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行为偏好论文-回军,崔美泽

体育行为偏好论文-回军,崔美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行为偏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体育信息,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偏好论文文献综述

回军,崔美泽[1](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以东北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健身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提供参考,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体育信息在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辽宁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满昌慧[2](2019)在《当代女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影响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每个不同个体的体育行为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育行为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阶层、身体状况、体育运动动机、场地器材等。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宇,张路[3](2019)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学生体育行为、环境、心理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环境要素为引流,探讨结构方程方法的应用环境和条件,拓展体育统计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通过对观测变量间的拟合优度、变化路径、因果关系的分析,试图揭示学生体育行为、环境、心理关系模型,为改善特定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假设基于基础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以及社会生态学理论,建立学生心理、环境和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假设1:环境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心理影响初中生的体育行为变化,推论体育行为影响初中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假设2:初中生环境因素、体育行为因素、心理因素之间的路径系数是显着的。假设3:心理因素在环境因素影响体育行为因素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假设4:各变量之间内部因果机制可构建,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体育行为因素模型可以构建。2)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种模型,其中,测量模型中有两个模型,结构模型则是由一个模型构成。测量模型:模型1:Y=cX+e1其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c为X对Y的总效应;e1为测量模型残差项。模型2:M=a X+e2其中,M为中介变量;a为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X为自变量;e2为测量模型残差项。结构模型:Y=c′X+bM+e3其中,c′为直接效应;M为中介变量;b为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e3为结构模型残差项。研究结果与分析:1)模型拟合效果检验环境因素的拟合效果为:卡方值比2/DF=1.843<3(临界值),GFI=0.873,近似平方根误差RMSEA=0.005<0.08(临界值),相对拟合指数:CFI=0.912,IFI=0.913和NFI=0.872均大于0.85(临界值),模型拟合效果理想,环境因素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心理因素的拟合效果为:卡方值比2/DF=1.808<3,GFI=0.913>0.9(临界值),RMSEA=0.054<0.08,PCFI=0.770,AIC=3340.348,IFI=0.922,CFI=0.920,NFI=0.924均大于0.85,拟合效果较好,心理因素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体育的行为的拟合效果为:卡方值比2/DF=2.604<3,GFI=0.901>0.9,RMSEA=0.076<0.08,CFI=0.904,IFI=0.906,NFI=0.855均大于0.85,拟合效果理想,体育行为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2)中介效应检验环境因素对心理因素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5,P=0.000<0.01;心理因素对体育行为因素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0,P=0.000<0.01;环境因素对体育行为因素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0,P=0.000<0.01,相关关系具有显着意义。3)中介效应分析以环境为自变量,体育行为为因变量构建测量模型1,F=16.296,P=0.000<0.05,c=0.235,P=0.000<0.05,可以继续中介分析;心理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测量模型2,F=11.539,P=0.001<0.05,X与M相关可靠,即a显着,a=-0.200,P=0.001<0.05,说明可以进一步进行结构模型的检验。以环境、心理因素为自变量,体育行为为因变量构建结构模型,经方差分析F=10.213,P=0.000<0.05,M与Y相关可靠,b=-0.212,t=-3.579,P=0.000<0.05,c′=-0.118。t=-1.989,P=0.048<0.05,因此b具有显着性。综上,a=-0.200,b=0.212,c′=-0.118,即c=c′+ab=0.6064,c-c′=0.7244,c/c-c′=1.19。c′显着且小于c说明该中介效应属于部分中介效应,自变量环境因素对因变量体育锻炼行为因素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中介效应心理因素达到影响,即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有部分直接影响,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只占到其中的一部分为11.9%。4)模型的矫正与确立根据模型拟合指数范围和因子模型拟合指数为:卡方值比2/DF=2.185<3(理想范围);GFI=0.931>0.900(理想值);IFI=0.928>0.900(理想值);CFI=0.935>0.900(理想值);RMSEA=0.025<0.05(理想值),表示模型适配合理;AIC(信息校标)=0.023,小于本模型中饱和模型AIC值614.898和独立模型AIC值4087.515;ECVI(期望跨度指数)=0.920,小于本研究中饱和模型EVCI值1.225,同时也小于独立模型EVCI值8.142,模型经过修正后的拟合指数基本达到了模型拟合标准,因此,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较好,模型具备较好的解释力。研究结论:1)结构方程模型的效果是以拟合程度作为重要依据,主要从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和信息指数叁类指数的大小进行判定,若达到界值要求即可继续下一步数据分析。2)模型中介效应的检验,判定Y与X相关关系,不显着则停止中介分析。检验c′显着,则判定为部分中介模型,检验c′不显着,为完全中介模型。如果a和b至少有一个不显着,则做sobel检验。3)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心理、环境和体育行为3因素间关系及路径展开分析,效果分析理想,主要表现为,具有良好建构效度,拟合度可以接受,数据具备良好的区分度和有效性。4)环境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体育行为因素、环境因素通过心理因素间接影响初中生的体育行为因素。心理因素是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因果机制。5)从路径之间的强弱程度来看,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因素呈高度相关,环境因素对心理因素的相关最低。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能显着预测体育行为因素,心理因素在环境因素影响体育行为因素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洁,张建新,唐炼[4](2019)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性别角色实践与个体体育行为的互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个体生命历程为纵贯线索,解析性别角色期望与规范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与处于不同生命历程个体体育参与的互动影响机理,消除体育参与的性别分化现象对个体体育参与的负向影响,从而有效激发个体体育参与的主体意识,为自身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不同的考量视角。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性别角色实践与个体体育参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解析,并提出调整策略。研究结果:1)性别角色规范及刻板印象为体育运动及参与个体贴上性别化标签在个体实践性别角色规范的基础上,易形成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特征固定的、僵化的看法,机械地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依据,也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纵观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受"男性主导,女性依附"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多体现为将男女视为相反的两极,并倾向于男性是积极主动的,女性是消极被动的。以其为依据审视体育运动及个体体育行为,均被赋予性别属性,并易形成"男性体育运动天赋与能力强于女性,比女性更适合参与体育运动"、"男性适合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女性适合展现身体线条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运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种将体育运动项目、个体身体特征与体育参与行为贴上性别标签的严重后果在于,其忽视了男女两性之间和同性别群体内部之间的个体差异,易导致对体育运动的片面认知,束缚了男女两性的体育参与。2)性别角色实践与不同性别个体体育参与行为的互动机制在性别角色实践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家庭、同龄群体、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接收到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性别角色规范与刻板印象信息,经由性别认同内化至包括体育参与行为在内的个体行为之中,并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推进逐渐显现出性别差异。a)儿童期呈现"男孩好动,女孩趋静"的身体活动趋势在儿童期,个体通过与父母、家庭环境的互动和主体认知的共同作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较女孩而言,处于儿童期的男孩能得到更多的身体活动和体育参与机会,所得到的正面强化也较多,总体呈现出"男孩好动,女孩趋静"的身体活动趋势。b)青少年期易形成"男孩是体育运动的主要角色,女孩是陪衬角色"的刻板观念与行为青少年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开始成为其性别角色发展与认同的主要途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通过这叁大途径强化了"男孩是体育运动的主要角色,女孩是陪衬角色"的刻板观念与行为,青少年的性别认同行为反过来又印证这一刻板印象,从而加速了不同性别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分化。在学校教育方面,体育教师性别比悬殊、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性别分化倾向明显、对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表现期望有明显差异。在同龄群体互动方面,体育运动是"男性气概"的试金石,令男生追捧,女生远离。在大众媒体传播方面,对男女体育报道上存在着"关注男子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表现及成绩、弱化女性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表现及成绩"等性别偏差现象,使男性青少年更趋向于参与竞争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彰显男性气概,女性青少年趋向于参加易塑造和表现身体线条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将体育运动的功能更多地定义为"减肥塑身"。c)青年及中年期的角色冲突易形成"男性参与体育运动,女性中断体育运动"的尴尬情形在青年及中年期,绝大多数个体会经历就业、结婚、生育并抚育子女等重要生命事件,成为性别角色扮演的主体。此阶段个体易感受到社会与家庭角色之间不同程度的角色冲突。男性可游走于家庭角色之外,女性则易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中败下阵来,形成"男性参与体育运动,女性中断体育运动"的尴尬情形。d)老年期呈现"女性体育锻炼多于男性"的特点,但仍难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老年期男女两性的体育参与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老年女性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上甚至多于男性。在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中,场地因素对老年男性的体育锻炼影响最大,家务繁重对老年女性的体育锻炼影响最大。也即女性在退出劳动者角色后还得继续承担照顾者的角色,男性则完成社会期待,在体育参与方面较女性有更高的自由度。研究结论:性别角色规范和刻板印象给体育运动贴上的性别标签和使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逐渐呈现明显性别差异的现象并非不可改变。可通过社会层面的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家庭层面的建立平等的性别观念、学校层面的将社会性别意识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媒介层面的贯彻体现性别平等的政策方针和个人层面的积极参与、体验各种体育运动的共同努力,撕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体育运动项目及参与其中的个体所贴上的性别化标签,摒除其对个体及体育运动的负向影响,在体育运动中促使个体改观传统的性别观念,真切地感受到体育运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既定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文,游伟[5](2019)在《场域游戏:学校体育行为失范的行动谱系——X县学校体育政策文件治理的个案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基础教育领域,政府或行政部门出台某项政策后,通常会通过单通道,自上而下的政策扩散与传达,沿着由政府到学校、从学校到教师的路径自上而下强制推行,并对政策执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超强控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执行是一种完美、无障碍的政策执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政策的执行掣肘于利益的关联者,并且导引着政策的解释权,某些弱性学科往往被权威话语定性并且滋生出一种游戏规则。在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中,各个场域的主体在所处场域的逻辑结构下以自身游戏规则为由变通地执行,并在"以回应课改任务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逻辑以及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行动取向之间选择性回应。本研究以学校政策文本在基层单位的的执行路径与操作情景为背景,通过对学校体育行为参与主体在不同场域的"答复"行为作为实证分析的原始性材料,勾勒出不同场域的行为主体作出的策略选择及其学校体育行为失范的全景图谱。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访谈法、参与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在"文件治理"的顶层设计中总是力图预设达到一种目标明确、过程管理严格、程序技术合理、结果合乎想象的状态,但理想的类型状态总是受限于基层的实践方略和技术手段,基层单位制中的游戏规则、经验表达主导政策的运行向度与深度。研究选取X县的教育行政部门、X县高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来解释学校体育政策的运行状况,从调研的结果来看,两者的行动逻辑被限定于条条框框的规则体系中。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观念上的惯性掣肘着行动选择,人才、资金等资源上的援助欠缺不足于支撑体育课改的深度推进。具体而言,学校体育政策被选择性的执行、浅显式的处理,将文件置于一个"纯粹的"意识形态中未衔接其"实践的"意识形态,忽视了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的专项治理涉及到众多场域的"跨界"整合,顶层文件明确提及多部门的联动共治机制,但实际而言,学校体育工作的主管股室—体卫股,本身资源支撑不足、权力掣肘致使文件交界的行政事务困境和资源联动的乏力。对于学校层面,体育学科的弱性导引着课改的事实发生于文件规则的包装呈现与课改行为的形式逻辑之间。在文件规则的包装呈现上,源以应对上级"课改"检查、特定的全民健身日以运动式的面子工程进行临时性的包装规划。课改的纵向推进需要拟合顶层设计,驱动中层参与,强化基层执行,连贯上中下叁级体系。在叁者中,政策的关键执行者需要深度的意识觉醒和能力的重塑,但实际上,教师对于体育课的理念取向于"不出事逻辑"与"形式主义",安身立命的惯性使得体育教师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排斥文件规训,在行动、方法和策略上灵活式的抵制政策。各个场域主体的行动逻辑是建立在一种从自觉到不自觉的意识基础上,"趋利避害"的意识取向引导着他们在各自场域中通过游戏规则的创新与变通来适应课改的外在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体育教师在课改的全景图谱中被自身的利益诉求羁绊,课改的支撑主体共有观念被弱化,而课改的任务机制也决定了它并非是一项简单的、一次性的具体工作,也不是局部性的任务,课改时间的持续性、成果的滞后性使各个场域的主体缺乏足够的动力机制,利益生产的局限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敷衍了事,心照不宣的观念映射在对待学校体育政策文本时就自在地视为"装点"教育改革的陪衬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体育教师在这种社会环境主导的游戏规则中被迫适应。在某些特殊阶段,专项性的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督查所形成的强强联合,体育活动虽花样百出,但在短暂的热闹过后,又纷纷回到了往日的沉寂,合谋地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分工。研究结论:学校体育行为失范的形成是既得利益者在缩减自身代价的一种"搭便车"行为,在他们的游戏规则中,文件的实践过程就是在不断消解自身利益的过程,根植的已有游戏规则单靠频繁的文件颁发难有治理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各个单位疲于应付。在现行治理路径中,要把这种"共同体行动困境"置换成文件预设的行动逻辑,须在文件治理的技术中重新把握,形成文件执行过程管控"失范"根源的技术安排。其一:把控文件治理的关键点。确立学校体育政策文件的权威秩序,文件的执行依赖于国家强制力而不是源以自愿的行为遵守,背后的秩序权威来自于政府的权力与权威,抵制性的行为将触犯权威的正统地位,文件的强制规定会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文化。其二:政策文本相关场域主体的利益关照。文件执行的"被动"现象改观必须建立起各场域主体的利益诉求路径,在部门绩效考核、资金保障等方面制度化安排,畅通利益给予机制。其叁:确保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制度性。制度化的文件实践是用制度性的规则来引导和约束政策被执行对象的行为,确立了"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的执行逻辑,明确行动范围和行动底线。(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佳灵,董传升[6](2019)在《健步走人群体育认知对体育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是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研究这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体育行为的维度开始。体育行为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的一种身体活动,这种活动是受体育认知的影响所产生的,认知对行为发挥出明显的导向性和推动性等作用,因此研究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的关系,就可以深刻的揭示出体育社会现象的内在价值。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随着"体育生活化"、"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等概念的提出,运动健身亦趋于科学化、安全、简便、环保。学者们相继将焦点放在如何提升健步走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的问题上。大多数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对实证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理论基本来源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行为生态学理论。实证结果表明,认知与体育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互动,但上述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多数理论对体育行为整体过程包含性不强。其次,多数研究者在解释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的影响上不够系统,理论性不强。实证结果表明,认知与体育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互动,但上述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多数理论对体育行为整体过程包含性不强。其次,多数研究者在解释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的影响上不够系统,理论性不强。健步走是大众体育项目之一,是人们获得体育锻炼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分析健步走人群的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探索体育认知和健步走行为方式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健步走人群的行为模式,将有效的发挥健步走的强身健体功能。通过组织和开展活动对健步走人群的体育行为方式进行调控,促进群众体育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群众体质起到积极作用。从大众健身行为价值取向来看,获得良好的健康几乎是所有健身者的共同目标。即:健康是大众运动的价值目标。因此,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运动过程的管理其实质就是健康价值的生成、升值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行为根据价值生产过程形成,整个过程通过调动资源重新整理形成一个要素,达成健康价值。鉴于这样的认识,可以通过对运动过程的价值链构建的方式,为本文研究大众健步走行为提供基本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沈阳市健步走人群的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健步走人群的男性人数略高于女性人数,45至59岁的中老年人的居多,整体学历以本科以下为多,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健步走人群的体育认知状况不容乐观,对与一些常识性的体育知识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对专门性体育知识的理解更加不乐观,健步走人群在体育行为的形成阶段,或者是体育健步走人群体育行为形成的合理性受到影响或较低;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具有显着相关性。一般性体育认知与体育学习行为、体育防护行为、运动行为、体育恢复行为和体育生活行为均具有相关性,与体育防护行为的相关性最低。同时,专门性体育知识与体育学习行为、体育防护行为、运动行为、体育恢复行为和体育生活行为均具有相关性,与体育生活行为相关性最低。为促进健步走人群拥有全面的健步走行为方式和培养正确的体育认知,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人们体育认知水平,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行为。健步走人群中中老年人居多,认知状况不容乐观,应提升健步走的科学化,通过调整运动强度等因素,来使之适合中老年人。健步走人群学历整体较低,增强健步走人群的体育认知,使之适合各学历的人群。提高人们对体育知识理解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建立合理的学习方式,这对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提升运动效果具有突出的价值。借助网络媒体等方式增强健步走人群生活中体育认知学习途径,为体育知识的获取提供便利,引导大众关注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认知水平。培养人们正确的体育观,通过媒体等形式提高对体育的认可程度,促使体育意识发挥出良好的调节作用,优化体育行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赵东平,周文芳[7](2019)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研究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进行了探讨.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以期为有效改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倪莉,张超,崔丙刚[8](2019)在《手机媒体干预高职学生体育行为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实验对照法,对手机媒体与高职学生体育行为关系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干预手段和方法。通过实验验证,通过手机媒体干预可以使高职学生正确获取体育信息,增强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的驱动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观。(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蒋翠娥[9](2019)在《湘西州城区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湘西州城区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探讨湘西州城区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为湖南省西部民族地区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提供参考,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9年10期)

倪莉,张元成,李桂华[10](2019)在《手机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手机媒体背景下的高职学生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手机媒体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的有效载体,高职学生的体育消费模式已发生改变,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9年10期)

体育行为偏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每个不同个体的体育行为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育行为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阶层、身体状况、体育运动动机、场地器材等。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行为偏好论文参考文献

[1].回军,崔美泽.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以东北大学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9

[2].满昌慧.当代女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3].张宇,张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学生体育行为、环境、心理关系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杨洁,张建新,唐炼.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性别角色实践与个体体育行为的互动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李文,游伟.场域游戏:学校体育行为失范的行动谱系——X县学校体育政策文件治理的个案分析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刘佳灵,董传升.健步走人群体育认知对体育行为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赵东平,周文芳.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倪莉,张超,崔丙刚.手机媒体干预高职学生体育行为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9

[9].蒋翠娥.湘西州城区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策略[J].运动精品.2019

[10].倪莉,张元成,李桂华.手机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研究[J].运动精品.2019

标签:;  ;  ;  ;  

体育行为偏好论文-回军,崔美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