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宽带穿墙雷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共面波导,收发一体,高波束宽度
超宽带穿墙雷达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涛,王学田,高洪民[1](2018)在《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作在1~3GHz频段收发一体化的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该天线以印刷平面单极天线为出发点,采用易于加工的共面波导进行馈电,更有利于实现宽带的阻抗匹配。合理选择了介电常数为10.2的Arlon(AD1000)介质基板材料,设计主辐射贴片结构为正叁角形,引入金属地协同辐射结构进一步提高天线的整体辐射性能,天线的总体尺寸为72mm×43mm×3mm。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在1.12~3GHz的带宽内驻波比小于3,半功率波束宽度大于100?,且方向图的一致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朱江[2](2018)在《超宽带穿墙雷达未知墙体参数估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宽带穿墙雷达是近年来兴起的无损探测雷达,能够利用电磁波穿透土墙、木墙、砖墙以及混凝土等非金属墙体,对墙后人体或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探测和成像。超宽带穿墙雷达具有距离分辨率高,穿透能力强等特点,不管在军事还是民用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超宽带穿墙雷达的应用中,当电磁波由空气入射墙体时,在墙体内传播的速度会降低,同时还会发生折射、反射、时延和信号衰减等现象,影响成像质量。另外,大部分成像算法都是先假定已知墙体参数后对目标进行成像,但在实际应用中,墙体参数是无法提前知晓的,而未知墙体参数估计精度直接影响目标位置定位和成像质量。此外,墙体的多样性也会对此产生影响,因此墙体参数估计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超宽带穿墙雷达的电磁传播特性,验证了超宽带信号穿透墙体的过程中会发生时间延迟、信号衰减等现象,同时研究了发射信号中心频率、墙体相对介电常数和墙体厚度等对接收信号的影响。(2)提出了一种基于透射系数的未知墙体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电磁波穿透墙体时的透射系数,从而推导出振幅衰减系数,然后结合传播时延与墙体参数的非线性关系,利用改进的牛顿迭代法能够精确估计出未知墙体参数。最后,与现有算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比较,表明该方法在未知墙体参数估计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3)研究了多层墙体参数估计问题。目前很多墙体估计算法只适用于单层墙体参数估计,但在实际应用中,墙体基本为多层墙体,因此研究多层墙体参数估计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研究了稀疏分解方法在参数估计的应用。首先利用稀疏分解方法估计出反射信号的时延原子和反射系数,推算出分界面的振幅,然后根据传播模型逐层估计出墙体参数,最后通过误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汤智[3](2018)在《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设计与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质灾害愈发严重,反恐活动愈发困难,人们对地质探测的需求愈发强烈,穿墙雷达TWR(Through Wall Radar)技术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穿墙雷达系统由叁个部分组成:脉冲源、收发天线、采集成像系统。因为冲激体制的雷达是基于时域信号来探测,因此基于冲激体制的超宽带雷达具有穿透能力强,分辨率高等优势特点。冲激体制雷达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因此在穿墙、探地、对空反隐身等众多领域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由于工作频段较低,冲激体制雷达所需要的时域天线一般存在尺寸很大、辐射效率低,圆极化设计难度高,时域信号保真系数低等诸多问题。对于冲激体制领域来说,设计一款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时域场合、体积小、效率高、易于工程化的天线极其重要。本文从这难题下手,做了大量的钻研探索工作,设计了几款工程需要的穿墙雷达天线。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简要分析概括了穿墙雷达系统的背景以及实际应用意义,调研了国内外最新的穿墙雷达发展现状。研究和分析了不同时域信号的频谱以及穿透能力,结合最新脉冲源的研发情况、系统体积和冲激体制等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300MHz-800MHz和800MHz-3GHz两个频段作为雷达系统的工作范围,根据此频段,做科研设计工作。其次,对不同频段超宽带天线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采用碟形天线以及Vivaldi天线作为穿墙雷达天线的设计方案。参考大量文献,在低频采用改进的蝶形天线作为系统的发射和接收天线,设计出频带0.16GHz-1GHz,相对带宽达到150.87%超宽带天线,实现了电长度0.165λ×0.0896λ的紧凑型结构,是一次良好的小型化结构优化。在高频采用Vivaldi天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阻加载和结构优化等措施,设计出频带覆盖0.56GHz-3.5GHz,电长度0.201λ×0.151λ的线极化超宽带天线。之后,对天线的圆极化实现方法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初步设计出Vivaldi圆极化阵列天线。通过对时域和频域的参数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性能。最后,对设计的两种天线进行测试,确定其在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性能,完成设计目标;总结这两款天线的优劣,对穿墙雷达天线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邱磊[4](2017)在《超宽带穿墙雷达人体目标定位及微动特征提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发射特定频段的电磁波,穿墙雷达能穿透墙壁等非金属障碍物,并接收隐蔽人员的回波,实现对隐蔽目标的探测、定位和跟踪。穿墙雷达广泛应用于城市巷战、反恐维稳、灾害救援和生命特征监测等军用和民用领域。人体的低反射率和障碍物强穿透衰减,使得人体目标回波的信杂噪比(SCNR)极低,处于微动状态的人体目标尤其难以检测。本课题针对墙后微动人体目标定位及特征提取展开研究,内容覆盖了超宽带穿墙雷达微动人体目标定位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基于通道检测的微动目标定位、基于成像的微动目标定位、室内多径环境下的目标定位以及微动特征提取等。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首先,在分析人体微动特征、超宽带信号体制和电磁波穿墙传输路径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空间-时间-频率多维联合处理的微动目标定位框架。空域是指收发天线单元在空间的分布;时域是不同数据帧;频域是指雷达波形所携带的频率信息。该框架包括基于通道检测的微动目标定位和基于成像的微动目标定位,充分利用雷达系统和目标的空间、时间和频率信息,实现微动目标的检测成像与定位。其次,当雷达系统只有有限个数据通道时,可基于通道检测结果定位微动目标。在检测阶段,提出了基于低秩和稀疏矩阵分解(SLRMD)的非平稳杂波抑制方法,在距离-慢时间维静止杂波抑制后,人体目标回波是低秩的,而非平稳杂波是稀疏的。与现有的杂波抑制方法相比,SLRMD方法能有效抑制环境中的非平稳杂波,提高目标的SCNR。在定位阶段,针对多目标定位中可能出现的虚假目标问题,利用同一个目标在不同通道回波的相似性和不同目标回波特性的差异,提出了基于回波相关矩阵的多微动目标关联方法,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只需短时观测数据即可实现目标的准确关联。继而提出了基于约束优化的墙后目标定位算法,将目标定位和墙体参数估计转化为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该方法利用墙体材料的先验知识,而不需要精确获取墙体参数,增加了墙后定位方法的实用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墙后目标的精确定位。接着,当雷达具有成像功能时,可基于成像定位微动目标。分别提出了基于高阶累积量处理和基于多普勒切片的的微动目标成像和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实高斯过程的高阶累积量为零的性质,证明了复高斯噪声的高阶累积量也为零,再由BP成像的线性性,成像后每个像素点沿慢时间维也是高斯分布的。通过高阶累积量处理,有效抑制高斯杂波,显着提升了目标的SCNR,实现了目标的精确定位。为了区分不同微动频率的目标,在空间-多普勒-距离域,先根据目标频率,选取多普勒切片,然后再结合空域进行成像,得到不同多普勒频率下动目标的成像结果。同时,针对室内多径环境下微动目标的检测与定位问题,研究了前墙振铃多径和室内传播多径,分别建立了电磁波多径传播模型,实现了多径虚像和真实目标的关联,并根据此关联抑制虚像和增强真实目标,改善了真实目标的信杂比,提高了目标定位性能。最后对人体目标的微动特征进行提取,提出了基于等相位线的微动信号提取方法。将人体微动分解为趋势项和周期项,其中趋势项对应于人体目标的随机运动,而周期项表示了人体生命特征。从等相位线中提取人体微动特征,可采用EEMD方法分解趋势项和周期项。为提高低信噪比下微动特征检测能力,采用多个距离单元的回波,提出了基于多道奇异谱分析(MSSA)的生命信号提取方法,准确提取了人体目标的呼吸频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人体目标定位及微动特征提取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期刊2017-11-01)
蔡洪渊[5](2017)在《复杂背景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宽带穿墙探测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侵入式探测技术,利用电磁波信号穿透非金属障碍物并对目标进行探测及成像。由于其较强的穿透能力以及较高的距离分辨率,超宽带穿墙探测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在超宽带穿墙雷达的应用中,目标信号通常会淹没于墙体杂波信号之中,无法进行目标检测及成像。此外,利用倾斜天线阵列接收的回波信号进行墙体后场景图像的重建,同样影响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现有的基于熵值的墙体杂波抑制算法,该算法存在门限可调范围受限,且需要对成像区域进行多次扫描等问题。基于扩展信源熵值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墙体杂波抑制算法。与现有算法相比,在测量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本文算法的杂波抑制效果更优,同时能够在保证成像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天线扫描次数,降低了穿墙成像雷达的复杂度。(2)讨论了由于天线扫描轨迹或天线阵列倾斜于墙体而造成的目标成像错位和畸变的问题。现有的文献中,穿墙雷达成像模型通常假设天线紧贴墙体或平行于墙体放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保证这一前提。研究表明天线扫描轨迹或天线阵列与墙体之间存在的未知倾角,会导致现有算法失效,即成像图中目标会发生错位和畸变,影响目标检测及定位的精度。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电磁波逆时传播原理提出一种基准面校正算法,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消除未知倾角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5-01)
靳取[6](2017)在《超宽带穿墙雷达模拟及目标探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作战、反恐维稳和灾后救援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穿透障碍物探测目标的需求。相比其他的穿透探测技术,超宽带穿墙雷达系统具有显着的优势,其工作不受视觉条件、环境变化和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电磁仿真算法对超宽带穿墙雷达系统进行了模拟,然后进行了墙后目标探测研究。超宽带穿墙雷达系统的机制主要有冲击脉冲系统、步进频系统、线性调频系统之分,本文研究基于冲击脉冲机制的超宽带穿墙雷达系统。首先介绍了关于穿墙雷达成像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墙体数学模型,推导了墙体对于雷达信号的影响。采用窄脉冲超宽带发射信号,给出了雷达回波信号的表达式和回波信号中干扰信号的去除方法。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进行电磁仿真。FDTD是一种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近似解法。文中介绍了 FDTD算法的叁个要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差分形式转化,解的稳定性条件,吸收边界条件。以FDTD算法为基础建立了超宽带穿墙雷达系统的电磁仿真模型,给出了仿真模型的相关参数设置方法和信号处理使用的相关软件说明。研究了叁角定位和后向投影算法这两种穿墙雷达成像算法。分别研究和比较了雷达发射信号在自由空间、和墙体中的传输过程。根据墙体对算法的影响,在存在墙体的环境下对算法进行了修正。研究了单点和多点静止目标的探测,进行了 MATLAB仿真,给出了成像结果。研究了动目标的探测,进行了仿真,绘制了目标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超宽带穿墙雷达的生命探测的简单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上述两种成像算法都需要事先已知墙体参数(墙体厚度和墙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实际应用时墙体参数往往未知。对于墙体参数未知的情况,提出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分析墙体参数对目标位置的影响,根据不同参数下目标的位置的改变生成目标位置变化曲线,求不同配置天线下的曲线的交点;二是根据墙体两面反射信号幅度的变化估计墙体的参数。给出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估计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均有效。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工作,并对下一步的改进和深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于子良[7](2017)在《超宽带穿墙雷达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穿墙探测,是穿透障碍物对目标进行定位和追踪的重要手段。在军事、救灾、反恐、警戒等领域,穿墙探测雷达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目前穿墙雷达多采用超宽带体制,该体制雷达具有抗多径效应强、分辨率高、传输速率快和穿透性强等优点,缺点则多集中在电磁兼容和匹配等问题上。本论文基于超宽带冲激脉冲体制设计了一款穿墙雷达。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对穿墙模型的衰减进行了仿真,计算了各个模块的指标,进行了指标分配,并根据分配的指标设计了穿墙雷达发射机、接收机和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本论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超宽带脉冲的穿透墙体传播特性。对不同频率下的电磁波透射钢筋网格和墙体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了电磁波穿透墙体的谐振与衰减特性,并对电磁波于不同厚度墙体中的衰减进行了研究。而后根据穿透性、分辨率和系统指标等需求,将穿墙雷达的工作频段选择在1.5 GHz~4.5 GHz。2、给出了穿墙雷达的总体设计方案。将穿墙雷达分为发射机、接收机、控制模块和天线几个系统。研究了不同脉宽的冲激信号时域与频域波形,给出了冲激脉冲径向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的计算公式。3、设计了穿墙雷达的发射机系统。根据雷达方程和墙体衰减确定了发射的脉冲功率,对混频器叁个端口信号进行了仿真,并根据工作频带和发射脉冲功率设计了发射机的硬件电路。在发射机的设计过程中,详细研究和分析了冲激脉冲源的电路设计。最后给出了发射机的版图。4、设计了穿墙雷达的接收机系统。对接收机噪声和灵敏度进行了计算,并根据目标回波信号的功率和ADC采集所需功率,设计了穿墙雷达接收机的硬件电路。其中,对I/Q解调和切除直达波的快速开关部分进行了重点说明。最后给出了接收机的版图。5、研究了穿墙雷达的控制系统。详细分析了ADC性能指标并对其进行了计算,研究了ADC指标对接收系统的影响,并给出了其等效采样电路。而后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了设计。研究了Balun,FPGA和USB等器件的选择,并对其时序和波形进行了仿真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吴政[8](2017)在《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穿墙雷达系统能对不透明障碍物等复杂环境下的生命迹象进行探测和定位,在城市恐怖袭击绑架和消防救援等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冲激体制的穿墙雷达是一款具有集穿透性强、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能好、距离向分辨率高等优点的探测能力比较优秀的穿墙雷达。而天线作为穿墙雷达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天线的好坏直接影响雷达系统的性能,因此设计一款性能较佳的天线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本设计的目标。本设计的工作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简要分析和概述了穿墙雷达系统的背景以及其实际应用意义,调研和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研究和分析了1 GHz~10 GHz频段信号对各种墙体穿透能力,以及结合系统体积、雷达信号波形和冲激体制最终确定以1.5 GHz~4.5GHz频段的高斯脉冲加载3 GHz正弦波信号作为穿墙雷达信号。然后对穿墙雷达信号频段进行分析知其为超宽带信号。分析出适合此类穿墙雷达的天线主要为宽带微带型天线和超宽带天线。简单介绍微带天线扩展带宽的方法并介绍和对比几种超宽带天线,最终确定带渐变槽的单极子天线和Vivaldi天线作为该系统的终点研究方向。因而进行概述Vivaldi天线的原理、发展和馈电结构、为本文的设计作铺垫。其次,设计了一款适合穿墙雷达的天线带渐变槽的单极子天线,详细阐述了该天线的设计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该天线有一个优点就是体积小它的体积是后面设计的Vivaldi天线的体积的50%,而且带渐变槽的单极子天线的高频特性非常好达到了11 GHz。并且通过分析其时域特性,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时域特性。最后,从Vivaldi天线的结构到设计给出了详细分析和计算。设计主要包括馈电结构和槽线渐变辐射器的计算和设计。然后对天线整体性能进行描述并分析其仿真和测试结果。主要包括频域的回波损耗、辐射方向图以及峰值增益和时域的辐射波形、振铃现象、时域方向图以及保真系数等方面的分析。通过比较这两款天线性能,最终选择Vivaldi天线作为穿墙雷达系统的收发天线。同时对该天线构建了模拟合成孔径的的一维线性阵,并对组阵参数进行研究来确定最终接收天线的位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张琳,赵兴文,田现忠,杨秀蔚,颜广[9](2016)在《超宽带穿墙雷达人员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超宽带穿墙雷达人员定位的算法和技术研究很多,但是形成系统性的产品却很少,针对这一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和ARM的超宽带穿墙雷达人员定位系统,包括UWB射频模块、FPGA信号处理模块、ARM定位控制模块、无线网络模块、本地显示模块、人员定位信息系统中心。FPGA通过对两路接收天线的信号进行处理后,提取所需的人员目标信息传送给ARM,并由ARM计算目标人员的位置,将目标人员的坐标信息在本地显示后,通过无线网络模块传送到人员定位信息系统中心,对数据进行WEB发布,实现数据共享,构建所需人员位置信息的检测、处理、监控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16-10-21)
马瑞霞[10](2016)在《超宽带混沌穿墙雷达的成像研究和抗干扰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穿墙成像雷达可以探测非金属障碍物后的隐蔽环境,并实现对目标的定位、成像和跟踪,被广泛应用于反恐、城市巷战、灾后救援和安全检测等。超宽带混沌穿墙雷达具有距离分辨率高、截获概率低、抗干扰能力强和电磁兼容性好等优点,且不存在最大探测距离和分辨率之间的矛盾,并具有“多用户”特性。因此,基于混沌信号的超宽带穿墙雷达,已成为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Colpitts混沌电路产生的超宽带混沌信号作为穿墙雷达的探测信号,从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方面验证了超宽带混沌穿墙雷达的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阐述了穿墙雷达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超宽带混沌雷达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穿墙雷达的成像算法,并分析了各类算法的优缺点。2.建立了超宽带混沌穿墙成像雷达的理论模型,给出基于后向投影算法的超宽带混沌穿墙成像的具体步骤,分析了仿真和实验所用的混沌信号的特性,利用XFDTD软件仿真了单双人体目标的穿墙成像,验证了超宽带混沌穿墙雷达系统探测墙后人体目标的可行性。3.搭建了超宽带混沌穿墙雷达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同时实现了系统对单目标和多目标的二维定位和成像,距离向分辨率为6 cm和方位向分辨率为8 cm。4.以混沌信号、线性调频信号和噪声信号作为干扰信号,以相关曲线的峰值噪声比和半高全宽、图像相关系数等作为定量评估标准,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了超宽带混沌穿墙成像雷达对目标成像的抗干扰性能。结果表明:该系统受干扰后,回波信号的相关峰的主瓣宽度几乎不变;实验测得干信比小于14 d B时,峰值噪声比的值大于7 d B,且在相同的干信比下,系统对不同体制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优于对同体制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超宽带穿墙雷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宽带穿墙雷达是近年来兴起的无损探测雷达,能够利用电磁波穿透土墙、木墙、砖墙以及混凝土等非金属墙体,对墙后人体或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探测和成像。超宽带穿墙雷达具有距离分辨率高,穿透能力强等特点,不管在军事还是民用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超宽带穿墙雷达的应用中,当电磁波由空气入射墙体时,在墙体内传播的速度会降低,同时还会发生折射、反射、时延和信号衰减等现象,影响成像质量。另外,大部分成像算法都是先假定已知墙体参数后对目标进行成像,但在实际应用中,墙体参数是无法提前知晓的,而未知墙体参数估计精度直接影响目标位置定位和成像质量。此外,墙体的多样性也会对此产生影响,因此墙体参数估计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超宽带穿墙雷达的电磁传播特性,验证了超宽带信号穿透墙体的过程中会发生时间延迟、信号衰减等现象,同时研究了发射信号中心频率、墙体相对介电常数和墙体厚度等对接收信号的影响。(2)提出了一种基于透射系数的未知墙体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电磁波穿透墙体时的透射系数,从而推导出振幅衰减系数,然后结合传播时延与墙体参数的非线性关系,利用改进的牛顿迭代法能够精确估计出未知墙体参数。最后,与现有算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比较,表明该方法在未知墙体参数估计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3)研究了多层墙体参数估计问题。目前很多墙体估计算法只适用于单层墙体参数估计,但在实际应用中,墙体基本为多层墙体,因此研究多层墙体参数估计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研究了稀疏分解方法在参数估计的应用。首先利用稀疏分解方法估计出反射信号的时延原子和反射系数,推算出分界面的振幅,然后根据传播模型逐层估计出墙体参数,最后通过误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宽带穿墙雷达论文参考文献
[1].杨志涛,王学田,高洪民.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的设计[J].微波学报.2018
[2].朱江.超宽带穿墙雷达未知墙体参数估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3].汤智.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设计与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4].邱磊.超宽带穿墙雷达人体目标定位及微动特征提取技术[D].国防科技大学.2017
[5].蔡洪渊.复杂背景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6].靳取.超宽带穿墙雷达模拟及目标探测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7
[7].于子良.超宽带穿墙雷达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7
[8].吴政.超宽带穿墙雷达天线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7
[9].张琳,赵兴文,田现忠,杨秀蔚,颜广.超宽带穿墙雷达人员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C].第十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2016
[10].马瑞霞.超宽带混沌穿墙雷达的成像研究和抗干扰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