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川流域论文-黎铭,张会兰,孟铖铖

皇甫川流域论文-黎铭,张会兰,孟铖铖

导读:本文包含了皇甫川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皇甫川流域,水沙关系曲线,C-Q环路,悬移质

皇甫川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黎铭,张会兰,孟铖铖[1](2019)在《黄河皇甫川流域水沙关系特性及关键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中游皇甫川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5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日悬移质输沙量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水沙关系曲线法两种方法,对研究区洪水悬移质泥沙的环路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1亿m~3,平均输沙量为0.31亿t,均呈显着下降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033 1亿m~3/a和0.0101亿t/a;1979、2003年为水沙系列转折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性;多年水沙关系曲线可用幂指数拟合,水沙关系未出现明显偏离;植被恢复和水保工程对流域泥沙减少起到重要作用;典型洪水场次条件下水沙C-Q(Concentration-Discharge)环路表现为顺时针、逆时针、逆"8"字形、正"8"字形和线形5种类型,分别描述了次洪水泥沙输移的不同特征。(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黎铭,张会兰,孟铖铖,杨文涛,田琰琰[2](2019)在《皇甫川流域2000—2015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黄土高原砒砂岩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及植被盖度与水热因子的空间和时滞关系,为黄土高原砒砂岩区退化植被恢复重建和黄河粗泥沙的综合治理提供思路,改善当地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方法】在皇甫川流域,利用2000—2015年MODIS13Q1共192期产品,以ENVI为技术平台,计算NDVI,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和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基于地理空间系统分析其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分辨率30 m)的时空特性,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详细分析NDVI和水热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2000—2015年,皇甫川流域NDVI平均值为0.429~0.630,呈线性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04 2·a~(-1),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差别显着,5月出现最大值,气温和降水量亦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34 8℃·a~(-1)和6.27 mm·a~(-1);空间上,纳林川子流域16年来NDVI为0.1~0.3,十里长川子流域为0.25~0.4,均呈"沟道高-坡面低"的空间格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NDVI为0.2~0.25,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16年的增长速率表现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纳林川支流沟道附近NDVI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09~0,而远离沟道的坡面地区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12;十里长川支流沟道附近NDVI变化率为0~0.4,而沟道周围地区变化率为0.04~0.12;整个流域内NDVI的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坡面极显着、沟道附近显着、沟道不显着的空间格局; 16年间生长季NDVI与气温无明显相关性,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41~0.87,相比沟道附近植被而言,坡面上的植被更易受降水量影响;植被生长对降水的响应存在1年(P=0.036<0.05)和1个月(P=0.001<0.01)的滞后期,对气温存在2个月(P=0.002<0.01)的滞后期。【结论】时间上,皇甫川流域NDVI在不断波动中呈显着上升趋势,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值变化表现出明显不同。空间上,皇甫川流域NDVI在沟道均值高,但增长率低,甚至出现退化现象,在坡面均值低,但呈极显着增长。林地和草地增加最多,说明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着。NDVI与降水相关性较高并与气温和降水都存在一定滞后现象。(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马斗斗[3](2019)在《基于RUSLE和PESERA的皇甫川流域LUCC的土壤侵蚀效应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防治土壤侵蚀,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1999年以来,该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这些措施改变了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加之近年来气候暖干化也影响了植被生长,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更趋复杂化。近年来,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成为领域内的热点研究问题。土壤侵蚀模型是评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速率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有效工具。以往研究只采用单个模型,未有研究采用多个模型开展研究并对比模型模拟结果,因此限制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的选择和研发。本文采用两个广泛应用的模型(RUSLE和PESERA),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皇甫川流域)退耕还林(草)前后(1990年、2000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并比较了两个模型的模拟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和土壤侵蚀模型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方面。1990—2011年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草地占该流域的绝大部分面积,比例在70%~80%之间,其它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未利用地、耕地、沙地、水体、林地、居民地)所占面积较小;20多年间皇甫川流域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经历了不同的波动状态:草地和居民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的趋势始终为“涨势”,耕地和林地面积在两个时段内均处于“落势”状态,沙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整个研究时段内,经历了先“涨”后“落”的波动状态;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在1990-2011年间转换频繁;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结果显示皇甫川流域1990-2000年属于衰退期,2000-2011年属于调整期;植被覆盖度从1990年的38.3%增加到2011年的48.7%。(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模拟方面。根据RUSLE和PESERA模拟结果,流域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在1990-2000和2000-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先增加后减少。RUSLE和PESERA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模拟结果通常遵循:沙地和未利用地>耕地和草地>林地,因此沙地和未利用地应为未来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1990、2000和2011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除未利用地外,两个模型模拟结果一致:草地、耕地及林地主要为微度侵蚀到中度侵蚀,沙地则多为中度侵蚀到剧烈侵蚀。在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化区内,模型模拟结果基本遵循:转化为林地和草地区域,土壤侵蚀速率减小,且前者减小幅度远大于后者;转化为沙地和未利用地区域,土壤侵蚀速率增加。陡坡(即坡度>25°)的土壤侵蚀速率在2000-2011年LUCC下增加,可能由于陡坡区域土壤水分的严重缺乏造成的植被生长受限,这意味着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土壤侵蚀过程及其在陡坡上的保护工作。(3)模型模拟结果对比方面。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侵蚀速率的RUSLE模拟值普遍高于PESERA,且二者模拟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较差。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化区模拟结果中,林地转化区和沙地转化区(除未变化区)内,RUSLE和PESERA模拟结果变化趋势相同,在其他土地类型转化区内,两个模型模拟结果趋势存在差异。RUSLE对坡度更敏感,而PESERA对植被覆盖更敏感,二者模拟结果的差异(RUSLE结果>PESERA结果)随坡度增加而增加。PESERA模型需要改进以更好地描述黄土高原陡坡土壤侵蚀过程,而RUSLE需要优化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描述。(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许文龙[4](2019)在《皇甫川流域侵蚀产沙特征及土地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是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域。位于河龙区间的皇甫川流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也面临着风蚀沙化、植被退化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探明皇甫川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和流域土地退化综合性评价可为流域今后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在皇甫川流域选择4个典型坝控小流域,分析坝地泥沙的淤积特征,利用淤积泥沙旋回层次与降水产沙事件对应,反演小流域的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分析不同时期皇甫川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构建流域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皇甫川流域目前的土壤侵蚀、风蚀沙化、植被退化、土壤贫瘠和干旱缺水等土地退化问题,选取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坡度、干燥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沙地裸露程度作为土地退化评价指标,采用模糊逻辑综合评价方法获得土地退化指数,分析流域土地退化程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皇甫川流域典型淤地坝沉积泥沙颗粒主要由砂粒和粉粒组成。典型坝控小流域的年平均侵蚀产沙量在11471-102948 t/km~2/a之间。流域地表不同覆被物质影响着坝地泥沙颗粒组成和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地表主要是裸露砒砂岩的流域,坝地泥沙颗粒较粗且侵蚀产沙强度较大,主要是沙黄土和黄土的流域,坝地泥沙颗粒较细且侵蚀产沙强度相对较小。(2)皇甫川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占流域面积的77.83%(2006年)。1978-1990年间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草地向耕地的转变,草地开垦、农田扩张是该时期皇甫川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1990-2006年主要是耕地、沙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变,草地植被恢复是该时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式。(3)皇甫川流域2006年的植被覆盖度为30.56%,明显高于1990年(25.80%)和2000年(16.87%),流域植被覆盖状况逐渐改善。通过RUSLE模型评价土壤侵蚀强度,流域土壤侵蚀模数随时间在逐渐减小,但侵蚀状况依旧很严重。(4)通过模糊逻辑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皇甫川流域的土地退化指数分布,流域土地退化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的趋势相一致,流域2006年的土地退化指数为0.69,低于1990年(0.75)和2000年(0.80),流域土地退化状况逐渐改善,流域治理效果明显,但砒砂岩和沙地的治理是流域土地退化防治的重难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5-01)

胡智丹,夏婷,罗琳,王忠静[5](2018)在《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以皇甫川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参数检验方法 Mann-Kendall法,对黄河中游皇甫川流域的降水、平均气温和径流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序列突变情况进行了检验,并运用水文敏感性分析和降水—径流相关关系分析两种方法探究了皇甫川流域径流锐减的原因。1985—2006年,皇甫川流域的气候暖旱化趋势显着。其中,年降水系列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不显着;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远远超过了α=0.05的显着性水平。年径流量也表现出显着的减少趋势,显着性水平α=0.1。径流突变性检验结果显示,在1998年前后皇甫川径流出现显着变化,天然时期(1985—1998年)和径流变化时期(1999—2006年)相比,年均径流量减少了60%。归因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因素对年均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46%,说明气候变化是导致径流减少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魏艳红[6](2017)在《延河与皇甫川流域典型淤地坝淤积特征及其对输沙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对黄河输沙的影响一直都是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输沙量快速减少,潼关站年均输沙量已由上世纪70年代前的16.0亿t锐减到2000–2015年的2.6亿t,已明显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黄河泥沙的认识。自1999年退耕政策实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恢复发展,至今已初见成效,林草措施和淤地坝建设的同步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然而,淤地坝的实际拦沙量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如何?以及现存淤地坝的淤积速度与拦淤潜力如何?这些都是认识近年来黄河输沙量锐减的重要环节,目前还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延河和皇甫川为例,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2个坝系和5个单坝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钻孔取样、淤积层次甄别及与产流降雨事件的对应分析,结合1:10000地形图与全站仪测量,建立淤地坝库容曲线来估算泥沙淤积量,进而反演坝控流域的产沙特征,并结合已有研究资料估算不同年代典型支流淤地坝的拦沙量,研究淤地坝拦沙作用对支流输沙变化的影响及贡献。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库容曲线法能够更好地拟合建坝前的沟道形态,其应用和推广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淤地坝的泥沙淤积量。其中,延河和皇甫川流域各淤地坝旋廻层淤积量大小差异明显,这与淤地坝建坝时间和坝控面积大小有关。(2)延河和皇甫川各坝控流域在次、年尺度下的产沙模数变化差异较大。延河坊塌和皇甫川满红沟各坝控流域次产沙模数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6~23倍和9~13倍;延河坊塌流域最大的次和年产沙模数均出现在坊塌1号坝,主要是由于该坝运行时间早,其坝控流域治理度低而导致流域产沙模数大;而皇甫川满红沟流域最大的次和年产沙模数均出现在麻耗沟坝,除了建坝时间早,也与该坝坝控面积较小有关。(3)小流域年产沙模数随时间变化呈显着减小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延河坊塌和皇甫川满红沟流域的年均产沙模数分别为2094.3 t/(km2·a)、12305.7 t/(km2·a),均大于该区的允许土壤流失量。(4)由于不同淤地坝控制流域内下垫面特征的不同,流域的最小产沙降雨量存在着差异,延河流域坝系和单坝的最小产沙降雨量均大于皇甫川流域。其中,延河坊塌流域的产沙降雨量>30 mm,马家沟单坝>20 mm,而皇甫川满红沟流域>20 mm,特拉沟单坝在10 mm左右。不同淤地坝集水区及小流域的产沙模数和产沙降雨量在次、年尺度上均呈显着的相关关系。(5)由于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延河和皇甫川流域淤地坝的拦沙量在逐渐减少。而在2010-2015年的暴雨年份,淤地坝年均拦沙量较2000-2009年增加了两倍以上,可见在暴雨年份淤地坝的拦沙作用依然显着。(6)降水变化对输沙减少的影响在突变后逐渐减弱,人类活动的影响却在逐渐增强,而淤地坝的拦沙贡献则相反。2000年以后延河与皇甫川输沙量减幅达到85%以上,而淤地坝拦沙量的贡献率分别小于10%和20%,说明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在减弱,而植被的减沙作用在增强。延河与皇甫川流域由于土壤侵蚀环境的不同,特别是植被恢复效果的差异性,淤地坝在皇甫川流域对输沙减少的贡献比在延河流域要大。(7)土壤侵蚀仍然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以砒砂岩为主的流域,今后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加强水土保持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7-05-01)

李波,毕海洋,邬志龙,代旭焕,李海英[7](2016)在《农户土地利用选择行为的类型与变化特征——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生态补偿工程,对区域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农户合理的土地利用选择行为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重建,反之导致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以皇甫川流域为例,基于2002-2013年农户调查及分析,将农户土地利用选择行为分为自营、流转和非农经营,建立了农户土地利用选择类型体系,重点分析了种植选择行为、畜牧选择行为和非农经营行为及其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国家政策及宏观趋势对农户土地利用选择行为有重要导向作用,农户家庭结构和农户意愿在农户土地利用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退耕政策的冲击下,种植选择行为和畜牧选择行为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但变化过程差异显着,非农经营行为重要性逐渐上升,各种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3)

刘柏君,雷晓辉,刘争胜,权锦,王浩[8](2016)在《皇甫川流域降水基流特征及其响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方法对黄河中游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皇甫川流域1954—2012年的日流量进行基流分割,可知Eckhardt数字滤波法及其与改进最小滑动法结合使用所得基流值较为合理。多种方法分析表明,流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季少雨,且夏、秋季呈显着变化趋势;多降水年、普通降水年及少降水年的雨量空间分布均不一样,年际面降水量无明显突变点,表现为波动变化;流域基流呈显着下降趋势,1999年为突变点,2010年11月—2011年12月间基流出现断流。通过分别比对基流—气温和基流—降水数据的变化过程、变化趋势,结合基流—降水双累积曲线,发现基流与气温间相关关系较弱,降水是影响基流变化的次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增强是促使基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的共同作用导致皇甫川流域基流整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6年04期)

田桂泉,赵东平[9](2015)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人工林地苔藓植物结皮层物种组成与微生境形成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皇甫川流域4种人工植被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杨树(Populus simonii)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苔藓植物结皮层物种组成及微生境藓类结皮层形成发育特点。发现苔藓植物8科、15属、23种,优势种双色真藓、真藓和土生对齿藓相对盖度和占各样地苔藓植物总盖度的95%以上。真藓、双色真藓和土生对齿藓在4种人工林地最薄结皮层个体高度分别在0~(0.93±0.04)、(0.72±0.03)~(1.82±0.04)和0~(2.82±0.08)mm,种群密度在0~(11.08±0.28)、(2.30±0.23)~(20.08±0.55)和0~(29.56±1.07)株·cm-2;最厚结皮层个体高度分别在(3.23±0.09)~(6.55±0.12)、(5.99±0.08)~(11.64±0.11)和(7.71±0.11)~(22.05±0.23)mm,密度在(64.34±1.54)~(400.12±2.87)、(216.23±3.23)~(356.27±2.19)和(32.27±0.99)~(236.03±2.48)株·cm-2;结皮层厚度、优势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高度在不同样地之间有明显变化;依据物种分布、微生境藓类结皮形成发育特点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人工促进藓类结皮形成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赵梅,刘玉斗,崔殿河[10](2015)在《皇甫川流域水文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皇甫川流域的水源补给,径流在空间和时程上的变化,洪水的形成和运动情况,枯水特性,河流的冻结情况以及河流泥沙运动等水文情况的分析,揭露其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05期)

皇甫川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砒砂岩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及植被盖度与水热因子的空间和时滞关系,为黄土高原砒砂岩区退化植被恢复重建和黄河粗泥沙的综合治理提供思路,改善当地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方法】在皇甫川流域,利用2000—2015年MODIS13Q1共192期产品,以ENVI为技术平台,计算NDVI,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和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基于地理空间系统分析其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分辨率30 m)的时空特性,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详细分析NDVI和水热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2000—2015年,皇甫川流域NDVI平均值为0.429~0.630,呈线性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04 2·a~(-1),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差别显着,5月出现最大值,气温和降水量亦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34 8℃·a~(-1)和6.27 mm·a~(-1);空间上,纳林川子流域16年来NDVI为0.1~0.3,十里长川子流域为0.25~0.4,均呈"沟道高-坡面低"的空间格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NDVI为0.2~0.25,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16年的增长速率表现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纳林川支流沟道附近NDVI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09~0,而远离沟道的坡面地区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12;十里长川支流沟道附近NDVI变化率为0~0.4,而沟道周围地区变化率为0.04~0.12;整个流域内NDVI的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坡面极显着、沟道附近显着、沟道不显着的空间格局; 16年间生长季NDVI与气温无明显相关性,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41~0.87,相比沟道附近植被而言,坡面上的植被更易受降水量影响;植被生长对降水的响应存在1年(P=0.036<0.05)和1个月(P=0.001<0.01)的滞后期,对气温存在2个月(P=0.002<0.01)的滞后期。【结论】时间上,皇甫川流域NDVI在不断波动中呈显着上升趋势,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值变化表现出明显不同。空间上,皇甫川流域NDVI在沟道均值高,但增长率低,甚至出现退化现象,在坡面均值低,但呈极显着增长。林地和草地增加最多,说明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着。NDVI与降水相关性较高并与气温和降水都存在一定滞后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皇甫川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黎铭,张会兰,孟铖铖.黄河皇甫川流域水沙关系特性及关键驱动因素[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9

[2].黎铭,张会兰,孟铖铖,杨文涛,田琰琰.皇甫川流域2000—2015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J].林业科学.2019

[3].马斗斗.基于RUSLE和PESERA的皇甫川流域LUCC的土壤侵蚀效应模拟[D].西安科技大学.2019

[4].许文龙.皇甫川流域侵蚀产沙特征及土地退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5].胡智丹,夏婷,罗琳,王忠静.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以皇甫川流域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8

[6].魏艳红.延河与皇甫川流域典型淤地坝淤积特征及其对输沙变化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

[7].李波,毕海洋,邬志龙,代旭焕,李海英.农户土地利用选择行为的类型与变化特征——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实证研究[C].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6

[8].刘柏君,雷晓辉,刘争胜,权锦,王浩.皇甫川流域降水基流特征及其响应关系[J].人民黄河.2016

[9].田桂泉,赵东平.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人工林地苔藓植物结皮层物种组成与微生境形成发育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5

[10].赵梅,刘玉斗,崔殿河.皇甫川流域水文情况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5

标签:;  ;  ;  ;  

皇甫川流域论文-黎铭,张会兰,孟铖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