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论文-邓君丹

李希霍芬论文-邓君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希霍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希霍芬,中朝边境,地质勘探

李希霍芬论文文献综述

邓君丹[1](2019)在《一个被忽略的边疆——李希霍芬笔记里的辽宁》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希霍芬:"丝绸之路"的命名者李希霍芬是19世纪德国着名地质学家,他的大名远不如他创造的"丝绸之路""黄土高原"等概念有名。他是1868年来到中国大陆(此前就去过中国台湾),在4年多的时间里,对中国进行了七次旅行考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晚清的中国,国门初开,吸引了各种专业背景的(本文来源于《今日民族》期刊2019年06期)

王冀青[2](2018)在《李希霍芬首创德语词组“丝绸之路”的早期法译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6年用德语首创"丝绸之路"词组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各种语言中陆续出现该词组的对应翻译形式,其中英译形式出现最早,法译形式紧随其后。本文从法语文献中检出4种与"丝绸之路"法译形式有关的论着:(1)法国地理学家佛鲁德瓦于1894年在法国《地理学年鉴》上发表短文《在中亚的欧洲人探险活动》,其中提到"古代的丝绸商路";(2)法国东方学家卡洪于1896年出版《亚洲历史导论》,其中至少4次出现"丝绸之路"的标准法译形式;(3)法国地理学家波里奥克斯于1898年在法国《里昂地理学会会刊》上发表《欧洲人在中亚并前往赛里斯国(即中国北部)的最初旅行》一文,法国地理学家加卢瓦于1899年在《地理学年鉴》上评论该文,其中提到"这条道路便是丝绸之路";(4)法国地理学家兹莫曼于1901年在《地理学年鉴》上发表评论文《保宁先生横穿中亚的旅行》,其中提到"古代丝绸之路"。这4种文献反映的"丝绸之路"法译形式虽不是最早的法译本,但从"丝绸之路学"研究史的角度看,应排入"丝绸之路"的早期法译本序列。(本文来源于《敦煌学辑刊》期刊2018年04期)

贾长宝,袁玮蔓[3](2018)在《从《李希霍芬中国日记》看1868至1872年间赣皖浙地区的茶叶产销》一文中研究指出1868年至1872年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他留下的旅行日记详细记载了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有不少篇幅涉及赣、皖、浙等地的茶叶生产与运销。从时代背景来看,彼时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茶叶产业正在慢慢恢复元气;李希霍芬来华旅行前不久,欧洲多国先后派出间谍潜入中国茶区盗取技术与茶种,打破了对中国茶业的依赖,甚至对中国茶业形成冲击。虽然李希霍芬在华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为外国商会考察煤矿,并为德国殖民侵略搜集情报,缺少对中国的关怀,但是他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准的外国学者,对茶叶产销状况的记载史料价值很高,值得关注。此外,讨论日记里记载的茶叶生产与运销情况,对于理解近代以来中国茶业发展史也很有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档案》期刊2018年11期)

安介生,古帅[4](2018)在《李希霍芬山西考察的地理学价值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地理考察活动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考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其所考察的主要省份,如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而言,李希霍芬考察的价值与意义同样不能低估。本文作者结合李希霍芬对山西的考察活动,分别从地形地貌、山川形势、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区位、交通和商贸等人文地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梳理与评估其考察活动的价值与影响。受制于肉眼观察以及当时地理学发展水平,李希霍芬对于山西的考察虽有偏失之处,但总体看来,李希霍芬在山西地区的考察,不仅对于其创立其黄土学说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我们加深关于山西自然及社会地理环境变迁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8年04期)

吴艾坪[5](2018)在《“丝绸之路之父”李希霍芬笔下的晚清四川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1868年,时年内有东、西捻军起义,外有前美国驻华大使蒲安臣擅自代表清朝与美国签订的《蒲安臣条约》,国内外政治局势一片动荡。正是这一年,德国地质地理学者李希霍芬来到中国进行考察,并将一路的所见所闻以日记形式记録下来,文中还刻画了百姓与外国人、官僚与传教士等的矛盾。通过《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关于四川的记载,与作者日记、国内地方志和国外游人的游记的比较,可以更加进一步解读日记,并以微历史的方式展现晚清四川的社会风土。(本文来源于《蜀学》期刊2018年01期)

梁中效[6](2018)在《李希霍芬的蜀道考察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蜀道考察,是他在中国七次大型考察中最愉快、收获最大的一次科考。此次科考路线大体上分西安至宝鸡、宝鸡至汉中、汉中至成都叁段,完成了对"连接中国北部和四川省的唯一一条路"的系统考察,不仅考察了秦岭、巴山的地质、地貌和自然地理环境,而且详细观察了蜀道路况、栈道特点和交通状况、风俗民情,收获了丰富的地理、人文知识。(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杨俊杰[7](2018)在《“弄丢”了的丝绸之路与李希霍芬的推演》一文中研究指出谈论丝绸之路,总要说到"丝绸之路"概念的创造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这位德国地理学家先是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间在中国做了四年的地质调查,然后一八七七年在德国出版《中国:亲身旅行及以旅行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一卷(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8年05期)

杜轶伦[8](2018)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禹贡》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尚书·禹贡》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论述了李希霍芬对《禹贡》可信度的重建,利用地理学方法对"导山"、"导水"篇的研究,还对西方学界有关李希霍芬对《禹贡》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李希霍芬是最早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以实地考察为主,文献解读为辅研究《禹贡》的西方学者,他的研究为西方《禹贡》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唐晓峰[9](2018)在《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希霍芬是十九世纪着名的地理学家,是他提出了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丝绸之路"概念。但是考察其地理学思想的特点,丝绸之路在他那里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又因为这一概念在今天的重要性,那么关于它的提出本身,或许都是需要探讨的地理学思想史命题。一般对于李希霍芬在地理学发展史中贡献的评价,会包括:他是洪堡、李特尔之后最重要的地理学家。洪堡、李特尔是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他们虽然一只脚还踩在古典地理学的领地上,但另一(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8年03期)

郑贞富[10](2018)在《从龙门到周南驿》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希霍芬一行离开玉寨后,参观了龙门石窟,重点考察了奉先寺大像龛和古阳洞。然后,他们从龙门北行,过洛河,从河南府城(洛阳老城)南门进入府城,入住周南驿。洋人也要“抱粗腿”公元1870年4月16日下午,李希霍芬一行来到龙门。龙门,又称伊阙(本文来源于《洛阳日报》期刊2018-01-09)

李希霍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6年用德语首创"丝绸之路"词组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各种语言中陆续出现该词组的对应翻译形式,其中英译形式出现最早,法译形式紧随其后。本文从法语文献中检出4种与"丝绸之路"法译形式有关的论着:(1)法国地理学家佛鲁德瓦于1894年在法国《地理学年鉴》上发表短文《在中亚的欧洲人探险活动》,其中提到"古代的丝绸商路";(2)法国东方学家卡洪于1896年出版《亚洲历史导论》,其中至少4次出现"丝绸之路"的标准法译形式;(3)法国地理学家波里奥克斯于1898年在法国《里昂地理学会会刊》上发表《欧洲人在中亚并前往赛里斯国(即中国北部)的最初旅行》一文,法国地理学家加卢瓦于1899年在《地理学年鉴》上评论该文,其中提到"这条道路便是丝绸之路";(4)法国地理学家兹莫曼于1901年在《地理学年鉴》上发表评论文《保宁先生横穿中亚的旅行》,其中提到"古代丝绸之路"。这4种文献反映的"丝绸之路"法译形式虽不是最早的法译本,但从"丝绸之路学"研究史的角度看,应排入"丝绸之路"的早期法译本序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希霍芬论文参考文献

[1].邓君丹.一个被忽略的边疆——李希霍芬笔记里的辽宁[J].今日民族.2019

[2].王冀青.李希霍芬首创德语词组“丝绸之路”的早期法译形式[J].敦煌学辑刊.2018

[3].贾长宝,袁玮蔓.从《李希霍芬中国日记》看1868至1872年间赣皖浙地区的茶叶产销[J].浙江档案.2018

[4].安介生,古帅.李希霍芬山西考察的地理学价值刍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

[5].吴艾坪.“丝绸之路之父”李希霍芬笔下的晚清四川述论[J].蜀学.2018

[6].梁中效.李希霍芬的蜀道考察述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杨俊杰.“弄丢”了的丝绸之路与李希霍芬的推演[J].读书.2018

[8].杜轶伦.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禹贡》研究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

[9].唐晓峰.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J].读书.2018

[10].郑贞富.从龙门到周南驿[N].洛阳日报.2018

标签:;  ;  ;  

李希霍芬论文-邓君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