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颗粒论文-刘振宇,周俊,吴慧英

微颗粒论文-刘振宇,周俊,吴慧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粒两相流,微尺度效应,速度滑移,欧拉-拉格朗日模型

微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宇,周俊,吴慧英[1](2019)在《速度滑移条件下气体-微颗粒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构建了气体-微颗粒两相流动数值计算模型,采用考虑速度滑移的拖曳力系数关联式以研究微颗粒表面动量非平衡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速度滑移、斯托克斯数(St)对微颗粒在受限空间中运动轨迹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速度滑移对颗粒运动轨迹影响明显,其运动过程明显滞后于常规颗粒运动;St较小时,颗粒能及时响应流场变化,可较好地跟随流体运动,随St增大,颗粒运动受自身惯性影响愈加明显。(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陈玉莹,吴俊[2](2019)在《微颗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颗粒是由多种细胞在活化、损伤或凋亡过程中产生的直径在0.1~1μm的胞外囊泡,主要形成机制是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及细胞骨架重构。微颗粒不仅含有脂质和膜蛋白,还含有其来源细胞的胞浆成分(蛋白质和核酸),具有来源细胞的功能。微颗粒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但在冠状动脉病、抗磷脂综合征、肿瘤、血栓等多种疾病患者中均增多,且不同疾病中增多的微颗粒种类不同。现已有多种方法检测微颗粒的大小、形态、来源及功能,但每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可结合多种方法检测分析。微颗粒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燕平,张国妮,焦永光,李运恒[3](2019)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对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患者血管损伤及血小板微颗粒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IS)恢复期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和血小板微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IS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综合疗法(加味补阳还五汤+刺络放血)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内动脉超声参数[内-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内皮素(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及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各颈内动脉超声参数(IMT、RI、PI)值均较治疗前显着减少(P <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显着(P <0.05)。与治疗前对比,2组治疗后血浆ET-1、v WF、PMP浓度和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P <0.05),血浆t-PA含量均显着增高(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着(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S恢复期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可明显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减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下调血浆中PMP表达水平,效果显着,且患者耐受性好。(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何晓恒,褚良银[4](2019)在《微流控模板法制备功能化非球形微颗粒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化非球形微颗粒在生物医药、吸附、传感与检测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对于其他非球形微颗粒制备方法,近年来兴起的微流控技术,由于对微尺度流体具有超灵敏的操控特性,在制备和精确调控微米级功能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精确控制流体在微尺度通道内的流动和剪切,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形态和结构的微尺度流体、乳液和纤维的可控构建,为非球形微颗粒的可控制造提供了优良的模板。同时,通过在制备过程中引入功能性材料,这些非球形微颗粒将具备更多的功能,从而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其应用范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功能化非球形微颗粒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介绍了以微流控技术构建得到的微流体、多相乳液及微纤维为模板可控制备功能化非球形微颗粒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李宏伟,张孟珂[5](2019)在《微颗粒制备Cu-Ni二元合金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铜粉、镍粉粉末为原料,通过机械合金化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u-Ni合金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金相显微镜(OM)等检测手段对粉体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合金材料的微观组织特征以及电学性能、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Cu-Ni二元粉末机械合金化后XRD测试结果未形成新相,证实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中Ni元素已固溶于铜基体中,并出现了孔洞。导电率、致密度和硬度均随着Ni含量的增加而出现了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张文恺,涂冬鹏,许超,王书卿,姜献[6](2019)在《黄芪丹参超微颗粒凝胶对大鼠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黄芪丹参超微颗粒凝胶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敷贴组和凝胶组,每组30只。在所有大鼠背部制成直径约1.8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切除开放创面。纱布止血,碘伏消毒后,模型组创面以无菌纱布包扎、敷贴组创面以爱力敷湿性敷贴包扎、凝胶组创面涂抹0.5 g黄芪丹参超微颗粒凝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隔天换药1次。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1天,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切取创面全层皮肤组织制成切片,计算创面修复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造模后第15天,计算剩余6只大鼠创面愈合率,待创面完全愈合后处死。结果:①创面愈合率。造模后第1天,各组大鼠创面均无明显变化,未计算创面愈合率。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5天,3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后第3天:(11.53±0.36)%,(12.41±0.27)%,(13.37±0.60)%,F=27.127,P=0.000;造模后第7天:(38.21±0.46)%,(38.72±0.72)%,(38.81±0.24)%,F=22.971,P=0.000;造模后第11天:(87.23±0.12)%,(87.40±0.31)%,(88.55±0.50)%,F=25.437,P=0.000;造模后第15天:(93.38±0.26)%,(93.45±0.41)%,(94.27±0.43)%,F=10.526,P=0.001]。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5天,凝胶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P=0.000,P=0.000,P=0.000,P=0.000)和敷贴组(P=0.000,P=0.000,P=0.000,P=0.000)。造模后第3天,敷贴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03);造模后第7天、第11天、第15天,模型组和敷贴组的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P=0.246,P=0.690)。实验结束时,3组大鼠创面均愈合,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及死亡。②创面修复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1天,3组大鼠创面修复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后第1天:(15.50±0.55)个·mm~(-2),(16.17±0.75)个·mm~(-2),(17.67±0.82)个·mm~(-2),F=14.457,P=0.000;造模后第3天:(23.33±1.03)个·mm~(-2),(23.83±0.98)个·mm~(-2),(24.56±1.69)个·mm~(-2),F=19.085,P=0.000;造模后第7天:(23.17±1.17)个·mm~(-2),(24.17±0.75)个·mm~(-2),(26.50±1.38)个·mm~(-2),F=13.739,P=0.000;造模后第11天:(16.33±0.82)个·mm~(-2),(16.33±1.03)个·mm~(-2),(18.50±0.55)个·mm~(-2),F=13.852,P=0.000]。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1天,凝胶组创面修复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高于模型组(P=0.000,P=0.000,P=0.000,P=0.000)和敷贴组(P=0.000,P=0.000,P=0.000,P=0.000);模型组和敷贴组创面修复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5,P=0.363,P=0.229,P=1.000)。③创面修复组织中VEGF含量。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1天,3组大鼠创面修复组织中VEGF含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后第1天:0.332±0.192,0.340±0.236,0.409±0.267,F=19.414,P=0.000;造模后第3天:0.456±0.250,0.479±0.459,0.560±0.232,F=16.559,P=0.000;造模后第7天:0.359±0.244,0.387±0.279,0.459±0.476,F=13.280,P=0.000;造模后第11天:0.229±0.182,0.256±0.334,0.326±0.213,F=23.516,P=0.000)。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1天,凝胶组创面修复组织中VEGF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00,P=0.000,P=0.000,P=0.000)和敷贴组(P=0.000,P=0.000,P=0.000,P=0.000);造模后第1天、第3天,模型组和敷贴组创面修复组织中VEG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8,P=0.338);造模后第7天、第11天,敷贴组创面修复组织中VEGF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45,P=0.016)。结论:黄芪丹参超微颗粒凝胶能促进大鼠创面愈合,其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创面修复组织中VEGF表达,从而促进毛细血管增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8期)

蔡泉威,巨晓洁,谢锐,汪伟,刘壮[7](2019)在《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颗粒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形功能性微颗粒由于具有独特的散射、流变和凝结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微流体操控技术,能够连续可控地制备尺寸均一、结构和功能多样化的微尺度材料。近年来,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异形功能微颗粒成为研究热点。主要综述了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多面体结构、棒条状、子弹形、多腔室结构、孔-壳形和螺旋形微颗粒功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微流控通道的尺寸和形状的限制作用、基于微流控构建层流模板的可控光刻蚀、基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或含量辅助诱导多重乳液反浸润过程和对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的单分散液滴进行二次操作制备异形微颗粒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姜兆田[8](2019)在《基于阵列超声微颗粒操控的相位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细胞、材料化学和精密电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目标物体的操控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无损伤的声操控就是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非接触式操控方法。但目前传统超声驻波操控的方式操控灵活性差,且需要繁琐的声发射元件,这限制了声操控在各领域的应用。本文以阵列超声的操控为研究对象,基于阵列超声建立阵列超声的操控模型,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从仿真和实验的角度验证阵列超声操控模型,实现对粒子的叁维空间操控,并对操控粒子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针对阵列超声换能器声场及可视化问题,本文从声波的波动方程出发,推导单点声源在空间中的辐射模型,计算圆形活塞式换能器的声场辐射模型;根据超声阵列每个换能器的空间位置和声波的迭加性质,获得阵列式换能器的声场模型。通过阵列式换能器的辐射模型,利用Matlab对阵列换能器声场进行可视化仿真,并分析单个换能器和阵列换能器声场的分布特征。针对阵列超声操控模型及其求解问题,从物体声势能的角度构建粒子在声场中的操控数学模型,提出使用遗传算法作为相位优化的解决方案,并使用基于图像测量的方法对操控粒子时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物体在声场中操控机理入手,分析了声场中的物体在所受声辐射力,得到粒子在阵列声场中的操控模型,为了得到模型的相位解,使用BFGS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进而引入遗传算法对大规模阵列的操控模型进行求解。对相位结果进行可视化仿真,并分析模型参数和操控点位置对操控性能的影响。根据操控声场的声压分布,提出了等效弹簧振子模型,分析影响操控粒子稳定性的因素。仿真对比实验表明,相比传统求解方法,使用遗传算法能够快速得到大规模阵列的结果,对阵列式操控模型的优化求解具有实际意义。最后,本文设计了基于FPGA的相位控制系统,搭建驱动电路、换能器阵列、相机等硬件平台进行了聚丙乙烯小球的捕获和移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操控模型及其优化求解方法能够稳定操控粒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7-01)

汤志学,王军文,刘宁[9](2019)在《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联合双草油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35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联合双草油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HD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HDD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双草油外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综合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 29%,对照组为71. 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联合双草油治疗HD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苗苗[10](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SC-MPs),观察其对ISO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s,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叁方面对MSCs进行综合鉴定。用MPs-free培养基饥饿处理第5代MSCs 48h,收集细胞上清液,梯度离心获得MSC-MP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MPs表面阳性标志物CD29和CD90,以及阴性标志物CD34和CD45的表达情况。BCA蛋白浓度试剂盒和流式检测所获得MSC-MPs的蛋白含量和数目。用5μmol·L~(~(-1)) ISO作用于H9C2心肌细胞48h建立心肌肥大模型,观察12-48μg·ml~(~(-1)) MSC-MPs处理肥大心肌细胞48h后,其对心肌细胞表面积、胞内总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主要包括:用Dimension软件采集各组心肌细胞形态学图片并测量心肌细胞表面积;BCA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蛋白含量;q RT-PCR检测各组心肌细胞ANP、BNP、β-MHC m RNA水平的变化情况;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的改变。实验分为6组:(1)空白对照组(Control):加入培养基和等体积无MPs的PBS;(2)心肌细胞肥大组(ISO):含5μmol·L~(~(-1)) ISO的培养基;(3)MP(12μg·ml~(~(-1)))组:含5μmol·L~(~(-1)) ISO和12μg·ml~(~(-1)) MPs的培养基;(4)MP(24μg·ml~(~(-1)))组:含5μmol·L~(~(-1)) ISO和24μg·ml~(~(-1)) MPs的培养基;(5)MP(48μg·ml~(~(-1)))组:含5μmol·L~(~(-1)) ISO和48μg·ml~(~(-1)) MPs的培养基;(6)上清液组(Supernatant):含5μmol·L~(~(-1)) ISO和等体积上清液的培养基。为进一步分析MSC-MPs的作用机制,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改变。实验分为以下4组:(1)空白对照组(Control):加入培养基和等体积无MPs的PBS;(2)心肌细胞肥大组(ISO):含5μmol·L~(~(-1)) ISO的培养基;(3)MP(48μg·ml~(~(-1)))组:含5μmol·L~(~(-1)) ISO和48μg·ml~(~(-1)) MPs的培养基;(4)上清液组(Supernatant):含5μmol·L~(~(-1)) ISO和等体积上清液的培养基。结果1.本实验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镜下呈短梭形、多边形的集落生长,旋涡状排列。细胞生长曲线大致呈现“S”形,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MSCs的阳性表面标志物CD29和CD90的表达率分别为(97.66±1.30)%、(98.65±0.50)%,阴性表面标志物CD45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0.31±0.12)%、(1.90±0.52)%。2.梯度离心法获得的MSC-MPs,BCA结果显示其蛋白浓度为(592.74±5.20)μg·ml~(-1)。流式结果显示其数目为(2.69±0.21)×107个/ml。流式检测结果显示,MSC-MPs的表面阳性标志物CD29和CD90的表达率分别为(87.61±3.43)%、(98.04±0.61)%,阴性表面标志物CD45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2.65±0.47)%、(3.43±0.42)%。3.结果显示,在1-30μmol·L~(-1)范围内,心肌细胞表面积随ISO浓度增加呈现浓度依赖性的增大(P<0.001)。用不同浓度的ISO分别作用于心肌细胞24h和48h后,BCA结果显示,ISO浓度在1-30μmol·L~(-1)内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增加心肌细胞蛋白含量。5μmol·L~(-1) ISO作用心肌细胞48h,细胞蛋白含量增加了23%(P<0.001)。因此,选择5μmol·L~(-1) ISO作用心肌细胞48h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4.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表面积的作用:与ISO组细胞表面积(1572.90±122.23)μm~2相比,MSC-MPs(12μg·ml~(-1)、24μg·ml~(-1)、48μg·ml~(-1))将细胞表面积分别减少到(1215.51±107.19)μm~2、(1167.94±46.05)μm~2、(949.71±36.05)μm~2(P<0.001)。与ISO组相比,MSCs上清液对肥大心肌细胞的表面积无明显的作用。5.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蛋白含量的作用:与control组相比,ISO组细胞蛋白含量明显增多(P<0.001)。12-48μg·ml~(-1) 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呈现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蛋白含量。MSC-MPs浓度在48μg·ml~(-1)时,相比ISO组,细胞蛋白含量降低最明显,降低率为2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MSCs上清组对肥大心肌细胞的蛋白含量未见明显作用。6.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ANP、BNP、β-MHC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5μmol·L~(-1) ISO刺激心肌细胞48h后,ANP、BNP、β-MHC m RNA表达增加量分别为control组的3.2倍、1.3倍和3.2倍。12~48μg·ml~(-1)浓度范围内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m RNA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P<0.05)。上清液组细胞内m RNA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7.ISO和MSC-MPs对H9C2心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运用CCK-8法检测5μmol·L~(-1) ISO和12、24、48μg·ml~(-1) MSC-MPs均不会影响H9C2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8.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ROS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ROS水平(10.14±0.70)%相比,ISO组ROS水平显着升高至(53.51±2.91)%(P<0.001);使用48μg·ml~(-1) MSC-MPs干预后,ROS水平降至(11.28±0.59)%,表明MSC-MPs能够显着抑制ISO诱导的ROS增加(P<0.001)。结论1.在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上,成功诱导并获得高质量MSC-MPs;2.在12-48μg·ml~(-1)浓度范围内,MSC-MPs可显着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该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心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抑制氧化应激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13)

微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颗粒是由多种细胞在活化、损伤或凋亡过程中产生的直径在0.1~1μm的胞外囊泡,主要形成机制是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及细胞骨架重构。微颗粒不仅含有脂质和膜蛋白,还含有其来源细胞的胞浆成分(蛋白质和核酸),具有来源细胞的功能。微颗粒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但在冠状动脉病、抗磷脂综合征、肿瘤、血栓等多种疾病患者中均增多,且不同疾病中增多的微颗粒种类不同。现已有多种方法检测微颗粒的大小、形态、来源及功能,但每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可结合多种方法检测分析。微颗粒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刘振宇,周俊,吴慧英.速度滑移条件下气体-微颗粒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9

[2].陈玉莹,吴俊.微颗粒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19

[3].张燕平,张国妮,焦永光,李运恒.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刺络放血对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患者血管损伤及血小板微颗粒的干预作用[J].吉林中医药.2019

[4].何晓恒,褚良银.微流控模板法制备功能化非球形微颗粒研究新进展[J].化工进展.2019

[5].李宏伟,张孟珂.微颗粒制备Cu-Ni二元合金及性能研究[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9

[6].张文恺,涂冬鹏,许超,王书卿,姜献.黄芪丹参超微颗粒凝胶对大鼠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正骨.2019

[7].蔡泉威,巨晓洁,谢锐,汪伟,刘壮.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颗粒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9

[8].姜兆田.基于阵列超声微颗粒操控的相位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9].汤志学,王军文,刘宁.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联合双草油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35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9

[10].王苗苗.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微颗粒论文-刘振宇,周俊,吴慧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