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性小说论文-朱羚瑶

五四女性小说论文-朱羚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女性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文体

五四女性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朱羚瑶[1](2018)在《“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文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的高速发展时期,在经历了“狂飙突进”之后它逐渐淡出了文学的中心舞台,但其独特的魅力并没有因生命力的短暂而消逝殆尽。目前学界对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者们大多以“书信体小说”一词将男女作家的作品都囊括起来作整体性研究,或是将视角聚焦于男性作家的笔下,亦或是对某个书信体小说文本单独研究。相对于女性书信体小说在“五四”时期可观的发行量及关注度,如今学界对它的研究并未呈现应有的势态。基于此,本篇论文以“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作为分析对象,结合前人的解读和其他研究等,选取文体这一视角,综合运用文体学、叙事学、语言学等理论观点与方法,试图较集中深入的考察、研究“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的艺术特点。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来展开论述:一、“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的语言特征。从小说文本出发,运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方法,剖析小说中的词汇、句法、语篇叁个层面的文体特征。对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从“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探究语言各要素的文体功能,从而达到了解和鉴赏小说的目的。二、“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的叙事话语策略。运用叙事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及话语表达方式叁方面细致论述,总结归纳“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独特的文体追求与叙事智慧,为该类小说的文体研究奠定叙事基础。叁、“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的文体互渗。试图从小说文本出发,分别讨论“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中多种文体越界现象,探讨其向书信、散文及诗歌文体渗入的特点,分析这种对传统小说文体的改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马睿婷[2](2017)在《五四时期女性期刊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学界对“五四”时期期刊小说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小说月报》、《小说大观》等刊物上,以女性期刊为原始文本,对其刊载小说进行分析的研究活动并不多见。由于在《新青年》的引领下,一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文学和封建制度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身到创办报刊的事业中来。在此环境中,宣传妇女解放、维护妇女权益、反映和指导妇女生活的女性期刊也迎来了历史上的新高峰。该时期的妇女刊物,无论是栏目的设置还是刊载内容上都着重探讨女性解放的途径,具有极为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由于域外小说的启迪,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以及印刷业的兴盛,促进了“五四”时期女性期刊的迅速发展,期刊小说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报刊杂志在促进域外翻译小说的传播与输出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四”时期女性期刊所刊载的域外翻译小说,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上来看,都紧随着时代脚步且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作为主要面向女性读者,并专注于解决与探讨女性问题的刊物,女性期刊无论从文章创作者、刊载作品的主题或典型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展露出了极强的性别特征。女性创作小说在当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无论是接受西方教育还是中式传统教育的女性都纷纷加入到期刊小说创作的队伍中来。小说的创作主题也大致分为“坚守传统”与“弘扬女权”两大阵营。“五四”时期,由于社会上下皆在倡导个性解放、婚恋自由、男女平等,在此情况下文学作品里的女子形象也从传统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转为了勇敢坚毅、能够独立思考的进步新女性,因此女性期刊中刊载小说也透过这些典型形象来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各异角色追求。该时期的女性期刊不仅对中国期刊的现代化进程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且对研究女性文学及女性解放的进程而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5)

吴亚娟[3](2016)在《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亦舒是“香港文坛叁大奇迹”①之一。她的言情小说代表着香港文坛的重要成就。在上世纪60年代亦舒已经在香港走红,90年代中国大陆的经济和文化逐渐开放与繁荣,她的作品被介绍到大陆来。随着互联网兴起,借助于网络的广泛传播,在大陆更是掀起了亦舒小说热。其众多作品塑造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儿代读者的婚姻爱情观和对生活的看法。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加速、中产阶级阶层扩大、大城市白领女性增多,读者们在亦舒的小说中得到了情感世界的共鸣。亦舒小说包含了她对自身性别的深刻反思。通过她的小说,我们可以全面地透视都市大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境遇。亦舒小说是女作家的作品,小说人物集中为女性,小说的受众群体也基本是女性,被称为“白领女性教科书”。这样的文本已经天生进入女性主义的讨论范畴。因此本文主要用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亦舒小说中的人物。女作家的身份使亦舒对现代香港女性的生存状况异常关注。世纪末的子君们生活背景在香港,她们各以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着,有明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尽管小说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都市语境都昭示着女性生存选择的多元化,然而亦舒的文学创作中还是相对倾向于塑造一种特定的价值观。亦舒一生致力于追求物质的独立丰富和精神的独立清醒。她在作品中经常会带入自我的生存体验,可以说她就是小说中玲琅满目的女性“元形象”。她所欣赏的女性也大多表现出相似的性格特质:理智清醒、自立自强。这也从五四子君与现代子君在面临同样的生存困境时做出的不同选择中体现出来。《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对鲁迅的《伤逝》的现代化演绎。亦舒对涓生和子君故事的改写,就是想深入探讨当同样面临被抛弃的命运时,五四时期的子君和世纪末的子君的不同人生际遇。相比于前者渐渐萎顿直到死亡,现代子君则在离婚后谋求物质独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找到了新的爱情。如果说五四子君的悲剧源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的缺乏和对不平衡的性别秩序天然的服从,那么世纪末女性的终于能够挑战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女性的自我不再为男性所赋予,她们能够建构起独立的主体意识。现代女性所处的整体语境也更优,她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且女性同伴的精神支持也助她很快渡过难关。亦舒的女性书写推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她的独特的“亦舒女郎”也成为了她的文化名片。她对男女形象的书写实际上已经解构了男权中心主义的范式。这反映在她在现代社会中对女性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忧虑,也反映在她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性别价值考量。另外,她把言情小说上升到了严肃文学主题的层面来探讨。她的小说不仅剖析爱情,也在对人生的透视、人物塑造以及语言行文方面,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这比市面上为读者制造爱情神话的流行小说显然要严肃深刻的多。最后,她的香港都市文学书写独具魅力。观亦舒小说犹如观香港都市“浮世绘”。亦舒成长在香港,有着地道的香港内核。亦舒小说中描写的都市职场白领女性的生活状态,在大陆也才兴起不久。读亦舒小说对大陆读者来说是具有前瞻性和借鉴性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谭梅[4](2015)在《“可见”的婚制变革与“不可见”的女性解放——“五四”女作家婚恋小说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冯沅君、庐隐、苏雪林等等"五四"女作家的婚恋小说常常被认为是"五四"爱情神话的范本。学界大都放大了它们与"五四"的紧密关系,而忽略了对文本中女性自身内在经验的细读,从而将文本所表现"自由恋爱"解读为"女性解放",然后再把"女性解放"拔高成"个性解放"。学界做出如此演绎的依据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婚制的变革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婚制的变革不仅没有使"新女性"因此而欢欣鼓舞,相反却使她们全部都陷入了精神苦闷。"新女性"们以血泪般的亲身经历意识到了这种以"自由恋爱"为核心的新知识的冷酷以及男权社会启蒙话语的自我性质。"五四"女作家以她们特殊历史位置和敏感天赋展示了"新女性"在"可见"的婚制变革与"不可见"的女性解放之间的尴尬处境。(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姜良琴[5](2014)在《从五四乡土小说看中国乡村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提到五四乡土小说,人们说的最多的是批判乡村陋习及人的劣根性。文章把视角转向乡村女性,写出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笔下女性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此时期女性特点产生原因,使读者对五四时期乡村女性有一个了解。(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21期)

王宇[6](2014)在《知识分子与乡村及乡村女性——以“五四”时期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报告和鲁迅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历史叙事的"五四"时期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报告,和作为文学叙事的鲁迅小说《故乡》《祝福》《伤逝》,不约而同地选择"乡村女性"作为支点,来表述现代知识分子/启蒙者与传统乡村/农民之间的关系。因为,没有他者,就无所谓自我,只有当女性的性别他者性与传统乡村/农民的文化他者性(相对于西化的现代城市/知识分子文化)重迭编码时,才可能为"现代自我"(启蒙主体/男性知识分子)提供一个自我反思、自我追问,同时也是自我建构的最合适支点。这在无形中造就了"乡村是女性的"这样的观念。与此同时,男性农民阿Q的形象则超越了乡村、农民的地域性、阶层性,成为表征全体国民性(包括现代知识分子自身)的载体。而鲁迅另两篇小说《风波》《离婚》,又将传统乡土社会特殊的绅-民阶序与父权制性别阶序重迭编码,还以乡村的女性化来暗示近代以来乡村在文化上的空心化、沙漠化。由此可见,在"五四"新文化启蒙甫一开端,性别政治实际上参与进了有关知识分子、乡村、农民、国民性、文化传统等议题的表述中。(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4年07期)

齐慧爽[7](2014)在《论“五四”女性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心路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冰心、庐隐、冯沅君等"五四"女作家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探讨女学生以"我是一个人"的呼喊和出走逃离作为自己的叛逆方式,她们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洗礼,又负荷着沉重传统文化的束缚,在不停息的反抗过程中,走向了不同的未来之路。(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04期)

陈凌子[8](2013)在《“五四”乡土小说对女性命运的抒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人的发现"、"妇女解放"的思想下对乡村女性的命运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品涉及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但这些男性作家大多是站在启蒙的立场对乡村女性进行俯视,把女性作为与男性一样的个体,没有看到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有局限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赵丽瑾[9](2013)在《女性在五四道德变革中的境遇和意义——凌淑华小说中的“旧式”女性及文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道德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核心是批判以"叁纲五常"为核心的"非人的"旧道德,建构以"人"为核心的新道德。女人作为"人"的发现是道德变革的重要内容,而女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对这场变革的见证思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舒凌鸿[10](2012)在《“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叙事伦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女性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的小说作品,在修辞叙事伦理的四个伦理位置动态互动中,呈现出不同的伦理维度:在"内容伦理"层次,女性作者认同其他男性作者反抗"父权制"和封建礼教的伦理观;而在文本"讲述伦理"的两个层次,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则呈现了"贴切"、"伪装贴近"、"独立"等等不同的伦理距离;在"读者伦理"与以上伦理关系在文本形式上,呈现了女性作者伦理、社会伦理与读者伦理从认同、交锋到彼此独立的不同互动。(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2年05期)

五四女性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直以来,学界对“五四”时期期刊小说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小说月报》、《小说大观》等刊物上,以女性期刊为原始文本,对其刊载小说进行分析的研究活动并不多见。由于在《新青年》的引领下,一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文学和封建制度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身到创办报刊的事业中来。在此环境中,宣传妇女解放、维护妇女权益、反映和指导妇女生活的女性期刊也迎来了历史上的新高峰。该时期的妇女刊物,无论是栏目的设置还是刊载内容上都着重探讨女性解放的途径,具有极为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由于域外小说的启迪,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以及印刷业的兴盛,促进了“五四”时期女性期刊的迅速发展,期刊小说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报刊杂志在促进域外翻译小说的传播与输出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四”时期女性期刊所刊载的域外翻译小说,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上来看,都紧随着时代脚步且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作为主要面向女性读者,并专注于解决与探讨女性问题的刊物,女性期刊无论从文章创作者、刊载作品的主题或典型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展露出了极强的性别特征。女性创作小说在当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无论是接受西方教育还是中式传统教育的女性都纷纷加入到期刊小说创作的队伍中来。小说的创作主题也大致分为“坚守传统”与“弘扬女权”两大阵营。“五四”时期,由于社会上下皆在倡导个性解放、婚恋自由、男女平等,在此情况下文学作品里的女子形象也从传统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转为了勇敢坚毅、能够独立思考的进步新女性,因此女性期刊中刊载小说也透过这些典型形象来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各异角色追求。该时期的女性期刊不仅对中国期刊的现代化进程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且对研究女性文学及女性解放的进程而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女性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朱羚瑶.“五四”女性书信体小说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马睿婷.五四时期女性期刊小说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3].吴亚娟.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谭梅.“可见”的婚制变革与“不可见”的女性解放——“五四”女作家婚恋小说再解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姜良琴.从五四乡土小说看中国乡村女性[J].芒种.2014

[6].王宇.知识分子与乡村及乡村女性——以“五四”时期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报告和鲁迅小说为例[J].学术月刊.2014

[7].齐慧爽.论“五四”女性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心路历程[J].作家.2014

[8].陈凌子.“五四”乡土小说对女性命运的抒写[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赵丽瑾.女性在五四道德变革中的境遇和意义——凌淑华小说中的“旧式”女性及文化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3

[10].舒凌鸿.“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叙事伦理解析[J].思想战线.2012

标签:;  ;  ;  

五四女性小说论文-朱羚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