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专升本师院专业结构调整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田春[1](2020)在《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促进经济大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广西区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高等教育结构的主要亚结构之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经济结构高度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对2007-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回归分析后发现: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总体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两者已基本相适应;广西产业结构对本科、专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招生规模影响显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本科招生规模;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之间缺乏适应性。最后,本文还对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之间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调整各层次比例;提高各层次有效衔接性;建立多元合作的层次调整机制;实现差异化、多样化办学四个对策,以促进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景晓宁[2](2019)在《广东省高本“3+2”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增多,国家也越来越意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在很多文件中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问题。在国家各项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各省市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进行适合本省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践探索,高本“3+2”分段培养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课程衔接是分段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分段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衔接问题研究对实现两个阶段的顺利衔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广东省分段培养中课程设置衔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了解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分工理论和系统优化理论、认知迁移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为理论基础,为分析课程设置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研究课程设置衔接的优化策略提供指导。其次,本文以广东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文本分析法、比较法、调查和访谈法、个案法明确了高本“3+2”分段培养课程设置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缺乏层次性,与课程设置相矛盾;课程结构模块不统一,没有一致的标准;课程内容重复、断层,重要课程缺失;课程体系存在差异,知识分配不均匀;课程组织不规范,缺乏规律性。根据问题,从课程体系、培养理念、物理距离、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结合问题及原因,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是贯通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弹性化学分管理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助力人才培养。二是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三是建立系统优化调节机制,不断更新调整课程内容,优化师资配置。四是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明确各参与主体权责,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高本“3+2”分段培养提供保障。
张王勇[3](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顾拓宇[4](2018)在《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组织转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
潘健[5](2017)在《试论基于专业特性的教师分类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成了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桎梏。专业特性是教师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规定性;不同类型教师具有各自的专业特性,它们之间不可替代;缺乏对不同类型教师专业特性的深度研究和准确把握,我们永远都走不到正确的路上。彰显教师专业特性,遵循教师培养规律,必须走分类培养之路。
杨柳[6](2017)在《职业教育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世纪之交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基本上是区域性的高等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现阶段国家提出要鼓励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重点实施本科职业教育这一理念,仅仅是表达了转型政策导向,尚未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和本质,制定应用技术大学设置标准,致使许多高校,尤其是作为转型重点实施对象的新建本科高校对转型存在疑惑,甚至持消极态度。本研究将从国家政策导向、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诉求、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几个角度,力求解答社会各界对新建本科院校为什么要转型以及如何更好地转型此类问题的疑惑。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搜集的方式首先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本质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转型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本科教育类型的目地所在,进而探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扫除人们对转型的误解;其次鉴于应用型本科在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较丰富的发展经验,研究根据国际应用型大学发展的经验做总结,分析其办学的成功之处;最后探索应用技术院校发展的现实途径。研究始终结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政策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实际。研究最后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未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将不断朝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迈进,并不断丰富其发展内涵。当前,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和我国基本国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分析,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符合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良好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认识,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各种形式。
李悦瑾[7](2017)在《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院校“升格”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革方式之一。论文所指的“升格”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为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从国际上来看,高等教育层次上延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我国,院校升格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变革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反映;从院校层面来看,升格已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刻分析院校升格的动因与机理,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有章可循。“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了解历史,不仅无法真正地理解现在,也难以有效地预知未来。论文首先从历史上详细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五次大规模院校升格现象,总结了我国院校升格的整体特征,即多发性、突变性、他律性与自律性。根据内外部关系规律归纳了院校升格的三点动因:国家和社会因素、高等学校自身诉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并且指出改革开放前大规模的院校升格主要由政府强势操控,改革开放之后,高等院校内部则对“升格”表现出强烈的愿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指出了院校升格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高等教育结构的改善和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借鉴历史的经验,学习民国时期注重立法;二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提高专科教育质量;三是建立高等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为使院校“格”的调整有章可循,笔者尝试着构建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动态调整的三种机制——“上下机制”、“左右机制”、“退出机制”,该机制建立的逻辑起点是使院校的“位格”与其办学品质相符。
宋晓洁[8](2017)在《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民办专科高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民办本科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保障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构建适用于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值得深思。本研究对151所(实际分析样本129所)民办本科高校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分析研究,深度剖析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制约因素,并对广西3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进行案例分析,最后通过分析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构建出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教学质量要素保障措施。文章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本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分析依据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分析民办本科高校的由来和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对2015年度151所(实际分析样本129所)民办本科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文本分析,深度剖析出民办本科高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资队伍稳定性低,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学科专业设置盲从;教学经费投入有限,教学条件有待改善;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低,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不足,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第三部分结合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现存问题及自身特点,首先分析了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然后从教学先在因子、教学过程因子、教学结果因子、教学环境因子四方面分析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第四部分选取广西3所民办本科高校——南宁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对3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进行分析,找出相应问题,为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第五部分是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首先分析了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特点;然后分析了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最后从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调控质量四方面提出了教学质量要素保障的措施。
何玉洁[9](2016)在《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现今,在世界政治格局变动及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其中粗放型经济占比较大,前有发达国家为先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到一定时期必须考虑经济转型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广东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自上世纪起已开始领跑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社会经济转型,人才问题是关键。而当下的问题,是人才结构能否适应经济的转型。韶关学院是粤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其发展态势值得社会关注。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了解到在中央提出发展“应用型高校”后,关于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国内学者针对转型问题的研究近两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区域高等教育的研究、新建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内容研究。针对于区域或个案转型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而着眼于转型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甚少。国外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对当地高等教育、地方本科办学、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学等方面,有着十分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国外高校并未产生带有浓浓中国特色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并未走过转型这条路,没有相应的转型问题。因此笔者利用文献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个案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深入分析韶关学院,着眼区域范围,结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社会职能两个理论,首先对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现状分析,再对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初步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加快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对策建议,同时作为同类型院校转型及政府施政的参考。
陈艳娜[10](2014)在《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郑州师范学院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第一次调整是1952年至1957年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开启了我国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格局;第二次的调整是1978年开始到1985年,这次调整之后全国各地不断地组建了一批新的院校;第三次调整是1998年开始至今,国家实行了高等教育扩招的方针,这次调整使得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的层次也得到了提高,并且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第三次调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确立下来,处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出现了大批的高等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转制等的方式转变成为本科院校。1998年至今,我国出现了一股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热潮。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大批的高等专科学校走上升本的道路,掀起了“专升本”的热潮。这些学校的升格是具有深刻的原因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这些学校升本提供了根本动力,也是其根本原因;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改革、调整,为这些学校的升本提供了可能性;高校自身实力的积累是能够实现升本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是这些学校升格为本科的催化剂。这些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缓解原有高校本科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第二,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满足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第三,有助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增强地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第三,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这些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使这些学校的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和水平。郑州师范学院能够实现升本,成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是有其原因的。首先,该校具有自己的优势,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地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教职工忧患意识强烈,再加上地处河南省会的地理位置,这些都是该校升本的重要原因。学校内部的劣势主要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办学规模小且效率低。另外,社会经济和国家教育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机会的时候,高等教育内部的激烈竞争和人才培养及教育经费方面的问题又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州师范学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采取优势——机会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劣势——机会战略和劣势——威胁战略,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削弱或回避外在威胁带来的伤害。在对郑州师范学院分析的基础之上,从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校自身两个角度对我国这些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高校自身和外界角度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略论专升本师院专业结构调整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专升本师院专业结构调整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简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
2.1.2 经济结构高度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的关系 |
2.3.1 经济结构高度化决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
2.3.2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经济结构高度化 |
第3章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变迁 |
3.1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 |
3.1.1 各层次高等教育规模分析 |
3.1.2 各层次增长率分析 |
3.1.3 2007-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层次比例关系变化 |
3.2 广西经济结构变迁 |
3.2.1 2007-2017年产业结构演变 |
3.2.2 2007-2017年劳动技术结构演变 |
3.3 小结 |
第4章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
4.1 相关指标变量的选取及来源 |
4.1.1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指标变量的选取 |
4.1.2 经济结构高度化指标变量的选取 |
4.1.3 数据来源 |
4.2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
4.2.1 相关性分析 |
4.2.2 主成分分析 |
4.2.3 回归分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重心偏低 |
5.1.1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重心偏低 |
5.1.2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重心偏低的原因 |
5.2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偏离 |
5.2.1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偏离 |
5.2.2 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偏离的原因 |
5.3 广西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衔接性较弱 |
5.3.1 广西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衔接性较弱 |
5.3.2 广西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衔接性较弱的原因 |
第6章 对策建议 |
6.1 合理调整各层次比例 |
6.1.1 注重专科、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
6.1.2 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 |
6.2 提高各层次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性 |
6.2.1 加强专科教育内部与更高层次教育的衔接 |
6.2.2 实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 |
6.3 建立多元合作的层次调整机制 |
6.3.1 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
6.3.2 引入市场机制,动态调整各层次结构 |
6.4 实现差异化、多样化办学 |
6.4.1 转变观念 |
6.4.2 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广东省高本“3+2”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对现研究的总体评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设置 |
二、课程设置衔接 |
三、高本“3+2”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分工理论 |
第二节 系统优化理论 |
第三节 学习迁移理论 |
第四节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第三章 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高本“3+2”人才培养办学基本情况回顾 |
第二节 广东省高本“3+2”分段人才培养情况综述 |
一、试点情况 |
二、生源情况 |
第三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研究 |
一、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现状调查 |
二、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存在的问题 |
三、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中山职院与韩山师院课程设置衔接的个案研究 |
一、试点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二、试点项目课程设置的衔接探索 |
三、试点项目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贯通 |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引导分段培养院校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
二、建立弹性化的学分管理机制 |
三、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助力人才培养 |
第二节 一体化课程衔接设计 |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
二、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
三、课程内容的确定 |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 |
五、课时比例的分配 |
第三节 建立系统优化调节机制 |
一、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优化机制 |
二、教师队伍优化机制 |
第四节 高本“3+2”课程设置衔接的条件保障 |
一、完善职业教育立法 |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
三、建立完善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
(一) 史料来源 |
(二) 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
(一) 外部动力因素 |
(二) 内部动力因素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试论基于专业特性的教师分类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培养的同质化表现及其危害 |
(一) 教师培养的同质化表现 |
(二) 同质培养的实质及危害 |
二、基于专业特性的教师培养的价值诉求及必然要求 |
(一) 基于专业特性:教师培养的价值诉求 |
(二) 分类培养:基于教师专业特性的必然要求 |
三、构建基于专业特性的教师分类培养体系 |
(一) 深化科学研究, 加强观念建设 |
(二) 修改资格条例, 优化制度设计 |
(三) 加强分类指导, 建设专门基地 |
(四) 开展协同合作, 创新培养策略 |
(五) 引导教师招考, 形成倒逼机制 |
(6)职业教育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 |
(二)转型发展 |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
(四)应用技术型人才 |
二、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职业带”(Occupational Spectrum)人才结构及分类理论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新建本科院校兴起的背景 |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必要的资源供给 |
(二)高等院校分布结构问题日渐突出 |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基本情况 |
(一)规模与发展 |
(二)布局与结构 |
(三)自主权的行使 |
三、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现实困境 |
(一)缺乏办学特色,难以吸引优质生源 |
(二)学校发展定位不清,偏离职业教育办学思路 |
(三)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 |
(四)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厚基础”,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
(五)人才培养为地方社会发展贡献度低 |
(六)原有师资数量不够、技能不足 |
(七)国家投入经费不足,学校发展捉襟见肘 |
第四章 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要性分析 |
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新政策鼓励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
(一)教育行政部门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政策导向 |
(二)国家新政策的影响力分析 |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困境促使其转型发展 |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职业教育的能力分析 |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促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
(一)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初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 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
(二)区域经济社会改革中后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1 世纪初至今)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 |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 |
(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保障体系 |
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1968 年—1992 年) |
(一)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发展背景 |
(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
(三)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色 |
(四)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保障体系 |
三、台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台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发展背景 |
(二)台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三)台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办学特色 |
(四)台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保障体系 |
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经验总结 |
(二)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经验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
第六章 职业教育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策略 |
一、合理利用政策支持,助推转型发展 |
(一)鼓励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
(二)加强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政策优惠 |
二、立足地方,科学定位,彰显区域特征 |
(一)深化学校科学定位内涵 |
(二)以“服务”为科学定位的出发点 |
(三)扬长避短,立足实际 |
三、面向社会需求,强调特色办学 |
(一)以地方社会需求为导向 |
(二)实现资源整合 |
(三)树立品牌意识,改变社会认同 |
四、重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
(一)依托行业背景,优化教学资源 |
(二)吸收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实用教材 |
(三)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
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职业性特征 |
(一)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
(二)人才培养过程体现职业性特征 |
(三)联合行业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
六、优化师资结构,扩大“双师型”教师比重 |
(一)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引进教师 |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加“双师型”教师比重 |
(三)引进校外人才短期任职 |
结语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历史角度 |
(二)现实维度 |
(三)政策视角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二)院校升格 |
(三)高等教育政策 |
三、文献综述 |
(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 |
(二)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研究 |
(三)院校升格的研究现状 |
(四)对策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院校升格现象考察 |
一、院系调整与院校升格(1952-1953) |
二、“教育革命”与院校升格(1958-1960)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院校升格现象考察 |
一、高等教育恢复重建与院校升格(1977—1989) |
二、高等教育改革与院校升格(1992—1998)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院校升格(1999 年以来) |
第四章 院校升格现象的理论分析 |
一、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特征分析 |
(一)多发性 |
(二)突变性 |
(三)他律性与自律性 |
二、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动因分析 |
(一)国家和社会因素 |
(二)高等学校自身诉求 |
(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 |
三、院校升格的影响 |
第五章 相关政策建议 |
一、借鉴历史的经验,学习民国时期注重立法。 |
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提高专科教育质量。 |
三、建立高等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
(一)以理清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基础。 |
(二)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 |
(三)协调好政府、高等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要保障。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1998 年的“老专科”升格情况表 |
附录 2:2000 年升格的“老专科”名录 |
附录 3:2015 年我国中东部地区专升本院校一览表 |
附录 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某专家访谈录(节选) |
附录 5:案例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一)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
(二)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民办本科高校 |
(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五、分析依据 |
六、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调查法 |
第一章 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现状与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
一、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由来 |
二、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分析——基于2015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
一、师资队伍稳定性低,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
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学科专业设置盲从 |
三、教学经费投入有限,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
四、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
五、教学信息化水平低,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
六、教学质量保障不足,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
第二章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必要性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一、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的特殊性 |
二、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
三、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 |
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第二节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一、教学先在因子 |
二、教学过程因子 |
三、教学结果因子 |
四、教学环境因子 |
第三章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案例分析——以广西为例 |
第一节 广西3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分析 |
一、办学定位分析 |
二、生源质量分析 |
三、教学条件分析 |
四、师资队伍分析 |
五、专业建设分析 |
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第二节 广西3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
一、广西3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 |
二、广西3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
第一节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
第二节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
二、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要素保障措施 |
一、民办本科高校输入质量保障 |
二、民办本科高校过程质量保障 |
三、民办本科高校输出质量保障 |
四、民办本科高校调控质量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二、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普通高等教育 |
2、地方普通本科学校 |
3、应用型高校 |
(二) 相关理论概述 |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论 |
2、高校社会职能理论 |
三、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现状分析 |
(一)、韶关学院基本情况 |
1、韶关学院本科办学情况 |
2、学院规模 |
(二)、韶关学院转型政策及转型实务 |
1、韶关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因和发展情况 |
2、韶关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形式 |
四、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初步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初步成就 |
1、本科教育方面 |
2、“创新强校工程”情况 |
3、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情况 |
4、教学建设与改革情况 |
5、“五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
(二) 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对“应用技术类型”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 |
2、转型主体动力不足 |
3、产学研合作教育程度低 |
4、院系/专业/课程设置难以转变 |
5、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双师型人才 |
6、科研水平较低 |
五、韶关学院转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看不到“应用型”的重大作用 |
1、社会理解及认可度低、文化差异大 |
2、学校对社会现状与历史使命认知不充分 |
3、学校对“应用型”尚处观望状态 |
(二) 转型主体动力不足的三个原因 |
1、中央政策落地困难,地方政府执行阻力大 |
2、高校基础较差,突破自身办学惯性难度大 |
3、高校对接企业机制不成熟,企业合作动力不足 |
(三) 促成产学研合作的压力小,导致协同教育程度低 |
(四) 学术委员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核心课程设置转变困难 |
(五) 政府平台建设滞后,教师培养与发展传统路径依赖程度高 |
(六) 研究型科研占主流地位,应用型科研推动高校发展作用小 |
六、加快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对策建议 |
(一) 国内外经验借鉴 |
1、德国“应用型高校”发展经验的借鉴 |
2、美国“高等技术教育”发展经验的借鉴 |
3、广东省其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经验 |
(二) 精准理解转型意图,动态提升韶关学院转型适应性 |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界积极思辨 |
2、以动态的眼光看待高校的发展 |
3、从高校核心领层出发,推进应用型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
(三) 以政府主导促高校战略转型,携手校企价值同步 |
1、政府主导资源投入、开放政策、整合资源进行协同发展 |
2、高校以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实施战略转型 |
3、企业经济价值与高校教育价值同步 |
(四) 打通校内对接企业的体制,加强校内制度化建设 |
(五) 从专业设置、课程规划着手逐步树立韶关学院应用型教学课程体系 |
(六) 调整韶关学院师资结构,引进双师型人才 |
(七) 强化应用型科研认识,推动韶关学院应用科研的发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情况访问问卷 |
附录2:广东省其它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情况访问问卷 |
附录3:韶关学院及广东省其它新建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调查问卷 |
致谢 |
(10)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郑州师范学院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发展策略研究状况 |
(二) 国外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发展策略研究状况 |
三、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四、 相关理论概述 |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二) SWOT 分析法 |
(三) 从众效应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高等专科学校 |
(二) 本科高校 |
(三) 新建本科院校 |
(四)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 |
六、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概况 |
一、 高等专科学校与本科院校的差异分析 |
(一) 办学定位 |
(二) 人才培养模式 |
(三) 教学与科研 |
二、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背景介绍 |
(一) 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
(三) 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倾斜 |
三、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过程剖析 |
(一)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发展梳理 |
(二)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原因分析 |
四、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结果评价 |
(一)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意义 |
(二)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带来的问题 |
五、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的案例研究 |
一、 访谈概况 |
(一) 访谈过程 |
(二) 访谈资料分析 |
二、 郑州师范学院的发展情况 |
(一) 郑州师范学院的现状 |
(二) 郑州师范学院的发展历史 |
三、 郑州师范学院升本道路的 SWOT 分析 |
(一) 郑州师范学院的 SWOT 分析 |
(二) 基于 SWOT 分析的郑州师范学院战略发展 |
四、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发展策略研究 |
一、 学校自身内部的改革 |
(一) 明确优势进行错位竞争 |
(二)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效应 |
(三) 借鉴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
二、 学校外部环境的优化 |
(一) 评价体系——学校发展的引导因素 |
(二) 政策支持——学校发展的刺激条件 |
(三) 社会后援——学校发展的强大后盾 |
三、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略论专升本师院专业结构调整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结构高度化关系的实证研究[D]. 田春. 广西大学, 2020(07)
- [2]广东省高本“3+2”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D]. 景晓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3)
- [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组织转型探究[D]. 顾拓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 [5]试论基于专业特性的教师分类培养[J]. 潘健.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7(03)
- [6]职业教育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 杨柳. 东华理工大学, 2017(01)
- [7]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政策研究[D]. 李悦瑾. 深圳大学, 2017(07)
- [8]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宋晓洁.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9]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问题研究[D]. 何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10]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郑州师范学院为案例[D]. 陈艳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