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区论文-白冰

环渤海经济区论文-白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渤海经济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指标计算,指数构建,经济潜能

环渤海经济区论文文献综述

白冰[1](2019)在《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区经济潜能综合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区经济潜能综合统计分析是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融合人口、经济统计数据,开展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保障水平、土地利用状况5个方面的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和指数构建,并结合地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分析。影响区域经济潜能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从空间和地理国情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区域经济潜能。(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7期)

薛子涵[2](2019)在《环渤海经济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转社向会知逐识渐时由代,工与业时其代他要素对比,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区经济增长与高新产业发展占据重要地位~([1])。人力资本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自身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健康状态、经验等,为推动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经济资本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促进相关工作顺利开展。2018年12月15日—18日,我们叁名同学组成小组,以环渤海地区中小型企业、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资料收(本文来源于《公关世界》期刊2019年13期)

孟庆华,杨齐青,谢海澜,王小丹[3](2019)在《浅谈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编图》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渤海经济区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在集成研究区内多年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区内的地质环境背景及发育分布规律,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首次编制了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问题图,该图不仅反映了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同时反映了区内的特色地质资源,为国土规划的编制、地质环境管理等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利用MapGIS软件的库管理功能建立了图件的空间数据库,为数据搜索和更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肖金成,李博雅[4](2018)在《泛渤海经济区经济人口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界定泛渤海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刻画了该地区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结果显示:泛渤海经济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近10年来该地区发展差异有所缩小,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据此认为,实现泛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须认清区域发展差异现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加快中西部城市发展,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各地区间的轴带建设和经济联系,强化地区分工与合作,由点—轴发展向网络化发展转变。(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8年11期)

张永春[5](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投资绩效关系国家生产力的长期布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公共利益。改革开放40年,在一系列国家公共投资政策的驱动下,环渤海经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6年环渤海经济区GDP占全国GDP的1/5,已经成为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叁增长极。然而,尽管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行制度框架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可能束缚了公共投资绩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在公共投资制度改革过程中暴露的过度投资、地方债务膨胀和重投资轻绩效等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此背景下,调适公共投资绩效控制战略和措施成为克服当前挑战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尝试以“公共投资绩效”为视角,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和一手调研数据,对环渤海经济区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测度和评价,揭示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演进趋势及横向差异,剖析其公共投资扩张进程中的经济绩效损失和综合技术效率弱化问题,最后明确环渤海经济区不同层面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寻求提升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促进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总量2006~2016年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公共投资规模和增长率波动非常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和行业差距问题,公共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区域内部公共投资均衡性有待提升。其中,环渤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类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接近70%,而“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资占比均低于10%。同时,通过与长叁角、珠叁角地区横向比较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存在增长乏力和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的问题,尤其在教育,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方面投资不足。(2)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实证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着,意味着公共投资规模增加确实对经济增长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但进一步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可知,平均无效率部分占到技术效率的55.76%,意味着环渤海经济区的技术效率还可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基于公共投资“投入-产出-绩效”的叁维视角构建公共投资绩效指标体系和AHP-TOPSIS方法分析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且政策可持续性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区域内部五省(市)之间公共投资绩效发生明显分化。(3)基于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环渤海经济区地市层面的整体公共投资技术效率未达到DEA有效,且大部分地市公共投资基本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态。基于Malmquist TFP指数分析发现,投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17,表明我国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的动态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上出现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7%。但是,从分解来看,部分年度Malmquist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波动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增速的放缓,再次证实公共投资规模效率拖了后腿。(4)进一步研究地市级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政府财力对公共投资绩效均存在正向作用,成为影响公共投资绩效的关键性因素。(5)基于典型地区实地调研数据的研究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众对公共投资整体性指标的满意度并不高,并且,居民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价主要受公共投资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和规范性、公共投资的规模、公共投资项目的范围、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公共投资项目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公共投资为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便捷以及养老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的可得性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本文的创新性发现,虽然考察期内天津的人均公共投资、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对较高,但是,天津却面临“省级层面-地市层面-居民层面”叁维公共投资绩效不高难题。究其原因在于天津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及其引致规模效率不高,以及长期内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下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公共投资体制弊端引致投入产出的效果差、公共投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经济导向和形式化、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不够和地方债务膨胀、公共投资结构失衡和阶段性波动问题突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微观绩效不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推动提升新时代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本研究提出合理控制和调节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进一步优化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结构、强化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多层次评估和审计、提高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和专业化管理水平、创新基于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绩效目标的机制等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11-01)

吴力[6](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区备受关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5个集中于此。经过近40年历练,环渤海经济区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有187家分布在这里。目前,环渤海经济区正积极融入(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18-09-20)

程博[7](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我国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也呈现了一定的特点和变化。本文主要是将人口数目以及GDP作为测量区域内部经济差异的变量,通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以及空间中心统计法来从多个方面分析环渤海经济区内超过四十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演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具体结果显示环渤海经济区内部总体差异表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产业的地理集中效应开始逐渐的大于产业的结构效应。另外通过研究与分析,还能够察觉环渤海经济区内部经济中心的位移现象,比如经济中心开始向辽宁方向移动,人口的中心开始向着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在地带内的发展差异,尤其是河北经济区的发展差异是整个环渤海经济差异变大的重要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了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重点,为实现地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5期)

刘继业[8](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能源消费碳足迹测算及时空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环渤海经济区叁省两市省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构建四大产业空间,建立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实现对四大空间碳足迹的测算,并进一步选取研究主要年份截面数据基于GIS技术研究不同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会计》期刊2018年04期)

宋梅,张碧凝,杨焮[9](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碳减排绩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参数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2个方面,分析测算了2005年~2014年10 a间环渤海经济区各地区的碳减排绩效水平。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区整体碳减排绩效水平较高,不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会低估该地区碳减排绩效水平。京津两市碳减排绩效水平较高,未来减排空间较小;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在2种方案下的差值较大,说明这3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结构欠合理,未来减排空间相对较大。最后,针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特点,分别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实施建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尤彧聪,易露霞[10](2017)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环渤海经济区与珠叁角经济区间外贸服务业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研究环渤海经济区与珠叁角经济区间外贸供给侧改革,通过构建基于环渤海经济区与珠叁角经济区的双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量并计算出中国环渤海经济区与珠叁角经济区间外贸服务业的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基于本文的实证发现,提出环渤海经济区与珠叁角经济区间外贸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环渤海经济了望》期刊2017年11期)

环渤海经济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转社向会知逐识渐时由代,工与业时其代他要素对比,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区经济增长与高新产业发展占据重要地位~([1])。人力资本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自身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健康状态、经验等,为推动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经济资本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促进相关工作顺利开展。2018年12月15日—18日,我们叁名同学组成小组,以环渤海地区中小型企业、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资料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渤海经济区论文参考文献

[1].白冰.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区经济潜能综合统计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2].薛子涵.环渤海经济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J].公关世界.2019

[3].孟庆华,杨齐青,谢海澜,王小丹.浅谈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编图[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9

[4].肖金成,李博雅.泛渤海经济区经济人口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J].城市问题.2018

[5].张永春.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8

[6].吴力.环渤海经济区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N].国际商报.2018

[7].程博.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智富时代.2018

[8].刘继业.环渤海经济区能源消费碳足迹测算及时空差异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8

[9].宋梅,张碧凝,杨焮.环渤海经济区碳减排绩效评价[J].煤炭技术.2018

[10].尤彧聪,易露霞.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环渤海经济区与珠叁角经济区间外贸服务业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7

标签:;  ;  ;  ;  

环渤海经济区论文-白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