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源汇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
源汇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夏飞,于方,曹国志,杨威杉,周颖[1](2019)在《2001-2015年青藏高原草地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估算区域植被碳源/汇的重要指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测算了2001—2015年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应用土壤呼吸模型估算了逐月平均土壤呼吸量(Rs),进而估算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研究揭示了2001—2015年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NPP,NEP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5年,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平均净碳汇总量为1.82×1014 gC/a;(2)2001—2015年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NEP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平均值为120.8gC/(m2·a),年平均增长率为0.7gC/(m2·a);(3)研究区草地NPP与温度、降水相关性不显着,NEP与降水、温度均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赵慧,何博,王铁宇,孟晶,肖荣波[2](2019)在《我国南方典型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汇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其对环境质量、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本文以我国南方典型城市化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表层(0~20 cm)、亚表层(20~40 cm)及剖面(0~100 cm)土壤,检测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砷、镉、铬、铜、汞、镍、铅、锌)的含量,并对当地95个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对比土壤重金属高检出区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源汇关系分析.结果发现,该区域整体上以重金属Cd超标率较高,是主要污染物和需要关注的重点,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kg~(-1))相比其超标率达71.7%.通过对排放源进行分析,确定了电子电镀和染织两个主要排放行业.工业集中区北部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区域,受工业和农业干扰较少的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本底值接近.As、Cd、Cr、Cu、Ni、Pb和Zn的高检出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研究区95个主要污染物排放单位中,72个位于城市北部,主要是电镀和染色皮革行业.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些重点排污企业加重了当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是当地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吕婕梅[3](2018)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小流域岩石风化及其与大气CO_2的源汇效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效应和全球碳循环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大于一百万年),地质碳汇是主要的碳汇),全球气温主要受到地球释放到大气中的CO_2和化学风化消耗的CO_2量互相平衡控制,合理准确评估地球表面化学风化所消耗的CO_2量与区域碳排放对于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碳循环模型通常只考虑陆地、海洋和大气叁个碳库,而河流在全球和区域的碳循环中通常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通道,河流风化碳汇和碳输出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活动的参与会加速河流CO_2释放及造成流域岩石风化碳汇量被高估,但当前对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岩石风化碳汇量和碳通量的研究较少,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本研究以贵州阿哈湖流域分别受到矿业活动、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等叁种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3条入湖喀斯特河流游鱼河(主受废弃矿山及农业活动影响)、金钟河(主受城市排污影响)、白岩河(同时受到废弃矿山和居民生活污染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特征、岩石风化过程,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影响的小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定量估算人类活动对河水溶质的贡献及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影响的小流域岩石风化碳汇量及碳释放通量,探讨喀斯特小流域的碳循环机理及其与大气CO_2的“汇”吸收、“源”释放关系。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入湖小流域pH、电导率和TDS存在明显差异。3条小流域pH整体表现为游鱼河<金钟河<白岩河,中性偏弱碱性;电导率和TDS表现为游鱼河>金钟河>白岩河。其中,游鱼河TDS年均值690.90 mg·L~(-1),表现出明显受污染水体特征(TDS>500 mg·L~(-1))。(2)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入湖小流域具有相似的阳离子组成特征(依次为Ca~(2+)>Mg~(2+)>Na~+>K~+>NH_4~+),不同的阴离子组成特征。游鱼河阴离子变化依次为SO_4~(2–)>HCO_3~–>Cl~–>NO_3~–>F~–,白岩河和金钟河为HCO_3~–>SO_4~(2–)>Cl~–>NO_3~–>F~–。(3)阿哈湖3条入湖小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小流域离子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游鱼河河水中Ca~(2+)和SO_4~(2–)明显高于处于同一环境背景的其他2条小流域及世界其他河流,是一条明显受到废弃矿山影响河流。金钟河Na~+、K~+、Cl~–含量较高,明显高于其他小流域,是一条受到城市排污影响明显的河流。白岩河河水中含量相对较高的离子为Cl~–、NO_3~–,河水同时受到废弃矿山/农业活动和居民排污影响,但受到的废弃矿山的影响小于游鱼河,受到居民生活污染的影响小于金钟河。(4)阿哈湖3条入湖小流域水化学特征同时受到人类活动和岩石风化影响,主要受到岩石风化影响。扣除大气降水来源后,岩石风化来源分别为83.45%、82.86%、84.65%,人类活动对游鱼河干流、金钟河、白岩河的输入分别为15.48%、14.51%、13.10%。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喀斯特小流域离子Ca~(2+)、Mg~(2+)、HCO_3~–有相同的来源,主要来自岩石风化,Na~+、K~+、Cl~–、SO_4~(2–)、NO_3~–具有不同的人类活动来源。(5)Ca~(2+)/Mg~(2+)、SO_4~(2–)/Mg~(2+)及(Ca~(2+)+SO_4~(2–))/Mg~(2+)比值可以用来表征矿业活动对河水的影响,(Na~++K~++Cl~–)/Mg~(2+)可以用来表征城市排污对河流的影响。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明显的小流域具有较高的Ca~(2+)/Mg~(2+)、SO_4~(2–)/Mg~(2+)及(Ca~(2+)+SO_4~(2–))/Mg~(2+)比值,受城镇排污影响明显的小流域具有较高的(Na~++K~++Cl~–)/Mg~(2+)。NO_3~–/Na~+、NO_3~–/K~+、NO_3~–/Cl~–比值可以用来区分受到农业活动影响和受城市排污影响的小流域NO_3~–特征,在NO_3~–浓度都很高的情况下,受到农业活动输入较多的小流域相对受城市排污影响的城市小流域具有较高的NO_3~–/Na~+、NO_3~–/K~+、NO_3~–/Cl~–比值。(6)阿哈湖3条入湖小流域岩石风化过程主要为碳酸和硫酸共同风化碳酸盐岩。质量平衡法和扣除法计算结果表明,受废弃矿山影响明显的游鱼河69.69%岩石风化是由硫酸风化碳酸盐,30.31%来自碳酸风化碳酸盐岩。受城市排污影响明显的金钟河34.97%是由硫酸风化碳酸盐,65.03%来自碳酸风化碳酸盐岩。同时受矿山和城市排污影响的白岩河39.92%来自硫酸风化碳酸盐,60.08%来自碳酸风化碳酸盐岩。(7)受人类活动产物形成的外源酸参与的影响,小流域虽然有较高的化学风化速率,但风化碳汇量较低。如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游鱼河岩石风化速率分别为177.33 t·(km~2·a)~(-1)),高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金钟河(135.68t·(km~2·a)~(-1))和白岩河(100.07 t·(km~2·a)~(-1))及世界其他河流。但游鱼河岩石风化对大气CO_2消耗率为169.07×10~3mol·(km~2·a)~(-1)),明显低于金钟河(666.40×10~3mol·(km~2·a)~(-1))和白岩河(417.16×10~3mol·(km~2·a)~(-1))。人类活动会导致流域风化碳汇量被高估,受废弃矿山影响明显的小流域被高估量最高。若不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扣除,受矿山和农业活动影响的游鱼河小流域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量被高估39091.88×10~3mol·a~(-1),风化碳汇量被高估3.5倍。受城市排污影响明显的金钟河小流域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率被高估17022.10×10~3mol·(km~2·a)~(-1),风化碳汇量被高估0.53倍。受废弃矿山和城市排污同时影响的小流域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率被高估14275.28×10~3mol·(km~2·a)~(-1),风化碳汇量被高估0.66倍。(8)人类活动会加速河流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碳通量计算分析表明,受到矿山影响明显的游鱼河和受城市排污影响的金钟河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均值分别为813.28 mg·(m~2·h)~(-1)、577.63mg·(m~2·h)~(-1),明显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白岩河(197.17 mg·(m~2·h)~(-1))。游鱼河、金钟河、白岩河年二氧化碳释放量也有相同变化趋势,二氧化碳释放量分别为41.65×10~3mol·a~(-1)、50.56×10~3mol·a~(-1)、9.42×10~3mol·a~(-1)。(9)分别受到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小流域年二氧化碳释放通量远低于流域岩石风化消耗的大气CO_2(游鱼河:11141×10~3mol·a~(-1);金钟河:31654.00×10~3mol·a~(-1);白岩河:21483×10~3mol·a~(-1);),基于流域岩石风化和水气界面CO_2释放,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明显的喀斯特地区小流域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效应。(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12-01)
李保杰,王思宇,周生路,陈莲,李岩[4](2018)在《田块尺度下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源汇关系响应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土壤作为保证粮食安全及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其受到的重金属污染备受关注。文章选取长叁角发达地区某田块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同源情形下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田块Cd平均质量分数为3.74 mg/kg,超出二级标准值达12.5倍,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入水口及出水口附近。其余重金属元素(Pb,Cr,As,Co,Cu,Ni,Zn)均未超标。运用地累积指数、Hakanson潜在风险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等多种污染评价方法均发现,Cd的严重超标导致该田块已达到重金属污染的最高等级。采用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方法,揭示了Cd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Cd与土壤理化性质在0.01水平上均不存在显着相关,表明与持续的Cd外源输入相比,土壤对Cd的吸附能力极其有限。距入水口出水口的距离是影响Cd空间差异的最直接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减少外源Cd的持续输入及改良灌溉排水设施是解决田块Cd重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紫阳[5](2016)在《浙江钱塘江典型支流分水江河流沉积物之源汇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钱塘江流域河流沉积物1.4nm粘土矿物及其物源示踪研究》(批准号:41371214)支持下,以钱塘江一级支流一一分水江流域为例,开展了河流沉积物从“源”到“汇”示踪指标的现代过程研究。为较为准确而完整的反映河流沉积物的源汇特征,对研究区内河流沉积物及表土进行了系统的采样,研究内容包含叁层关系:1)二级支流与一级支流,2)一级支流与干流,3)表土与二级支流。综合对比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粘土矿物等指标数据,分析不同河段沉积物(昌化江段、天目溪段、下游支流段、分水江段)磁性参数及粘土矿物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初步建立起河流沉积物的源汇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粘土矿物指标与环境磁学指标在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性。主要结论如下:(1)昌化江、天目溪与分水江的源—汇关系昌化江段、天目溪段与分水江段具有较一致的χ、χfd%、HIRM、S-300mT,表明叁段河流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特征主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同时存在较少的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的贡献,超顺磁物质较少;χARM/χ与χARM/SIRM两个参数指示河流沉积物中亚铁磁性矿物晶粒均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昌化江段河流沉积物中1.4nm矿物以绿泥石+混层类为主,天目溪段以混层类和绿泥石+混层类为主,下游分水江河流沉积物中则以绿泥石+混层类为主,粘土矿物半定量结果显示,昌化江段1.4 nm矿物的含量为11~29%,天目溪段为14~18%,分水江段为7-26%;河流上游河段与下游河段在磁性参数及粘土矿物XRD指标上均具有较好的对应性,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及晶粒大小及粘土矿物中1.4 nm矿物的种类均具有一致性,表明河流上下游之间存在较好的物质源汇关系,但上游不同河段对分水江的物质供应稍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天目溪段与分水江段相较于昌化江段拥有更高的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说明分水江段中稳定的单畴亚铁磁性矿物主要来自于天目溪段,而昌化江段的1.4 nm矿物含量明显高于天目溪段,说明分水江段1.4 nm矿物较多来自昌化江段的贡献。(2)表土与二级支流的源一汇关系分水江流域岩体总体上以沉积岩为主,沉积岩上发育的表土中磁性参数χ、χfd%、SIRM、HIRM、S-300mT, χARM/χ与χARM/SIRM与河流沉积物具有较高的-致性,即磁性矿物的特征主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同时存在较少的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的贡献,超顺磁物质较少;铁磁性矿物晶粒均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反映出河流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源区内广泛分布的沉积物表土:昌化江段表土物质中1.4 nm矿物类型较多,而河流沉积物中1.4 nm矿物则相对单一,且二者均以绿泥石+混层类为主,表明河流沉积物中的绿泥石+混层类来自于流域表土物质;天目溪段流域表土物质中1.4 nm矿物以混层类居多,天目山则以绿泥石+混层类为主,因而在河流沉积物中1.4 nm矿物以混层类和绿泥石+混层类为主,且二者数量相当;酸性火山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较高的χ、SIRM、HIRM、χARM和较低的χfd%、 χARM/χ与χARM/SIRM,这种表土中亚铁磁性物质与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的含量较高,但主导土壤磁性特征的是亚铁磁性矿物;磁性矿物的颗粒总体上很粗,以多畴(MD)为主;含有较多的稳定单畴亚铁磁性矿物;西北天目山区拥有较多的火成岩分布区,其表土及沉积物中拥有较多的稳定单畴亚铁磁性矿物,导致其河流沉积物中χARM含量也偏高,表明天目溪河流沉积物与流域表土具有良好物源关系;此外分水江段河流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混层类及蛭石+混层类,表明分水江段河流沉积物除了汇集上游河段的来水外,受河流附近的源区表土影响也较大,体现在分水江段沉积物1.4 nm矿物中蛭石+混层类只存在于河流附近表土,且上游河段中均未出现。(3)分水江与富春江的源—汇关系富春江沉积物中χ、χfd%、S-300mT等磁性参数与分水江段较为相近,表明沉积物磁性矿物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存在少量超顺磁物质,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但相对于分水江段拥有较高的HIRM、χARM,说明富春江含有更多的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与单畴亚铁磁性矿物;分水江汇入富春江后,富春江磁性参数χ、SIRM、HIRM、S-300mT、χARM/χ值有所提高,表明分水江泥沙的汇入提高了富春江沉积物磁性矿物的含量,但贡献值有限。分水江段河流沉积物1.4 nm粘土矿物则以绿泥石+混层类为主,粘土矿物半定量结果显示,分水江段为7-26%;分水江汇入富春江后,富春江粘土矿物的种类及含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表明分水江泥沙的汇入对富春江粘土矿物的贡献值有限。(4)环境磁学和粘土矿物指标在物源示踪中的应用本文中主要应用环境磁学中的χ、SIRM、HIRM、χfd%、S-100mT、S-300mT、χARM、χARM/χ与χARM/SIRM等9余种指标和粘土矿物的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及1.4nnm矿物等4种指标来分析河流沉积物的源汇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环境磁学参数中χ、SIRM、χfd%、χARM在沉积岩和火成岩中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较好的指示河流沉积物与源区表土的物源关系,而HIRM、S-100mT、S-300mT、χARM/χ与χARM/SIRM在不同类型表土及河流沉积物中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对物源的指示作用较弱,因此在利用环境磁学指标进行沉积物的物源分析时需要进行充分的甄别。粘土矿物指标在物源示踪的研究中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尤其是1.4nm矿物对源区表土的成因更加敏感与准确,本文中利用1.4nm矿物对河流沉积物与源区表土的源汇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因此在进行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分析时可以加强对1.4nnm矿物的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戴尔阜,黄宇,吴卓,赵东升[6](2016)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worldwide.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 which represents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nd directly describe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sources/sinks(C sources/sinks), are crucial for increasing C sinks and reducing C sources. In this study, field sampling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ecosystem(IMGE) from 2001 to 2012 using a 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P in the IMGE was then determined by estimating the NPP and soil respiration from 2001 to 2012. This research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ponse of the NPP and NEP to the main climatic variables 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from 2001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grassland area in Inner Mongolia has functioned as a C sink since 2001 and that the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amounts to 0.046 Pg C/a. The total net C sink of the IMGE over the 12-year research period reached 0.557 Pg C. The carbon sink area accounted for 60.28%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and the sequestered 0.692 Pg C, whereas the C source area accounted for 39.72%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and released 0.135 Pg C. The NPP and NEP of the IMGE were mo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than with temperature, showing great potential for C sequestration.(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6年03期)
戴尔阜,黄宇,吴卓,赵东升[7](2016)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表征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直接定性定量地描述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性质和大小。因此,研究区域尺度草地生态系统NEP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实地采样数据,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了2001-2012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应用土壤呼吸模型估算了逐月平均土壤呼吸量(Rs),进而估算内蒙古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研究揭示了2001-2012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NPP、NEP年际变化规律、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草地NPP、NEP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发挥碳汇效应,净碳汇总量达到0.55 Pg C,年均固碳率约为0.046 Pg C/a;研究区大部分草地NPP、NEP与降水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关性不显着,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仍有巨大的固碳潜力。(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建丽[8](2014)在《基于“源—汇”理论的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影响水土质量、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危害之一,更会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区域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延河流域又处于黄土高原的重要位置,因此水土流失状况不容忽视。国家对黄土高原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本进行水土治理和保持工作。经过多年的坚持,该区域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而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产生的土壤侵蚀效应又是土壤侵蚀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它对于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的流域土地布局和管理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土壤侵蚀模型分析方法是研究因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土壤侵蚀效应的两个重要途径。因此,本文选择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流域内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效应以及景观格局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收集研究区内的历史研究成果、遥感影像、DEM数据、降雨数据、土壤属性数据,并结合遥感技术和GIS技术手段,基于侵蚀过程和机理,分析研究区从1990年到2010年期间土壤侵蚀状况的变化以及规律。同时,基于“源”“汇”景观理论及洛伦兹曲线原理,根据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方法进行计算和评估出流域不同年份的指数,从而分析出延河流域内土壤侵蚀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响应机理。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流域内20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20年景观格局的模拟流域内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景观类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流域内林地以及草地面积在过去20年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耕地面积有了相应的减少,这促使了延河流域景观结构得到了优化,对于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有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运用CA-Markov模型,对延河流域未来20年的景观格局进行模拟,发现在未来年间,林地、草地面积有了小幅度的减少,耕地面积微度浮升,这可能是在未来的时期内,景观格局的发展和改变更加符合了流域内的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2)延河流域土壤侵蚀因子的提取以及土壤侵蚀的估算和预测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通过综合考虑延河流域的植被、水文、土壤、降雨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流域内土壤侵蚀总体状况的影响,选择出适合流域计算的RUSLE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出了影响土壤侵蚀的各个因子,并进行栅格计算,统计出流域过去20年的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同时,运用CA-Markov模型对流域未来20年的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进行模拟。(3)流域内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相互作用研究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基于“源”“汇”景观理论以及洛伦兹曲线等原理,根据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方法,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延河流域内各个区域内景观负荷对比指数(坡度、相对高度)总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不同的坡度区间以及相对高度区间内的耕地面积百分比处于下降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百分比处于上升的趋势,而且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更倾向于坡度和相对高度较大的地方,这样的景观格局配置相对更为合理。延河流域1990年到2010年的坡度负荷对比指数以及相对高度负荷对比指数均与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模数呈现了正相关关系,表明流域内土壤侵蚀状况与景观格局“源”“汇”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对未来20年内流域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量的模拟,发现流域内景观格局开始合理化。通过改变“源”“汇”景观格局在坡度、相对高度上的相对位置以及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发生的概率,增加了对土壤侵蚀过程的阻滞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朱宁正[9](2014)在《我国环境中PBDEs的污染特征和源汇关系及人体暴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阻燃剂。由于其具有生物积累性和毒性,商用五溴联苯醚和八溴联苯醚于2009年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受控清单,针对PBDEs的污染,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较为严重的东部地区,缺少国家尺度环境介质中PBDEs的污染和迁移转化归趋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采集室内灰尘、大气和土壤样品,研究了我国国家尺度环境介质中PBDEs的污染现状和分布特征,大气和土壤之间的源汇关系,评估了PBDEs的人体暴露量,为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控制和减少PBDEs污染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布设采样点,采集了81个室内灰尘样品、85个大气样品和89个土壤样品。室内灰尘样品和土壤、大气样品中PBDEs的提取分别采用超声萃取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液经过活化后的硅胶层析柱净化、浓缩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PBDEs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我国室内灰尘、室外大气和土壤中均能够检测到PBDEs的残留,说明我国环境中PBDEs的污染较为普遍。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我国环境中PBDEs的污染较为严重。PBDEs污染均表现为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类型采样点的浓度比较发现,城市地区环境中PBDEs的浓度最高,其次为郊区和农村地区。叁种介质中PBDEs的组成相似,BDE-209是主要的同系物,分别占∑14PBDEs的97.5%(室内灰尘)、87.7%(大气)和94.8%(土壤),其次为BDE-183、BDE-47和BDE-99。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室内灰尘、大气和土壤中PBDEs的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叁种环境中PBDEs主要来自于商用十溴联苯醚和商用五溴联苯醚的使用。结合大气和土壤中PBDEs的监测数据,通过引入逸度比率对PBDEs在大气和土壤之间的交换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绘制了我国国家尺度网格化的BDE-17和BDE-28逸度比率清单。结果表明,我国大气和土壤中PBDEs的土气交换主要以大气向土壤传输为主,其中低溴代同系物(BDE-17和BDE-28)更接近土气交换平衡,随着溴代数的增加,大气向土壤的传输能力逐渐越强,BDE-209的土气交换逸度比率为4.62×10-9,说明BDE-209从大气向土壤传输的趋势非常强;PBDEs的土气交换逸度比率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纬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网格化逸度比率清单与实际监测的结论一致,土气交换逸度比率呈现出南部、中部和北部依次递减的趋势,说明我国不同地区PBDEs的土气交换规律具有较大差异。结合室内灰尘、室外大气和表层土壤中PBDEs的监测数据,本文通过引入了人体暴露模型,评估了叁种环境介质、不同暴露途径产生的PBDEs的人体暴露,并用蒙特卡洛模拟对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室内灰尘对幼儿产生的暴露量最大,暴露量随年龄递减,城市地区暴露量高于农村地区,人体暴露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大气导致的人体暴露量也表现出了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暴露量的空间分布表明,中部地区最高、南部次之、北部最低的规律,城市地区的暴露量高于郊区和农村;土壤导致的人体暴露量也呈现随年龄增加递减的趋势,呈现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北部地区依次递减的规律。灰尘摄入途径是我国居民PBDEs暴露的最主要途径。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PBDEs的浓度是暴露量的最大影响因素。总体来看,我国非饮食暴露途径导致的PBDEs的总暴露量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限值,说明我国居民受PBDEs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较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王鹏[10](2013)在《藏南碰撞造山带典型水热区现代地球化学过程与小流域CO_2源、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印度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一线发生的碰撞作用是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全球所发生的意义最为深远的构造事件之一。区域内岩浆和变质作用强烈,水热活动广泛,形成了着名的喜马拉雅大型地热带,区内水热活动带具有产生大规模CO2脱气的潜力。于此同时,Raymo和Ruddiman等认为喜马拉雅等地的快速隆起,会加速化学风化过程,消耗大量的CO2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即着名的“雷莫”假说。快速隆升的青藏高原究竟是CO2“源”,还是“汇”成为学界备受争议的重要科学问题。对此,学者们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的多种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是“源”或“汇”的依据不断积累,但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因此,加强该区域的碳源、汇研究,对于进一步分析该问题有积极意义,同时作为“第叁极”,其有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和“放大器”之称,在该区域开展与CO2有关的研究,也是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碰撞造山带上两个较为典型的水热活动区—玛旁雍热田曲普水热区和搭格架水热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水热区-小流域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CO2源、汇量进行了尝试性的初步研究,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不同水体水化学组分有相似,也有差异。研究区湖水、降水、地表河水为中性偏弱碱性,矿化度低,均为淡水,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03-和Cl为主,水化学为HCO3-Ca型,基于Gibbs模型和Ca/Na值,表明打加芒错流域水体化学离子主要受区域内长石类硅酸岩风化控制。曲普水热区的泉水温度为22.8-95℃,pH介于6.67~8.63之间,电导率(EC)变化范围为1500~1869μS/cm.搭格架泉水温度介于67.0~86.5℃之间,pH为7.3~8.4, EC介于2820~4310μS/cm之间。两个水热区的泉水阴离子均以HC03和C1-为主,阳离子组成以K+、Na+为主,为Na-HCO3型水。曲普泉水的Na/Cl为6.07~7.67,搭格架的为3.83~6.81,表明两区泉水都经过较强的水-岩作用。总体上,两个水热区的水化学类型与藏南多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一致。(2)研究区水热系统演化和地球化学过程受母岩及热水与围岩的水-岩作用控制。利用氘氧同位素推测搭格架地下热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来源均主要为大气降水,地热水补给高程为4109~5924m,热水循环深度为617~917m。基于活度图解,表明搭格架泉水化学组分主要受钠长石、钾长石约束,而曲普泉水受云母类矿物约束较大。运用矿物饱和指数法,研究得出两区泉水中硬石膏、石膏、Si02(a)、温石棉等矿物饱和指数(SI)<0,方解石、白云石的SI基本上在-0.5--9.5之间,石英、玉髓的SI则均远大于0,表明该区的热水沉积物应以硅华为主。通过模拟主泉热水在100℃和120℃下的情况,表明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滑石在深部和热水裂隙管道内壁沉积趋势比表层更强,而玉髓、石英、长石类则呈现相反趋势。基于LogPCO2与HC03图解,得出热水从深部到浅部的过程,PC02在减小,热水中有大量CO2气体逸出。(3)采用自行设计的PVC管法并基于菲克第一定律,初步估计搭格架土壤CO2的脱气通量均值为0.244kg/m2.a,喷气孔1.750kg/m2.ao曲普水热区土壤C02脱气通量均值为0.394kg/m2.a,喷气孔为3.417~7.457kg/m2.a。基于水化学径流法,初步评估打加芒错小流域硅酸盐风化速率均值为3.74t/km2.a;蒸发岩盐风化速率均值为4.09t/km2.a;碳酸盐风化速率均值为0.89t/km2.a;依据阳离子法,估计打加芒错小流域总的岩石风化平均CO2消耗量为155.26×103mol/km2.a (6.83t/km2.a),比全球平均(2t/km2.a)高近3.41倍,但与全球的大江大河比则略低(Amazon、Brahmaputra)。。(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3-20)
源汇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其对环境质量、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本文以我国南方典型城市化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表层(0~20 cm)、亚表层(20~40 cm)及剖面(0~100 cm)土壤,检测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砷、镉、铬、铜、汞、镍、铅、锌)的含量,并对当地95个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对比土壤重金属高检出区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源汇关系分析.结果发现,该区域整体上以重金属Cd超标率较高,是主要污染物和需要关注的重点,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kg~(-1))相比其超标率达71.7%.通过对排放源进行分析,确定了电子电镀和染织两个主要排放行业.工业集中区北部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区域,受工业和农业干扰较少的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本底值接近.As、Cd、Cr、Cu、Ni、Pb和Zn的高检出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研究区95个主要污染物排放单位中,72个位于城市北部,主要是电镀和染色皮革行业.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些重点排污企业加重了当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是当地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源汇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周夏飞,于方,曹国志,杨威杉,周颖.2001-2015年青藏高原草地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赵慧,何博,王铁宇,孟晶,肖荣波.我国南方典型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汇关系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吕婕梅.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小流域岩石风化及其与大气CO_2的源汇效应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18
[4].李保杰,王思宇,周生路,陈莲,李岩.田块尺度下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源汇关系响应解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8
[5].吴紫阳.浙江钱塘江典型支流分水江河流沉积物之源汇关系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6
[6].戴尔阜,黄宇,吴卓,赵东升.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6
[7].戴尔阜,黄宇,吴卓,赵东升.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6
[8].李建丽.基于“源—汇”理论的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朱宁正.我国环境中PBDEs的污染特征和源汇关系及人体暴露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10].王鹏.藏南碰撞造山带典型水热区现代地球化学过程与小流域CO_2源、汇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