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型肝炎病毒整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肝癌细胞株,病毒整合
乙型肝炎病毒整合论文文献综述
赵杨静,李国力,张恒辉,谢兴旺,贺改霞[1](2015)在《应用HBV-Alu-PCR研究肝癌细胞株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常见肝癌细胞株中整合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序列和整合位点。方法分别将来源于HBV感染者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MHCC97L、MHCCLM3和PLC/PRF/5),稳定转染HBV的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AD38和DE19),和无HBV感染者来源的肝癌细胞株(Hep G2、Hu H-7)培养72 h,检测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及HBV DNA滴度。采用HBV-Alu-PCR方法,扩增肝癌细胞株中整合的HBV基因X/C/S片段及其侧翼的人基因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确定HBV整合在人类染色体的精确位置,并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上下游基因。结果 MHCC97H、MHCC97L和MHCCLM3未检出HBs Ag和HBe Ag,但HBV DNA滴度为2.00×105~4.00×105 IU/ml;Hep G2.2.15、Hep AD38、DE19和PLC/PRF/5 HBs Ag阳性,且HBV DNA滴度>5.00×105 IU/ml,其中Hep G2.2.15、Hep AD38 HBe Ag阳性;Hep G2、Hu H-7 HBs Ag、HBe Ag和HBV DNA均低于检测下限。除Hep G2和Hu H-7未检测到整合外,其余细胞株中可检测到1个或多个整合的不同HBV亚基因组片段:Hep G2.2.15检测到5个HBx和HBc整合片段,Hep AD38和PLC/PRF/5各检测到2个HBx整合片段,DE19检测到一个HBc整合片段。3个MHCC97的衍生细胞株:MHCC97L(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和MHCCLM3(MHCC97H肺转移肝癌细胞)检测到完全相同的HBc片段整合在16q13上IRX3和IRX5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区。此外,各细胞株HBV整合位点上下游的基因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基因,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和钙信号相关基因。结论 HBV感染者来源和稳定转染HBV的肝癌细胞株存在HBV整合;HBV基因X/C片段比S片段有更高的整合频率;同一个克隆来源的肝癌细胞株的HBV整合位点稳定,提示HBV整合分析可能对肝细胞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癌细胞克隆来源的鉴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05期)
邱爽,张会英[2](2015)在《Alu-PCR检测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基因组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Alu-PCR方法检测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基因组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整合。方法提取经培养扩增的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基因组DNA,根据Alu-PCR方法经过3轮PCR反应扩增潜在的HBV DNA和人基因组DNA整合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CR扩增产物片段,切取并纯化整合阳性的电泳条带,对纯化产物进行核酸测序,得到整合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用Alu-PCR方法能够从PLC/PRF/5细胞株中扩增得到4条HBV DNA整合序列,经测序后与比对其中3条整合序列能够定位于人染色体03p21.31、05p15.33、12q13.12~q14.1。结论 AluPCR可以准确测定肝细胞中HBV DNA的整合,为研究HBV DNA在肝细胞中的整合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经济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石雁梅,兰英华,曹峰林,腾月秋,李丽敏[3](2014)在《感染和整合了乙型肝炎病毒的造血干细胞诱生缺陷的T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免疫应答不足是病毒持续长期感染的关键因素,造血干细胞感染病毒可能是导致免疫应答不足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乙型肝炎病人的T细胞缺陷与骨髓造血干细胞感染和整合了乙肝病毒有关。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来检测乙型肝炎病人骨髓造血干细胞中的HBS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并且用原位荧光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观察造血干细胞内整合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将这些感染了HBV的乙型肝炎病人的(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6-13)
贺良,耿小平,赵红川,赵义军,张志功[4](2013)在《肝细胞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位点及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细胞肝癌(HCC)染色体上的整合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HBsAg阳性HCC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以40例HCC组织的DNA为模板,HBV X基因上游序列和人类基因组Alu重复序列为引物,应用巢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6-20)
阮鹏,龚作炯,周伯平,黄健,徐少勇[5](2013)在《乙型肝炎病毒整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整合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广泛发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DNA整合率达80%,在急性肝炎、CHB、低血清抗HBV核心抗体(抗HBc)滴度的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CHB患者中,HBV(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蒋素贞[6](2012)在《乙型肝炎病毒整合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极高。在中国,大约80%的H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已知HBV感染的致癌作用机制包括慢性感染所致肝脏的持续炎症反应,肝细胞破坏和肝细胞代偿性增生;病毒HBx蛋白和突变的前S蛋白的直接致癌作用;以及HBVDNA整合致肝细胞基因组。虽然病毒DNA整合被认为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肝炎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的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现有证据主要来自对少量肝细胞癌组织的研究,且缺少大样本配对癌旁组织的研究结果。因此,开展系统性的大样本配对癌与癌旁组织HBV的整合研究十分必要。我们对60例HBV阳性肝癌患者配对的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进行系统性的比较研究,对HBV整合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材料和方法:入选病人信息:60位HCC患者来自河南省肿瘤医院(年龄30-70岁;男性:女性=42:18)。所有病例均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中57标本为HBeAg阴性,3例为HBeAg阳性;除2例为肝纤维化外,其余患者均为肝硬化背景;所有患者血清抗-HCV均为阴性;HBV C基因型。DNA提取:使用蛋白酶K消化后用酚/氯仿法提取60对配对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基因组DNA。QIAGEN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25例患者配对的癌与癌旁组织基因组DNA,用于基于芯片技术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分析。整合序列获得:使用连接接头介导的PCR (LM-PCR)和Alu-PCR方法特异性扩增HBV整合序列。LM-PCR方法使用接头特异引物和HBV特异性引物;Alu-PCR方法使用人Alu序列和HBV特异引物。HBV特异性引物包括HBV X基因区上游的引物和HBV核心基因特异性引物。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失败的进行克隆测序。同时采用杂交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中28对配对的癌与癌旁组织的整合位点进行验证分析。整合序列通过NCBI Blast工具和UCSChg19数据库进行分析整合序列中的病毒和宿主基因序列。设计跨HBV X到C基因的PCR上下游引物扩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HBV基因组。整合序列中的X基因来自于己测序证实的病毒-宿主整合序列。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10例整合附近的基因mRNA水平。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GH)分析染色体不稳定性。在aCGH实验中,每个癌组织标本均使用自身癌旁组织作为参照。肿瘤组织TP53基因突变分析:分4个区段PCR反应扩增全部60例患者癌及癌旁组织TP53基因的外显子2到外显子11(外显子1不能翻译氨基酸)序列。同时对扩增区域内的SNP位点进行分析,选择了9个SNP位点(rs1642785. rs17878362、rs17883323, rs1042522、rs77624624、s2909430、rs12947788.rs12951053和rs6503048)。计算肿瘤组织中杂合子基因座两等位基因峰高比值与相配对的癌旁组织对应基因座两等位基因峰高比值的比。如有2个以上的SNP位点出现峰高比值的比为<0.5或>2.0,则作为判断肿瘤组织TP53基因LOH的判定标准。使用SA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表示,对完全随机下两组频数分布进行x2检验。对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总数目(通过aCGH芯片得到结果)与整合的数目进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由于样本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不适合用直线相关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考虑用秩相关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整合发生的频率和在染色体分布未见差异。使用PCR方法,88%(53/60)的患者可检测到整合。68%(41/60)的肿瘤组织和72%(43/60)的癌旁组织可检测到整合。约50%(22/41)的肿瘤组织和91%(39/43)的癌旁组织可检测到多个位点的整合序列。在获得的287个整合序列中,233个位点可以精确定位到人染色体DNA上,其中81个整合序列来自癌组织,152个整合序列来自癌旁组织。其它54个序列为不能定位的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通过杂交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在>8reads数目支持的整合序列中,癌组织共发现201个整合断点,癌旁组织共发现91个整合断点。整合的序列分布在除chr22外所有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基于PCR技术的和基于杂交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的整合分析均显示染色体的长度越长,整合序列数目越多。后者还发现在部分标本整合发生在线粒体DNA上。对整合位点的染色体进行细化分析,与癌旁组织相比,HBV整合位点在肝癌组织中更容易发生在脆性位点附近。在癌组织可定位的81个整合位点中,有31个位点发生在脆性位点附近;而在癌旁组织可定位的151个整合位点中,有33个位点发生在脆性位点附近。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x2=7.1132,P=0.0077)。下面的脆性位点被发现整合次数大于1次:5例整合发生于脆性位点FRA19B(19p13);在脆性位点FRA1A(1p36)、FRA5A(5p13)和FRA7J (7q11)位置分别发现有4个整合位点;在脆性位点FRA7B (7p22)和FRA1L (1p31)各发现有3个整合位点;在脆性位点FRA1F(1q21)、FRA12A(12q13.1)、FRA3D (3q25)、FRA6D (6q13)和FRA19A (19q13)各发现有2个整合位点。2.HBV整合易发生在富含基因的区域.在基于PCR方法得到的233个可定位整合序列中,47%(110个)的整合位点插入至细胞基因的内含子,其分布在癌组织中和癌旁组织无差异[癌组织43%(35/81)vs.癌旁组织49%(75/152)]。整合发生于基因的外显子区的有10例(4例在癌组织和6例在癌旁组织)。另外,有26个整合位点10kb之内有人基因编码序列,这其中11例发生在癌组织,15例发生在癌旁组织。基于杂交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研究发现:对>8reads数目支持的整合序列进行定位分析,28例癌组织中有28.86%(58/201)的病毒序列插入在内含子和外显子区域(其中7个序列在外显子,51个序列在内含子上),28例配对的癌旁组织中有34.07%(31/91)的病毒插入在内含子和外显子内(其中4个序列在外显子,27个序列在内含子)。其分布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无差异。在60个HCC病人中,有3个癌组织在hTERT基因检测到IHBV DNA整合,而癌旁组织无一检测到此位点整合。此外,共有12个病毒插入在FN1基因附近,其中有10例发生在癌旁组织,2例发生在癌组织。3.整合序列中的病毒断点分布在配对的癌与癌旁组织未见差异对基于PCR;方法获得的287整合序列进行分析,其中163个序列含有X基因、121个序列含有病毒前C/C区,还有3个序列为前S/S基因区(既不含有X基因也不含有病毒前C/C区域)。与既往报道一致,大部分断点分布在病毒直接重复序列1(DRl)附近。本研究首次发现如此多的整合序列含有病毒前C/C区。HBV核苷酸序歹nt1601-nt1834为断裂热点,大约75%的病毒断点分布在,其中24%(68/287)的断点位于5'-CTTTTT-3'拓扑异构酶I结构域(ntl820-1825)和DRl区(nt1824-nt1834)。断点分布在DR2(nt1590-1600)的整合病毒远少于断点在DR1者。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我们未发现病毒断点分布在两组间存在差异。4.整合序列中病毒突变在配对的癌与癌旁组织未见差异来自整合的病毒序列中C1653T、T1753V和A1762T/G1764A突变率与既往报导的的慢乙肝患者血清中HBV突变率相似,但低于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而游离HBV的突变率则与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突变率相似。然而,无论是整合还是游离的HBV,C1653T、T1753V和A1762T/G1764A突变频率在配对的癌与癌旁组织中分布相近,未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整合的病毒序列和游离HBV发现,C1653T和A1762T/G1764A突变率在游离组要高于整合组[C1653T,整合组vs.游离组=9%(7/75)vs.22%(15/68),x2=4.4366,P=0.0352:T1762/A1764,整合组vs.游离组=54%(31/57)vs.78%(47/60),x2=7.5434,P=0.0060].对整合中X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34个含有X基因的整合序列均为3’端缺失的x基因。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未见差异。5.肝癌与癌旁组织中的整合序列附近的基因组重排整合序列中含有的前C/C区较短,不能分析整合序列中的病毒重排。我们仅对含有X基因序列的整合进行了分析。在癌组织中,25.86%(15/58)的病毒序列进行了重排,高于癌旁组织中12.26%(15/58)的病毒序列重排(x2=4.8958,p=0.0269).HBV基因的重排包括缺失、插入、扩增和倒置等多种形式,以缺失最为常见。在杂交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对28对HCC标本检测结果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发现HBV整合可多次发生在染色体某个位点几个kb左右区域,并且Reads支持数很接近,此结果提示HBV整合可能在染色体局部有一定选择性。6.未发现HBV整合与全基因组基因拷贝数异常相关。aCGH可得到全基因组水平拷贝数目的改变。对60例中的25例HCC患者进行aCGH分析(10例为女性,15例为男性),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做整合频率与宿主全基因组水平拷贝数改变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BV整合存在与否及数目与对应肿瘤组织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无关。我们进一步分析了60例患者中的TP53状态。共在20个肿瘤组织中发现了21个TP53点突变。其中1个肿瘤组织含有2个点突变位点(191eu和24lys)。其中20个点突变为错义突变,导致氨基酸编码改变,1个点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编码改变。在所有的点突变中,有10个点突变为TP53249密码子点突变(AGG突变成AGT)。从所在外显子分布看,62%(13/21)的点突变位于外显子7。外显子2、4和5分别含有2个点突,外显子8有1个点突变。而在配对的癌旁组织中,未发现有任何标本含有TP53突变。在60个HCC患者有51个可进行TP53的杂合性丢失分析,剩余9个患者的癌与癌旁组织均不含有有效的SNP信息,所以不能进行LOH分析。41%(22/51)的患者含有TP53杂合性丢失。综合考虑TP53点突变和/或杂合性丢失,我们共在48%的肝癌组织中发现有TP53异常。结合60例患者临床标本资料分析显示,未发现TP53基因状态与肝细胞癌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AFP水平相关。我们发现抑癌基因的异常数目(包括RBI、CDKN2A、TP53、BRCA1、BRCA2和TP53BP2)与癌组织全基因组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r=0.6625,P=0.0003)。7.整合附近基因表达水平选取整合位点附近明确存在人基因组编码基因(hTERT和另外9个基因)的10个配对肝癌及癌旁组织,分析病毒DNA整合对整合位点周围宿主基因表达的潜在影响。使用CTBP1作为内参基因,与配对的癌旁组织相比,这些基因在癌组织的mRNA水平改变结果如下:在肿瘤中整合附近的DNLZ、SNAPCA4和ATP8B2基因上调2倍以上,而其他6个基因的mRNA水平无改变。同时发现,在两例整合在hTERT基因启动子区的癌组织标本中,我们发现其mRNA水平上调非常明显;而在另外一例HBV整合在hTERT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5kb处,并且病毒序列和人基因序列方向相反,该肿瘤组织中的hTERT基因mRNA水平未发生改变。结论:通过对整合序列中的病毒突变分析,我们推测HBV整合发生在疾病进程的早期。人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可能与抑癌基因的状态相关,而整合可能与其无关。在脆性位点附近的整合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相关。PCR方法和HBV杂交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得到的整合数据显示:除脆性位点外,在染色体的分布上,整合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未见明显差异;人肝癌中常见的基因组水平上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未见与HBV整合相关。约27%到47%的HBV插入在人内含子区;还有约7%的HBV插入在人外显子区域。但这些在癌与癌旁组织两组的分布未见差异。在肝细胞癌中,约48%的患者存在TP53基因异常。基于芯片技术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结果提示抑癌基因的拷贝数异常与全基因组基因拷贝数目异常相关。我们目前的数据提示在肝癌中发现的多数HBV整合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4-25)
张婷,许强,杨紫伟,蒋素贞,鲁凤民[7](201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的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整合序列中基本核心区突变与乙肝病毒相关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Alu-PCR和基于接头的LM-PCR方法扩增40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整合的HBV序列,PCR产物纯化后以ABI公司3700测序仪进行全自动测序,测序结果使用Pub Med BLAST软件和Bio Edi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65.0%的肝癌组织检测到整合HBV病毒序列(26/40),共检出37个不同的HBV整合序列。67.5%的癌旁组织中检测到整合HBV病毒(27/40),共检出68个不同的整合序列。平均每例肝癌组织中HBV整合序列检出数为1.42个,而癌旁组织为2.52个,癌组织低于癌旁组织。整合HBV序列发生A1762T/G1764A双突变在肝癌中的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相关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都检测到整合HBV序列,再次表明整合是肝癌发生中的一个早期事件;而肝癌组织中整合HBV序列有更高的A1762T/G1764A突变检出率,从一个新的侧面表明这些突变在病毒的致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鄢丽[8](2011)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整合及对宿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1-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HBV DNA的检出率可高达40%~50%,且以整合型为主,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入肝细胞基因组被认为是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本文来源于《青岛医药卫生》期刊2011年03期)
赖威,卢实春[9](2011)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整合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在HBV相关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和骨髓CD34+细胞内的整合情况及其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影响。方法采集1999年6月-2005年11月25例HBV相关肝病肝移植受体的外周静脉血及其中23例的骨髓血,以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单克隆免疫磁珠分离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骨髓CD34+细胞后,提取细胞DNA。因HBV X基因的整合频率最高,设计HBV X基因的特异引物,进行HBV-Alu-PCR,终产物进行电泳并回收、连接载体、筛选扩增后测序,检测有无X基因整合。结果经PCR后电泳及测序分析,25例HBV相关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的PBMC内未检测出HBV X基因的整合,其中采集到骨髓标本的23例CD34+细胞中亦未检测到HBV X基因的整合。结论肝移植术后受体体内HBV微生态的剧烈改变,使HBV整合的基本条件丧失,在此情况下,外周免疫细胞及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不是发生HBV整合的适宜场所,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与HBV X基因整合关系不明确。(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1年03期)
周旭平[10](2011)在《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的整合及HBV感染妇女ART结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一种引起乙型肝炎(hepatitiS B)的嗜肝性病毒。全球有20多亿人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其中约有3.5亿人为HBV的慢性携带者,HBV的感染与8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相关性,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因HBV感染引起的严重肝脏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1-60岁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7.2%,其中处在婚育年龄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近10%。乙型肝炎病毒广泛存在于乙肝患者的体液中,如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和血液。血清HBeAg、HBV-DNA和Pre-S1均是反应乙肝病毒复制或传染性的重要指标,在HBV感染早期,具有较高的一致检出率,然而HBVDNA是复制活动最直接和可靠的指标。传播渠道多样化:输血、性交、医源性及密切的生活接触等水平传播和父婴、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垂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可分为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可分为3个水平:产前传播、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产前传播可分为经胎盘传播(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和经生殖细胞(generative cells)传播。近年来,经过适当的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干预,能够有效阻断多数HBV的感染,但仍然有约10%的婴儿阻断失败。研究发现在人类生殖腺及生殖细胞如睾丸、精子、精浆以及卵巢中的颗粒细胞、卵细胞中有HBV的存在和表达,从而使得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进行垂直传播的学说得以发展。乙型肝炎病毒亦可影响人类生殖能力。HBV感染可以通过全身或局部的免疫作用、病毒基因的整合干扰基因组正常机能以及肝炎病毒蛋白表达影响精子的产生、导致形态和活力的改变,从而降低人类生殖能力。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日益进步、人类生活模式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其中不乏有乙型肝炎携带不孕夫妇。在这一领域中,病毒感染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结局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HBV感染是否降低辅助生殖治疗的结局?目前尚未有一致的观点。本课题拟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血清和卵泡液中病毒载量的关系;体内病毒复制状态与发生经卵母细胞垂直传播的关系;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和卵泡液中病毒含量与辅助生殖治疗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对HBV携带患者开展ART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09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接受常规体外受精/卵胞浆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治疗的176例乙肝病毒携带妇女的血清和卵泡液;176例中的106例乙肝病毒携带妇女废弃的卵母细胞206个及胚胎441个。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与卵母细胞的HBV DNA浓度,用HBV DNA全长作为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HBV DNA在胚胎和卵母细胞中的整合。通过统计软件分析血清和卵泡液中病毒载量与发生HBV DNA在卵母细胞和胚胎中整合的关系。同时选择2006年01月-2009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513对女性乙肝病毒携带不孕夫妇的557个周期作为暴露组。以女方年龄(年龄±1)、取卵时间(天数±1)以及ART受精方式(IVF和ICSI)作为匹配条件,利用SPSS统计软件随机抽取1:1本院同年的,夫妇双方均为乙肝阴性周期作为非暴露组。两组建立回顾性队列,分析女方乙肝携带对于着床率(孕囊数/ET胚胎数)、临床妊娠率(超声证实为宫内孕妇女数/完成移植周期数)、流产率(发生流产妇女数/宫内孕妇女总数),分娩数(完成分娩妇女数/完成胚胎移植周期数)以及周期得孩率(活产胎儿数/ART启动周期数),同时分析女性体内病毒复制状态如HBeAg血清状态、血清病毒拷贝数及卵泡液中病毒含量对于ART结局的影响。结果:血清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54.4%,卵泡液可检测到乙肝病毒DNA,阳性率为45.7%;多数血清中HBV DNA含量高于卵泡液(P<0.05),然而少部分患者其卵泡液中病毒含量较血清中高。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血清和卵泡液间乙肝病毒DNA含量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R=0.427,P=0.001)。卵母细胞内HBV DNA整合信号的阳性率为8.25%,早期胚胎内的阳性率为12.92%;HBeAg阳性组卵母细胞的HBV DNA阳性率显着高于HBeAg阴性组(14.8%VS 4.5%,P<0.05),前者胚胎的阳性率较后者有增高趋势(17.1%VS 10.6%,P=0.051);血清HBV DNA>106组胚胎及卵母细胞中HBV DNA整合的阳性率显着高于HBV DNA<106组(P<0.05);卵泡液中HBV DNA≥105组胚胎及卵母细胞中HBV DNA整合的阳性率显着高于HBV DNA<105组(P<0.05);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以及周期得孩率阳性组较阴性对照组稍低而流产率稍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活胎分娩周期在阳性组中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 HBV DNA>105病人流产率比HBV DNA<105组显着性增加,周期得孩率显着性降低(P<0.05);卵泡液HBV DNA阳性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胎分娩周期以及周期得孩率较阴性组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1、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卵泡液中存在乙肝病毒的复制;2、进一步验证乙肝病毒DNA可整合到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3、卵泡液中的HBV DNA含量多数较血清中低,两者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4、血清中HBeAg阳性病毒在卵母细胞中的整合率显着增高;5、血清HBV DNA>1.0×106拷贝/毫升,卵跑液中HBV DNA浓度≥1.0×105拷贝/毫升时病毒在卵母细胞及胚胎中的整合率显着增高;6、乙肝携带状态对妇女卵巢储备能力以及卵巢对促排卵治疗的反应性无影响;7、女方乙肝携带夫妇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最终获得活胎分娩的周期较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降低;8、女方血清HBV DNA>1.O×105拷贝/毫升夫妇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流产率显着增加,周期得孩率明显降低(P<0.05);9、卵泡液中HBV DNA阳性患者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显着降低,活胎分娩周期、周期得孩率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2-01)
乙型肝炎病毒整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Alu-PCR方法检测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基因组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整合。方法提取经培养扩增的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基因组DNA,根据Alu-PCR方法经过3轮PCR反应扩增潜在的HBV DNA和人基因组DNA整合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CR扩增产物片段,切取并纯化整合阳性的电泳条带,对纯化产物进行核酸测序,得到整合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用Alu-PCR方法能够从PLC/PRF/5细胞株中扩增得到4条HBV DNA整合序列,经测序后与比对其中3条整合序列能够定位于人染色体03p21.31、05p15.33、12q13.12~q14.1。结论 AluPCR可以准确测定肝细胞中HBV DNA的整合,为研究HBV DNA在肝细胞中的整合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经济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整合论文参考文献
[1].赵杨静,李国力,张恒辉,谢兴旺,贺改霞.应用HBV-Alu-PCR研究肝癌细胞株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
[2].邱爽,张会英.Alu-PCR检测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基因组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整合[J].医学研究杂志.2015
[3].石雁梅,兰英华,曹峰林,腾月秋,李丽敏.感染和整合了乙型肝炎病毒的造血干细胞诱生缺陷的T细胞[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4].贺良,耿小平,赵红川,赵义军,张志功.肝细胞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位点及临床病理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5].阮鹏,龚作炯,周伯平,黄健,徐少勇.乙型肝炎病毒整合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3
[6].蒋素贞.乙型肝炎病毒整合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再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2
[7].张婷,许强,杨紫伟,蒋素贞,鲁凤民.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的突变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
[8].鄢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整合及对宿主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1
[9].赖威,卢实春.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整合检测[J].华西医学.2011
[10].周旭平.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的整合及HBV感染妇女ART结局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