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旱涝急转,气温,灌木,草地
土地利用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珂,翁白莎,严登华,毕吴瑕,李蒙[1](2019)在《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时段气温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遴选出灌木、草地和湿地3种典型的天然生态系统,结合灌木和湿地(1960~2013年)、草地(1967~2013年)3个相应气象站点逐日降雨和气温资料,采用连续无雨日和降雨等级标准,筛选出近50年天然生态系统中夏季(6~8月)发生的旱涝急转事件,分析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发生旱涝急转时段内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发生时段的平均气温均高于同时段多年平均气温;旱涝急转发生时段气温表现出先升高,后在降雨日前或降雨日开始逐渐降低,并在降雨日当天气温降幅较大;灌木、草地和湿地3种天然生态系统旱涝急转发生时段气温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赛楠,杜澄举,邹璐璐,刘新科,王锋[2](2019)在《广州市车陂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广州市车陂涌河岸带人为干扰较少的5个河段的草本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河岸带的物种多样性和影响河岸带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总结适宜广州河岸带生态护岸的草本植物。经统计,河岸带样方内共有草本植物57种,隶属于23科51属,禾本科与菊科植物最多,分别占10种和8种。本土植物47种,外来入侵植物10种,存在外来生物潜在入侵危险。群落结构复杂,物种组成繁多。结合生态护岸原则和调查结果,最终筛选出节节草Commelina diffusa、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红尾翎Digitaria radicosa等10种本土植物作为生态护岸植物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华渝,王克勤,宋娅丽[3](2019)在《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性,以滇中尖山河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裸地、林地、园地)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抗蚀性15个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裸地>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显着低于林地、园地,>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裸地(12.72%)大于坡耕地(8.93%),且坡耕地>0.25 mm团聚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裸地>坡耕地>林地>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园地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结构系数、团聚度、土壤结构和稳定性、抗分散强度和保水保肥能力最高,水稳性指数较大,分散系数最小,土壤抗蚀性能最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抗蚀指数大小顺序为园地(0.823 6)>林地(0.520 4)>坡耕地(-0.382 2)>裸地(-0.961 8)。综上,实行人工造林能够显着提高原土结构稳定性,园地和林地在增加土壤抗蚀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加强人工林建设可作为研究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苏立彬,郭永刚,吴悦,杨永涛[4](2019)在《基于RS和GIS的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娜,邓忠坚,王秋华,王玉和,万仕蓉[5](2019)在《1986—2015年滇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15年的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形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滇西北地区30 a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均是林地占绝对优势,其比例均在64%以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最小,面积比例均不足1%,水域除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均呈上升趋势,城乡工矿用地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存在于林地—草地—耕地叁者之间,2005—2015年间,叁者间转换面积达到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城乡居住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形状趋于稳定,而耕地和水域趋于活跃状态;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复杂,景观总体破碎化加剧,连通度增强。(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倩,刘登峰,刘慧,栾金凯,黄强[6](2019)在《近年来汉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汉江上游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以揭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为南水北调水源区各县的土地利用制定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基于MODIS的MCD12Q1数据2001、2005、2009、2013年共4期遥感影像,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类型转移、利用程度3个方面对汉江上游整个区域和各县区土地利用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在汉江上游92 271.44 km~2的范围内,2001—2013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3 075.4 km~2,水域增加了183.66 km~2,草地减少了7 105.69 km~2,耕地减少了6 150.45 km~2,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不显着。在这3个时期,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草地、耕地和水域主要转化为林地,另外草地和耕地之间还相互转移,城市建设用地主要转移为耕地。各县(区)林地面积均在增加。2001—2005年土地利用的变化量相对较大,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2005—2013年变化量较小,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转移幅度相对较小。汉江上游区域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生态环境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实施生态保护的积极效果。(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10期)
赵琬婧,薛振山,王清波,杨萌尧,孙可冀[7](2019)在《基于3S技术的叁江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对春季迁徙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叁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过境鸟类种类与数量波动性很大,分析和掌握迁徙季鸟类分布特征将促进鸟类科学保护工作的有序展开。利用2017年春季鸟类观测数据,配合遥感解析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通过冗余分析筛选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鸟类的影响,建立鸟类多样性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水田、旱田、沼泽、林地、河流对鸟类生物多样性影响贡献较大,鸟类对农田与天然栖息地之间的选择倾向没有出现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路路,戴尔阜,程千钉,邬真真[8](2019)在《基于水环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体氮素归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识别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体氮素归趋的影响一直是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重点及难点。本文采用水环境化学及同位素联合示踪法对具有复杂地类的叁江平原阿布胶河流域地下水体中氮素归趋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地下水体中存在严重的氮素污染,部分点位超出标准限值近4倍。土地利用类型不仅是氮素浓度和水化学类型演变的主导因素,而且对地下水体氮素循环过程及氮素来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在林地区域内,硝态氮占主导,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氮硝化;在城镇区域内,硝态氮超标,具有较高的氯离子浓度,主要来源于粪便及废水,受硝化过程所控制;在水田区域:铵态氮超标,具有较高的硝酸盐同位素值(δ~(15)N-NO_3~-和δ~(18)O-NO_3~-)且二者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表明存在着显着的反硝化过程。在旱田区域,硝态氮占主导,氮素来源及循环过程较为复杂,受反硝化及雨水混合过程等多重影响,难以单一使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溯源解析。通过联合水化学解析法能进一步揭示该区域氮素污染主要来源于肥料施用。因此,通过联合示踪法能够补充复杂土地利用区域氮素来源识别工作的缺陷,提升地下水体氮素归趋识别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焕晓,王晓燕,杜伊,李雨芯[9](2019)在《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素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单元,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蛇鱼川小流域氮素收支进行估算,分析各土地利用单元中氮素的来源与去向,并对比不同土地利用单元中氮素的输入、输出及盈余强度。结果表明,养殖区氮素输入、输出强度最高,生态林最低,经济林氮素输入强度约是耕地的3倍。经济林和耕地的主要氮素输入源均为肥料输入,其中,经济林农家肥氮素输入占比达83.32%,耕地则以化肥输入为主(占56.44%),主要的输出源也为肥料施用损失;生态林主要输入源为固氮输入,占比高达70.05%,输出源主要为天然输出;居民区和养殖区主要氮素输入源分别为食品和饲料输入。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呈氮素盈余状态,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素盈余强度差异明显,其中,养殖区和经济林盈余强度较高,分别为4 795.15和493.72 kg·hm~(-2),耕地次之(139.13 kg·hm~(-2)),生态林和居民区较低,分别为77.17和68.52 kg·hm~(-2)。人类活动是影响小流域氮素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施肥量,控制肥料损失,加强畜禽养殖系统内氮素管理是该流域氮素管理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甜甜,赵伟,王利明,靳德武,杨建[10](2019)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能够提前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因子。为弄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为研究区,从绿地、园林地、耕地以及荒废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采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主要菌种为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放线菌比例最大,其次是细菌,真菌比例最小。采样深度、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及含水率均影响微生物群落特征。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不断减少,0~10cm微生物总数最多。荒废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因为荒废地土层中有机质含量高,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含水率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当处于最佳含水率时微生物数量最大。对于绿地和园林地而言,最佳含水率为10%~15%,耕地最佳含水率为15%~20%,荒废地最佳含水率为10%左右。(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9期)
土地利用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广州市车陂涌河岸带人为干扰较少的5个河段的草本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河岸带的物种多样性和影响河岸带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总结适宜广州河岸带生态护岸的草本植物。经统计,河岸带样方内共有草本植物57种,隶属于23科51属,禾本科与菊科植物最多,分别占10种和8种。本土植物47种,外来入侵植物10种,存在外来生物潜在入侵危险。群落结构复杂,物种组成繁多。结合生态护岸原则和调查结果,最终筛选出节节草Commelina diffusa、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红尾翎Digitaria radicosa等10种本土植物作为生态护岸植物进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珂,翁白莎,严登华,毕吴瑕,李蒙.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时段气温变化特征[J].水电能源科学.2019
[2].李赛楠,杜澄举,邹璐璐,刘新科,王锋.广州市车陂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9
[3].张华渝,王克勤,宋娅丽.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苏立彬,郭永刚,吴悦,杨永涛.基于RS和GIS的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5].李晓娜,邓忠坚,王秋华,王玉和,万仕蓉.1986—2015年滇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动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6].杨倩,刘登峰,刘慧,栾金凯,黄强.近年来汉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J].人民珠江.2019
[7].赵琬婧,薛振山,王清波,杨萌尧,孙可冀.基于3S技术的叁江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对春季迁徙鸟类多样性的影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
[8].路路,戴尔阜,程千钉,邬真真.基于水环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体氮素归趋影响[J].地理学报.2019
[9].王焕晓,王晓燕,杜伊,李雨芯.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素平衡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10].王甜甜,赵伟,王利明,靳德武,杨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