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脱水论文-刘杰,Chih-Ta,Lin,邓馨

耐脱水论文-刘杰,Chih-Ta,Lin,邓馨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脱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苏植物,耐脱水性,干旱胁迫

耐脱水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Chih-Ta,Lin,邓馨[1](2016)在《复苏植物耐脱水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高等植物无法耐受极度脱水状态,然而有一小部分被称为"复苏植物"的植物,它们进化出独特的耐脱水机制,能够耐受体内水分丧失90%以上,且复水后迅速恢复生活状态。对复苏植物分布与分类,干旱诱导的形态结构变化,尤其是其耐脱水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复苏植物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10期)

刘良峰[2](2015)在《水稻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QTL动态分析与耐脱水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子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水稻生产。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培育高活力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对于我国水稻生产和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水稻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相关QTL及种子耐脱水生理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种子活力有显着差异的籼稻IR26、粳稻韭菜青和以其为亲本杂交构建的一个由15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2:10)为材料,对抽穗后第4(早)、5(中)和6(晚)周叁个发育阶段收获的种子进行活力评价,包括发芽势(GP)、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以及发芽至50%所需时间(T50)四个指标,并进行相关QTL动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韭菜青种子在发育早期具有较高活力,而IR26种子在中、后期具有较高活力;RIL家系间种子活力存在显着差异。2012年,利用单一发育阶段种子活力相关指标的表型,共检测到24个具有加性效应QTLs;分别在种子发育早、中和晚期检测到16、4和8个QTLs,有6、7、8和7个QTLs分别控制GP、GR、GI和T50,2个QTLs qGP4.1和qT503.2在两个发育阶段同时被检测到,1个QTL qGI7在叁个发育阶段同时被检测到。对叁个发育阶段种子活力进行联合分析,共检测到9对上位性QTL,其中各有3对控制GR、GI和T50。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形成同时受QTL加性、上位性以及QTL与发育阶段互作效应的影响,其分别能解释5.86%~40.67%、4.64%~11.28%和0.01%~1.17%的表型变异。2013年,进一步利用组群分离混池法(BSA)验证加性效应QTL定位的结果,共检测到32个与种子活力性状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其中分别在种子发育早、中和晚期检测到11、10和13个与种子活力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SR标记RM3555和RM3362在两个发育阶段同时被检测到。比较两年QTL定位结果,共有20个加性效应QTLs稳定表达,可能对水稻种子活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15个QTLs位置与以往报道的控制水稻籽粒大小、低温萌发和种子休眠等QTL或基因位置一致,5个QTLs可能是新的基因位点。结合种子活力表型值和QTL定位结果,筛选出4个优异RILs,预测了3个最佳杂交组合,每个杂交后代能聚合19个控制水稻种子活力的优异等位基因,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高活力水稻优良品种提供基础。2、利用武运粳7号和韭菜青两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抽穗后弟18~42 d期间,每隔4 d收种一次,共收种7次。测定各批次干燥种子的GP、GR、GI和成苗率(SP)四个性状,以评价种子耐脱水性;同时,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种子粒重(GW)、含水量(MC)、电导率(EC)、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结果表明,种子在发育过程中逐步获得种子耐脱水性,在抽穗后38 d达到最高水平。种子中的MC和EC呈逐步下降趋势,而GW则逐步增加。在种子发育早期(抽穗后18~30 d),新鲜种子、干燥种子与吸胀种子中MDA和H2O2含量,以及新鲜种子与吸胀种子中SOD、CAT和GR活性都表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在种子发育后期(抽穗后30~42 d)其变化逐渐趋于平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种子中H202含量和吸胀种子中SOD的活性对种子耐脱水性影响最为重要;新鲜种子中H202含量分别与GP、GR、GI和SP呈负相关,而吸胀种子中SOD活性分别与GP、GI和SP呈正相关,这两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水稻种子耐脱水性评价。通过建立的回归方程,利用生理指标可以对水稻发育过程中种子耐脱水性进行有效的预测。3、利用不同浓度敌草快(Diquat)、百草枯(Paraquat)和乙烯利(Ethephon)配制的脱水剂,对抽穗后第4周的杂交籼稻盐两优88和抽穗后第6周的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分别进行喷施,测定种子MC、GW、GR、GI和SP等指标。2013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2种不同脱水剂2d和4d后,种子MC显着降低;脱水剂处理后未显着影响种子GW、GR和GI,显着降低了种子SP。随着脱水剂浓度的增加以及处理到收获时间的延长,种子脱水效果有所提升。与单独喷施敌草快、百草枯相比,添加乙烯利后在短时间内未能显着提高敌草快、百草枯对种子脱水的效果。与对照相比,经不同脱水剂处理后,种子MC、GR和SP分别下降了0~6.4%、0~3.3%和13.3%~100%。2014年对上一年表现较好的120 g/ha的敌草快处理进行验证,处理后水稻种子MC降低明显,但GW、GR和GI变化不显着。结合2013和2014年试验结果,喷施120 g/ha的敌草快具有较好的脱水干燥效果,喷施对种子粒重和发芽等指标影响较小,可以作为水稻种子收获前田间调控脱水剂,具有潜在的广泛推广利用价值。本研究鉴定到了5个控制水稻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形成的新QTLs,初步阐明了影响水稻种子耐脱水性形成的生理基础,筛选出适宜于水稻繁制种的种子脱水剂敌草快,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将来通过遗传改良和种子生产等方法提高水稻种子活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朝阳,李鹄鸣[3](2014)在《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布湿生藓类——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比较材料,研究东亚特有濒危植物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在不同快速脱水和复水胁迫下PSⅡ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变化和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两种藓类生理生态适应性差异的成因,以初步确定尖叶拟船叶藓受水分条件限制分布狭窄趋于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1)尖叶拟船叶藓的光合电子传递在脱水后可被极微弱光完全抑制,其抑制光强的恢复明显慢于湿地匐灯藓;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先降而后升,恢复较慢;光化学淬灭(q P)复水后恢复较快,非光化学淬灭(NPQ)的绝对值和变化速率则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2)尖叶拟船叶藓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其SOD、CAT、APX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整体变化幅度较大,抗氧化保护物质(As A)含量则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以上结果表明尖叶拟船叶藓受到环境水分因子限制的原因主要有:(1)PSⅡ的反应中心色素(P680)对脱水伤害较为敏感;(2)复水修复过程中抗氧化保护系统的保护能力偏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3期)

李娟娟[4](2014)在《两种浮萍耐脱水抗性的显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浮萍科植物青萍(Lemna minor)和紫萍(Spirodela polyrrihiza L.)为材料,在Hoagland营养液培养的基础上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二者叶状体解剖结构进行比较;选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自然脱水条件,测定不同条件下两种浮萍成活率;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脱水胁迫下青萍和紫萍叶状体形态及显微结构变化与其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中生植物小麦作为对照,对相同脱水条件下叁个物种的抗脱水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如下结果:(1)青萍和紫萍解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紫萍叶状体厚度明显大于青萍,叶肉组织内存在比青萍发达的通气结构,各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草酸钙簇晶和针晶束,青萍中只含针晶;青萍和紫萍叶状体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和大小差异明显;(2)PEG胁迫处理可对两种浮萍叶状体形态造成伤害,损伤程度随胁迫强度增加而加剧。(3)脱水胁迫前,两种浮萍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结构完整;脱水处理后,叶肉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变形,叶绿体随脱水强度增加逐渐膨胀变大,在细胞中的排列方式趋于无序。总体而言,浮萍耐强脱水的抗性明显大于中生植物小麦。和紫萍相比青萍对环境水分条件的变化更敏感,即紫萍对水分逆境有更强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3-01)

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佑稷,舒洲[5](2013)在《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对照,研究东亚特有濒危植物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在不同脱水和复水胁迫下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变化和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广布湿生藓类与濒危湿生藓类生理生态适应性差异的成因,并从耐脱水生理生态的角度揭示尖叶拟船叶藓的濒危原因。结果显示:在脱水与复水过程中,(1)荧光光响应曲线(ETR-PAR)体现的两种藓类的抑制光强均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但在脱水60min后,尖叶拟船叶藓的光合电子传递会被极微弱光所完全抑制,同时在复水过程中抑制光强的恢复速率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2)两种藓类的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的变化趋势与抑制光强变化一致,同样,尖叶拟船叶藓在脱水过程中下降较快,复水过程中恢复较慢;(3)相较于湿地匐灯藓,尖叶拟船叶藓光化学淬灭(qP)脱水时下降快,复水时恢复更快,而其非光化学淬灭(NPQ)的绝对值和变化速率均处于低水平。(4)氧代谢方面,两种藓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升而后降,但尖叶拟船叶藓的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5)SOD、CAT、APX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均表现出与活性氧变化一致的趋势,但尖叶拟船叶藓在复水过程中活性下降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的变化趋势与活性氧变化趋势相反,但尖叶拟船叶藓的绝对值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广泛分布的湿地匐灯藓,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尤其是反应中心色素(P680)易受脱水与复水胁迫损伤,加之其抗氧化保护物质始终处于低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在复水过程中过快降低,导致尖叶拟船叶藓对脱水胁迫更为敏感。光系统受损和抗氧化系统的不完善是濒危湿生藓类受到水分生态限制的主要生理因素,耐脱水的光保护机制的匮乏是尖叶拟船叶藓濒危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期刊2013-10-13)

杜晓蒙[6](2013)在《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类植物(Bryophyta)具有极强的脱水耐性,是一类“干而不死”(dryingwithout dying)的复苏植物。近年来,对其脱水耐性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很多均已进入分子机制的层次。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不同藓类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特性是有明显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完全有可能用来解释藓类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濒危机制。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Mitt.)Nog.)为东亚特有藓种,在我国西南地区仅在梵净山的狭小区域有少量分布。由于其适生生境的破坏,尖叶拟船叶藓已经成为中国藓类植物濒临灭绝的类群之一。前期研究发现尖叶拟船叶藓作为湿生藓类,对水分因子具有较强依赖性。因此,我们从耐脱水生理机制出发,探讨尖叶拟船叶藓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可能揭示其分布狭窄趋于濒危的原因。本论文以含水量为水分胁迫依据,从脱水与复水过程中渗调保护能力、叶绿素荧光参数、CO2交换参数和活性氧代谢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指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脱水与复水条件对梵净山地区尖叶拟船叶藓生理特征的影响,并以同为湿生藓类但分布范围广的湿地匍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比较材料,探讨尖叶拟船叶藓的濒危原因。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脱水方式下,硅胶快速脱水方式更接近阳光直射条件下尖叶拟船叶藓和湿地匐灯藓的水分丧失情况;根据两种藓类在同一脱水和复水时间下含水量的变化,将处理时间最终设为0(CK)、30min (D30)、60min (D60)和脱水60min后复水30min (R30)、60min (R60)、120min (R120);二者都在D60和R120含水量达到稳定,而脱水过程中,尖叶拟船叶藓失水幅度明显大于湿地匐灯藓,D60时最高下降了89%,说明尖叶拟船叶藓虽然具备一定的耐脱水能力,然而与湿地匐灯藓相比较差,这直接体现在尖叶拟船叶藓拟叶体细胞结构特化较湿地匐灯藓简单,使得其更容易与外界环境建立水势梯度。(2)随着含水量的变化,湿地匐灯藓可以维持较低的膜透性;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变化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尖叶拟船叶藓MDA含量则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H2O2)的变化与MDA含量变化相似,呈先升后降趋势;尖叶拟船叶藓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酶活性受活性氧诱导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尖叶拟船叶藓抗氧化酶对活性氧迸发的应答更快,活性更强;抗坏血酸(AsA)含量呈先降后升态势,而尖叶拟船叶藓AsA含量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所以整体来说,干旱胁迫对尖叶拟船叶藓造成较强的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尽管可以通过大量氧迸发诱导更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来减少膜脂过氧化,然而活性氧清除水平的下降幅度仍然高于湿地匐灯藓。(3)含水量的高低造成两种藓类植物脯氨酸(Proline)和可溶性还原糖Soluble reducing sugar)的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脱水和复水过程中,尖叶拟船叶藓脯氨酸的积累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D60时甚至达到湿地匐灯藓的1.5倍左右;而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则相反。说明湿地匐灯藓可以依靠其较强的降解可溶性还原糖大分子能力,提高细胞膜的修复水平,而同等伤害下尖叶拟船叶藓的膜系统则更容易受到脯氨酸积累的负面影响。(4)脱水过程中,湿地匐灯藓的抑制光强(ETR)可低至400μmol/(m2s)左右;其中D60时,湿地匐灯藓ETR值可从10降至0,而尖叶拟船叶藓始终维持在0;两种藓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效率Y(II)、光化学猝灭(qP)、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等均下降,但湿地匐灯藓Fv/Fm、Y(II)较尖叶拟船叶藓高;非光化学猝灭(NPQ)均先升后降,幅度变化一致,而湿地匐灯藓的峰值远高于尖叶拟船叶藓,且尖叶拟船叶藓Pn和Cond下降幅度明显,而Ci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复水过程中,两种藓类抑制光强和ETR均迅速恢复后又略有下降,尖叶拟船叶藓的恢复速度比湿地匐灯藓较慢,且变化小;qP、NPQ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Fv/Fm、Y(II)始终都低于对照;相对的Pn、Cond、Ci也能逐渐恢复。说明尖叶拟船叶藓的PSⅡ的反应中心色素(P680)对脱水较为敏感,干旱胁迫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呼吸“休眠”时间要早于湿地匐灯藓,结合活性氧代谢变化看,这与脱水胁迫和复水修复过程中保护酶系统尤其SOD活性出现紊乱有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3-06-01)

石晓英,刘昀,郑易之[7](2010)在《萌发大豆种子胚根的耐脱水能力与热稳定性蛋白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胁迫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逐渐以形成花粉粒和种子的形式抵抗干旱胁迫。种子中有许多热稳定性蛋白可参与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因此,研究不同萌发时期的种子胚根的热稳定性蛋白质的变化,有助于探讨细胞中参与逆境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的研究。本实验选取萌发不同时期的大豆种子,即胚根刚突破种皮、胚根5mm和15mm。(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0-03-26)

魏永胜,董磊,罗德,余刚,周心澄[8](2009)在《高温对3种攀缘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耐脱水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植物叶绿素荧光技术,分析了高温对五叶地锦、胶东卫矛和南蛇藤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及高温脱水过程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以明确攀缘植物的抗热特性。结果显示:(1)温度大于42℃时,南蛇藤F0升高的幅度和Fm下降程度均低于五叶地锦和胶东卫矛;54℃时,五叶地锦和胶东卫矛的F0与Fm近似相等,表明PSⅡ的反应中心完全关闭。(2)42℃时,南蛇藤、胶东卫矛和五叶地锦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着降低,可逆变化的温度范围是24℃~42℃。(3)脱水末期(20.5h),五叶地锦RWC仍可高达(57.7±5.0)%,高于胶东卫矛的(19.6±4.1)%和南蛇藤的(11.6±2.5)%,但Fv/Fm显着降低时所对应的RWC分别为(75.6±3.3)%、(30.4±3.6)%和(19.1±3.3)%。研究表明,五叶地锦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低于南蛇藤和胶东卫矛,但五叶地锦的耐脱水能力较高;高温(42℃)脱水过程中Fv/Fm值的改变可能主要是由于Fm下降造成的,而不是由于F0变化所致;建议在水分可以得到保证的高温地区,选用胶东卫矛和南蛇藤,而在水分条件不好,但温度相对低的地区,选择五叶地锦进行垂直绿化。(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邱念伟,杜斐,郝爽,赵盈,刘正一[9](2008)在《叶面喷施甜菜碱在烟草叶片保水和耐脱水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保水和耐脱水这一新的角度,研究叶面喷施甜菜碱在烟草抗旱中的作用。【方法】烟草叶面喷施甜菜碱两周后,进行脱水和复苏处理。【结果】叶面喷施5~15mmol·L-1甜菜碱对水分适宜条件下的烟草株高和光合速率并未显着影响,但叶片叶绿素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喷施20mmol·L-1甜菜碱的烟草株高却显着低于对照,叶片发黄,光合速率下降。喷施5~15mmol·L-1甜菜碱的烟草叶片在脱水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持较高的肉质化程度,而且其质膜及PSⅡ能保持更好的稳定性,其中喷施10~15mmol·L-1甜菜碱的效果最好;但喷施20mmol·L-1甜菜碱的叶片PSII活性小于对照。而喷施甜菜碱的叶片脱水24h后的复苏能力都显着好于对照。【结论】叶面喷施甜菜碱的叶片保水和耐脱水能力显着提高,喷施甜菜碱的最适浓度为10~15mmol·L-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10期)

胡志昂,王洪新[10](2006)在《更苏植物耐脱水机理和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五十年前,看到燕园假山石隙生长的牛耳草(Boea hygrometrica)以假死方式越冬,印象很深。有这类更苏(resurrection)能力的被子植物极少,双子叶更少;多数是较低等的。牛耳草植株或离体叶,甚至小块叶碎片在丢失90%以上水分后遇水可恢复全部生命活动。如果能揭示更苏的本质并让作物获得更苏能力,可望育成高抗阶段性干旱品种。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对干旱最敏感的过程,我们首先(本文来源于《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6-07-01)

耐脱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子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水稻生产。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培育高活力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对于我国水稻生产和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水稻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相关QTL及种子耐脱水生理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种子活力有显着差异的籼稻IR26、粳稻韭菜青和以其为亲本杂交构建的一个由15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2:10)为材料,对抽穗后第4(早)、5(中)和6(晚)周叁个发育阶段收获的种子进行活力评价,包括发芽势(GP)、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以及发芽至50%所需时间(T50)四个指标,并进行相关QTL动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韭菜青种子在发育早期具有较高活力,而IR26种子在中、后期具有较高活力;RIL家系间种子活力存在显着差异。2012年,利用单一发育阶段种子活力相关指标的表型,共检测到24个具有加性效应QTLs;分别在种子发育早、中和晚期检测到16、4和8个QTLs,有6、7、8和7个QTLs分别控制GP、GR、GI和T50,2个QTLs qGP4.1和qT503.2在两个发育阶段同时被检测到,1个QTL qGI7在叁个发育阶段同时被检测到。对叁个发育阶段种子活力进行联合分析,共检测到9对上位性QTL,其中各有3对控制GR、GI和T50。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形成同时受QTL加性、上位性以及QTL与发育阶段互作效应的影响,其分别能解释5.86%~40.67%、4.64%~11.28%和0.01%~1.17%的表型变异。2013年,进一步利用组群分离混池法(BSA)验证加性效应QTL定位的结果,共检测到32个与种子活力性状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其中分别在种子发育早、中和晚期检测到11、10和13个与种子活力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SR标记RM3555和RM3362在两个发育阶段同时被检测到。比较两年QTL定位结果,共有20个加性效应QTLs稳定表达,可能对水稻种子活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15个QTLs位置与以往报道的控制水稻籽粒大小、低温萌发和种子休眠等QTL或基因位置一致,5个QTLs可能是新的基因位点。结合种子活力表型值和QTL定位结果,筛选出4个优异RILs,预测了3个最佳杂交组合,每个杂交后代能聚合19个控制水稻种子活力的优异等位基因,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高活力水稻优良品种提供基础。2、利用武运粳7号和韭菜青两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抽穗后弟18~42 d期间,每隔4 d收种一次,共收种7次。测定各批次干燥种子的GP、GR、GI和成苗率(SP)四个性状,以评价种子耐脱水性;同时,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种子粒重(GW)、含水量(MC)、电导率(EC)、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结果表明,种子在发育过程中逐步获得种子耐脱水性,在抽穗后38 d达到最高水平。种子中的MC和EC呈逐步下降趋势,而GW则逐步增加。在种子发育早期(抽穗后18~30 d),新鲜种子、干燥种子与吸胀种子中MDA和H2O2含量,以及新鲜种子与吸胀种子中SOD、CAT和GR活性都表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在种子发育后期(抽穗后30~42 d)其变化逐渐趋于平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种子中H202含量和吸胀种子中SOD的活性对种子耐脱水性影响最为重要;新鲜种子中H202含量分别与GP、GR、GI和SP呈负相关,而吸胀种子中SOD活性分别与GP、GI和SP呈正相关,这两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水稻种子耐脱水性评价。通过建立的回归方程,利用生理指标可以对水稻发育过程中种子耐脱水性进行有效的预测。3、利用不同浓度敌草快(Diquat)、百草枯(Paraquat)和乙烯利(Ethephon)配制的脱水剂,对抽穗后第4周的杂交籼稻盐两优88和抽穗后第6周的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分别进行喷施,测定种子MC、GW、GR、GI和SP等指标。2013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2种不同脱水剂2d和4d后,种子MC显着降低;脱水剂处理后未显着影响种子GW、GR和GI,显着降低了种子SP。随着脱水剂浓度的增加以及处理到收获时间的延长,种子脱水效果有所提升。与单独喷施敌草快、百草枯相比,添加乙烯利后在短时间内未能显着提高敌草快、百草枯对种子脱水的效果。与对照相比,经不同脱水剂处理后,种子MC、GR和SP分别下降了0~6.4%、0~3.3%和13.3%~100%。2014年对上一年表现较好的120 g/ha的敌草快处理进行验证,处理后水稻种子MC降低明显,但GW、GR和GI变化不显着。结合2013和2014年试验结果,喷施120 g/ha的敌草快具有较好的脱水干燥效果,喷施对种子粒重和发芽等指标影响较小,可以作为水稻种子收获前田间调控脱水剂,具有潜在的广泛推广利用价值。本研究鉴定到了5个控制水稻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形成的新QTLs,初步阐明了影响水稻种子耐脱水性形成的生理基础,筛选出适宜于水稻繁制种的种子脱水剂敌草快,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将来通过遗传改良和种子生产等方法提高水稻种子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脱水论文参考文献

[1].刘杰,Chih-Ta,Lin,邓馨.复苏植物耐脱水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6

[2].刘良峰.水稻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QTL动态分析与耐脱水生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3].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朝阳,李鹄鸣.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4

[4].李娟娟.两种浮萍耐脱水抗性的显微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4

[5].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佑稷,舒洲.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diversiformis)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关系[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2013

[6].杜晓蒙.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diversiformis)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吉首大学.2013

[7].石晓英,刘昀,郑易之.萌发大豆种子胚根的耐脱水能力与热稳定性蛋白质的分析[C].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0

[8].魏永胜,董磊,罗德,余刚,周心澄.高温对3种攀缘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耐脱水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9

[9].邱念伟,杜斐,郝爽,赵盈,刘正一.叶面喷施甜菜碱在烟草叶片保水和耐脱水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8

[10].胡志昂,王洪新.更苏植物耐脱水机理和基因克隆[C].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6

标签:;  ;  ;  

耐脱水论文-刘杰,Chih-Ta,Lin,邓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