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真空热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在线真空热解,分子特征,煤热解
真空热解论文文献综述
尹浩,刘桂建,钮志远,冯艾荣[1](2019)在《利用真空热解炉—质谱联用仪研究不同电子电离能量下淮南烟煤和无烟煤热解产物的分子组成分布特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真空热解炉—质谱联用仪研究了不同电子轰击能量下,来自淮南煤田的烟煤、无烟煤和天然焦的热解产物的分子组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烟煤热解产物的离子种类数量(TNI)、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与无烟煤热解产物相似,与天然焦热解产物有很大不同,但是烟煤热解产物的总离子量(TII)多于无烟煤热解产物,这表明烟煤热解产物的分子组成分布与无烟煤热解产物是相似的,与天然焦热解产物有很大不同;在叁种煤热解产物中,通过对代表烷基苯的特征碎片离子C_7H_7~+的量与代表苯的分子离子C_6H_6~(·+)的量的比值C_7H_7~+/C_6H_6~(·+),以及代表脂肪烃的特征碎片离子C_4H_9~+的量与C_6H_6~(·+)的量的比值C_4H_9~+/C_6H_6~(·+)进行分析,得到叁种煤热解产物中的C_7H_7~+/C_6H_6~(·+)的值比较接近,但是天然焦的C_4H_9~+/C_6H_6~(·+)值却大于无烟煤和天然焦,这表明叁种煤热解产物中的烷基苯相对于苯的含量相似,但是天然焦热解产物中脂肪烃相对于苯的含量却比烟煤和无烟煤的相应含量高.通过对不同电子电离能量下获得的叁种煤热解产物质谱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适宜的电子电离能量范围是65~75 eV.研究显示,利用真空热解炉—质谱联用仪可以快速获得煤热解产物的分子组成分布信息,为煤的非燃料用途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曹创创,张言,杨玖重,李玉阳[2](2018)在《异戊醇低压热解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生物燃料,大分子醇类燃料在低压下的火灾安全基础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热解过程作为火灾过程的初始阶段直接控制着火过程,火灾中碳烟颗粒的产生也依赖于热解反应,因此可燃物的低压热解研究在其低压火灾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方法研究了异戊醇在0.2atm下的流动反应器热解,探测到了20余种热解产物,包括烯丙基自由基和C_4H_8O、C_5H_8、C_6H_6等同分异构体,并测量了其摩尔分数。基于实验结果,对燃料分解路径和主要产物的生成及消耗路径进行了探讨。与本组之前正戊醇热解实验的对比表明,由于存在支链结构,异戊醇在热解中比正戊醇更容易产生戊烯、丁烯和丙烯,但更少地产生乙烯。此外,异戊醇在热解中能够生成更多的丙炔和丙二烯等环状化合物前驱体,令其苯和1,3-环戊二烯的生成量更高,表明异戊醇比正戊醇更易于生成多环芳烃和碳烟。(本文来源于《火灾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黄维巍,周泽军,何勇,闫梦洋,夏世斌[3](2017)在《页岩气开发油基钻屑真空热解资源化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因油基钻井液具有稳定性强、润滑力强等优势得以广泛应用,但也带来了油基钻屑处理问题。目前油基钻屑处理技术较落后,存在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探索一种高效油基钻屑处理技术非常紧迫。探讨了真空热解的各个条件对油基钻屑真空热解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热解条件下的热解特性并回收分析了热解油。研究结果表明:1)热解终温是影响油基钻屑热解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热解终温、终温时间及真空度的提高,油基钻屑的热解效果提高;随着升温速度的提高,热解效果降低;2)油基钻屑热解的最优条件为:终温500℃,终温时间60 min,升温速度30℃·min~(-1)和真空度80 k Pa,在此条件处理后残渣含油率0.135%,低于国内外最严格排放标准值(0.3%),因此,真空热解资源化处理油基钻屑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龙来寿,李建渠[4](2017)在《高速粉碎机作用下的电路板真空热解渣破碎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利用高速粉碎机对大颗粒废弃电路板真空热解渣进行破碎处理,然后采用筛分和颗粒计数法研究破碎产物的破碎规律与解离特性。结果表明,大颗粒废弃电路板真空热解渣在破碎过程中存在着显着的选择性破碎,金属铜主要分布在较粗粒级产物中,玻璃纤维和炭黑则主要分布在较细粒级产物中,并且铜能在较大粒级上实现充分解离;98.64%的铜分布在粒级为0.45~4.0 mm的破碎产物中,而92.05%的玻璃纤维和炭黑分布在粒级为-0.45 mm的破碎产物中;当粒级为-2.0 mm时,铜的解离度达到100%。(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陈亚[5](2017)在《废旧液晶面板中液晶的真空热解机制及其控碳自还原回收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废旧液晶面板的研究进展,基于环境友好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出以机械刮磨-真空热解-碳自还原为核心的完整的废旧液晶面板处理工艺。本文研究了真空和氮气环境下废旧液晶面板机械刮磨产品的热失重规律,分析比较真空热解和氮气热解的动力学参数及热解机制,选用真空热解处理刮磨产品;采用自行设计的真空热解装置进行实验,考察加热终温、系统压力和保温时间对热解效果的影响,优化参数,最佳条件为500℃、20 Pa、15 min,此时液晶转化率为89.10%,残渣中铟含量为14.18%;分析热解产物的组成及含量,推断液晶真空热解机理。本研究比较了几种常用吸附剂,选取分子筛作为吸附剂添加到刮磨产品中进行控碳真空热解实验,考察分子筛粒径、加热终温、系统压力和分子筛添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合真空热解及真空碳还原反应参数,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500℃、20 Pa、分子筛粒径<0.3 nm及添加量30%、保温15 min,此时单位质量碳含量为257.1 mg/g,与不加分子筛热解相比增加近20%;根据FTIR和SEM表征分析,分析分子筛中碳的性质,推断其形成规律;通过控碳真空热解-碳自还原处理刮磨产品回收铟,铟的回收率可以达到86%。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机械刮磨-真空热解-碳自还原回收铟为核心的完整的废旧液晶面板处理工艺,过程中各组分都可以得到有效回收,并此处理工艺环境友好、绿色高效,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可以实现废旧液晶面板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谢奕标[6](2016)在《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产物分析及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废弃物是增加速度最快的危险固体废物,急需开展其清洁、高效和安全的处理方式及资源化利用的难题研究。真空热解技术是处理废旧电路板、实现资源化的有效方法。真空条件缩短了热解产物在高温反应区的停留时间,降低了二次反应的概率,减少了溴化氢和溴代二嗯英类等物质的产生,同时提高了热解油回收率,但是真空热解气相产物中存在较多的污染副产物,这些产物的存在阻碍了真空热解技术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FR-4型废旧电路板非金属粉末为研究对象,对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产物的成分、组成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污染控制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电子废弃物高值化全组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利用热重分析法(TGA)研究了废旧电路板非金属粉末的热解特性及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热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Ⅰ阶段(<280℃)为水分蒸发阶段,第Ⅱ阶段(280~500℃)为分解阶段,第Ⅲ阶段(>500℃)为稳定阶段;第二阶段为主要失重阶段,包含有机质挥发分解(330~380℃)和难挥发组分分解(460~500℃)两个过程;动力学的Coats-Redfern方程计算表明,这两个过程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50.74kJ·mol-1和23.58 kJ·mol-1。(2)利用Py-GC/MS和TG/MS测试方法对真空热解气相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冷凝后的气相产物中主要有机组份为苯酚和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无机组份为HBr、NO_2、SO_2。依据高分子化学结构理论,结合真空热解过程中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原理,探讨了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机理及气相产物形成过程:真空热解过程发生分子内脱水、环化、分子重排、自由基取代、化学键断裂等反应,并由此推导出主要气相产物的形成过程。(3)构建了真空条件下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和气相产物采集的小试研究装置。利用吸收-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气相中无机物(HBr、NO_2和SO_2)的含量,当用50mL吸收液、采样体积为30L时,叁种无机物的检测限分别为5.7×10-6mg·L~(-1)、3.4×10-6mg/L和2.9×10-6mg·L~(-1)。该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5.7%~104.8%,完全能满足气相中HBr、NO_2和SO_2的同时测定要求。利用该方法和行标方法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的HBr、NO_2和SO_2,再利用Excel分析工具对测定数据进行F检验和T检验,两种测定方法无显着差异,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吸收-离子色谱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4)通过控制不同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产物的分布特征。试验发现,随着真空度的提高,气相产率降低,苯系物和HBr的含量增加,苯酚和N02、SO_2的含量减少;加快升温速率导致气相产率降低,苯系物的含量增加,苯酚含量减少;提高终温使气相中苯酚和苯系物的含量降低,HBr、N02和SO_2的含量增加。综合考虑真空度0.09MPa、升温速率10℃·min~(-1)、终温500℃为比较适宜的热解条件,在此条件下,主要气相产物苯、甲苯、乙苯、溴化氢、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含量最高平均降低比例分别为:72.3%、32.6%、23.5%、24.9%、39.8%和60.3%。(5)考察了6种添加剂(CaCO_3、HZSM-5、CaO、Al_2O_3、FeOOH和Ca(OH)_2)对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产物的迁移转化及逸出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剂Al_2O_3、CaO、Ca(OH)_2、FeOOH均能降低气相的产率。随着上述6种添加剂添加比例的增大,气相产物中苯、甲苯、乙苯、苯酚、对二甲苯、HBr、NO_2和SO_2的去除率呈现不同的变化。从控制气相中污染物排放来看,Ca(OH)_2的抑制效果最好。提高热解温度和真空度会降低Ca(OH)_2对有机污染物的抑制效果,但此过程提高了SO_2的去除率。在添加比例为1/5、热解温度为500℃、真空度0.09MPa的条件下,Ca(OH)_2对气相产物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6.4%。(6)模拟了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产物中的苯系类污染物,通过Fenton试剂法对苯系物进行去除试验。结果表明,Fenton试剂对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pH=2, H_2O_2/Fe~(2+)=5, T=40℃条件下,苯系物的去除速率为:对二甲苯>苯>甲苯>乙苯;最佳的初始pH值为2-3;适宜的反应温度为40~50℃;H_2O_2/Fe~(2+)比例为4-6之间时,苯系物的去除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徐飘扬,张前炎,谢素原,高飞[7](2016)在《闪式真空热解(FVP)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闪式真空热裂解(Flash vacuum pyrolysis,FVP)是一种反应底物在真空条件下蒸发或者升华后迅速通过较高温度的热管道发生热解反应的过程.该热裂解方法经常被运用于合成一些重要的非平面型芳香化合物,比如着名的心环烯C20H10(Corannulene),富勒烯C60等.主要针对FVP方法的发展历史、装置的基本构成、反应的基本历程以及该方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相对于传统有机合成化学方法,FVP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更高的外界能量来帮助产物化学键的形成和更快速的冷却方式来帮助稳定反应所得到的产物,因此该方法不仅能高效、方便地合成得到一些常规有机合成方法不能轻易获得的目标化合物,还可以获得一些热力学极其不稳定的产物.当然,FVP方法也有其限制,比如对于一些在真空条件下难以挥发的化合物FVP方法就不适用了,另外,因为所有FVP反应都是在气相条件下完成,所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分子内的消除或环合反应,对于有机合成中普遍存在的双分子反应以及多分子反应也难以通过FVP方法来实现,但作为一类独特、实用的有机合成方法,FVP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较广的应用和不断地发展.(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杨肖[8](2016)在《基于真空热解的褐煤多产品转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是一种煤化程度很低的低品质矿产煤,它具有水分含量高、挥发分和氧含量高、燃烧热值低、热稳定性较差、不易储存和远程运输等缺点,直接燃烧利用的效率很低。我国的褐煤储量丰富,研究高效的褐煤提质转化技术,实现低品质褐煤向高品质能源或化工产品的转化,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轻能源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真空热解工艺,对褐煤向多产品(褐煤焦、焦油、合成气)转化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对相应的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在300-900℃范围内展开褐煤真空热解制取高品质褐煤焦的实验研究,并与相同条件下的常压热解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真空热解获得的褐煤焦产率明显高于常压热解。在相同条件下,真空热解的褐煤焦产率比常压热解高4.4%-34.7%。通过对褐煤焦的燃料性质、孔隙结构和燃烧特性进行分析,发现真空褐煤焦的固定碳含量和燃烧热值更高,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真空褐煤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明显高于常压褐煤焦,其微孔比例是相同热解温度下常压褐煤焦的2-8倍,更利于制备高品质多孔材料;真空热解对于提高褐煤焦的燃烧特性也具有明显优势,真空褐煤焦的可燃性指数Sw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明显优于常压褐煤焦。在400-900℃范围内进行褐煤真空热解制取焦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常压热解,真空热解可以显着提高焦油产率。在600℃时,焦油的产率达到最高值0.24g/g,是其它文献中常压热解焦油产率的2倍以上。通过分析不同温度下获得的焦油成分,本文对褐煤真空热解过程中焦油析出规律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低温(300℃)、中温(600℃)和高温(900℃)真空褐煤焦为原料,在700-1000℃范围内进行水蒸气气化制取合成气(H_2+CO)的实验。研究分析气化原料、气化温度、水/料比等反应条件对合成气产率、纯度、H_2/CO比的影响。确定了不同的真空褐煤焦,在各个控制目标下最佳的水蒸气气化反应工况,并对相应的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采用真空反应器进行褐煤与可再生能源原料(生物质和污泥)的共热解实验。通过对比共热解实验、单独热解实验和理论计算值的产率分布、固体产物特性、焦油和气体产物组成,发现共热解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证实了褐煤与生物质、污泥共热解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并对协同效应机理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证明了真空热解工艺在褐煤多产品转化方向的显着优势,为褐煤的高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丰富了褐煤提质转化的技术路线。(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谢奕标,孙水裕,林伟雄,曾佳俊,陈楠纬[9](2016)在《离子色谱法测废印刷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污染物中HBr、NO_2和SO_2》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淋洗液中加入H2O2和叁乙醇胺配制成吸收液,通过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废印刷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产物中HBr、NO_2和SO_2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当用50 m L吸收液、采样体积为30 L时,3种污染物的检出限分别为0.000 005 7、0.000 003 4、0.000 002 9 mg/L。该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5.7%~104.8%,完全能满足废印刷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污染物中HBr、NO_2和SO_2的同时测定要求。利用该方法和行标方法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的HBr、NO_2和SO_2,再利用Excel分析工具对测定数据进行F检验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2种测定方法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6年02期)
樊永胜[10](2016)在《生物质真空热解及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油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开发和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生物质能进行热解转化利用,可有效缓解我国日趋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本文以秸秆生物质为对象,研究了真空热解及催化转化制取燃料油过程中一系列基础问题。首先,在分析生物质基本化学组成的基础上,建立了纤维木质类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模型;然后,在真空热解反应器上进行了生物质热解液化试验,分析并优化了热解液化工艺过程,分析了生物原油的理化特性及组成,揭示了生物原油不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HZSM-5分子筛在线催化裂解生物质热解气的试验,分析并优化了提质工艺过程,对比了生物油提质前后理化特性及组成等变化,探讨了HZSM-5催化提质反应路径;结合现代分析技术探究了在催化过程中HZSM-5的结焦特性和失活机理;对HZSM-5进行了磷和金属负载改性研究,考察了改性HZSM-5的催化选择性和抗结焦性能;最后,搭建了低温等离子体喷射再生结焦失活HZSM-5的试验台架,研究了活性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焦炭的分解去除效果,分析了再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模型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热重分析仪进行了单纯形格子混料试验。考察了单组分及混合组分的热解特性,建立了基于3组分比例直接预测热解动力学参数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热解中3组分对动力学参数存在交互影响,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受纤维素热解影响较大,而反应级数受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影响较大;建立的模型对动力学参数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2)以油菜秸秆为典型原料,在真空热解反应器上进行了热解液化的试验研究。考察了热解温度、体系压力、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等因素对生物原油产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液化工艺过程,分析了生物原油的理化特性、分子组成、挥发性能等;并揭示了生物原油不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体系压力和升温速率对原油产率影响较大;当热解温度为494.0℃、体系压力为5.0kPa、升温速率为18.4℃/min、保温时间为60.0min时,原油产率为43.50%;生物原油具有高含水率(33.85%)、强酸性(pH值为2.32)和低热值(18.65MJ/kg)等特点,其中含有酚、醇、酮、醛、酸、酯和芳香族等多种有机物;挥发性能良好,但高含氧量使其在惰性和氧化气氛下的失重曲线差别较小;温度的变化和存储时间的延长均会使生物原油中有机官能团上的电子剧烈运动,各成分间易发生酯化、缩合、聚合等反应。(3)采用hzsm-5在线催化裂解生物质热解气制取精制生物油。考察了催化温度、催化床层高度和hzsm-5硅铝比等因素对催化过程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油相产物的制取工艺;对比了生物油催化裂解前后的理化特性、分子组成等,探讨了各类有机物在hzsm-5上的催化反应路径。结果表明,催化温度、催化床层高度及硅铝比对产物产率影响较大,当催化温度为491.0℃、催化床层高度为27mm、硅铝比约为50时,油相产率为9.80%;油相产物燃料附加值较高,酸性(ph值为5.15)明显降低,热值(33.80mj/kg)显着升高,运动黏度(5.12mm2/s)亦在柴油黏度范围内,其中芳香烃含量明显增加,挥发性能部分优于0#柴油;水相产物的干基高位热值为29.69mj/kg,但其中仍含有一定量的酮、醛、酸类等不稳定含氧化合物;hzsm-5将有机物中的氧主要以cox和h2o形式脱除,中间过程产生的碳正离子经过一系列裂解重整生成以芳香烃为主的烃类物质。(4)采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hzsm-5的结焦特性,分析了hzsm-5结焦率、骨架结构、表面物理性质、酸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变化,以及hzsm-5颗粒形貌变化和焦炭的形貌特征,测定了失活hzsm-5孔道内外可溶性有机物组成,探究了其结焦失活机理。结果表明,hzsm-5使用寿命较短,结焦率先逐渐增大,失活后变化较小;失活后骨架完好,但表面物理性质和酸性均明显恶化;颗粒因焦炭的包裹和覆盖而明显增大;沉积的i类无定型焦炭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去除,但ii类石墨型焦炭分解温度较高;失活hzsm-5孔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以芳香烃主,而表面附着的有机物种类则较多,由此差异推测,hzsm-5的结焦失活从内部开始,大分子物质堵塞了孔道而导致hzsm-5逐渐失活。(5)对hzsm-5进行了磷(p)、锌(zn)和钛(ti)负载改性,开展了改性hzsm-5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的试验研究。考察了改性hzsm-5对产物产率、有机相理化特性及组成的影响,分析了改性hzsm-5的催化选择性和抗结焦性能。结果表明,精制生物油的有机相产率均降低,但理化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p、zn改性使lewis酸增加,促进了芳构化过程中的氢转移反应,使hzsm-5对芳香烃(尤其是多环芳香烃)的选择性增强,而Ti改性则使Brênsted酸增加,氢转移受到限制,裂化性能得到加强,有机相中单环芳香烃和脂肪烃相对较多;改性HZSM-5的抗结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其中,P、Zn/HZSM-5抗II类焦炭性能相对较差,而Ti/HZSM-5对两类焦炭的抵抗性能均有明显提升。(6)开展了低温等离子体喷射再生结焦失活HZSM-5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对再生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再生温度,分析了再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对再生过程的影响较大,较低的再生温度阻碍了焦炭及其前驱物的活化过程,而较高的再生温度则会使活性物质的高温“湮灭”现象加剧。较佳的再生温度约为250℃,可实现HZSM-5快速再生。再生后HZSM-5的晶相结构、表面物理性质、酸性及颗粒形貌均恢复至接近新鲜状态。(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3-01)
真空热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新兴生物燃料,大分子醇类燃料在低压下的火灾安全基础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热解过程作为火灾过程的初始阶段直接控制着火过程,火灾中碳烟颗粒的产生也依赖于热解反应,因此可燃物的低压热解研究在其低压火灾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方法研究了异戊醇在0.2atm下的流动反应器热解,探测到了20余种热解产物,包括烯丙基自由基和C_4H_8O、C_5H_8、C_6H_6等同分异构体,并测量了其摩尔分数。基于实验结果,对燃料分解路径和主要产物的生成及消耗路径进行了探讨。与本组之前正戊醇热解实验的对比表明,由于存在支链结构,异戊醇在热解中比正戊醇更容易产生戊烯、丁烯和丙烯,但更少地产生乙烯。此外,异戊醇在热解中能够生成更多的丙炔和丙二烯等环状化合物前驱体,令其苯和1,3-环戊二烯的生成量更高,表明异戊醇比正戊醇更易于生成多环芳烃和碳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空热解论文参考文献
[1].尹浩,刘桂建,钮志远,冯艾荣.利用真空热解炉—质谱联用仪研究不同电子电离能量下淮南烟煤和无烟煤热解产物的分子组成分布特征(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9
[2].曹创创,张言,杨玖重,李玉阳.异戊醇低压热解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研究[J].火灾科学.2018
[3].黄维巍,周泽军,何勇,闫梦洋,夏世斌.页岩气开发油基钻屑真空热解资源化处理[J].环境工程学报.2017
[4].龙来寿,李建渠.高速粉碎机作用下的电路板真空热解渣破碎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7
[5].陈亚.废旧液晶面板中液晶的真空热解机制及其控碳自还原回收铟[D].上海交通大学.2017
[6].谢奕标.废旧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产物分析及控制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
[7].徐飘扬,张前炎,谢素原,高飞.闪式真空热解(FVP)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化学研究.2016
[8].杨肖.基于真空热解的褐煤多产品转化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6
[9].谢奕标,孙水裕,林伟雄,曾佳俊,陈楠纬.离子色谱法测废印刷电路板真空热解气相污染物中HBr、NO_2和SO_2[J].中国环境监测.2016
[10].樊永胜.生物质真空热解及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油的基础研究[D].江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