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行公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革命战争,120,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发行公债论文文献综述
肜新春[1](2019)在《中央苏区的叁次公债发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西方财政学的观点,公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信用为担保举借的各项债务。一般来说,公债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债务,因此具有很强的信用性。近代以来,不管是出于为了维护统治需要还是发展经济、筹集专项经费的目的,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再到国民政府,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公债筹款这个金融工具。由于过分透支了政府的公权信用,这些公债(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期刊2019年20期)
姜长青[2](2019)在《1949—1950年东北两次公债发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了实现中央让东北在经济恢复中先行一步的政策,东北地区先后发行了1949年的生产建设实物有奖公债和1950年的生产建设折实公债,以此筹集资金促进东北经济的恢复发展。东北两次公债的发行为东北经济恢复和先行一步筹集了资金,其发行成效是显着的,也积累了公债发行的经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哈战荣,高严[3](2019)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建设救国公债的过程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国民党经济封锁、日寇频繁轰炸、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应对经济困难、化解财政危机,陕甘宁边区政府经过慎重考虑、统筹安排,计划发行600万元(法币)建设救国公债。公债发行历经组织筹备、宣传推销、发行推广、资金回收及兑付偿还等过程,最终超额完成既定任务。公债的发行使边区政府财政走出困境,为边区建设筹措了比较充裕的资金,又锻炼了党的经济干部,激发了边区群众的抗战热情,也为建国后乃至今天中共开展相关经济工作提供了较好思路,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苏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尤越[4](2018)在《我国最早发行的国家公债——“息借商款”与“昭信股票”》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先后以"息借商款"与"昭信股票"的名义发行了两次国内公债,颁布了明确的章程,开启了发行国内公债的先河。息借商款与昭信股票是由清政府发行的国内公债,旨在筹措款项,以备国用。两次借款从发行到结局都很相似,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见证了清朝末年一段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的历史。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先后以"息借商款"与(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金融》期刊2018年07期)
龙登高,龚宁,伊巍[5](2018)在《近代公益机构的融资模式创新——海河工程局的公债发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河工程局在1898—1948年50年间成功发行九支公债,是近代公益性机构融资模式的创新,尘封的外文档案揭示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制度遗产。关税作为海河工程局的主要经费来源与债券担保,赋予了其公债特殊的属性、功能与特点。公债融资本质上是将未来税收变现,为重大疏浚工程的迅速提前完成提供资金支持。工程的实施便利了通航、扩大了进出口贸易且关税亦随之增加,从而增强了公债信用,降低了发行风险,使得轮船公司与洋商不仅愿意接受公债摊派与认购,而且主动提议增加新的海关附加税,以便启动更多的疏浚与破冰工程。由此形成公债融资、关税加征、航道改善之间以及促进贸易的良性循环,各利益相关方随之受益。(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王东梅[6](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债发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债,一般是指由国家即政府出面发行的债券,所以也可称为国债。它又可区分为内债和外债。本文所说是指前者,即国内公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公债发行方面,无论是发行种类、次数,还是总金额,都让北洋政府瞠乎其后。仅在1927~1931年就总计发行公债10.58亿元,较之北洋政府16年间6亿多元的实际发行额,几(本文来源于《山西老年》期刊2017年05期)
刘杰[7](2017)在《孙中山1917年发行的“军事内国公债”史实考》一文中研究指出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内外交困,特别是在财政上举步维艰。他采取了诸多筹款举措,在财政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孙中山参考辛亥革命前发行债票的经验,提出发行军事公债募集资金。孙中山南下护法与财政(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7-01-12)
贾康[8](2016)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增长下行中,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降低,落至2015年的5.8%,直观表现低于同年度GDP增幅,而财政支出服务于"积极"政策取向的扩张加力,又成为客观需要。于是,财政收支矛盾在财政"过紧日子"中如何处理,便聚焦到赤字的概念和相关问题的把握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凯恩斯主义成型之后,财政赤字已被各国政府视作稳定经济所需反周期操作的政策工具,成为宏观经济调控中应(本文来源于《经济》期刊2016年19期)
万立明[9](2015)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公债发行的新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各解放区政府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公债的发行进行了新的探索,包括采用折扣方式或有奖公债的形式,发行规范的实物公债和折实公债,尝试通过发行土地公债来征购地主土地、补偿被侵犯中农的损失或群众战时损失,利用公债回收货币、稳定物价或回收群众在土改中获得的地主金银财宝。这些对公债的创造性运用都是为解决各解放区出现的急迫问题,对于支援解放战争、开展解放区的生产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给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5年09期)
刘晓泉[10](2015)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公债发行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筹集革命经费而首次发行的公债。在临时中央政府的详细部署和积极动员下,公债在很短时间内就超额完成了发行任务。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发行的公债,它标志着革命根据地债务举借开始走向规范化;公债发行中的政治动员成为以后根据地公债发行普遍采用的方式;公债发行中的不足也为以后根据地公债发行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发行公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了实现中央让东北在经济恢复中先行一步的政策,东北地区先后发行了1949年的生产建设实物有奖公债和1950年的生产建设折实公债,以此筹集资金促进东北经济的恢复发展。东北两次公债的发行为东北经济恢复和先行一步筹集了资金,其发行成效是显着的,也积累了公债发行的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行公债论文参考文献
[1].肜新春.中央苏区的叁次公债发行[J].中国金融.2019
[2].姜长青.1949—1950年东北两次公债发行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
[3].哈战荣,高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建设救国公债的过程及影响研究[J].苏区研究.2019
[4].尤越.我国最早发行的国家公债——“息借商款”与“昭信股票”[J].中国城市金融.2018
[5].龙登高,龚宁,伊巍.近代公益机构的融资模式创新——海河工程局的公债发行[J].近代史研究.2018
[6].王东梅.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债发行[J].山西老年.2017
[7].刘杰.孙中山1917年发行的“军事内国公债”史实考[N].团结报.2017
[8].贾康.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J].经济.2016
[9].万立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公债发行的新探索[J].兰州学刊.2015
[10].刘晓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公债发行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