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土堆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程堆积体,高陡边坡,土壤水蚀过程,泥沙颗粒特征
红土堆积论文文献综述
白皓[1](2017)在《红土工程堆积体坡面水蚀过程及泥沙颗粒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方红土地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关中平原塿土堆积体作为对比,采用传统坡面模拟放水冲刷侵蚀过程监测法与激光粒度分析方法,以坡面水蚀过程及侵蚀泥沙颗粒分布为前提,揭示红土堆积体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和坡面侵蚀输沙沿程分布规律。探究侵蚀泥沙颗粒分布规律以及不同粒级泥沙颗粒特征。试验以南方红土和关中平原塿土为基本材料,分别分析在不同放水强度(8L/min、12L/min、16L/min、20L/min)、不同坡度(28°、32°、36°)因素下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输移过程及其颗粒组成变化规律的影响,阐明两种下垫面下坡面径流中泥沙颗粒的分选特征,建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搬运能力定量表述。论文得出初步结论如下:(1)红土、塿土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率随时间的持续均呈现先增加后波动的变化趋势,坡面坡度和放水流量均对产流率的变化过程影响显着,坡面产流率均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红土产流率前期突增幅度小于塿土,大流量条件下红土产流率波动性较塿土缓和,且在放水后期(21-45min)产流率依旧有增加的趋势。红土、塿土坡面累积产流量与冲刷时间均呈一次函数关系,同一坡度条件下,各坡面累积产流量增长率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放水流量条件下,各坡面累积产流量增长率与坡面坡度之间变化趋势不同,大坡度大流量条件下,塿土较红土累积产流量增长率较为明显。(2)红土、塿土堆积体坡面产沙率随放水历时的延续均呈“多峰多谷”的变化趋势,同一坡度条件下,两种坡面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整体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较塿土坡面,红土坡面侵蚀产沙率前半段波动性缓和,各对应放水流量条件下,红土坡面整体产沙率小于塿土。红土坡面累积产沙量随冲刷时间呈一次函数关系。同一坡度条件下,红土坡面累积产沙量增长率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放水流量条件下,红土累积产沙量增长率与坡面坡度之间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3)红土、塿土坡面流速总体上随产流时间的延续呈现先减小后平稳的变化过程,至试验结束,坡面流速减幅接近一半甚至过半。侵蚀过程中两坡面雷诺数均逐渐由小变大数。雷诺基本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雷诺数的变化受径流量的影响比较大,雷诺数与放水时间之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红土、塿土堆积体坡面佛汝德数随着产流时间的延续,总体呈现先快速减小后保持平稳,在产流0~10 min,为快速减小阶段,坡面流呈现急流状态,在产流10~45 min,佛汝德数保持平稳阶段,坡面流为缓流状态,佛汝德数与放水时间之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试验条件下,两种坡面的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与放水时间之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其中,红土坡面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总体介于0.013~69.18,塿土堆积体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总体介于0.011~46.68,均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坡面阻力系数变化区间增大。(4)红土、塿土坡面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都占主导地位,均大于50%,红土坡面中黏粒所占比例(30%~36%)大于偻土坡面(21%~29%),沙粒所占比重最少,红土在2.4%~4.85%之间,而塿土在6%~14%之间;不同坡度、不同流量下,二者侵蚀泥沙颗粒中黏粒的富集率整体上均大于1(富集),沙粒均小于1(沉积)。两种下垫面下均是小颗粒黏粒被侵蚀冲刷,发生富集,而大颗粒不易被搬运;两种下垫面黏粒富集率均随放水流量的增加呈显着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粉粒富集率均变化较小,而沙粒富集率均随流量变化趋势与黏粒相反呈显着先降低后增加趋势(P<0.05);各坡度、各流量下,红土较塿土黏粒、粉粒富集率明显较大,沙粒富集率明显较小,表明红土较塿土侵蚀泥沙中小颗粒更易侵蚀富集。(5)红土、塿土侵蚀泥沙颗粒中黏粒的E/U值(侵蚀泥沙分散前颗粒含量和分散后颗粒含量的比值)整体上都均小于1,粉粒的E/U值整体上都约等于1,而沙粒的E/U值整体上都大于1,侵蚀泥沙颗粒中黏粒和沙粒容易以团粒形式被径流搬运,而沙粒则主要以单粒形式被搬运;同时,两种下垫面下,黏粒E/U值随放水流量的增加呈显着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粉粒E/U值变化较小,而沙粒E/U值随流量变化趋势与黏粒相反呈显着先增加后降低趋势(P<0.05);红土较塿土坡面,各坡度、流量下,其黏粒、粉粒和沙粒E/U值明显较小,整体均更接近1,同时,红土受放水流量影响较大,其各粒级在各流量下随放水历时有明显的波动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王雪松,陈曦,马洪超,谢永生[2](2016)在《赣北红土区工程堆积体坡面水动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锥状工程堆积体坡面薄层水流剥蚀率与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室内模拟赣北红土区散乱锥状工程堆积体。通过人工降雨试验,设计4种降雨强度(1.0~2.5 mm/min)和3种砾石含量(10%~30%)完全组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估坡面水力参数与土壤剥蚀率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在试验条件下,坡面水流功率与土壤剥蚀率呈幂函数关系;2当堆积体砾石含量一定时,以降雨强度为变量能反映堆积体坡面水力参数与土壤剥蚀率之间的关联度;3当降雨强度一定时,大雨强下(≥1.5 mm/min)堆积体砾石含量不宜作为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变量。综上所述,水流功率是描述赣北红土区锥状工程堆积体侵蚀过程的最佳水力参数,可用于建立堆积体侵蚀物理模型。(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敖玉静[3](2015)在《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的红土堆积蕴含了大量的亚热带-热带地区第四纪古气候变迁和古环境演化信息,在恢复环境演化过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利用红土堆积物反应古气候变化的指标选取尤其困难。近几年地球化学方法在风尘堆积反应古气候研究以及物质起源判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九江地区的红土堆积物进行常量元素测试分析,对红土堆积的成因进行判断,以揭示长江中下游古气候演化的过程。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红土与洛川黄土的常量元素平均值和UCC的对比,表明九江红土与北方黄土常量元素的分布模式相似,同时与UCC分布模式也相似,指示了九江红土起源于上地壳,是典型的风成堆积物。将九江剖面的网纹红土、下蜀土和北方洛川地区的黄土、古土壤之间抗风化能力比较强的Si、Al、Ti元素的比值进行投影分析,显示了九江红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值、SiO2/Al2O3值和较低的SiO2/TiO2值。同时九江地区的红土和洛川地区的黄土-古土壤的投影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明了九江红土的物质来源不是来自北方荒漠。同时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投影区域近乎相同,略有差异,经过对整个剖面的难迁移元素的分析,推断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物质来源相同,两者之间的略微差异是由于后期风化不同造成的。运用九江剖面的网纹红土、下蜀土和北方洛川地区的黄土、古土壤之间的A-CN-K图和化学风化系数CIA变化趋势显示,九江红土达到了强烈的风化阶段,北方黄土处于中等风化阶段,显示了九江地区的成壤环境更为温暖湿润。在九江地区的红土中,网纹红土的风化强度明显强于下蜀土,通过化学风化参数系统分析,指示了九江剖面的的红土沉积过程中由暖湿的气候环境向干冷的气候发展的长期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王雪松,谢永生,陈曦,田飞[4](2015)在《砾石对赣北红土工程锥状堆积体侵蚀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赣北红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合不同砾石质量百分数(0%、10%、20%、30%)、不同降雨强度(1.0、1.5、2.0、2.5mm/min)的室内模拟试验,对开发建设项目中散乱锥状堆积体的产流产沙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含砾石堆积体(10%、20%、30%)的产流时间要明显小于不含砾石堆积体(0%)的产流时间;砾石对径流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径流率与降雨强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降雨强度≥1.5mm/min的条件下,四种砾石含量堆积体的侵蚀速率在一场60min的降雨中主要经历"浮土冲刷"、"形成结皮"、"可蚀性泥沙减少"和"结皮破坏"四个阶段;一场降雨后堆积体总产沙量随砾石质量百分数的变化依次为0%<10%<20%<30%,砾石能够促进堆积体的坡面侵蚀。(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詹涛,郭正堂,吴海斌,葛俊逸,周鑫[5](2011)在《华家岭山地中新世风成红土堆积与西部黄土高原地貌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北的新生代地貌演化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有密切关系,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信息往往在各类沉积序列中得到保存.本文对西部黄土高原华家岭山地相对平坦部位覆盖的中新世风成红土堆积进行研究.所选剖面(NL-VII)厚134.7m,至少包含110层野外可识别的古土壤,其磁化率地层与秦安地区的QA-I中新世风成红土剖面可以进行详细的旋回对比,指示了NL-VII剖面的年龄为18.7~11.8 Ma,与小哺乳动物化石指示的年龄段一致.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中新世风尘堆积广泛分布的特征,同时也表明,包括华家岭山地和秦安等地基岩高地抬升在内的西部黄土高原地貌分异过程发生于中新世早期.山地上保存的基本连续的风尘堆积序列指示了华家岭山地基底在18.7~11.8 Ma期间并未经历强烈的构造运动,否则会导致风尘堆积的显着侵蚀.由于该地区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我们认为,上述风成红土序列指示了中新世约18~12 Ma期间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11-01-13)
詹涛,郭正堂,吴海斌,葛俊逸,周鑫[6](2010)在《华家岭山地中新世风成红土堆积与西部黄土高原地貌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北的新生代地貌演化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有密切关系,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信息往往在各类沉积序列中得到保存.本文对西部黄土高原华家岭山地相对平坦部位覆盖的中新世风成红土堆积进行研究.所选剖面(NL-VII)厚134.7m,至少包含110层野外可识别的古土壤,其磁化率地层与秦安地区的QA-I中新世风成红土剖面可以进行详细的旋回对比,指示了NL-VII剖面的年龄为18.7~11.8Ma,与小哺乳动物化石指示的年龄段一致.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中新世风尘堆积广泛分布的特征,同时也表明,包括华家岭山地和秦安等地基岩高地抬升在内的西部黄土高原地貌分异过程发生于中新世早期.山地上保存的基本连续的风尘堆积序列指示了华家岭山地基底在18.7~11.8Ma期间并未经历强烈的构造运动,否则会导致风尘堆积的显着侵蚀.由于该地区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我们认为,上述风成红土序列指示了中新世约18~12Ma期间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彭莎莎[7](2009)在《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及其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红土堆积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长期湿热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第四纪地层,蕴含了大量北亚热带-热带地区第四纪古气候变迁和古环境演化信息,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江西九江地区红土堆积,运用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方法并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川西黄土及河、湖相样品对比对九江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与母质成因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提取古环境信息奠定基础。九江剖面的B/M界限位于网纹红土的中下部,距顶15.5m处,且剖面底未出现贾拉米洛上界,据此推断该剖面底界年龄应该在八九十万年左右,表明当时该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九江剖面20m以上下蜀土、网纹红土在粒度分布特征、各粒度参数上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川西黄土相近,以黄土粒级(5~50μm)为主,与河、湖相样品相比差距较大,指示了九江剖面20m以上下蜀土、网纹红土母质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川西黄土一样都为风尘堆积,20m以下网纹红土在粒度特征方面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川西黄土相距较远,粗颗粒含量高,在粒度分布频率曲线上与河流相样品一样呈现多峰,是非风尘堆积特点。九江红土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相比含有更多的细颗粒成分,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九江红土沉积后经过了更为强烈风化作用所致。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九江下蜀土、网纹红土经历了较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更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已经基本完成早期去Na、Ca阶段,进入中期去K阶段,化学风化强度从第四纪黄土→第四纪古土壤→九江下蜀土→九江网纹红土依次增强,说明第四纪期间中国南方气候比北方更为湿热,而且中国南方在第四纪期间气候逐渐趋向于干冷。九江下蜀土、网纹红土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化学成分相近,指示了九江下蜀土、网纹红土在搬运过程中各种矿物成份高度混合,表现出典型的风尘堆积特征,但相比之下,九江红土稀土元素参数特征与川西黄土更为相似,指示了九江红土与川西黄土在物质来源上更为相近。(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15)
李敬卫,乔彦松,王燕,彭莎莎[8](2009)在《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粒度特征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方红土的研究中,区分不同地区红土地层的成因类型是研究区域古环境演化的关键。以江西九江红土剖面为例,通过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九江红土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其中,九江剖面上部的下蜀土与西峰黄土粒度特征相近,而剖面下部的网纹红土与西峰古土壤样品更为相似,表明江西九江红土堆积与中国北方黄土一样属于风尘堆积。研究成果为古环境信息的进一步提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乔彦松,赵志中,李增悦,王燕,傅建利[9](2007)在《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平原地区的红土剖面一般由3部分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成都粘土层、网纹红土层、河流相砂砾石层。文章对位于成都双流的胜利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甘孜地区的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网纹红土层是以具有风成特性的细颗粒物质为主,并且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甘孜地区典型风成黄土样品非常相似,而与该剖面中下伏的河流相样品有很大不同。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样品的石英颗粒与甘孜黄土及北方黄土一样,大多数都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红土堆积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甘孜黄土也非常相似。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成都平原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层属于风成成因。本次分析结果结合以前的研究表明,第四纪中期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降低,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可能是形成该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赵志中,乔彦松,王燕,傅建利,王书兵[10](2007)在《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四川双流县胜利和黄甲2两个红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且利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及孢粉分析方法探讨了地层的沉积成因及形成环境.磁性地层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在2个剖面中,B/M界限均位于网纹红土的上部,并且在剖面的中下部记录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说明成都平原网纹红土的母质形成于第四纪中期.沉积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成都黏土、部分网纹红土的母质与川西黄土一样属于风尘沉积.孢粉分析结果揭示出,网纹红土母质形成的第四纪中期,成都平原的植被为针叶林,气候经历了温凉较湿-寒凉较湿-温和或温凉较湿的变化.第四纪中期成都平原相对寒凉-温凉的气候特征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以及冰冻圈范围的扩张可能是造成该区气温较低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红土堆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锥状工程堆积体坡面薄层水流剥蚀率与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室内模拟赣北红土区散乱锥状工程堆积体。通过人工降雨试验,设计4种降雨强度(1.0~2.5 mm/min)和3种砾石含量(10%~30%)完全组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估坡面水力参数与土壤剥蚀率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在试验条件下,坡面水流功率与土壤剥蚀率呈幂函数关系;2当堆积体砾石含量一定时,以降雨强度为变量能反映堆积体坡面水力参数与土壤剥蚀率之间的关联度;3当降雨强度一定时,大雨强下(≥1.5 mm/min)堆积体砾石含量不宜作为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变量。综上所述,水流功率是描述赣北红土区锥状工程堆积体侵蚀过程的最佳水力参数,可用于建立堆积体侵蚀物理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土堆积论文参考文献
[1].白皓.红土工程堆积体坡面水蚀过程及泥沙颗粒分布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2].王雪松,陈曦,马洪超,谢永生.赣北红土区工程堆积体坡面水动力特性[J].水科学进展.2016
[3].敖玉静.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4].王雪松,谢永生,陈曦,田飞.砾石对赣北红土工程锥状堆积体侵蚀规律的影响[J].泥沙研究.2015
[5].詹涛,郭正堂,吴海斌,葛俊逸,周鑫.华家岭山地中新世风成红土堆积与西部黄土高原地貌演化[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11
[6].詹涛,郭正堂,吴海斌,葛俊逸,周鑫.华家岭山地中新世风成红土堆积与西部黄土高原地貌演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
[7].彭莎莎.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及其成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8].李敬卫,乔彦松,王燕,彭莎莎.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粒度特征及成因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9
[9].乔彦松,赵志中,李增悦,王燕,傅建利.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J].第四纪研究.2007
[10].赵志中,乔彦松,王燕,傅建利,王书兵.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记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