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预收费系统的 IC卡读写器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赵松[1](2020)在《基于高速公路复合通行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迅猛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4万千米,位居全球第一。我国81%高速公路为收费高速公路,收费方式以现金和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为主,安装ETC设备的车辆直接通过ETC专用车道不停车通过,未安装ETC设备的现金车辆在高速公路入口发放复合式通行卡,出口回收,同时按照卡内累计金额收取通行费。2020年之前我省使用逻辑加密卡作为通行卡,成本很低,每新开路段按照估算入口流量的三倍采购通行卡。2020年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后需要使用复合通行卡,这种卡成本较高、质量较重,如何提升管理手段使复合卡流转速度加快、减少库存、降低采购成本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高速公路收费业务中通行卡的主要作用,并对河南省高速公路路网内通行卡使用情况的调研,通过对部分省份通行卡管理系统的调研了解,分析了卡管理系统的不足。第二,通过研究河南省高速公路路网内通行卡的管理模式、各站各路段通行卡的库存及收发卡情况,发现收费站点、路段中心及省中心通行卡的保有量变化均服从正态分布,按照正态分布理论计算全省收费站通行卡保有量上下限,并根据实际情况基于3σ法则对各站的误差进行调整。第三,对河南省高速公路路网内通行卡站点之间调拨频次、调拨数量、调拨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提出利用Lingo获得最优的调拨方案的方法,并按照省内路网管理层次将整个路网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省中心、区域中心、路段协调点、收费站,提出路段协调点的选取办法,对河南省内调拨协调点选取位置进行了规划。第四,对河南省通行卡智能管理软件与车道收费软件进行了全面设计与实现,提供车道间相互交接卡盒功能,提高通行卡流转效率,降低收费站通行卡库存量,同时通行卡卡管理软件取得了软件着作权。
沈一州[2](2019)在《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及其在押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浪潮的席卷,作为物联网技术基石的RFID技术也蓬勃发展,其具有非接触、多目标、非视距、识别速度快和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RIFD技术与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设计了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实现了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当前多区域物资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明了RFID技术对多区域物资监管的巨大应用价值,还概述了国内外RFID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调研了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自动识别技术、追踪定位技术、监控技术和RFID技术,为下文的系统分析、设计和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传统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并创建了实例和进行了仿真验证。(3)利用该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系统包括车载监控系统、仓库监控系统、后台监管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编码实现,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按位状态码。最后用实地测试对系统做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系统活性、安全性和定位精确性方面的要求。
汪虹[3](2019)在《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相互联通的高速公路网络系统越来越复杂,高速路口间的行车路径也越来越丰富,造成车主在行驶过程中的多种选择,带来了多义性路径收费问题。如何针对车主的选择进行不同的收费和路费拆分就成为高速公路多义性环网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公平正确的路费拆分和收费标准,就需要进行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的研究,精确识别出车辆的行驶路径,这样才能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的公平性、合理性、高效性,使路网的交通达到最佳状态。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进行研究,结合新疆高速公路ETC开通和多义性环网情况,提出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方案。基于目前新疆地区高速路网收费系统现状,通过对联网收费总中心系统升级、地州分中心改造、收费站改造、收费车道改造、链路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介绍,阐述了具体如何通过对硬软件系统改造实现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成功应用。最后,从经济、节能、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及环境影响上对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张国鹏[4](2013)在《兼容多IC卡的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IC卡的技术及应用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IC卡作为一种新兴的应用平台,在诸多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今IC卡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小额支付的金融、消费领域。目前国内常用的IC卡有Mi fare One S50卡、非接触式CPU卡以及销售点终端安全存取模块PSAM卡等三种。但读卡器都是相对应于其中一种卡而设计,兼容性不够,使用中十分不便。针对以上不足,本课题联合江苏怡丰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设计了一种能兼容上述三种IC卡的读写器。首先对这三种卡的主要指标、内部存储结构、操作流程,文件系统、操作命令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兼容多IC卡读写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进行了设计。读写器硬件电路主要包含了:读写器的MCU模块电路、上电复位电路、JTAG接口电路、RS-232接口电路、蜂鸣器电路、电压转换电路、PASM卡槽电路、射频芯片电路、读写器天线等。读写器的软件设计主要包含:主程序的设计、STM32处理器的初始化、AS3911的初始化、STM32与AS3911之间的SPI通信接口驱动、卡片的初始化防碰撞、Mifare One S50卡的软件设计、非接触式CPU卡软件设计以及PSAM卡的软件设计这几个部分。并对具体的函数进行了封装,设计了读写器的整体的命令格式。实际制作时,将硬件电路分布在两块电路板上,分别为控制电路板和天线板。在主控模块中包含了3个PASM卡槽电路,通过PSAM卡数据口电平转换电路,解决了对于ISO/IEC7816协议里面规定的A类、B类两类卡片的兼容。在天线板中集成了系统天线,实现了系统的小型化。在串口调试助手下对读写器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读卡器能实现对Mifare One S50卡、非接触式CPU卡、PSAM卡正确的读写,兼容性好。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将对Mifare One S50卡、非接触式CPU卡以及PSAM卡的操作融合到一个读写器中。解决了读写器的兼容性、通用性的的问题。
黄超叶[5](2013)在《感应式IC卡读写器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读写器分为接触式读写器、非接触式读写器、单界面读写器和双界面读写器以及多卡座接触式读写器。IC卡读写器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读写器。感应式IC卡读卡器,又叫非接触IC卡读卡器,是射频非接触(感应式)IC卡读卡器的一种,其中由于PHILIPS的Mifare One读卡器占有率最高,而且该系列的卡片具备可读写功能,可以一卡多用,分区加密,所以广泛用于一卡通领域,性价比弱于ID卡,由于采用高频原理,读卡距离偏短。
张大福[6](2010)在《旅游景区IC卡一卡通收费系统业务规划和设计》文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刻讲求效率和效益的当今世界,因传统门票管理模式存在各种弊端导致公共收费场所难以进行快速有效的数据统计和科学合理的控制管理,引入IC卡一卡通电子门票来加强景区现代化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目前旅游行业IC卡应用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对于IC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旅游行业的IC卡应用还处于低级水平,加强对旅游IC卡一卡通的研究与开发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旅游业务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旅游行业的业务状态,结合旅游景点、旅游服务机构、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行业团队旅游IC卡门票应用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旅游行业IC卡应用的需求。根据旅游行业IC卡使用现状,研究了IC卡技术及相关的密钥获取和管理技术、一卡通系统功能模块的软硬件构成等,对旅游行业IC卡总体框架和安全机制等进行分析和设计,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各应用子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实现了其中的部分功能。在研发过程中使用IC卡、系统和网络设计、密钥和安全、系统测试和软件测试等关键技术以及市场分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项目管理技术等主要工具。通过对成功行业的IC卡应用系统的分析、裁剪、综合与研究,设计一个适合与旅游行业的IC卡应用系统参照模型;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特点,对所形成IC卡应用系统参照模型进行修改和增补,设计适合于旅游行业的IC卡应用系统模型;之后通过以桂林旅游作为模拟目标,对桂林旅游IC应用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形成IC卡在旅游行业的应用模式,形成一个具体的旅游景区IC卡应用系统设计的概要方案,为旅游行业的IC卡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的模型。
黄志军[7](2010)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防逃费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几年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高速公路省内联网和跨省联网收费已逐步得到了广泛实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后,行驶在路网内的车辆只需停车两次,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投资和管理费用。但是,如何保证联网收费的正常运行,也成为一项新的课题。随着运营时间的推移和路网的逐渐扩大,路网内利用通行卡等手段作弊而逃费的迹象也随之显现出来,而且形成愈演愈烈之势。司机采取换卡作弊等种种手段逃避通行费,个别收费站工作人员收费作弊行为,已成为目前联网收费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广东省粤北片区、粤东片区、粤西片区、珠三角片区等区域的防逃费调研结果,列出了主要的逃费方式和逃费率。建立了高速公路联网后的数学模型,收费识别比对的模型、收费金额计算模型,并将目前高速公路的计费由里程与费率计算的方式,转化为车型系数、里程、标准费率计算的方式。本文第二部分,引入了博弈分析理论,并运用博弈论对逃费的各方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利益的驱动下,逃费将会客观存在,并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了防逃费的建议。根据高速公路的收费比对模型和收费金额计算模型,从减少里程、降低车型、降低通行费率等角度分析出不同的逃费方法,并对所有的逃费方法进行了分析,计算了逃费的金额,并提出了防止措施。本文第三部分,提出了防逃费系统的体系模型,防逃费系统由路径识别系统、主线流量检测、计重收费收费系统、防逃费营运硬件系统(方案一:大容量通行卡内图像存储系统、自动收发卡机,方案二:车牌自动识别、车型自动分类、自动收发卡机)、防逃费软件系统(防逃费营运管理软件、防逃费IC卡动态管理软件、PSAM卡防盗软件等组成)。介绍了高速公路大容量IC卡内抓拍图像存储系统的研究、计重收费用于防止通行费流失的系统研究、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与逃费关系的研究。进行了逃费数据挖掘探讨,分别介绍了用时序算法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发现路网的非法开口、决策树算法预测OD时间进行动态超时设置、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进行收费员作弊分析、基于欧式距离孤立点的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异常收费数据、ETC和储值卡用户逃费聚类分析、基于概率的离散数据平均分类算法进行数据库设计等数据挖掘方法在防逃费系统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防逃费的营运管理软件设计、防逃费IC卡动态管理软件设计、PSAM卡防盗设计方案和应用情况。本文第四部分,分类汇总防逃费系统的应用成果,对广东省粤北片区高速公路防逃费的应用进行了后评估。提出了防逃费系统投资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案,提出了逃费系统投资推广的经济分析模型,并用分析模型对广东省各片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广东省粤北片区以外的其它片区的防逃费投资推广建议。对防逃费的处罚和法规支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法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苗葳[8](2009)在《基于(非接触)IC卡的收费公路免费车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公路收费管理中,免费车的管理比较混乱,利用免费车偷费、漏费现象比较严重,已经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基于规范公路通行费征收管理工作的要求,体现公开、公正、科学、准确的征收原则,研究和开发基于非接触IC卡收费公路免费车辆管理信息系统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指出了现有的一、二级公路收费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与将非接触式IC卡技术引入收费系统的好处;其次,突出了免费车辆管理信息系统中IC卡安全技术的重要性,设计了“密钥系统”,着重研究了密钥的生成方法和密钥卡的管理方法;然后,结合系统的设计目标与需求,对IC卡管理业务流程、密钥发行子系统、IC卡发行子系统、公路规费票据管理子系统、车道收费子系统、收费管理子系统及系统的软硬件环境等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最后,描述了系统实现所需的软硬件平台,及在甘肃公路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并就其在实现过程中与现有收费系统的对接问题进行了探讨。该系统在甘肃一、二级公路系统中的成功应用,验证了系统功能设计的合理性,实现了对免费车辆的统一管理,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减少通行费征收中的漏收、少收或不收等徇私舞弊的现象。目前,基于非接触IC卡收费公路免费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已在甘肃省收费公路系统中得到了普及与推广。
张军[9](2008)在《校园IC卡智能管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IC卡智能管理系统”是以IC卡为信息载体的适用于校园管理和消费的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首先可使学院摆脱繁琐、低效的管理模式。促进学院各单位、各部门的电脑化管理,依赖学校的校园信息网,实现全院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真正把学校的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其次可极大地方便学生、教职工的生活,减轻他们携带各种证件的烦恼。校园IC卡将智能卡的强大功能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理念融入校园,将学校各个系统连为一体,动态掌握每一持卡人情况,极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本论文首先提出了校园管理的总体方案,然后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本系统由系统设置、门卫管理、发卡授权、档案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专业建设、系统维护、退出等组成;硬件设计包括智能卡(IC卡)的选型、读卡模块核心芯片MCM500、射频读写模块11T6、MCU与MCM读写芯片的接口电路及计算机与射频读写模块的接口电路等;软件设计包括MCM软件编程指令、射频读写模块通信协议、读写器读写程序的设计、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的连接以及VB环境下管理模块应用程序的开发。最后以门卫管理系统及学籍管理系统模块为例介绍了基于智能卡的校园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本课题是在充分考虑了各种现有智能卡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特点,广泛参考了智能卡在身份证、医疗、社会保险、公交车票、银行信用卡、网络认证、小区管理和公共事业收费等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方案。利用有限的经费解决了通用非接触卡读写器开发、非接触卡(MIFARE)读写器与主计算机的通信连接、数据库的网络连接以及VB环境下校园综合信息管理软件平台的开发等关键技术,并为今后实施本校一卡通建设或将本应用技术市场化奠定基础。此外,此课题也可为本校学生的电子与信息、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应用等实践训练环节提供一个良好的综合性训练基地。
杨张利[10](2007)在《IC卡燃气表智能控制及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集成电路卡(IC卡)技术的日渐成熟,以IC卡为信息载体的安全可靠控制系统应运而生。IC卡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成为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杰出代表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对能实现自动计量、自动控制的IC卡智能燃气表的系统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改变以往人工收费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起到了重大作用。论文结合IC卡智能燃气表系统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提出了以MCS-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IC卡为信息载体、CPLD为显示报警模块的双控制系统结构,建立了IC卡智能燃气表检测控制系统,并对检测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研制。同时,设计开发了检测控制系统和上位机管理系统的软件程序。论文提出了采用双通道计量采样代替以往的单通道采样,旨在提高整个检测控制系统的精度和灵敏度;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代替微处理器的外围器件,简化了检测控制系统结构,降低了成本。与此同时,以VHDL硬件描述语言开发了串口通信、LED显示扫描等IP核,减轻了微处理器的工作,使得检测控制系统实现快速、可靠检测成为可能,增加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系统升级的灵活性。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详细分析讨论IC卡智能燃气表所需检测控制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检测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2.采用单片机AT89C4051为检测控制系统的CPU,设计了分辨率高、实时性强、计量准确度高的检测系统;采用高准确性的电压监控芯片,确保系统供电和关阀的稳定性。3.设计了基于I2C总线的存储器和IC卡接口电路,通过该接口实现了高速的数据通信;同时,还设计了带RS-232接口的IC卡读写器,实现IC卡与PC机和其他设备的通信。4.用CPLD实现了串行数据接收、存储及接收信息显示的硬件电路设计,并用VHDL语言开发了相应的IP核。5.利用汇编语言编写了系统所涉及的软件;利用VB及数据库的知识,设计了IC卡燃气表的燃气预收费管理系统,实现预收费和售气功能。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能将燃气用户的信息存入设计的数据库,并能根据客户用气信息做出相关的事件分析。
二、用于预收费系统的 IC卡读写器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预收费系统的 IC卡读写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速公路复合通行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
1.3 国外高速公路通行卡管理情况 |
1.4 国内各省通行卡管理情况调查 |
1.4.1 各地高速通行卡管理系统运行情况 |
1.4.2 对高速公路卡流失安全方面的研究 |
1.4.3 利用通行卡到换卡逃费行为的研究 |
1.4.4 对高速公路通行卡卡盒方面的研究 |
1.4.5 其他省份通行卡管理系统研究情况 |
1.4.6 各省通行卡管理情况小结 |
1.5 卡管存在的问题 |
1.6 本次研究关键点 |
1.7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复合式通行卡保有量研究 |
2.1 河南高速公路通行卡流通情况调查 |
2.2 河南高速收费站通行卡保有量研究 |
2.3 车道系统通行卡移交模式升级转换 |
2.4 本次研究中存在的误差及完善措施 |
2.5 取消省界站后通行卡流转模式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通行卡智能调拨研究 |
3.1 河南省高速路路网现存的调拨方式 |
3.2 通行卡调拨数量与调拨频次的关系 |
3.3 路网内通行卡智能调拨方案的研究 |
3.4 河南省路网内通行卡管理层次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行卡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 |
4.2 总体框架图 |
4.3 功能结构图 |
4.3.1 省中心功能结构图 |
4.3.2 区域中心功能结构图 |
4.3.3 路段中心功能结构图 |
4.3.4 收费站功能结构图 |
4.4 用例图 |
4.4.1 省中心模块用例图 |
4.4.2 区域中心模块用例图 |
4.4.3 路段中心模块用例图 |
4.4.4 收费站模块用例图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概念结构设计 |
4.5.2 数据表结构 |
4.6 主要业务流程图 |
4.6.1 散卡调入装盒业务流程图 |
4.6.2 入口发卡业务流程图 |
4.6.3 出口收卡业务流程图 |
4.6.4 卡盒调拨业务流程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行卡智能管理系统实现 |
5.1 通行卡管理功能界面设计 |
5.1.1 卡盒调拨界面设计 |
5.1.2 断网卡盒调动界面设计 |
5.1.3 站上下班登记界面设计 |
5.1.4 领用上交登记界面设计 |
5.1.5 通行卡组盒界面设计 |
5.1.6 卡盒内通行卡查找界面设计 |
5.2 数据查询功能界面设计 |
5.2.1 卡盒实时库存查看界面设计 |
5.2.2 车道实时库存查看界面设计 |
5.2.3 通行卡实时库存查看界面设计 |
5.2.4 坏卡库存查询界面设计 |
5.2.5 通行卡日库存统计界面设计 |
5.3 数据维护功能界面设计 |
5.3.1 车道配置界面设计 |
5.3.2 标签卡损坏丢失处理界面设计 |
5.4 车道卡盒交接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及其在押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RFID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相关技术概述 |
2.1.1 自动识别技术 |
2.1.2 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特点比较 |
2.1.3 追踪定位技术 |
2.1.4 监控技术 |
2.2 RFID技术 |
2.2.1 RFID系统组成 |
2.2.2 RFID工作原理 |
2.2.3 RFID标准体系 |
2.2.4 RFID技术特点 |
2.2.5 RFID应用领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的设计 |
3.1 多区域监控系统的问题与分析 |
3.2 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 |
3.2.1 多区域物资监管分析 |
3.2.2 多区域物资监管算法 |
3.3 多区域监管方法实例 |
3.3.1 硬件布置实例 |
3.3.2 多区域监控系统运行实例 |
3.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功能需求 |
4.1.2 系统功能框架 |
4.1.3 系统拓扑结构 |
4.2 子系统设计 |
4.2.1 车载监控系统 |
4.2.2 仓库监控系统 |
4.2.3 后台监管系统 |
4.2.4 数据管理系统 |
4.3 软件架构设计 |
4.3.1 软件架构选型 |
4.3.2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规范设计 |
4.4.1 按位状态码设计 |
4.4.2 请求Token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基础模块实现 |
5.1.1 RFID阅读器模块实现 |
5.1.2 GPS定位模块实现 |
5.1.3 按位状态码实现 |
5.2 系统实现 |
5.2.1 车载监控系统 |
5.2.2 仓库监控系统 |
5.2.3 后台监管系统 |
5.2.4 数据管理系统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流程 |
5.3.2 测试用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3)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必要性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概述 |
2.1 多义性路径识别问题 |
2.2 精确识别技术 |
2.3 概率识别技术 |
2.4 两种技术优缺点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现状及多义性环网情况 |
3.1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体制及收费系统构成 |
3.1.1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体制 |
3.1.2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构成 |
3.2 新疆多路径环网情况 |
3.3 南疆片区联网收费情况 |
3.3.1 阿克苏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3.2 喀什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3.3 阿图什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3.4 叶城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4 多义性路径识别精确拆分影响 |
3.4.1 通行费拆分方案 |
3.4.2 通行费拆分流程 |
3.4.3 南疆片区收费站交通量及通行费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建设方案 |
4.1 总体方案 |
4.1.1 总体框架 |
4.1.2 数据流向 |
4.1.3 CPC卡标识方式 |
4.2 标识点建设方案 |
4.2.1 设置原则 |
4.2.2 布局方案 |
4.2.3 系统构成及功能 |
4.2.4 系统性能要求 |
4.3 高清卡口建设方案 |
4.3.1 设置原则 |
4.3.2 现有高清卡口点设置情况 |
4.3.3 布局方案 |
4.3.4 系统构成及功能 |
4.4 通行卡购置 |
4.4.1 CPC卡采购方案 |
4.4.2 初次购卡分摊方式 |
4.5 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测试方案 |
4.5.1 测试内容 |
4.5.2 模拟环境测试方案 |
4.5.3 实际环境测试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改造方案 |
5.1 联网收费总中心系统升级 |
5.1.1 总中心现有硬件系统 |
5.1.2 硬件系统升级 |
5.1.3 总中心系统应用软件升级 |
5.2 地州分中心改造 |
5.2.1 软件设施 |
5.2.2 硬件设施 |
5.3 收费站改造 |
5.3.1 软件设施 |
5.3.2 硬件设施 |
5.4 收费车道改造 |
5.4.1 软件设施 |
5.4.2 硬件设施 |
5.5 链路建设 |
5.6 联网切换方案 |
5.6.1 基本原则 |
5.6.2 实施方案 |
5.6.3 应急处理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影响评价及建议 |
6.1 经济、节能和社会效益等影响评价 |
6.1.1 经济效益评价 |
6.1.2 社会效益评价 |
6.1.3 土地利用评价 |
6.1.4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
6.2 关于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的建议 |
6.2.1 建议出台配套的收费政策和制度 |
6.2.2 建议加强路径识别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
6.2.3 建议加强相关工程的信息联动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兼容多IC卡的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IC卡的发展与现状 |
1.1.1 IC卡的发展历史 |
1.1.2 IC卡支持的典型应用 |
1.2 IC卡读写器的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IC卡技术概论 |
2.1 IC卡的特点与分类 |
2.1.1 IC卡的特点 |
2.1.2 IC卡的分类 |
2.2 IC卡的国际标准 |
2.2.1 接触式IC卡的国际标准 |
2.2.2 非接触式IC卡的国际标准 |
2.3 Mifare One卡 |
2.3.1 Mifare One S50卡工作原理 |
2.3.2 Mifare One S50卡主要指标 |
2.3.3 Mifare One S50卡存储结构 |
2.4 非接触式CPU卡 |
2.4.1 非接触式CPU卡简介 |
2.4.2 非接触式CPU卡的文件系统 |
2.4.3 非接触式CPU卡操作的相关命令 |
2.4.4 非接触式CPU卡的安全体系 |
2.5 消费安全认证卡(PSAM卡) |
2.5.1 PASM卡简介 |
2.5.2 卡片功能引脚和内部逻辑结构 |
2.5.3 PSAM卡的主要特征 |
第三章 兼容多IC卡的读写器的硬件设计 |
3.1 读写器硬件的总体结构 |
3.2 主要器件的选择 |
3.2.1 处理器的选择 |
3.2.2 射频读写芯片的选择 |
3.2.2.1 AS3911特点 |
3.2.2.2 AS3911主要功能引脚说明 |
3.2.2.3 AS3911内部结构说明 |
3.3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3.3.1 STM32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3.3.2 上电复位电路 |
3.3.3 JTAG接口 |
3.3.4 RS-232接口 |
3.3.5 蜂鸣器驱动电路 |
3.4 电压转换电路 |
3.5 PSAM卡电路设计 |
3.5.1 PSAM卡电源切换模块 |
3.5.2 PSAM卡复位信号 |
3.5.3 PSAM卡数据口电平转换电路 |
3.5.4 PSAM卡卡槽电路接口 |
3.6 射频芯片电路设计 |
3.7 系统天线设计 |
3.7.1 天线线圈的等效电路 |
3.7.2 射频模块发送端口滤波电路 |
3.7.3 射频模块接收端口接收电路 |
3.7.4 射频模块发射接收天线及其匹配电路 |
3.7.4.1 读写器天线尺寸的设计 |
3.7.4.2 读写器天线匹配电路的设计 |
第四章 兼容多IC卡的读写器的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STM32初始化 |
4.3 SPI接口通信 |
4.4 AS3911初始化 |
4.5 ISO/IEC 14443-3 Type A初始化与防碰撞 |
4.5.1 ISO/IEC 14443 Type A初始化 |
4.5.2 ISO/IEC 14443 Type A防碰撞 |
4.5.2.1 ISO/IEC 14443 Type A防碰撞指令 |
4.5.2.2 UID内容和串联级别 |
4.5.2.3 IC卡的防碰撞检测 |
4.6 Mifare One S50卡的软件设计 |
4.6.1 Mifare One S50卡的操作流程 |
4.6.2 Mifare One S50卡的认证 |
4.6.3 Mifare One S50卡的读值和写值 |
4.7 非接触式CPU卡的软件设计 |
4.8 PSAM卡软件设计 |
4.8.1 PSAM卡激活和冷复位 |
4.8.2 PSAM卡热启动 |
4.8.3 PSAM卡时钟停止 |
4.8.4 PSAM卡释放 |
4.8.5 PSAM卡槽的选择 |
4.9 读写器软件接口 |
4.10 系统测试 |
4.10.1 子程序编译 |
4.10.2 读写器实际测试情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项目 |
(5)感应式IC卡读写器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接触式读写器 |
3 非接触式读写器 |
4 结束语 |
(6)旅游景区IC卡一卡通收费系统业务规划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当前IC卡应用系统的现状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C卡相关概念及我国IC卡的应用背景 |
2.1 IC卡的定义 |
2.1.1 IC卡的分类 |
2.1.2 IC卡的优点 |
2.1.3 IC卡的组成 |
2.1.4 名词解释 |
2.2 我国IC卡应用背景介绍 |
2.2.1 IC卡应用的由来 |
2.2.2 IC卡的工程应用 |
2.2.3 电子钱包的前景 |
2.2.4 IC卡的应用过程 |
2.2.5 IC卡在旅游领域应用地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技术 |
3.1 密钥获取和管理技术 |
3.1.1 IC卡密钥体系介绍 |
3.1.2 建设部IC卡密钥体系介绍 |
3.1.3 桂林旅游系统IC卡密钥体系应用方式 |
3.2 一卡通系统功能模块及软、硬件构成 |
3.2.1 一卡通系统平台的构成 |
3.2.2 应用服务系统 |
3.2.3. 可接入的应用子系统 |
3.3 IC卡技术介绍 |
3.4 IC卡读写器 |
3.4.1 读写器的基本技术内容 |
3.4.2 读写器IC卡应用接口(API及流程) |
3.5 IC卡处理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 |
4.1 桂林旅游IC卡应用的必要性 |
4.1.1 桂林景区旅游团体游的概况 |
4.1.2 景点分布概况 |
4.1.3 旅游门票IC卡一卡通应用的必要性 |
4.1.4 项目总体目标及需求 |
4.2 系统数据分析 |
4.2.1 卡数据分析 |
4.2.2 系统数据分析 |
4.2.3 终端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体框架设计 |
5.1 系统的关键问题分析 |
5.1.1 支付介质 |
5.1.2 系统的构成 |
5.1.3 系统管理要求 |
5.1.4 付费方式 |
5.1.5 IC卡应用管理设计 |
5.2 景点一卡通门票收费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
5.2.2 景点一卡通团体门票联网收费系统总体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 |
6.1 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 |
6.1.1 安全机制设计的目标 |
6.1.2 系统安全机制设计建议 |
6.1.3 不可抵赖性的设计 |
6.2 IC卡的卡安全保密机制建议 |
6.2.1 卡应用的安全综述 |
6.2.2 卡认证过程的通信安全 |
6.2.3 卡片密钥安全的作用机制 |
6.2.4 IC卡文件系统的安全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防逃费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流失及作弊行为类型研究 |
1.3.2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流失及作弊成因研究 |
1.3.3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流失及作弊逃费防范方案研究 |
1.3.4 防逃费实施具体措施的研究 |
1.3.5 目前研究的缺陷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与联网数据模型 |
2.1 联网收费系统介绍 |
2.1.1 系统模式 |
2.1.2 联网系统结构 |
2.1.3 营运管理原则 |
2.1.4 联网收费车道系统 |
2.1.5 联网收费计算机系统 |
2.1.6 密钥管理体系 |
2.2 联网收费数据模型 |
2.2.1 联网收费路网模型 |
2.2.2 高速公路收费出入口比对模型 |
2.3 通行费费收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博弈论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3.1 博弈论基础知识 |
3.2 逃费参与各方的博弈分析 |
3.2.1 逃费参与各方的博弈 |
3.2.2 逃费参与各方的重复博弈 |
3.3 收费员逃费与监督稽查关系博弈分析 |
3.3.1 均衡分析 |
3.3.2 动态策略 |
3.4 由博弈分析得出的逃费治理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网收费逃费调研 |
4.1 主要逃费方式的调研 |
4.2 防作弊现状的调研 |
4.3 超载现状的调研 |
4.4 环形路网逃费的调研 |
4.4.1 环形路网不同路径流量和通行费差别的调研 |
4.4.2 问卷调查驾驶员路径选择的调研 |
4.5 路段间防逃费责任分歧调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逃费行为分析 |
5.1 减少行驶里程逃费行为 |
5.1.1 冲卡车 |
5.1.2 利用封闭不严处中途离开 |
5.1.3 不同车牌车辆随机换卡逃费(换卡车) |
5.1.4 相同收费比较字符车辆交换通行卡(含套牌车) |
5.1.5 单车独自倒卡 |
5.1.6 私自发卡 |
5.1.7 直接掉头作弊(利用中央分隔带开孔处和隧道安全横洞掉头) |
5.2 降低车型逃费行为 |
5.2.1 假冒军警车牌逃费 |
5.2.2 拖挂车"金蝉脱壳"逃费 |
5.2.3 车辆超载超限逃费 |
5.2.4 入出口收费人员合作修改车型 |
5.2.5 出口收费员直接降低车型 |
5.2.6 出口收费员直接变换车种 |
5.3 同时降低车型和减少里程的逃费行为 |
5.4 征收后通行费流失的逃费行为 |
5.4.1 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作弊 |
5.4.2 收费站人员整体参与作弊 |
5.5 ETC系统客户逃费 |
5.6 同时降低基准费率和里程的逃费行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防逃费系统设计 |
6.1 防逃费系统的设计原则 |
6.2 设计目标 |
6.2.1 总体目标 |
6.2.2 功能目标 |
6.3 组织架构 |
6.4 基本原理 |
6.4.1 基本思想 |
6.4.2 基本原理描述 |
6.5 系统结构 |
6.5.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6.5.2 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
6.6 系统构成 |
6.6.1 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 |
6.6.2 防逃费硬件系统 |
6.6.3 计重收费系统 |
6.6.4 软件系统 |
6.6.5 防逃费数据挖掘系统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逃费系统硬件系统 |
7.1 大容量通行卡内携带图像防逃费研究 |
7.1.1 大容量卡内图像存储问题提出 |
7.1.2 卡内存储图像技术的应用 |
7.1.3 大容量IC卡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 |
7.1.4 小波零树编码(EZW)和感兴趣区域(DEF)编码相结合的图像压缩技术 |
7.2 计重收费系统防止超载逃费的研究 |
7.2.1 超载的原因和现状分析 |
7.2.2 广东省粤北片区计重收费方案 |
7.2.3 计重收费影响通行费成果 |
7.3 多义性路径识别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7.3.1 路径识别基本方式介绍 |
7.3.2 基于平衡分析的路径识别投资经济技术对比分析 |
7.4 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 |
7.5 车型分类系统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7.6 自动收发卡机应用 |
7.7 主线流量检测法用于区分路段间的防逃费责任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防逃费系统软件与业务处理流程 |
8.1 防逃费营运管理软件 |
8.1.1 车道处理流程 |
8.1.2 可疑车辆后台稽查处理流程 |
8.1.3 数据库存储方式设计 |
8.2 防逃费IC卡动态管理软件 |
8.3 PSAM卡安全防范软件 |
8.3.1 现有PSAM卡安全漏洞 |
8.3.2 PSAM卡安全防范系统 |
8.3.3 3DES与SHA-1数字指纹技术用于PSAM卡防破译 |
8.3.4 PSAM卡安全防范成果分析 |
8.4 小结 |
第九章 数据挖掘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9.1 数据挖掘的定义 |
9.1.1 数据挖掘介绍 |
9.1.2 SQL Server 2005的数据挖掘功能 |
9.1.3 挖掘系统所用的基础数据 |
9.2 运用时序算法进行交通流量预测 |
9.2.1 时序算法介绍 |
9.2.2 运用时序算法进行车流量预测 |
9.2.3 利用预测的车流量判断非法出入口的是否存在 |
9.3 决策树算法预测OD时间进行动态超时设置 |
9.3.1 静态超时的问题和动态超时概念的提出 |
9.3.2 决策树的概念 |
9.3.3 OD旅行时间预测 |
9.3.4 动态超时的设置 |
9.4 用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进行收费员作弊分析 |
9.4.1 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的概念 |
9.4.2 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实验和结果 |
9.5 基于欧式距离孤立点的数据挖掘异常收费数据 |
9.5.1 距离孤立点挖掘方法在稽查中的实现过程 |
9.5.2 算例 |
9.5.3 优缺点分析 |
9.6 ETC和储值卡用户逃费聚类分析 |
9.6.1 聚类分析的概念 |
9.6.2 ETC及储值卡用户异常数据分析和联网收费数据异常 |
9.7 基于概率的离散数据的平均分类算法进行数据库设计 |
9.7.1 平均分类问题的提出 |
9.7.2 平均分类算法的理论分析 |
9.7.3 该方法在广东省高速公路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9.7.4 分类算法的结果应用 |
9.7.5 本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9.8 数据挖掘的其他应用 |
9.8.1 路段收费数据的突变检测 |
9.8.2 路段收费数据的预测 |
9.8.3 路段收费数据的聚类分析 |
9.8.4 路段收费数据的分类 |
9.9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防逃费系统投资后评估 |
10.1 投资后评估介绍 |
10.1.1 投资后评估工作的体系架构 |
10.1.2 投资后评估一般方法 |
10.2 广东省粤北高速公路防逃费系统后评估 |
10.2.1 广东省粤北防逃费营运管理系统的后评估 |
10.2.2 粤北高速公路称重系统投资评估 |
10.3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防逃费系统使用成果、推广的经济技术分析、处罚和法规支持 |
11.1 广东省粤北片区防逃费系统使用成果 |
11.1.1 防逃费综合系统成果 |
11.1.2 计重收费成果和PSAM卡安全防范成果 |
11.2 防逃费系统的投资经济技术分析 |
11.2.1 技术角度分析 |
11.2.2 经济角度分析 |
11.3 广东省除粤北片区为其它区域的防逃费投资分析 |
11.4 防逃费的处罚和法规支持 |
11.4.1 对防作弊系统支持的政策法规 |
11.4.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11.5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总结 |
12.2 本文的创新点 |
12.3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二、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非接触)IC卡的收费公路免费车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收费系统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收费系统的发展情况 |
1.2.2 国内收费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非接触IC卡的理论概述 |
2.1 IC卡的类别 |
2.2 非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 |
2.2.1 设计原理 |
2.2.2 源射频卡的能量供应技术 |
2.2.3 射频卡到读写器的数据传输技术 |
2.3 非接触式IC卡收费系统的特点 |
2.4 免费车辆收费系统中IC卡的安全技术 |
2.4.1 IC卡的物理安全机制 |
2.4.2 IC卡的安全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接触IC卡的免费车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3.2 系统总体设计需求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3.1 IC卡的管理模式 |
3.3.2 IC卡管理业务流程设计 |
3.3.3 系统构成 |
3.4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
3.4.1 硬件环境 |
3.4.2 软件环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非接触IC卡的免费车辆管理系统的密钥设计 |
4.1 密钥生成流程 |
4.1.1 卡片类型及作用 |
4.1.2 密钥类型及作用 |
4.1.3 加密算法描述 |
4.1.4 密钥生成流程图 |
4.2 密钥的产生 |
4.2.1 卡片主控密钥的产生 |
4.2.2 总控密钥和应用主控密钥的产生 |
4.2.3 保护密钥和业务密钥的产生 |
4.3 密钥卡片结构 |
4.3.1 洗卡母卡及洗卡母卡传输卡 |
4.3.2 领导卡 |
4.3.3 总控密钥母卡及总控密钥传输卡 |
4.3.4 主业务代码卡 |
4.3.5 业务主密钥母卡及业务主密钥传输卡 |
4.3.6 SAM卡母卡及SAM卡母卡传输卡 |
4.3.7 应用业务代码卡 |
4.3.8 应用卡母卡及应用卡传输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非接触IC卡的免费车辆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1 软件开发平台 |
5.1.2 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
5.2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5.2.1 车道收费子系统的硬件平台 |
5.2.2 其他子系统的硬件平台 |
5.3 应用成果 |
5.3.1 效益 |
5.3.2 与现有收费系统的对接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校园IC卡智能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智能卡发展现状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本课题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2 校园智能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础-校园网 |
2.2.3 智能卡选型 |
2.2.4 智能卡读写系统设计 |
2.3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3.1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2 系统的运行环境 |
2.3.3 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 |
2.3.4 智能卡读写系统设计 |
2.3.5 数据库的建设 |
2.3.6 数据库的连接 |
2.4 系统的可扩充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智能卡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MIFARE 非接触式智能卡简介 |
3.1.1 MIFARE 非接触式智能卡特点 |
3.1.2 Mifare 1 卡功能组成 |
3.1.2.1 RF 射频接口电路 |
3.1.2.2 数字电路部分 |
3.2 读卡模块核心芯片MCM500 及接口电路设计 |
3.2.1 MCM500 模块特点 |
3.2.2 MCM 硬件初始化 |
3.2.3 MCM 硬件内核接口电路 |
3.2.4 与 MCU 连接的 MCM 读写器参考电路 |
3.2.5 射频读写模块 |
3.2.6 与计算机连接的射频读写器接线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智能卡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与单片机连接的IC 卡读写系统软件设计 |
4.1.1 与单片机连接的 IC 卡读写系统软件设计 |
4.2 与计算机连接的IC 卡读写系统软件设计 |
4.2.1 射频读写模块11T6 通信协议 |
4.2.2 系统软件的声明模块 |
4.2.3 各函数的常量及返回值 |
4.2.4 与计算机连接的 IC 卡读写系统软件设计 |
4.3 校园智能卡管理系统管理平台的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库的连接 |
4.3.2 系统模块的设计与调试 |
4.3.2.1 校园智能卡管理系统主界面设计 |
4.3.2.2 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IC卡燃气表智能控制及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IC 卡及燃气表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
1.2.1 IC 卡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
1.2.2 燃气表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完成的主要内容 |
2 I~2C 总线及IC 卡技术 |
2.1 串行总线 |
2.2 I~2C 总线 |
2.2.1 I~2C 总线特性 |
2.2.2 I~2C 总线时序 |
2.2.3 传输模式 |
2.3 IC 卡 |
2.3.1 IC 卡的分类 |
2.3.2 IC 卡加密 |
2.3.3 AT88SC1604 逻辑加密卡 |
2.3.4 光耦合IC 卡和卡座 |
3 IC 卡燃气表智能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概述 |
3.2 系统总体框图 |
3.3 各部分功能的技术要求 |
3.3.1 IC 卡 |
3.3.2 阀门 |
3.3.3 单片机 |
3.3.4 电源 |
3.3.5 数据读写存储 |
3.3.6 漏气检测 |
3.3.7 显示报警 |
4 IC 卡智能燃气表硬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单片机的选取 |
4.3 计量电路 |
4.4 电机阀门驱动电路 |
4.5 防窃气电路 |
4.6 燃气泄漏检测电路 |
4.7 存储器电路 |
4.8 开盖检测电路 |
4.9 显示报警电路 |
4.10 计量采样信号的同步 |
4.11 AT88SC1604 卡接口电路 |
4.12 电源及电源检测电路 |
5 IC 卡读写器设计 |
5.1 概述 |
5.2 总体设计 |
5.3 IC 卡上电下电电路及可靠性 |
5.4 IC 卡数据接口电路及读写可靠性 |
5.5 读写器与上位机的接口 |
5.6 IC 卡读写器软件 |
6 软件设计 |
6.1 IC 卡燃气表本身软件 |
6.1.1 IC 认证子程序 |
6.1.2 显示报警功能块软件设计 |
6.2 预收费管理系统 |
6.2.1 RS-232 与计算机的通信程序设计 |
6.2.2 数据出入库模块设计 |
6.2.3 预收费管理系统界面和电路板 |
7 研究工作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用于预收费系统的 IC卡读写器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速公路复合通行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赵松.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及其在押运中的应用[D]. 沈一州.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研究[D]. 汪虹. 长安大学, 2019(01)
- [4]兼容多IC卡的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D]. 张国鹏. 扬州大学, 2013(02)
- [5]感应式IC卡读写器的研究与分析[J]. 黄超叶. 轻工科技, 2013(06)
- [6]旅游景区IC卡一卡通收费系统业务规划和设计[D]. 张大福.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7)
- [7]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防逃费研究与实现[D]. 黄志军. 中南大学, 2010(11)
- [8]基于(非接触)IC卡的收费公路免费车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苗葳. 长安大学, 2009(12)
- [9]校园IC卡智能管理系统[D]. 张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10]IC卡燃气表智能控制及检测系统研究[D]. 杨张利. 重庆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