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唐五代切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五代《切韵》系韵书,异体俗字,标注格式
唐五代切韵论文文献综述
仝小琳[1](2015)在《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异体俗字格式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离《切韵》年代最近的陆法言传写本开始,就存有异体字,这说明《切韵》编写之初可能就注意收取字的异体形式。长孙讷言笺注本《切韵》除了大量引用《说文》字体外,还有引自其他字书的。其他标注方式也非常多,基本上涵括了后世韵书所见的各种异体字表达方式,说明这一时期的异体俗字非常丰富,而编者也很注重收集异体形式。出现了“一本作”的格式,这一格式在王二中运用较多。还存有同时列两个异体形式的情况,这在王一和王叁中得到了发扬。王二出现注释只有“古字”、“古文”的情况。这在五代刻本中继续得以体现。五代刻本中比较特别的是异体字单列,在注释中注明是“此正”、“正字”、“俗字”、“同上(俗字)”、“上同”或“古文”。这表明这个时代的编者比较注重对字体正、俗的考辨。(本文来源于《语言历史论丛》期刊2015年00期)
仝小琳[2](2013)在《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大韵相混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存在小韵首字所在韵部与切语归部不一致的现象,或是一个或一组小韵在不同韵书卷子里归部不一致,从而反映出的大韵相混现象。这种现象与当时的实际语音变化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仝小琳[3](2013)在《试析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韵类相混》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已有大量反映当时实际口音的韵类相混现象,包括同等重韵的混同、一二等韵混同、一叁等韵混同、二叁等韵混同、叁四等韵混同。(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仝小琳[4](2013)在《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小韵相混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存在小韵首字所在韵部与切语归部不一致的现象,或是一个或一组小韵在不同韵书卷子里归部不一致,从而反映出的小韵相混现象。这种现象与小韵首字的字体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语言历史论丛》期刊2013年00期)
仝小琳[5](2008)在《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指的是从隋初产生的《切韵》,到在它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成的唐五AI写作本刻本《切韵》。这些韵书所跨的时期正处于汉语音韵史上最重要的中古音时期。《切韵》一系韵书在音韵、文字、训诂、韵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价值。前辈学者对《切韵》一系韵书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他们完成了《切韵》一系韵书的刊布整理、韵书流变、残卷定性考释等重要工作。今又有年轻学者对《切韵》一系韵书作研究,但大多也是停留在韵书的性质、韵书流变等成果的总结上,只有个别学者对存韵较多的《王叁》、《唐韵》等进行了研究。少有人对残卷整体进行研究,也很少有人去分析《切韵》系韵书内部的语音层次,研究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所以我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作全面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唐五代《切韵》系韵书7类43种卷子制成电子文本、采用XML技术对之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封闭性、穷尽式的研究。本文对这43种卷子进行了详细的体制、韵目、小韵、切语考察,试着勾勒出《切韵》的原貌,并对其后来的一系列演变进行了阐述。我们发现:1长孙讷言笺注本《切韵》和增训加字本《切韵》、《唐韵》在韵字数目表示上有创新,王韵在注释体例上有创新,长孙讷言笺注本《切韵》和《王二》在又音表示格式上有创新。《王叁》在异体字格式方面有创新。《王二》在注释体例、韵字数目表示方法、又音格式、异体字格式、注释特点等方面全面表现出内部不统一,从另一面证明了《王二》的创新性。五代本在注释体例上吸收陆韵和王韵,在又音格式上吸收陆韵、长孙讷言笺注本以及《王二》,在异体字格式上吸收长孙讷言笺注本《切韵》和《王叁》,在注释内容方面吸收《唐韵》并有所改略。另外,P2017、列TIVK75(7片),列TIV70+71(1片)既有增训又有增字,应是增字增训本《切韵》。2唐五代《切韵》系韵书现存韵目有叁种格式。《切韵》中绝大多数韵书依照陆书的韵序,《王一》、《王叁》、蒋斧《唐韵》、P2014(3)、P2016等韵目韵序的改变是因为加韵。《王二》大量改动韵目,既有大韵代表字的改变,亦有韵序的大调整。这可能是因为《王二》非常注意韵序的排列,注意反映时音;另外《王二》编者口音也有些不同于《切韵》的地方。《王二》韵序对后世李舟《切韵》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广韵》韵序。3唐五代《切韵》系韵书小韵用字没有改变的居多,即使改变用字,也多半是同一字的异体、俗体。只有少数小韵更换了用字,但这些字也多半是同一小韵下的韵字。4唐五代《切韵》系韵书反切用字的更替较广泛。基本上各韵都存有沿袭旧切、切语用字改变的情况。二者谁的比例大一些,每个大韵情况都不同。5唐五代《切韵》系韵书反切用字更替带来的实际语音如下:(1)韵类方面的语音变化有:开合口相混、同韵等的混同、同等重韵的混同、一二等韵混同、一叁等韵混同、二叁等韵混同、叁四等韵混同。同韵等的混同包括:庚韵、马韵、敬韵、陌韵二叁等混同;戈韵一叁等混同。同等重韵的混同包括:东、冬、钟相混;皆、佳相混;虞、语相混;耿、梗相混;敢、感相混(入声盍、合相混);夬、怪相混;祭、废相混;月、薛相混;鎋、黠相混;支、脂、之、微相混(以平赅上去)。一二等韵混同包括:寒、山相混;屋、觉相混;鎋、曷相混。二叁等韵混同包括:仙、删相混;劲、敬相混。一叁等韵混同包括:阳、唐相混;尤、侯相混。叁四等韵混同包括:盐、添相混;线、霰相混(入声屑、薛相混)。总体上来说,开合口相混、同韵等的混同、同等重韵的混同、以及各韵跨等混同是当时实际语音的体现。(2)声调方面的变化有:平去相混、平上相混、上去相混、入去相混。(3)声类方面的变化有:知、庄、章相混;清浊音相混;喉牙音相混;全清、次清相混;轻重唇相混;舌头、舌上相混;照二、照叁相混;精、庄、章相混;泥、日、娘相混;喻叁、匣母相混;以、邪相混;崇、俟相混;从、邪相混。在这些声类变化里,存在着不同的时代层次,如上古音的成分:舌头、舌上相混,精、庄相混,以、邪相混,喻叁、匣母相混。体现当时语音变化的,如浊音清化,轻重唇分立,知、庄、章相混,照二、照叁相混,从、邪相混。而浊音清化里面,还有自己的时代性,有唐时的清浊音相混(如:仙韵仙小韵),也有唐末五代时的清浊音相混(如:仙韵焉小韵)。(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11-01)
宋兆祥,郭敏[6](2007)在《朝鲜借音的韵母系统——与《切韵》及唐五代西北方音相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借音就是古代朝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汉字及其读音借入到自己的语言当中,从而形成的一套语音体系。这套借音体系是以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为基(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07年11期)
唐五代切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存在小韵首字所在韵部与切语归部不一致的现象,或是一个或一组小韵在不同韵书卷子里归部不一致,从而反映出的大韵相混现象。这种现象与当时的实际语音变化有密切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五代切韵论文参考文献
[1].仝小琳.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异体俗字格式流变[J].语言历史论丛.2015
[2].仝小琳.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大韵相混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3].仝小琳.试析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韵类相混[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4].仝小琳.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小韵相混现象[J].语言历史论丛.2013
[5].仝小琳.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6].宋兆祥,郭敏.朝鲜借音的韵母系统——与《切韵》及唐五代西北方音相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
标签:唐五代《切韵》系韵书; 异体俗字; 标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