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醌类化合物论文-肖海燕,刘然,郑雅元,王祥河,王坤

萘醌类化合物论文-肖海燕,刘然,郑雅元,王祥河,王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萘醌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豆制品废水,介体,反硝化,硝酸盐氮

萘醌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肖海燕,刘然,郑雅元,王祥河,王坤[1](2019)在《利用醌类化合物加快豆制品废水反硝化脱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缺氧好氧法处理豆制品加工废水,考察投加醌类介体经缺氧处理后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对天津某调料厂豆制品加工车间生产废水进行小试,研究了不同介体投加类型、投加量、pH、C/N和DO对反硝化脱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在15℃时,工艺的最优参数条件为pH=7,C/N=4,AQS的投加量0.15 mmol/L,曝气池和缺氧池DO值分别控制为2.5~3.5 mg/L和0.5 mg/L,在最优条件下运行,系统中总氮去除率为20.6%,空白对照组的总氮去除率为11.2%。该系统运行稳定,工艺可行。(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期刊2019-08-30)

张霄[2](2019)在《手性磷酸催化的轴手性醌类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轴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配体和催化剂中,受到了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学家的广泛关注。但这类化合物的合成一般需要多步反应,或者需要过渡金属的参与,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从简单的原料出发,通过不对称转化快速构建重要类型的手性分子骨架,不仅很好的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手性磷酸因其独特的催化模式以及手性环境的可调控性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类型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近些年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也使得手性磷酸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手性磷酸为催化剂,吲哚与醌为反应物,通过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轴手性醌类化合物。本论文首先筛选了反应物及其用量,确定了最优反应物投料比例,然后筛选了不同骨架的手性磷酸,确定了最优催化剂,接着又对氧化剂、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浓度等变量进行了细致考察,最终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然后在此条件下考察了吲哚和醌类底物的普适性以及局限性,发现此方法对于取代基团兼容性较好。论文中共合成了16个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轴手性醌类化合物,大部分底物都能以较高的收率和立体选择性给出目标产物,其中,最高收率为77%,最高对映选择性为93%。本论文合成的一系列轴手性吲哚醌类化合物有新颖的骨架,是对现有轴手性分子的重要补充。基于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构建高度官能团化分子的重要合成前体,它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中的应用一直在增加。因此,合成的一系列轴手性吲哚醌类化合物有着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一平,陈德力,刘洋洋,杨峻山,许旭东[3](2019)在《红葱中1个新颖醌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少数民族药物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TLC检识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葱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红葱醌A(1)、elecanacin(2)、3-[2-(乙酰氧基)丙基]-2-羟基-8-甲氧基-1,4-萘醌(3)、2-乙酰基-1,8-二甲氧基-3-甲基萘(4)、二羟基艾榴醇(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5均有不同程度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作用,其中化合物5对2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30、0.06μg/mL。(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07期)

陈磊[4](2019)在《碱金属(Li/Na/K)离子电池有机醌类化合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难题。这迫使人们要不断探索高效的清洁能源存储手段,锂离子电池便是其中一种绿色而有效的储能技术。然而,电动汽车和大型储能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锂离子电池在成本、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性能等方面难以有所突破。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相比,有机电极材料则拥有比容量高、种类丰富、成本低廉(主要是碳、氢、氧、氮等元素)、可持续性等优点。另外,有机材料的机械强度与无机材料相比较为柔韧,有利于可拉伸式电池的发展。尽管如此,其实际应用仍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有机物高的溶解性,这会导致电池容量衰减迅速;二是其固有的绝缘性,使得倍率性能不理想。本文以有机小分子醌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缺点,设计并优化有机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制备出高容量、高倍率的电极材料,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2,3-二氯-5,6-二氰对苯醌(DDQ)作为一种常见的醌类小分子,具有潜在的储钠特性。然而,高的溶解性和低的导电性严重制约着其电化学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电极制备过程中对导电碳黑添加剂(Super P)的含量进行调控,这一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活性物质的溶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从而改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DDQ:Super P:PVDF=30wt%:60wt%:10wt%时,DDQ复合物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极高的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此外,非原位的SEM图直观地给出DDQ复合物在充放电过程中形貌的变化。最后,非原位红外手段确定DDQ的储钠机理与羰基的变化有关。第二,受到第一部分工作的启发,DDQ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展现了不错的电化学性能。进一步地,我们对DDQ进行官能团的修饰,将DDQ水解处理后,其中的一个氰基(-CN)会被羟基(-OH)取代并得到2,3-二氯-5-羟基-6-氰基-1,4-苯醌(DHCQ)。在本章节中,我们首次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DHCQ复合物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羟基的存在加强了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减缓活性物质在电解液中的溶解。第叁,以肌醇(C_6H_6O_6)和碳酸钠(Na_2CO_3)为原料,简单高效地合成出二羟基苯醌邻二钠盐(o-Na_2C_6H_2O_6),并首次探究了其作为锂、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o-Na_2C_6H_2O_6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测试时,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0 mA h g~(-1)和345 mA h g~(-1),100次循环后充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40 mA h g~(-1),并且在倍率测试中,o-Na_2C_6H_2O_6在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充电比容量依然高达55 mA h g~(-1)。另一方面,在钠离子半电池测试过程中,o-Na_2C_6H_2O_6呈现出168.1 mA h g~(-1)的初始充电比容量,且倍率性能极好(电流密度为5 A g~(-1),容量有72.1 mA h g~(-1))。最后,作为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评估时,o-Na_2C_6H_2O_6同样具有168.1 mA h g~(-1)的首次充电比容量和77.4%的首次库伦效率,同样地,其倍率性能良好(电流密度为5 A g~(-1),容量有26.7 mA h g~(-1))。这些结果主要归因于电极材料的盐化会抑制其溶解性,从而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另外,该工作也为其他有机电极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四,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尝试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制备不同盐化位点的电极材料。以30%的乙二醛溶液(C_2H_2O_2)、亚硫酸钠(Na_2SO_3)和碳酸氢钠(NaHCO_3)一步法制备出二羟基苯醌对二钠盐(p-Na_2C_6H_2O_6)。受益于盐化作用,p-Na_2C_6H_2O_6作为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均表现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而且,和o-Na_2C_6H_2O_6相比,p-Na_2C_6H_2O_6在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中展现出更高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这部分内容不仅证明了盐化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也指出了金属阳离子取代位置的不同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无机材料而言,碳包覆和颗粒纳米化是提升其电化学性能的两种主要途径。本部分工作以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和螯合剂-柠檬酸为碳源,通过溶胶-凝胶法一步得到硬碳双包覆的磷酸钒钠(Na_3V_2(PO_4)_3,简称为NVP@C@HC)。和单一的碳包覆相比,这种双碳包覆的磷酸钒钠在1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比容量几乎不变,仍然保持了初始容量的95.3%。在50 C的倍率下,亦有61.0 mA h g~(-1)的容量。长循环性能测试中,NVP@C@HC复合物则在20 C的电流密度下,15000次循环后,容量能够维持在58.5 mA h g~(-1)。双碳包覆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而且抑制了颗粒的生长,实现钠离子的快速扩散。因此,我们相信这种简易的方法或许对其他电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雷丽,陈宇,杨思敏,孟祥豹,余四旺[5](2018)在《一个新型氮杂萘醌类化合物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生长(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现天然产物甲萘醌具有通过抑制IDO-1酶介导的抗肿瘤活性以来,萘醌类化合物如吡喃萘醌引起了广泛的科研关注。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6,7-二氯喹啉-5,8-二酮合成了一类新型的氮杂萘醌类化合物并进行了细胞毒筛选,发现其中CY-26-11的活性最佳。Annexin-V染色结果显示,CY-26-11浓度依赖地诱导A549人肺腺癌细胞凋亡。进一步的数据显示CY-26-11可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上调促凋亡蛋白Bax以及Puma,并激活caspase-3。最后, CY-26-11在小鼠路易斯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中取得良好的抑瘤效果。总之,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CY-26-11具有良好的不依赖于IDO-1活性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并为萘醌类化合物提供了抗肿瘤新机制。(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8年09期)

仲海荣,邹纯朴,胥孜杭[6](2019)在《天然醌类化合物抗肺癌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放化疗目前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是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忽视,亟需寻找毒性低,作用强并且对癌细胞具有靶向性的抗癌化合物,于是数量众多的天然产物来源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结构多样,种类丰富但比天然植物成分简单,作用明确,这利于研究并且在应用时,富集的成分比天然植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更强。醌类化合物属于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广泛存在于100多种高等和低等植物的各个部位中,包括萘醌、菲醌、苯醌和蒽醌,大多数具有抗肿瘤作用,它在许多癌症中都有应用和研究,其中在肺癌中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作用机制涉及多种途径,发挥促进凋亡、抑制增殖,诱导自噬,抑制血管生成和细胞侵袭迁移等多种作用,有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联用时还具有增强抗肿瘤作用的效果。随着研究的增多,许多合成的结构类似的醌类衍生物也增加了抗肺癌醌类化合物的多样可选性,醌类化合物在肺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现对目前醌类化合物抗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不同作用的常见研究靶点,分析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与抗肺癌作用之间的关系,提出可深入研究方向的思考,为后续其他醌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作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包建莹[7](2018)在《果糖促进内生真菌Shiraia sp. Slf14苝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转录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苝醌类化合物(PQ)是一类天然存在的光敏化合物,作为光敏剂可用于抗癌、抗病毒和治疗皮肤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由于苝醌类化合物的来源有限、产量不足,无法满足大规模的临床治疗和开发应用,液体发酵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等优势,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筛选到的一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为对象,开展液态发酵中碳源对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产PQ的影响,发现果糖有利于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的PQ合成,然后通过转录组技术分析了果糖促进其PQ合成的机制。本研究不仅能为进一步探究PQ合成途径提供参考,而且可为PQ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1)开展不同碳源对Shiraia sp.Slf14合成PQ的影响,发现果糖为最佳碳源,在60g/L果糖最适浓度下,Shiraia sp.Slf14的PQ产量达到1753.64 mg/L,为葡萄糖作为碳源时的1.73倍。(2)开展了Shiraia sp.Slf14分别以果糖和葡萄糖为碳源时的转录组分析。经Illumina HiSeq~TMM 4000平台测序,总计得到9627310966 nt数据。组装转录组本14596个,平均长度1525.37 bp,N50为2597 bp。转录本注释到NR、Swiss-Prot、Pfam、String、GO和KEGG数据库,数目分别是10441,5624,6777,3465,7151和3913。根据KEGG数据库中的注释结果,3913个Unigenes注释到了327个KEGG通路中。根据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总计有9183个差异基因,其中有212个上调基因,主要参与转运系统、能量代谢和碳代谢途径。(3)基于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果糖促进Shiraia sp.Slf14合成PQ的分子机制,发现参与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编码柠檬酸合成酶、ATP柠檬酸裂解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基因表达水平都大幅上调,这有利于前体化合物乙酰辅酶A和丙二酸酰辅酶A的合成。同时,参与糖异生作用、乙醛酸循环途径和脂肪酸合成的基因表达均显着下调,这必然导致较多的乙酰辅酶A流向PQ合成途径。进一步开展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及相关途径酶活性分析,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此外,我们发现以果糖为碳源时,前期预测竹红菌甲素(HA)生物合成簇明显上调。这些结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果糖促进PQ合成的机制,而且为揭示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的PQ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4)探讨了Shiraia sp.Slf 14利用果糖基生物质菊粉发酵生产PQ的可行性,并对其菊粉酶进行了克隆分析。发现菊粉适合于Shiraia sp.Slf 14的PQ合成。同时成功克隆了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 14菊粉酶基因(Inu),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774 bp,编码572个氨基酸。将Inu基因与pET-22b(+)载体连接,转化于E.coil DH5α,进而在E.coil BL21中异源表达;得到无活性的菊粉酶(包涵体),经包涵体复性后得到具有活性的菊粉酶,酶学性质表明该菊粉酶为外切型菊粉酶,同时还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了解了真菌竹黄菌能利用菊粉生产苝醌类化合物的原因。本论文已初步研究了果糖促进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合成苝醌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研究菊粉酶为切入点以期为后续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利用廉价菊粉高产苝醌类化合物提供方向,这也将为苝醌类化合物的代谢调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常康,苏现明,李锋华,关晨晨,李保明[8](2018)在《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尤其在高等植物中分布较多,在一些微生物中也有分布。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活性,近年来,尤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该类化合物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开发这类天然产物,该文整理了近5年(2013—2017)文献发表的简单的1,4-萘醌、呋喃型和吡喃型萘醌、1,2-萘醌、萘氢醌和多聚体萘醌等五大类69个天然来源的新萘醌类化合物,发现一些结构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生物活性,并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18期)

赵银娜[9](2018)在《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和芳基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见光催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催化策略。在可见光催化领域,氟烷基化反应是一类具有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的反应。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反应,合成二芳基甲烷化合物的方法。同时探索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芳基化反应,合成叁芳基甲烷化合物的方法。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光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一般的光催化反应模式。然后重点从烷烃的氟烷基化反应、烯烃的氟烷基化反应、炔烃的氟烷基化反应和(杂)芳烃的氟烷基化反应四个方面总结了可见光催化的氟烷基化(包括氟化、二氟烷基化、叁氟甲基化和全氟烷基化)反应。第二章是本篇论文的重点。研究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反应:通过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过程合成二氟烷基化二芳基甲烷化合物。不同于以往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氧化淬灭激发态的光催化剂产生了二芳基甲基自由基中间体。这是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第一次通过二芳基甲基自由基中间体参与反应。对照实验、荧光淬灭实验、自由基捕获实验、量子产率的测定实验等机理验证实验,证明了该反应是可见光催化的反应,并验证了该反应中自由基—自由基偶联的反应机制。第叁章,我们简单探索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芳基化反应,合成了叁芳基甲烷化合物。在上一个工作基础上,对该反应进行条件优化,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安静[10](2018)在《苯醌类化合物的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化工、印染、石油等行业产生大量含苯系物废水,而在含苯系物废水的降解处理过程中有苯醌类化合物生成,因此对苯醌类化合物降解特性的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本文以苯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苯醌类化合物(苯系物的降解中间产物)在光/Fenton体系以及光/Fe2+/S2O82-体系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苯醌及苯醌类化合物在可见光/Fenton体系以及可见光/Fe2+/S2O82-体系的降解脱色率均优于紫外光/Fenton体系以及紫外光/Fe2+/S2O82-体系,原因在于苯醌类化合物具有光敏性,通过光敏作用产生的活性氧(1O2与O2-·等)促使体系中产生更多的SO4-·与·OH,提高了降解速率,通过测定得到苯醌在光照后生成的红棕色物质产生1O2及O2-·的能力均强于苯醌,说明其光敏性优于苯醌。苯醌及苯、苯酚溶液在可见光/Fenton体系降解过程中均生成红棕色物质,并通过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得出其降解生成物质结构相似。通过对比分析可见光/Fe2+/S2O82-产法和Fe2+/S2O82-法对辽河油田采油废水处理效果,得到可见光法的降解效果好于普通法。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废水中的烷烃类在两体系中转化方式相同,而苯系物在两体系中转化方式不同;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两体系中生成聚铁的形态不完全一样,因此可见光法好于普通法的原因是:苯系物的降解中间产物在可见光下具有光敏性,且可见光体系中生成了絮凝性能更好的聚铁,导致废水中的有机物在两体系中的转化方式不同。(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1-01)

萘醌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轴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配体和催化剂中,受到了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学家的广泛关注。但这类化合物的合成一般需要多步反应,或者需要过渡金属的参与,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从简单的原料出发,通过不对称转化快速构建重要类型的手性分子骨架,不仅很好的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手性磷酸因其独特的催化模式以及手性环境的可调控性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类型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近些年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也使得手性磷酸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手性磷酸为催化剂,吲哚与醌为反应物,通过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轴手性醌类化合物。本论文首先筛选了反应物及其用量,确定了最优反应物投料比例,然后筛选了不同骨架的手性磷酸,确定了最优催化剂,接着又对氧化剂、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浓度等变量进行了细致考察,最终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然后在此条件下考察了吲哚和醌类底物的普适性以及局限性,发现此方法对于取代基团兼容性较好。论文中共合成了16个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轴手性醌类化合物,大部分底物都能以较高的收率和立体选择性给出目标产物,其中,最高收率为77%,最高对映选择性为93%。本论文合成的一系列轴手性吲哚醌类化合物有新颖的骨架,是对现有轴手性分子的重要补充。基于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构建高度官能团化分子的重要合成前体,它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中的应用一直在增加。因此,合成的一系列轴手性吲哚醌类化合物有着潜在的利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萘醌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肖海燕,刘然,郑雅元,王祥河,王坤.利用醌类化合物加快豆制品废水反硝化脱氮研究[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19

[2].张霄.手性磷酸催化的轴手性醌类化合物的合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王一平,陈德力,刘洋洋,杨峻山,许旭东.红葱中1个新颖醌类化合物[J].中草药.2019

[4].陈磊.碱金属(Li/Na/K)离子电池有机醌类化合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雷丽,陈宇,杨思敏,孟祥豹,余四旺.一个新型氮杂萘醌类化合物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生长(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8

[6].仲海荣,邹纯朴,胥孜杭.天然醌类化合物抗肺癌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7].包建莹.果糖促进内生真菌Shiraiasp.Slf14苝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转录组学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

[8].李常康,苏现明,李锋华,关晨晨,李保明.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8

[9].赵银娜.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和芳基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8

[10].王安静.苯醌类化合物的降解特性[D].大连海事大学.2018

标签:;  ;  ;  ;  

萘醌类化合物论文-肖海燕,刘然,郑雅元,王祥河,王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