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脉压论文-周学中,王惠,姜升阳

外周脉压论文-周学中,王惠,姜升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周脉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脉压指数,红细胞分布宽度

外周脉压论文文献综述

周学中,王惠,姜升阳[1](201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脉压指数与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脉压指数(PPI)与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关系。方法:4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24 h平均动脉血压、RDW,计算PPI,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RDW、24 h平均动脉血压、PPI,分析冠心病患者RDW、PPI与血管病变数量的关系以及PPI与RDW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PPI(0.43±0.06)及RDW[(14.19±1.62)%]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量的增加,RDW逐渐升高,脉压指数亦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PI与RDW呈正相关(Rho=0.41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脉压指数与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呈正相关,均是评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世轩,孙蓬飞,范芳芳,贾佳,杨颖[2](2018)在《外周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对社区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预测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比较北京社区人群中外周动脉收缩压(SBP)和脉压(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2012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建立的社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平均随访2.3年。纳入标准为:资料完整、基线无颈动脉斑块,完成2014年随访。最终共纳入748例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BP和PP与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5±4.9)岁,其中男性213例(28.48%),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4.7%(264例)、15.4%(117例)和67.2%(511例)。随访2.3年后,新发颈动脉斑块人群比例为30.9%(235例)。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吸烟、饮酒、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降压治疗、降糖治疗和降脂治疗后,SBP和PP每升高10 mm Hg,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别增加14%和27%(均P<0.05)。而当SBP和PP同时纳入回归方程中时,仅PP与颈动脉斑块风险显着相关(PP每升高10 mm Hg,OR=1.27,95%CI 1.00~1.62;SBP每升高10 mm Hg,OR=0.99,95%CI 0.83~1.19)。叁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相比,PP第叁分位组颈动脉斑块风险显着增加。结论北京社区人群中SBP和PP均可以预测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而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优于SBP。(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尹绢,寇光,邱元芝,陈发秀,彭乐[3](2014)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脉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脉压(pulse pressure,PP)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老年ISH患者(ISH组)及32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其中ISH组按PP水平分为PP<60mmHg(1mmHg=0.133kPa)组(n=33)和PP≥60mmHg组(n=37)。比较对照组与ISH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患者的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分析ISH组PP≥60mmHg组T淋巴细胞亚群与PP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SH组CD3、CD4+、CD8+百分率降低、CD4+/CD8+比值增高(P<0.05或P<0.01)。与PP<60mmHg组比较,PP≥60mmHg组CD8+T细胞百分率降低、CD4+/CD8+比值增高(均P<0.05);2组CD3、CD4+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水平与PP水平呈正相关(r2=0.508,P<0.05),CD4+/CD8+比值与PP水平呈负相关(r2=-0.443,P<0.05)。结论老年ISH患者PP增大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PP及免疫功能紊乱是老年IS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李晓燕,吴小庆,陈茂华[4](2010)在《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与中心和外周脉压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与中心脉压(CPP)以及外周脉压(PPP)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初发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应用SphygmoCor大动脉功能仪测量桡动脉的脉搏信号,同时测量肱动脉血压,使用经过验证的通用转换公式估算中心血压。结果高血压组CFPWV、外周收缩压(PSP)、中心收缩压(CSP)、PPP、CPP较对照组升高(P<0.05);PPP>60 mmHg组患者的CFPWV大于PPP≤60 mmHg组(P<0.05);CPP>40 mmHg组患者的CFPWV大于CPP≤40 mmHg组(P<0.05);高血压组的CFPWV与PPP、CPP均成正相关(r=0.35、0.42),对照组的CFPWV与PPP无相关性,与CPP成正相关(r=0.29)。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与CPP的相关性更好,降低CPP可能更好地改善动脉弹性,可更好地指导干预以及影响预后。(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0年40期)

熊英[5](2009)在《高频超声技术对不同脉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结构及功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评价不同脉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临床早期血管病变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按脉压分为两组:大脉压组(PP≥60mmHg)49例和小脉压组(PP<60mmHg)55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颈总动脉舒张期内径、收缩期内径、峰值血流速度;颈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动脉硬化斑块,计算颈总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参数(FMD)、颈动脉和股动脉的Crouse积分与斑块检出率。结合统计学方法对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大脉压组与小脉压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内径、收缩期内径、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大脉压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小脉压组(P<0.05)。2)大脉压组患者双侧肱动脉、股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小脉压组患者右侧肱动脉、双侧股动脉、双侧股浅动脉、双侧胭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3)大脉压组患者右侧肱动脉、左侧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小脉压组(P<0.05)。4)血压正常组FMD>10%,高血压病患者FMD<10%;大脉压组与小脉压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FMD均明显低于血压正常组(P<0.05);大脉压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FMD明显低于小脉压组(P<0.05)。5)大脉压组与小脉压组患者的颈动脉、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大脉压组患者的颈动脉、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小脉压组(P<0.05)。6)大脉压组与小脉压组患者的颈动脉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大脉压组患者的颈动脉Crouse积分明显高于小脉压组(P<0.05);大脉压组与小脉压组患者的股动脉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大脉压组患者的股动脉Crouse积分明显高于小脉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显着改变,外周动脉舒张功能明显降低。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能方便、快捷、无创评价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早期变化,有利于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进行筛查、综合评价及预后危险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外周脉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并比较北京社区人群中外周动脉收缩压(SBP)和脉压(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2012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建立的社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平均随访2.3年。纳入标准为:资料完整、基线无颈动脉斑块,完成2014年随访。最终共纳入748例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BP和PP与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5±4.9)岁,其中男性213例(28.48%),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4.7%(264例)、15.4%(117例)和67.2%(511例)。随访2.3年后,新发颈动脉斑块人群比例为30.9%(235例)。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吸烟、饮酒、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降压治疗、降糖治疗和降脂治疗后,SBP和PP每升高10 mm Hg,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别增加14%和27%(均P<0.05)。而当SBP和PP同时纳入回归方程中时,仅PP与颈动脉斑块风险显着相关(PP每升高10 mm Hg,OR=1.27,95%CI 1.00~1.62;SBP每升高10 mm Hg,OR=0.99,95%CI 0.83~1.19)。叁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相比,PP第叁分位组颈动脉斑块风险显着增加。结论北京社区人群中SBP和PP均可以预测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而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优于SB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周脉压论文参考文献

[1].周学中,王惠,姜升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脉压指数与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J].交通医学.2018

[2].王世轩,孙蓬飞,范芳芳,贾佳,杨颖.外周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对社区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3].尹绢,寇光,邱元芝,陈发秀,彭乐.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脉压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李晓燕,吴小庆,陈茂华.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与中心和外周脉压的关系研究[J].山东医药.2010

[5].熊英.高频超声技术对不同脉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结构及功能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

标签:;  ;  ;  

外周脉压论文-周学中,王惠,姜升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