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红细胞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氢青蒿素,人源性HB3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通透性,山梨醇
人红细胞膜论文文献综述
谷丽维,李玉洁,蔡维艳,陈利娜,陈颖[1](2018)在《双氢青蒿素体外对疟原虫感染人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较主流的多种青蒿素抗疟机制学说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存在多方面多途径的抗疟机制;另一方面,疟原虫在体内的发病机制相对明确,其中关于疟疾发病的"红细胞膜疟原虫诱生阴离子通道(PSAC)"研究揭示,红细胞感染疟原虫后,红细胞膜可以选择性增高对疟原虫生长增殖所需的红细胞外糖醇、嘌呤和氨基酸等阴离子营养物质的透膜运输,采用阴离子通道抑制剂可以抑制红内期疟原虫对胞外营养物质的摄取,阻断疟原虫的发育增殖。该文研究双氢青蒿素(DHA)体外对人源性HB3疟原虫感染人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以提示青蒿素类药物是否可以通过抑制红细胞膜通透性,发挥阻止和杀灭疟原虫红内期生长增殖作用。实验采用5%山梨醇可以透过红细胞膜特异性杀灭红内期疟原虫的原理,观察体外HB3培养体系中施加DHA与否,山梨醇对红内期疟原虫的杀灭效果差异,考察DHA是否可以影响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结果显示,10 nmol·L-1的DHA(疟原虫体外培养体系终浓度)预刺激30 min后,可以显着减弱山梨醇对红内期HB3疟原虫的杀灭作用,DHA有可能是通过抑制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了山梨醇透过红细胞膜,从而减弱了山梨醇对红内期疟原虫的杀灭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刘勇[2](2016)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人体内的脂肪酸根据其结构上的碳链是否含有双键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区别在在于结构上碳氢链长度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间的区别除了碳链长度不同外还有双键数目及位置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碳链含有1个或1个以上的双键,根据双键数目将含有1个双键的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acids),将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称作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根据多不饱和脂肪酸碳链羧基端起最后一个双键相对于甲基碳(omega碳)原子的位置,将其分为omega-3系、omega-6系及omega-9系,其中最重要的是omega-3系和omega-6系PUFAs,二者是人体的必需脂肪酸,也是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人类自身不能合成omega-3和omega-6 PUFAs,必须从食物中提供和补充。Omega-3脂肪酸(也称ω-3脂肪酸或n-3脂肪酸)是含有18-22个碳原子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rnoic,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EPA)。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丹麦科学家首先发现并报道了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膳食以深海鱼类为主要来源而且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较高,但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却很低的现象。随后的研究发现富含omega-3 PUFAs的饮食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低风险具有相关性,而且可以显着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omega-3 PUFAs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已涉及多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及报道,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等多种代谢类疾病,同时在抗肿瘤、抗抑郁、炎症、促进大脑和视网膜发育以及促进骨骼健康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体内omega-3 PUFAs的含量可以通过膳食摄入进行调节,但随着不同食物种类所包含的omega-3 PUFAs的比例不同等储多影响因素,实际上很难精确的计算出通过膳食摄入的omega-3 PUFAs的实际量,另外由于受机体内组织和细胞水平代谢状况的差异,因此需要一个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和判断omega-3 PUFAs的含量和分布水平。Harris和Von Schacky于2004年首先提出了omega-3(ω-3或n-3)指数的概念,它是指红细胞膜中EPA和DHA两种脂肪酸占红细胞膜总脂肪酸中的百分比,它不受短时间内饮食的影响,反映的是人体较长时期内(1-2个月)膳食结构和体内脂肪酸营养的水平。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omega-3指数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危险性和死亡率呈显着负相关性,对临床评估冠心病具有较好的价值,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危风险评估因素。当omega-3指数大于或等于8%时,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当omega-3指数小于4%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较微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高,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是omega-3指数大于8%时的10倍。较高的omega-3指数(大于或等于8%)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目标之一。脂肪酸含量能够客观的反映人体内不同脂肪酸的营养水平,从而可为人体调整饮食结构提供客观的依据,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omega-3脂肪酸的摄入比例,改变红细胞膜上脂肪酸的组成,以利于维护机体的健康。Omega-3 PUFAs存在于甘油叁酯、胆固醇酯、红细胞膜及各种脂肪组织中。目前,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中有多种评价omega-3 PUFAs的方法,如膳食摄入问卷调查、血浆磷脂脂肪酸谱、血浆胆固醇脂omega-3 PUFAs指数和红细胞膜omega-3指数等。目前国内外普遍测定的是血清或血浆中的脂肪酸成分,其前处理方法主要是将脂肪酸进行硅烷衍生化或甲酯化反应,生成硅烷化产物或者甲酯化产物,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C-MS/MS)等方法。然而在红细胞膜脂肪酸的测定方法的相关研究比较少,且采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GC检测方法;目前,从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脂肪酸已有上百种,并且绝大部分脂肪酸的结构和性质非常的接近,如果仅使用GC进行分离检测,缺乏对样品中化合物成分的定性,极其容易出现对各组分定量不准确的情况。另一方面,因GC检测方法操作繁琐,而且完成一次检测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以适应快速检测和满足大范围的人群筛查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的测定红细胞脂肪酸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目的1.针对在目前脂肪酸测定分析方面存在的检测过程繁琐、定性定量不够准确检测通量小等多方面的不足,建立一种前处理过程操作简单、方法学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检测过程时间短、检测通量高且易于临床快速规模化应用的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检测方法。2.应用新建立的红细胞脂肪酸检测方法,对健康体检人群和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进行红细胞脂肪酸成分测定及omega-3指数分析,了解和考察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分布情况及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比较不同组间人群红细胞脂肪酸分布水平的差异性。研究方法1.将EDTA抗凝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作为检测样本,在样本中加入脂肪酸内标和盐酸-甲醇进行甲酯化反应,然后使用正己烷进行液液萃取,转移萃取后的上层溶液,使用氮气吹干萃取溶液,加入正己烷重新溶解,将复溶液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将待测样品中各种脂肪酸成分和标准品的相关参数与标准质谱谱库进行比对作为定性依据,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对红细胞膜中各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从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样品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对所建立的方法学进行评价。2.收集广州地区14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上述建立的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红细胞脂肪酸成分测定及omega-3指数分析,了解和考察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分布情况及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3.收集广州地区年龄介于40-60岁之间的29例健康人群和22例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述所建立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脂肪酸成分分布并计算其omega-3指数水平等检测指标,然后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脂肪酸分布情况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GC-MS检测红细胞脂肪酸的分析条件:①色谱分析条件:采用安捷伦DB-23毛细管色谱柱(60m×0.25mm×0.15um);不分流进样模式,进样体积1μL,色谱柱流量0.78mL/min;进样口温度:230℃;接口温度:250℃;起始柱温50℃,保持时间1min,然后以25℃/min的速率程序升温至175℃,再以4℃/min的速率程序升温到223 ℃,保持8min,然后以20℃/min速率升温到250℃,保持12min;②质谱分析条件:采用电子轰击式离子源(EI)模式,离子源温度:220℃;溶剂延迟时间10min;扫描模式:全扫描(scan)和选择离子扫描(SIM);全扫描范围:m/z 60.00-450.00。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区分脂肪酸标准品和内标,整个检测分析时间在12分钟内完成,2.方法性能评价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红细胞膜脂肪酸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达到O.O1mg/L,检测灵敏度高;检测线性范围为0.02-407.04mg/L,检测线性良好;omega-3指数检测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满足要求。与现有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应用本方法检测红细胞脂肪酸时间短,仪器检测通量高。3.本研究中149例广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膜中20种单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百分比例在0.03%-22.44%之间,占比例最少的为C18:3n6,含量最高的是C20:4n6;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例为19.2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22.09%;多不饱和脂肪酸中,omega-3系列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为7.24%,omega-6系列的占比为39.29%;红细胞omega-3指数的均值为5.82%,其95%的分布区间为3.59-8.44%。4.健康人群与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C22:5n3(P=0.018)、C20:4n6(P=0.042)、总 omega-6 脂肪酸(P=0.028)、omega-6/omega-3(P=0.007)及 AA/EPA(P=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他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建立了一种应用GC-MS方法测定红细胞膜中脂肪酸成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前处理过程操作简单、方法学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检测过程时间短、检测通量高且易于临床快速检测及大规模筛查应用。2.检测分析了广州地区149名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脂肪酸成分分布和omega-3指数水平情况,给出了此群体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特征和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3.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红细胞中总Omega-6脂肪酸、Omega-6/Omega-3、AA/EPA均高于健康人群。(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12-01)
齐莉,薄海[3](2015)在《不同运动强度对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及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运动强度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及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影响,探讨运动对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影响的机制,进而探讨疲劳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武警指挥院校学员,选取3种训练科目,用Polar表记录心率,分别在3种运动负荷前后采集静脉血,采用比色法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采用邻苯二甲醛法测定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采用定磷法测定红细胞膜磷脂含量。【结果】在中、大强度运动范围,Na+、K+-ATP酶活性升高,胆固醇及磷脂含量降低(P<0.05),胆固醇/磷脂比值无明显变化;在极限强度运动范围,Na+、K+-ATP酶活性下降,胆固醇及磷脂含量进一步降低(P<0.01),胆固醇/磷脂比值降低(P<0.05)。【结论】红细胞膜胆固醇/磷脂含量影响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表现为双向态势。在中、大强度运动范围呈代偿性影响,可能与运动适应有关。在极限强度运动范围,呈协同下降影响,可能与运动疲劳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顿珠次仁[4](2014)在《Cu跨入人红细胞膜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Cu2+跨入人红细胞的几种影响因素,包括Cu2+的浓度,介质的p H值,温育的温度,温育的时间的影响,并导出Cu2+离子跨入人红细胞的动力学方程。采用Cu2+溶液对人血悬浮红细胞温育,消化后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Cu2+浓度、温育温度、介质p H、温育时间下Cu2+离子跨入红细胞的含量。结果显示,Cu2+离子跨入红细胞的含量分别随着胞外Cu2+浓度的增大和温育温度的增大而增大。Cu2+离子跨入红细胞的含量在p H 6.2-7.4呈现增大的趋势,p H 7.4时达到最大值,而在p H 7.4-9.2之间呈逐步减小的趋势。结论:Cu2+离子跨入红细胞在120 min内符合一级动力学特点,线性方程为103×Y=0.0497t+6.5992。(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陈麟凤,刘景汉,庄远,车辑,汪德清[5](2012)在《海藻糖负载对人红细胞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海藻糖负载后红细胞膜各项理化指标检测,评价海藻糖对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以海藻糖负载红细胞为实验组,未负载海藻糖红细胞为对照组,在不同渗透压的NaCl溶液中,检测2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变化,流式细胞术和红细胞变形仪分别检测2组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变形性。结果显示:对照组红细胞在渗透压为160 mOsm的NaCl溶液中溶血率为50%,而实验组红细胞出现50%溶血率的NaCl溶液渗透压为121.4 mOsm。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负载海藻糖后,细胞膜结合的AnnexinⅤ-FITC量很少,并且通过300 mOsm磷酸盐缓冲液的洗涤,破损细胞能被有效清除。负载后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所下降,2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结论:红细胞摄取海藻糖后能够在高渗环境中保持细胞膜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杨芳,李忠霞,郑琳,黎文明,冯翔[6](2012)在《气相色谱法测定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气相色谱法测定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的效果。方法用梯度离心法从全血中分离出红细胞;选用叁氟化硼-甲醇作为衍生剂,进行脂肪酸甲酯化,然后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检测红细胞膜中3种反式脂肪酸(t-C16∶1、t-C18∶1、t-C18∶2)的含量。结果该方法可使人红细胞膜上的3种反式脂肪酸(t-C16∶1、t-C18∶1、t-C18∶2)得到良好分离,回归方程分别为Y=306.50X-0.704 2、Y=242.58X-4.879 6、Y=423.18X-3.027 0,相关系数在0.994 4~0.999 1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的回收率为80.9%~113.7%;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9%~8.0%。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有效分离反式脂肪酸,分离效果好,适用于临床上检测血液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本文来源于《华南预防医学》期刊2012年06期)
蔡何青,赵燕平,朱伟玲,余超,葛姝[7](2012)在《拉曼光谱研究丹参注射液对人红细胞膜作用及机制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活血化瘀传统中药,丹参具有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的显着临床作用,其对红细胞膜直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测量丹参注射液作用前后人红细胞的拉曼光谱变化。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作用后红细胞膜部分谱线对应的基团构象发生微小变化,归属于磷脂分子脂酰基C-C骨架反式构象的1 064,1 126cm-1谱线强度明显减弱,归属于磷脂分子脂酰基C-C骨架扭曲构象的1 091 cm-1谱线强度明显增强,磷脂链内纵向有序性参数(Strans)明显变小,提示红细胞胞膜在丹参注射液作用下胞膜磷脂分子脂酰基C-C骨架的反式构象转变为扭曲构象,增强红细胞膜磷脂流动性,增强细胞膜的流动性,丹参注射液对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可为其发挥活血化瘀的中药药理作用的可能内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周璐,王媛凯,张立伟[8](2011)在《红花黄色素对氧自由基引起人红细胞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红花黄色素B(SYB)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引发的人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邻苯叁酚制备人红细胞膜过氧化损伤模型,研究HSYA和SYB对人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O2-.能引起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膜流动性下降。而红细胞膜经过一定量的HSYA和SYB预处理后,膜流动性提高。结论:HSYA和SYB对氧自由基引发的红细胞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刘宇[9](2010)在《人红细胞膜固定相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一种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生产中抗红细胞杂抗体的去除方法,收集人红细胞,裂解收集红细胞膜,以硅胶为载体,将人红细胞膜固定在其表面制备成红细胞膜固定相,用人红细胞膜固定相吸附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中抗红细胞杂抗体并测定其使用效率。结果表明,用人红细胞膜固定相吸附杂抗体,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总收率从2 979 mg/L提高至3 607 mg/L,进行t检验,P<0.01,具显着性差异,并且人红细胞膜固定相重复使用15次保持81.8%的活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卢靖,黄剑锋[10](2010)在《重稀碱金属Cs~+跨人红细胞膜行为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体外人红细胞摄取Cs+的含量,系统讨论了胞外Cs+浓度,温育时间、温育温度、介质pH值对人红细胞摄取Cs+过程的影响。选用不同离子通道或离子载体的特异性抑制剂进一步探讨Cs+的跨膜途径和机理。结果显示,各实验参数对人红细胞摄取Cs+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s+主要借助Na+/K+-泵的主动运输方式跨膜;少量的Cs+能"漏入"细胞,微量的Cs+可以模拟Na+/Li+-反向协同运输的方式跨膜;在允许HCO3-存在的pH环境下,少量Cs+以Cl-/CsCO3-交换的形式通过膜上带3蛋白进入人红细胞;Ca2+通道对Cs+没有通透作用。(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人红细胞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人体内的脂肪酸根据其结构上的碳链是否含有双键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区别在在于结构上碳氢链长度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间的区别除了碳链长度不同外还有双键数目及位置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碳链含有1个或1个以上的双键,根据双键数目将含有1个双键的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acids),将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称作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根据多不饱和脂肪酸碳链羧基端起最后一个双键相对于甲基碳(omega碳)原子的位置,将其分为omega-3系、omega-6系及omega-9系,其中最重要的是omega-3系和omega-6系PUFAs,二者是人体的必需脂肪酸,也是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人类自身不能合成omega-3和omega-6 PUFAs,必须从食物中提供和补充。Omega-3脂肪酸(也称ω-3脂肪酸或n-3脂肪酸)是含有18-22个碳原子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rnoic,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EPA)。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丹麦科学家首先发现并报道了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膳食以深海鱼类为主要来源而且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较高,但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却很低的现象。随后的研究发现富含omega-3 PUFAs的饮食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低风险具有相关性,而且可以显着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omega-3 PUFAs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已涉及多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及报道,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等多种代谢类疾病,同时在抗肿瘤、抗抑郁、炎症、促进大脑和视网膜发育以及促进骨骼健康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体内omega-3 PUFAs的含量可以通过膳食摄入进行调节,但随着不同食物种类所包含的omega-3 PUFAs的比例不同等储多影响因素,实际上很难精确的计算出通过膳食摄入的omega-3 PUFAs的实际量,另外由于受机体内组织和细胞水平代谢状况的差异,因此需要一个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和判断omega-3 PUFAs的含量和分布水平。Harris和Von Schacky于2004年首先提出了omega-3(ω-3或n-3)指数的概念,它是指红细胞膜中EPA和DHA两种脂肪酸占红细胞膜总脂肪酸中的百分比,它不受短时间内饮食的影响,反映的是人体较长时期内(1-2个月)膳食结构和体内脂肪酸营养的水平。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omega-3指数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危险性和死亡率呈显着负相关性,对临床评估冠心病具有较好的价值,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危风险评估因素。当omega-3指数大于或等于8%时,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当omega-3指数小于4%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较微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高,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是omega-3指数大于8%时的10倍。较高的omega-3指数(大于或等于8%)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目标之一。脂肪酸含量能够客观的反映人体内不同脂肪酸的营养水平,从而可为人体调整饮食结构提供客观的依据,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omega-3脂肪酸的摄入比例,改变红细胞膜上脂肪酸的组成,以利于维护机体的健康。Omega-3 PUFAs存在于甘油叁酯、胆固醇酯、红细胞膜及各种脂肪组织中。目前,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中有多种评价omega-3 PUFAs的方法,如膳食摄入问卷调查、血浆磷脂脂肪酸谱、血浆胆固醇脂omega-3 PUFAs指数和红细胞膜omega-3指数等。目前国内外普遍测定的是血清或血浆中的脂肪酸成分,其前处理方法主要是将脂肪酸进行硅烷衍生化或甲酯化反应,生成硅烷化产物或者甲酯化产物,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C-MS/MS)等方法。然而在红细胞膜脂肪酸的测定方法的相关研究比较少,且采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GC检测方法;目前,从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脂肪酸已有上百种,并且绝大部分脂肪酸的结构和性质非常的接近,如果仅使用GC进行分离检测,缺乏对样品中化合物成分的定性,极其容易出现对各组分定量不准确的情况。另一方面,因GC检测方法操作繁琐,而且完成一次检测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以适应快速检测和满足大范围的人群筛查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的测定红细胞脂肪酸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目的1.针对在目前脂肪酸测定分析方面存在的检测过程繁琐、定性定量不够准确检测通量小等多方面的不足,建立一种前处理过程操作简单、方法学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检测过程时间短、检测通量高且易于临床快速规模化应用的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检测方法。2.应用新建立的红细胞脂肪酸检测方法,对健康体检人群和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进行红细胞脂肪酸成分测定及omega-3指数分析,了解和考察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分布情况及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比较不同组间人群红细胞脂肪酸分布水平的差异性。研究方法1.将EDTA抗凝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作为检测样本,在样本中加入脂肪酸内标和盐酸-甲醇进行甲酯化反应,然后使用正己烷进行液液萃取,转移萃取后的上层溶液,使用氮气吹干萃取溶液,加入正己烷重新溶解,将复溶液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将待测样品中各种脂肪酸成分和标准品的相关参数与标准质谱谱库进行比对作为定性依据,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对红细胞膜中各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从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样品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对所建立的方法学进行评价。2.收集广州地区14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上述建立的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红细胞脂肪酸成分测定及omega-3指数分析,了解和考察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分布情况及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3.收集广州地区年龄介于40-60岁之间的29例健康人群和22例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述所建立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脂肪酸成分分布并计算其omega-3指数水平等检测指标,然后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脂肪酸分布情况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GC-MS检测红细胞脂肪酸的分析条件:①色谱分析条件:采用安捷伦DB-23毛细管色谱柱(60m×0.25mm×0.15um);不分流进样模式,进样体积1μL,色谱柱流量0.78mL/min;进样口温度:230℃;接口温度:250℃;起始柱温50℃,保持时间1min,然后以25℃/min的速率程序升温至175℃,再以4℃/min的速率程序升温到223 ℃,保持8min,然后以20℃/min速率升温到250℃,保持12min;②质谱分析条件:采用电子轰击式离子源(EI)模式,离子源温度:220℃;溶剂延迟时间10min;扫描模式:全扫描(scan)和选择离子扫描(SIM);全扫描范围:m/z 60.00-450.00。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区分脂肪酸标准品和内标,整个检测分析时间在12分钟内完成,2.方法性能评价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红细胞膜脂肪酸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达到O.O1mg/L,检测灵敏度高;检测线性范围为0.02-407.04mg/L,检测线性良好;omega-3指数检测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满足要求。与现有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应用本方法检测红细胞脂肪酸时间短,仪器检测通量高。3.本研究中149例广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膜中20种单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百分比例在0.03%-22.44%之间,占比例最少的为C18:3n6,含量最高的是C20:4n6;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例为19.2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22.09%;多不饱和脂肪酸中,omega-3系列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为7.24%,omega-6系列的占比为39.29%;红细胞omega-3指数的均值为5.82%,其95%的分布区间为3.59-8.44%。4.健康人群与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C22:5n3(P=0.018)、C20:4n6(P=0.042)、总 omega-6 脂肪酸(P=0.028)、omega-6/omega-3(P=0.007)及 AA/EPA(P=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他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建立了一种应用GC-MS方法测定红细胞膜中脂肪酸成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前处理过程操作简单、方法学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检测过程时间短、检测通量高且易于临床快速检测及大规模筛查应用。2.检测分析了广州地区149名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脂肪酸成分分布和omega-3指数水平情况,给出了此群体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特征和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3.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红细胞中总Omega-6脂肪酸、Omega-6/Omega-3、AA/EPA均高于健康人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红细胞膜论文参考文献
[1].谷丽维,李玉洁,蔡维艳,陈利娜,陈颖.双氢青蒿素体外对疟原虫感染人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
[2].刘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3].齐莉,薄海.不同运动强度对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及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
[4].顿珠次仁.Cu跨入人红细胞膜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
[5].陈麟凤,刘景汉,庄远,车辑,汪德清.海藻糖负载对人红细胞膜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
[6].杨芳,李忠霞,郑琳,黎文明,冯翔.气相色谱法测定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含量[J].华南预防医学.2012
[7].蔡何青,赵燕平,朱伟玲,余超,葛姝.拉曼光谱研究丹参注射液对人红细胞膜作用及机制讨论[J].中国中药杂志.2012
[8].周璐,王媛凯,张立伟.红花黄色素对氧自由基引起人红细胞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
[9].刘宇.人红细胞膜固定相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生产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
[10].卢靖,黄剑锋.重稀碱金属Cs~+跨人红细胞膜行为的研究(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0
标签:双氢青蒿素; 人源性HB3恶性疟原虫; 红细胞膜通透性; 山梨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