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水疗法加牵引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文献综述)
黄子玲[1](2021)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使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电针和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2.参照队列研究的方法,评价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和西药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并纳入各中英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2月1日公开发表的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或文中提及“随机”的临床试验。纳入的研究对象为依据国际或国内指南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选择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电针或电针合并西药治疗的临床试验;②选用经典经络腧穴或阿是穴的试验;③对照组为口服和/或外用西药,或使用安慰针、假针的试验。排除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手针、耳针、温针灸等不应用电针仪治疗的临床试验;②试验组为电针联合其他中医治疗方法或康复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③不同针刺方法、不同针刺频率、不同针刺强度对照的临床试验。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腰痛和腿痛程度、腰背功能状态;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生活质量、总体疗效评价、不良事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和信息提取。使用GRADE法进行证据质量等级评定。使用Review Manager 5.4.1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使用森林图表示结果,连续型变量使用均数差(MD)表示,二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可信区间设置为95%。2.临床研究试验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患者在不同科室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按照3:1的比例纳入患者,两组患者分别为132例和44例,共纳入患者176例。试验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周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绝对手术指征的患者;②曾行腰椎手术的患者或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③合并严重椎管狭窄或其他严重畸形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⑤患有严重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重大系统疾病的患者;⑥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⑦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⑧精神病患者。脱落标准:①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而拒绝继续参加试验者;②因失访不能完成全部试验者;③因个人原因主动退出者。中止标准:不能耐受所接受治疗措施的患者。治疗方法:①电针组患者采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大肠俞、关元俞、L4-S1华佗夹脊穴)疗法,需产生向下肢放射的得气感。得气后在大肠俞和关元俞连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5Hz,强度以针柄颤动或患者感到针刺部位跳动,但不产生疼痛和不适为宜。每位患者每次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2针次。②西药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使用神经根脱水疗法:慢性期患者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敷于腰部疼痛部位,隔日使用一次。试验共进行53周,其中基线期1周,治疗期约4周,随访期48周。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最后一次治疗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次要结局指标包括:①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比较;②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③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比较;④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⑤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改善率比较;⑥随访期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⑦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SF-36评分的相关性探索;⑧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共1421名受试者。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时,有5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组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MD=-1.60[95%CI:-1.74,-1.45],P<0.00001);有 5 篇试验评价了 JOA 评分,电针组 JOA 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95%CI:3.22,11.39],P=0.0005),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2篇文献评价了 ODI评分,电针组ODI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8.58,-6.03],P<0.00001),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10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电针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RR=1.18[95%CI:1.12,1.24],P<0.00001);有2篇文献评价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电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西药组(RR=0.06[95%CI:0.02.0.16].P<0.00001)。电针联合西药与西药比较时,有2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联合西药组的腰痛VAS评分低于单纯西药治疗(MD=-2.53[95%CI:-4.02,-1.04].P=0.0009),但异质性仍然较强;有2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判断标准,结果均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有1篇文献评价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对患者JOA评分的改善证据等级为“低”;对患者ODI评分的改善和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中”,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高”。电针联合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低”,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中”。2.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83名,其中电针组136名,西药组47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主要结局指标:两组受试者最后一次治疗结束时,电针组的腰痛VAS评分的升高值(3.29±1.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2.16±1.20分),组间差值为1.30(95%CI:0.54.1.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电针组的JOA评分升高值(5.83±4.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3.77±3.58分),两组间差值为0.80(95%CI:0.47.3.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次要结局指标:①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均有下降,电针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腰痛VAS评分差异在治疗第6次[MD=-1.14(95%CI:-1.73,-0.54)]和治疗第12次[MD=-0.70(95%CI:-1.31,-0.09)]最为显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27)和临床意义(MD>0.5分)。②电针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差值在试验各时点均大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临床意义(MD>0.5分)。差异以治疗6次时[MD=-1.43(95%CI:-2.09,-0.78)]最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JOA评分均升高,电针组各时点的JOA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差异以治疗第6次时最为显着[MD=3.00(95%CI:1.32,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电针组的各时点平均JOA评分变化值比西药组各时点JOA评分变化值高,以治疗6次[MD=1.96(95%CI:0.54,3.37),P=0.008]和治疗12次[MD=2.25(95%CI:-0.50,5.00),P=0.103]最为显着。⑤电针组各时点JOA改善率均高于西药组各时点平均JOA改善率,在治疗6次时[MD=14.67(95%CI:5.45,23.88),P=0.003]差异最显着。⑥随访期电针组和西药组患者的PF评分、RP评分、BP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随访期内电针组评分均高于西药组评分,其中BP评分、VT评分、MH评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子量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两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呈较强的负相关;治疗期患者腰痛VAS与随访期SF-36子量表的相关性较弱;两组腰痛VAS减分值与JOA加分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影响腰痛VAS减分率的因素为组别,即不同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腰痛VAS减分率的主要影响因素。⑧两组治疗后满意度比较,各等级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优于西药治疗;②电针治疗可能增强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减轻西药治疗造成的胃肠道不良反应;③研究结果仍需要纳入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2.临床研究①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程度和改善腰椎功能的效果优于西药常规治疗,患者腰痛程度的降低与腰椎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②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某些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③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方法。
刘仁飞[2](2018)在《中药熏蒸软外Ⅰ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软外Ⅰ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和中医临床护理学中的相关概念自行设计观察表。2.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选取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中药熏蒸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9例,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表调查分析其在中药熏蒸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3.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率、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图、表)。对不良反应可能的危险因素(即所收集到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2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809例患者中有19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9%。2.193例不良反应中表现为单一症状的主要是内热症状有99例,占51.3%,其中口干79例,咽喉疼痛8例,大便干结12例;局部皮肤变化24例,占12.4%,其中花斑纹18例,瘙痒6例;药疹9例,占4.7%,其中红斑3例,丘疹3例,风团3例;头晕9例,占4.7%;烫伤6例,占3.1%,表现为发红3例,水泡3例;感冒3例,占1.6%,表现为恶寒3例;其他7例,占3.7%,其中鼻衄1例,眼涩发痒2例,口腔溃疡3例;复合症状36例,占18.7%,主要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临床表现。3.中药熏蒸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口干出现时间为熏蒸开始第(4.07?3.28)天,持续时间(9.11?4.38)天;咽喉疼痛出现时间为(3.86?2.37)天,持续时间(8.06?4.87)天;大便干结出现时间为(3.15?1.50)天,持续时间(7.64?4.38)天;感冒出现时间为(4.50?3.70)天,持续时间(5.75?1.50)天;发红出现时间为(1.0?0.0)天,持续时间(1.0?0.0)天;水泡出现时间为(3.40?1.89)天,持续时间(2.0?0.71)天;红斑出现时间为(2.25?1.89)天,持续时间(4.0?1.73)天;丘疹出现时间为(4.0?1.0)天,持续时间(5.56?2.60)天;风团出现时间为(13.0?4.24)天,持续时间(4.50?0.71)天;花斑纹出现时间为(16.65?7.34)天,持续时间(29.0?9.27)天;瘙痒出现时间为(4.17?2.99)天,持续时间(5.0?1.41)天;头晕出现时间为熏蒸开始第(3.80?2.87)天,休息数分钟后可缓解。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性别在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486;95%CI:0.346-0.681;P<0.001)、熏蒸天数(OR=1.015;95%CI:1.006-1.025;P=0.002)是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调查显示中药熏蒸软外(40)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2.中药熏蒸软外(40)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发生比例最高的是内热症状,占51.3%,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喉疼痛、大便干结。3.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中药熏蒸不良反应。4.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随熏蒸天数的增加而升高。
汪丽伟[3](2017)在《卧位斜扳法对单侧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曲、腰骶角、承重线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推拿理筋手法的基础上,再使用卧位斜扳法,分析卧位斜扳法对单侧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其腰椎曲度、腰骶角及承重线的变化,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卧位斜扳法治疗LDH的作用机理及作用规律,为临床上规范、推广该疗法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方法:将60例单侧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160号,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这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推拿理筋手法基础上加卧位斜扳法治疗,对照组则用单纯推拿理筋手法,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疗程。治疗前后均拍摄普通X线腰椎侧位片,进行腰椎曲度和腰骶角、承重线的测量,同时利用JOA评分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VAS进行评分,统计手法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并用SPSS19.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组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以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2.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ODI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治疗组或对照组患者的腰椎曲度、腰骶角、承重线发生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腰椎曲度和腰骶角改变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腰椎曲度变化值、腰骶角变化值、承重线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1)腰椎曲度变化值、腰骶角变化值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R=0.666,P<0.05)。即腰椎曲度变化值越高,腰骶角变化值也相应越高;(2)腰椎曲度变化值与承重线变化值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R=-0.701,P<0.05)。即腰椎曲度数值变大时,承重线数值变小;(3)腰骶角变化值与承重线变化值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R=-0.849,P<0.05)。即腰骶角数值变大时,承重线数值变小。结论:卧位斜扳手法结合推拿理筋手法治疗L4/5椎间盘突出具有较好疗效,且优于单纯推拿理筋手法治疗。卧位斜扳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腰椎曲度,腰骶角,承重线,且三者数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腰椎曲度增大,腰骶角也变大,而承重线数值减小。由于测量方法的缘故,虽然承重线的数值在减小,位置在前移,但是患者的身体重心却出现轻微后移,患者腰曲变直的情况得到改善,腰椎内在结构趋于平衡。因此,卧位斜扳法结合推拿理筋手法通过恢复腰椎曲度,改善腰骶角,纠正承重线相对骶骨的位置,恢复一定的腰椎力学平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郭闯,李艳秋,王丽芹,李芳,王玲姝,王淑荣,徐乃伟,边祥博[4](2015)在《中药熏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人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将中药熏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完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人的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刘志强[5](2013)在《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案对高水平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综合症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是令骨科医师困惑的难题之一。[1]因腰腿痛症状可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和工作影响特别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其他腰椎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在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方法,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针对运动员是不可取的,因为运动员做完手术后会对身体影响大,而且手术后恢复慢,影响训练,所以应采取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一般有针灸、推拿、牵引、红外线、和一般的物理治疗,在治疗的时候要相互结合,本文用针灸加红外疗法和物理疗法加牵引这两种方法来为运动员做进一步治疗,使症状明显缓解或逐步消失。[2]目前,有80%—85%的患者已可用非手术疗法治愈和缓解对卧床休息和腰椎牵引的力学作用及其治疗机制,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本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的运动员(散打、跆拳道、拳击)16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针灸配合牵引以及理疗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8周的治疗干预后,通过VAS评分和疗效对比来研究实验结果: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症状体征评分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也呈现一致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结论1.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水平运动员利用电针配合牵引治疗方案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物理治疗方案组.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低周波配合红外线治疗方案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膨出的运动员缓解症状效果明显。但是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一般,只能缓解腰紧、腰困等症状,即使有疗效但容易复发。3.通过实验发现高水平运动员由于背部肌肉力量较普通人群发达,如能尽早采用本实验中的2种非手术治疗方案,经过8周治疗后患者的腰椎间盘综合征的治愈率很高。通过我们的研究对高水平搏击项目患有腰椎间盘运动员边治疗边训练的保守方案的科学性,以便于运动员更合理训练和治疗,最后在比赛中获得满意的比赛成绩。
耿永智[6](2013)在《三位整脊配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三位动“正”整脊手法配合甲钴胺注射液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三位动“正”整脊手法配合甲钴胺注射液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为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想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96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患者就诊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试验一组(三位动“正”整脊配合甲钴胺注射液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试验二组(三位动“正”整脊配合曲安奈德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侧卧斜扳整脊配合曲安奈德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各32例,每组均为1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次为1个疗程。按照改良日本骨科学会的下腰痛评分法(M-JOA),采用计分的方法,分别对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组内及组间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所得资料做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治疗前,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情况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M-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各组M-JOA评分在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均有效。治疗1疗程后,试验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一组与试验二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一组与试验二组疗效相当;试验一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试验一组与试验二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一组疗效优于试验二组;试验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一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甲钴胺注射液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单纯曲安奈德椎间孔注射短期疗效相当,且优于侧卧斜扳整脊法配合曲安奈德椎间孔注射,三位动“正”整脊法配合甲钻胺注射液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优于其他组。目前,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占主导地位,三位动“正”整脊手法配合甲钴胺注射液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刘小荣[7](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2例分析》文中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502例,男304例,女198例,年龄25~70岁,平均
晋松[8](2012)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筛选电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优效方案。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在同一人群地区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简阳市人民医院4家医院同时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198例,由成都明科宏能临床医学研究有限公司采用中央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A组)、电针联合牵引组(B组)、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C组),每组66例。A组采用电针主穴(在阿是穴、腰夹脊穴、大肠俞、环跳中接一组电针)与配穴(在经络辨证或八纲脏腑辨证配穴中接一组电针)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动牵引治疗,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口服扶他林与维生素B1)治疗。每组患者电针治疗或牵引治疗第1、2周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第3、4周间隔1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休息2天;第5、6周间隔2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每次治疗30mins,若电针联合牵引治疗每次治疗共60minso扶他林、维生素B1第1、2周每周1天口服2次,连续口服5天,停药2天;第3、4周每周1天口服2次,间隔1天口服1天,共口服3天,停药2天;第5、6周每周1天口服2次,间隔2天口服1天,共口服2天;扶他林每次口服50mg,维生素B1每次口服10mg。在6周治疗期,如达到几乎完全康复或者完全康复即可根据患者意愿终止治疗。以基线和治疗6周后作为评价时间点,采用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腿痛程度、腰痛程度、腰腿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基线分析:(1)三组患者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各项指标(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是否吸烟、工作类型、工作时间)在入组时基线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2)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各项指标(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突出方向、经络辨证、八纲脏腑辨证)在入组时基线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3)三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各项指标(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在入组时基线均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2、疗效评价:(1)治疗6周后三组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周后三组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联合牵引组优于其他两组。(3)治疗6周后三组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治疗6周后三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电针联合牵引组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三组组间比较在生理职能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联合牵引组优于其他两组,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估:电针组发生不良事件2例,均为取针后出血,无其他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电针联合牵引组、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无不良事件发生。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治疗、电针联合牵引治疗、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治疗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腿痛、腰腿功能、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疗效相当。2、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腰痛、生活质量的生理职能方面,电针联合牵引治疗可能疗效更好。
高尚社[9](2012)在《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况》文中研究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等,引起的以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1]。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因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椎间盘退变、损伤、遗传因素、妊娠、免疫、生理结构以及生物进化因素等多种学说[2]。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即为衰老所致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外因则主要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外伤[3]。
任振家[10](2010)在《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序列研究方法,纳入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省第三中医院2009年11月01日至2009年11月30日疼痛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采用小针刀治疗的符合标准的全部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采用国际公认的VAS疼痛评分量表、患者疗效自评表及满意度自评疗效量表进行观察。结果所得数据经分析检验,疼痛VAS评分:基线分别与治疗第1次后即刻、治疗2周及疗程结束时的疼痛评分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自评:中度改善以上率第1周、第2周、疗程结束分别是90.32%、87.10%、90.32%。满意度:比较满意以上总计28例,占90.32%。结论患者自评疗效和治疗满意度与VAS疼痛程度评价相吻合,结果说明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1次治疗就可显着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腰腿痛进一步缓解,疗效较好。
二、脱水疗法加牵引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水疗法加牵引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背痛概况 |
1 腰椎间盘突出的流行病学 |
2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背痛的风险测素 |
2.1 个体因素 |
2.2 形态因素 |
2.3 心理因素 |
2.4 职业因素 |
3 椎间盘的生理和病理 |
3.1 椎间盘的构成和功能 |
3.2 椎间盘的力学特征 |
3.3 脊柱和椎问盘退变 |
4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4.1 腰痛的古籍论述 |
4.2 腰背痛的病因病机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 |
综述二 电针的镇痛原理概述 |
1 针刺可激活外周传入神经纤维 |
2 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
3 针刺镇痛的神经节段关系 |
4 电针镇痛效应与电针参数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2.1 文献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方式 |
2.4 结局指标 |
2.5 检索方法和策略 |
2.6 文献筛选 |
2.7 数据提取 |
2.8 偏倚风险评价 |
2.9 异质性检验 |
2.10 敏感性分析 |
2.11 证据质量评定 |
2.12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3.3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结局指标分析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总结 |
4.2 证据的适用性 |
4.3 证据质量 |
4.4 研究的潜在偏倚 |
4.5 相关研究结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和分组 |
1.3 样本量计算 |
1.4 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中止标准 |
1.9 分组和治疗方法 |
1.10 研究周期 |
1.11 观察指标 |
1.12 结局指标 |
1.13 数据采集和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信息 |
2.2 主要结局指标 |
2.3 次要结局指标 |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
2.5 腰痛VAS评分与各评分的相关性 |
2.6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研究方案制定 |
3.2 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
3.3 创新点 |
3.4 不足和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腰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 VAS) |
附录2 JOA评分量表 |
附录3 健康调查简表SF-36(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
(2)中药熏蒸软外Ⅰ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研究方案设计 |
2.3 观察方法 |
2.4 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判断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伦理原则 |
2.7 质量控制 |
3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结果 |
2.1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2.2 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 |
2.3 不良反应的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 |
2.4 调查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处理 |
2.5 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 |
2 中药熏蒸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
3 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及原因分析 |
3.1 熏蒸致水分丢失是引起内热症状的直接原因 |
3.2 中药熏蒸引起烫伤的原因分析 |
3.3 中药熏蒸引起感冒的原因分析 |
3.4 中药熏蒸引起药疹的原因分析 |
3.5 患者发生头晕的原因分析 |
4 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4.1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中药熏蒸不良反应 |
4.2 熏蒸天数越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 |
5 预防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措施和建议 |
5.1 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是预防中药熏蒸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 |
5.2 建议在熏蒸室提供养生茶 |
5.3 建议在熏蒸室旁边开设休息室 |
5.4 建议了解熏蒸机器温度设置和蒸汽温度的差异 |
5.5 建议进一步了解熏蒸天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的影响 |
5.6 深入了解药物及药物浓度等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6 不足之处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不良反应观察表 |
附录3 中药熏蒸护理操作规范 |
附录4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5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3)卧位斜扳法对单侧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曲、腰骶角、承重线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 |
1.4 腰椎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 |
1.5 分型 |
1.6 治疗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LDH的认识 |
2.1 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原始数据采集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简单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质量控制措施 |
2.6 随访 |
2.7 脱落人群处理 |
2.8 不良反应检测及处理 |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3.3 总体疗效评定 |
3.4 腰椎曲度变化、腰骶角变化值、承重线变化值的相关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腰椎的生物力学 |
1.1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
1.2 腰椎的运动学 |
1.3 脊柱的力学性能及损伤 |
1.4 脊髓的生物力学 |
1.5 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 |
2 手法对腰曲、腰骶角、承重线的机理研究 |
2.1 腰椎曲度的研究 |
2.2 腰骶角的研究 |
2.3 承重线的研究 |
3 研究结果的讨论 |
3.1 JOA评分结果的讨论 |
3.2 ODI评分结果的讨论 |
3.3 VAS评分结果的讨论 |
3.4 腰椎曲度结果的讨论 |
3.5 腰骶角结果的讨论 |
3.6 承重线结果的讨论 |
3.7 腰椎曲度变化值、腰骶角变化值、承重线变化值相关分析的讨论 |
4 卧位斜扳法原理的讨论 |
4.1 卧位手法的优势 |
4.2 腰椎的力学改变 |
4.3 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在手法中发生的力学改变 |
4.4 运动节段的整体变化 |
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中药熏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人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单纯中药熏蒸 |
2两种方法联合 |
3 3种方法联合 |
4 4种方法联合 |
(5)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案对高水平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综合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现状: |
1.3 高水平运动员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和对训练的影响因素 |
1.3.1 年龄 |
1.3.2 选材 |
1.3.3 训练 |
1.3.4 体液因素 |
1.3.5 患者本人的期望 |
1.3.6 脊柱负荷 |
1.3.7 睡床硬度 |
1.3.8 经常在空调环境下工作 |
1.3.9 居住环境潮湿 |
1.4 诊断 |
1.4.1 诊断标准 |
1.4.2 按摩放松肌肉—被动直腿抬高练习 |
1.4.3 侧卧位侧搬手法 |
1.4.4 拍 X 光片 |
1.4.5 CT 检查 |
1.4.6 核磁共振检查 |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部受力的关系 |
1.6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受试对象基本情况统计学分析 |
3.2 实验前后两组的实验结果和统计学分析 |
3.2.1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 5) |
3.2.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分比较(见表 6) |
3.2.3 两组患者 VAS 总分比较(见表 7) |
4.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6)三位整脊配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 |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1 致病因素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3.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结果 |
3 不良事件 |
第三章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状 |
2 三位动“正”整脊手法配合甲钴胺注射液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
3 运用三位动“正”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探讨 |
4 甲钴胺、曲安奈德椎间孔注射治疗的机理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目录 |
引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1.1 受试者来源 |
1.1.2 受试者选择 |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1.2.3 经络辨证分型标准 |
1.1.2.4 八纲脏腑辨证分型标准 |
1.1.2.5 纳入标准 |
1.1.2.6 排除标准 |
1.1.2.7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1.2.8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1.1.2.9 研究病例的中止 |
1.1.2.10 不良事件与严重不良事件 |
1.2 研究方法 |
1.2.1 试验流程图 |
1.2.2 估算样本量 |
1.2.3 随机方法 |
1.2.4 对照 |
1.2.5 盲法 |
1.2.6 随访 |
1.2.7 分组方案 |
1.2.7.1 电针组(A组) |
1.2.7.2 电针联合牵引组(B组) |
1.2.7.3 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C组) |
1.2.8 治疗方案 |
1.2.8.1 健康教育 |
1.2.8.2 电针组 |
1.2.8.3 电针联合牵引组 |
1.2.8.4 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 |
1.2.9 观察指标 |
1.2.9.1 基线指标 |
1.2.9.2 疗效评价指标 |
1.2.9.3 安全性评价指标 |
1.2.9.4 依从性评价 |
1.2.9.5 合并用药评价 |
1.2.10 数据录入与锁定 |
1.2.10.1 定义原始数据 |
1.2.10.2 数据记录 |
1.2.10.3 数据核查 |
1.2.10.4 数据管理 |
1.2.11 统计分析 |
1.2.11.1 分析计划 |
1.2.11.2 统计分析内容及方法 |
1.2.1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1.2.12.1 质量控制 |
1.2.12.2 质量保证 |
1.2.13 伦理审查 |
2 研究结果 |
2.1 试验完成情况 |
2.1.1 各医院病例分配情况 |
2.1.2 病例完成情况与分析集情况描述 |
2.1.2.1 病例完成情况 |
2.1.2.2 分析集情况 |
2.1.2.3 剔除或脱落病例情况 |
2.2 基线分析 |
2.2.1 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基线分析 |
2.2.2 临床特征基线分析 |
2.2.3 病情程度基线分析 |
2.3 疗效评价结果 |
2.3.1 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vasLP)结果 |
2.3.1.1 vasLP FAS与PPS结果 |
2.3.1.2 vasLP各时间点与基线的差值比较FAS与PPS结果 |
2.3.2 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vasWP)结果 |
2.3.2.1 vasWP FAS与PPS结果 |
2.3.2.2 vasWP各时间点与基线的差值比较FAS与PPS结果 |
2.3.3 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Roland)结果 |
2.3.3.1 Roland FAS与PPS结果 |
2.3.3.2 Roland各时间点与基线的差值比较FAS与PPS结果 |
2.3.4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 |
2.3.4.1 SF-36生理功能(PF)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2 SF-36生理职能(RP)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3 SF-36躯体疼痛(BP)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4 SF-36总体健康状况(GH)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5 SF-36活力(VT)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6 SF-36社会功能(SF)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7 SF-36情感职能(RE)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4.8 SF-36精神健康(MH)维度得分情况描述 |
2.3.5 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价分FAS与PPS结果 |
2.4 安全性评价结果 |
2.4.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2.4.2 安全性评级比较 |
2.5 依从性评价比较 |
2.6 合并用药评价比较 |
2.7 患者意向性调查描述 |
2.8 随访情况描述 |
2.8.1 随访情况描述图 |
2.8.2 随访情况描述结果 |
3 讨论 |
3.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3.1.1 病因病机 |
3.1.2 临床症状 |
3.1.3 治疗原则和方法 |
3.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3.3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疗效评价 |
3.3.1 古代针灸医疗实践证据 |
3.3.2 现代研究与系统评价 |
3.4 关于本试验方案设计依据的讨论 |
3.4.1 关于疾病人群的选择 |
3.4.2 关于中央随机方法的应用 |
3.4.3 关于干预措施的选择 |
3.4.3.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
3.4.3.2 电针联合牵引治疗方案的选择 |
3.4.3.3 电针联合牵引配合西药治疗方案的选择 |
3.5 关于疗效指标的选择 |
3.5.1 观察时间点的选择 |
3.5.2 腿痛与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 |
3.5.3 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 |
3.5.4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 |
3.5.5 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 |
3.6 关于本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
3.6.1 三种治疗方案对改善疼痛等的疗效分析 |
3.6.2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分析 |
3.6.3 三种方案在疗效总体上没有显着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
3.6.4 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 |
3.7 依从性、剔除与脱落病例情况分析 |
3.8 合并用药情况分析 |
3.9 研究方案的安全性评价 |
3.10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机制探讨 |
3.10.1 疏通经脉的作用 |
3.10.2 除湿散寒的作用 |
3.10.3 补益肝肾的作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临床研究量表 |
附件三:课题启动咨询会与质控检查照片 |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外邪侵袭 |
1.2 肾虚劳损 |
1.4 气虚血瘀 |
2 治疗大法 |
2.1 中医汤剂治疗 |
2.1.1 祛风胜湿 |
2.1.3 补肾强腰 |
2.1.6 益气活血 |
2.2 中医针灸疗法 |
2.3 中药外敷疗法 |
2.4 中医针刀疗法 |
2.5 中医推拿疗法 |
2.6 中药熏蒸治疗 |
2.7 中药注射疗法 |
2.8 中医整脊疗法 |
2.1 0 中药综合疗法 |
2.1 2 中药足浴疗法 |
3 小结 |
(10)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
1.1 临床表现 |
1.2 辅助检查 |
1.3 诊断标准 |
2. 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现状 |
2.1 普通针刺疗法 |
2.2 电针疗法 |
2.3 温针疗法 |
2.4 浮针疗法 |
2.5 腹针疗法 |
2.6 水针疗法 |
2.7 小针刀疗法 |
2.8 穴位注射疗法 |
2.9 艾灸疗法 |
2.10 穴位贴敷疗法 |
2.11 针灸配合推拿疗法 |
2.12 针灸配合牵引疗法 |
2.13 针灸配合拔罐疗法 |
2.14 针灸配合中药疗法 |
2.15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 |
2.16 综合疗法 |
3.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3.1 单纯小针刀疗法 |
3.2 小针刀配合牵引推拿疗法 |
3.3 小针刀配合注射封闭疗法 |
3.4 小针刀配合中药疗法 |
3.5 小针刀配合神经阻滞疗法 |
3.6 小针刀配合其他疗法 |
3.7 综合疗法 |
4.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4.1 机械压迫刺激学说 |
4.2 炎症学说 |
4.3 自身免疫学说 |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一般资料 |
3.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等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4. 疗效观察 |
4.1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
4.2 评价时点 |
5. 统计学方法 |
6. 小针刀操作方法及治疗过程 |
7. 结果 |
7.1 VAS腰腿痛程度 |
7.2 患者疗效自评 |
7.3 患者疗效满意度自评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简历 |
四、脱水疗法加牵引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黄子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熏蒸软外Ⅰ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仁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卧位斜扳法对单侧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曲、腰骶角、承重线的作用研究[D]. 汪丽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中药熏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人中的应用进展[J]. 郭闯,李艳秋,王丽芹,李芳,王玲姝,王淑荣,徐乃伟,边祥博. 护理研究, 2015(33)
- [5]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案对高水平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综合症的疗效研究[D]. 刘志强. 西安体育学院, 2013(S2)
- [6]三位整脊配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耿永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2例分析[J]. 刘小荣. 卫生职业教育, 2012(10)
- [8]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D]. 晋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9]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况[J]. 高尚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06)
- [10]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任振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