住房将进入“十叁五”发展新时期,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确定,既可以满足住房需求,又符合政府财政能力要求,实现住房保障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住房市场相协调的适度规模建设,这是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所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水平、产业结构效应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住房保障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得出我国住房保障处于成长期的结论,获得适度规模建设的相关启示,综合分析了城镇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的必要性;然后从保障性住房供给、需求、综合影响叁个角度分析了适度规模影响因素,建立11个影响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有效影响因素,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分析得到保障性住房投资额的适度规模回归方程;最后运用回归方程预测2014-2027年保障性住房投资额,分析保障性住房规模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为后期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的科学合理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得出适度规模应是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适度投资建设等结论,并从构建适度规模决策机制、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完善具体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为今后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论文参考文献

[1].孟凡超.基于适度规模的晋城市保障性住房投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石光只.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

[3].向为民,彭丽娟.供需视角的重庆市保障性住房适度规模[J].重庆社会科学.2014

[4].白玉.我国城市住房适度保障规模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8

[5].莫雪娟.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适度规模研究[D].暨南大学.2008

标签:;  ;  ;  

住房适度保障规模论文-孟凡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