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肿瘤的多普勒超声及血管病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玲[1](2021)在《超声造影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肝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并探讨CEUS联合SWE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35名肝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CEUS与SWE检查。以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穿刺活检)或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病灶常规超声、CEUS与SWE声像图特点,并分别计算常规超声、CEUS、SWE以及CEUS+SWE联合诊断肝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四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5名患者156个肝肿瘤病灶中良性病灶65个:肝血管瘤40个、肝硬化再生结节16个、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个;恶性病灶91个:肝细胞性肝癌48个、转移性肝癌31个、肝内胆管细胞癌12个。2、三种检查方式对肝肿瘤定性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各有差异。常规超声分别为67.0%、60.0%、64.1%,CEUS分别为87.9%、89.2%、88.5%,SWE分别为80.2%、75.4%、78.2%。CEUS与SWE检查对肝肿瘤的诊断效能均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8、P=0.006,χ2=25.581、P=0.000)。3、SWE较CEUS诊断肝肿瘤准确性稍低,二者联合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6%、93.8%、94.9%。明显优于SWE,高于CEU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9、P=0.000,χ2=4.196、P=0.041)。四种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比较呈现出CEUS+SWE>CEUS>SWE>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对肝肿瘤检出率高而鉴别诊断能力一般,CEUS与SWE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二者能够互相补充诊断信息,进行优势互补。CEUS+SWE诊断模式明显提高了CEUS与SWE单一检查模式早期定性诊断肝肿瘤整体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曾杨媚[2](2021)在《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HCC主要由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进展而来。对具有乙型肝炎、慢性肝病等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超声因其方便快捷、图像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HCC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最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超声检查对部分HCC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还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和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d-EOB-DTPA MRI)是近年来两种新兴的影像学技术,CEUS技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肝脏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灌注特点,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是用于肝肿瘤T1加权MRI检查的特异性对比剂,也称为“肝脏肿瘤特异性对比剂”,不仅能获得上述三期肝内肿瘤的增强图像,还具有能提供正常肝细胞功能信息的肝胆特异期,两种影像学技术均大大提高了HCC的检出率。但二者在HCC中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还有争议,特别是二者对不同大小HCC病灶的诊断准确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认为肝切除、肝移植和局部消融治疗是HCC根治性治疗的3种方法。尽管首选方法是肝切除术,但多数患者由于肝功能差难以接受手术治疗或确诊时已达中晚期而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发展迅速,因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疗效确切等优点,使一些不适合外科手术的HCC患者获得治疗机会。超声因其简便易行、实时性好的优点,已经成为肝脏RFA最常用的引导技术。然而RFA手术治疗时狭小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增加了临床医师掌握该类手术的难度。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T、MRI等影像学断面基础上建立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地显示病灶与周边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相互位置关系。在肝脏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设计和规划RFA穿刺路径,并完成模拟消融手术,将有助于提高RFA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目的:(1)对比分析HCC的CEUS及Gd-EOB-DTPA 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二者在诊断HCC中的准确率和各自的优缺点。(2)在Gd-EOB-DTPA MRI断面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规划安全的RFA虚拟穿刺路径,研究和探讨其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课题分以下两部分进行研究:1.CEUS与Gd-EOB-DTPA MRI诊断HCC的临床价值: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50例肝肿瘤患者、共计274个肝内病灶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EUS与Gd-EOB-DTPA MRI检查,分析肝内病灶的两种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影像方法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所有病灶均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取得明确的病理结果。2.基于MRI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研究:收集我院21例RFA治疗患者的Gd-EOB-DTPA MRI检查数据。将MRI数据导入Amira 5.2.1(法国TGS公司)软件中,分割出皮肤、肝脏、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胆囊以及肝肿瘤等结构建立个性化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规划RFA虚拟穿刺路径,研究和探讨其联合US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CEUS与Gd-EOB-DTPA MRI检查诊断HCC的临床价值:(1)HCC的两种检查不同时相的图像特征分析:病理结果显示274个病灶中223个为HCC,51个为非HCC。223个HCC病灶CEUS检查中,167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7个漏诊,49个误诊。223个HCC病灶Gd-EOB-DTPA MRI检查中,178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1个漏诊,44个误诊。223个HCC病灶中,动脉期CEUS检查表现为高增强病灶占比为92.83%(207/223),高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80.72%(180/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或延迟期CEUS检查表现为低增强病灶占比为78.48%(175/223),低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96.41%(215/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EOB-DTPA MRI肝胆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为98.2%(219/223),与Gd-EOB-DTPA MRI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2)对比研究两种检查方法及二者联合在≤5cm HCC中的诊断效能:在所有病灶及病灶最大径为≤2cm、(29)2cm且≤3cm、(29)3cm且≤5cm组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29)0.05),二者联合诊断HCC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单独应用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而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29)0.05)。2.基于MRI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研究:(1)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在HCC患者的Gd-EOB-DTPA MRI数据集基础上成功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立体地显示肝脏内肿瘤及其周围血管和重要脏器,并能进行任意方位的旋转、拖动、调节大小等交互式操作,有利于全面观察肿瘤的位置,结合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安全的RFA虚拟穿刺路径。(2)临床验证:本研究所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RFA安全进针路径,能有效指导RFA术的实施,提高消融成功率。本研究中21例患者在个性化肝脏三维模型引导下均1针准确进入肿瘤中心进行RFA治疗,且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1.CEUS与Gd-EOB-DTPA MRI对≤5cm HCC的诊断各有优势,CEUS对HCC病灶动脉血供的实时监测能力优于Gd-EOB-DTPA MRI,Gd-EOB-DTPA MRI对廓清的评价优于CEUS,二者对≤5cm的不同大小HCC均有良好的诊断准确率,CEUS结合Gd-EOB-DTPA MRI能显着提高单用CEUS诊断HCC的灵敏度和准确率。2.本研究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辅助临床医师制定精准的RFA穿刺路径,为实现精准肝癌RAF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结合MRI、CT等其他影像学优点深入研究超声的诊疗一体化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
唐子鉴[3](2021)在《小儿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CEUS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肝母细胞瘤患儿造影增强超声(CEUS)图像表现,对比增强CT图像评价造影增强超声应用于肝母细胞瘤PRETEXT临床分期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探索造影增强超声对肝母细胞瘤危险度评价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对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的肝母细胞瘤患儿进行分析,全部患儿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肝母细胞瘤,进行了CEUS及增强CT(CECT)检查。收集临床表现、年龄、入院甲胎蛋白(AFP)数值等一般情况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列为研究对象。造影增强超声采用GE Logic E9超声诊断仪(GE Healthcare,Milwaukee,Wis),经静脉注射Sono Vue(Bracco,Plan-Les-Ouates,Switzerland)0.03ml/kg,获得CEUS图像存储后进行PRETEXT分期评估。全部病例分别采用了Tru-cut18G针进行穿刺活检、或肝脏肿瘤和肝部分切除术,获得标本进行了病理检查。依据CEUS和CECT诊断PRETEXT分期以及病理结果,分别按照国际儿童肝脏肿瘤实验组(CHIC)、北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危险度分层,对18例患儿进行危险度分层,评价CEUS—PRETEXT对危险度分层的影响。结果:18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12月,年龄范围:4月—7岁,10例男性)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9例、腹胀5例、腹痛3例、发热3例,甲胎蛋白数值均升高。CEUS诊断18例肝母细胞瘤PRETEXT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6例,Ⅳ期4例,其中存在1例误诊为Ⅱ期,CECT诊断为Ⅳ期。CEUS检查判断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与CECT检查结果一致性Kappa值=0.925,P<0.001,一致性极佳。PRETEXT参考因子诊断中,CEUS漏诊2例:1例CT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左支有癌栓形成,CEUS未显示。1例CECT显示门静脉主干被肿瘤包围,而CEUS仅显示压迫。所有肿瘤的出血和坏死均未见强化,2例肿瘤破裂出血与CECT结果相符。CEUS表现为三期不同的增强方式,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分别表现为“高-低-低“增强模式。CEUS引导下行肝脏肿瘤穿刺活检术8例,7例由CEUS显示肿瘤血流灌注区域及坏死出血区域,提高了病理诊断结果准确性。CEUS诊断结果为极低危组共3例(Case 10,13,15);低危组共3例(Case 4,11,17);中危组共12例(Case 1,2,3,5,6,7,8,9,12,14,16,18);高危组共0例。在CHIC危险度分层中,与金标准CECT比较,CEUS诊断15例相符,3例不相符均为低估,其中1例中危组低估为低危组,2例高危组低估为中危组。CEUS与CECT评估肝母细胞瘤CHIC危险度分层和COG危险度分层的一致性较好。结论:CEUS对小儿肝母细胞瘤出血和坏死的空间分辨率优于传统灰阶超声成像。CEUS成像与CECT有相似的灌注模式。在PERTEXT分期和参考因子阳性判定中,CEUS对与CECT具有较好的等效性,用于肿瘤危险度分层可行。小儿CEUS有助于显示组织灌注和引导肿瘤活检以获得足够的病理诊断。CEUS对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评估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乔伟[4](2020)在《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增强肝肿瘤消融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经皮酒精消融(Percutaneous ethanol ablation,PEA)作为一种局部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于小肝癌治疗已30多年,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而肝细胞癌内血供丰富,肿瘤滋养血管易冲刷注入的无水酒精,降低局部酒精浓度,缩短酒精滞留时间;且国内肝细胞癌多合并肝硬化,瘤内存在丰富纤维分隔,限制了酒精弥散,从而限制了无水酒精消融的体积和完全坏死率。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大消融范围的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技术成为主流,逐渐取代了酒精消融术成为小肝癌的首选介入治疗方式。尽管如此,经皮酒精消融对于热消融困难部位,例如临近肝门、胆道、膈肌及靠近腹腔脏器等重要组织器官的肝癌消融仍有着一定的优势,所以经皮酒精消融依然在肝癌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局部酒精浓度,使其获得足够大的消融体积,已成为目前酒精消融技术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对于直径<2cm的小肝癌,酒精消融治疗与手术切除在长期生存率上并没有显着差异,而对于3-5cm的较大肝癌或多结节性肝癌,酒精消融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下降至50%。为了扩大酒精消融范围,临床大量研究采用将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介入治疗与酒精消融联合的方式,以获得更好的肿瘤坏死率和远期生存率。其原理多为在治疗栓塞或损毁肿瘤血管的基础上,再进行酒精消融,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肿瘤血供对酒精的冲刷,从而增强其消融效果,但上述联合治疗仅仅是两种介入治疗方式的前后叠加应用,不仅增加了创伤、治疗时长及治疗费用,且并未改善酒精消融治疗的适应症。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在临床已应用多年的相对无创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已有多项实验研究表明HIFU可以实现对部分肝内肿瘤的精准消融治疗。然而由于治疗声窗狭小,传递到胸廓内的超声能量被肋骨大量吸收反射,加上肝脏生理性运动影响,限制了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为了增强靶区组织对超声能量吸收,扩大消融效果,减少治疗剂量与治疗时间,与肝癌治疗相关的HIFU增效剂也成为目前聚焦超声的研究热点。离体猪肝实验中发现在HIFU辐照前经无水酒精注射处理可显着增大消融灶。临床研究发现肝癌内或肿瘤行PEA治疗数天后,再行HIFU治疗患者较单纯HIF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率提高。既往研究还发现当HIFU对组织造成损伤时,可通过汽化和空化效应产生微泡云。超声空化效应和热效应是HIFU的两个主要物理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使无水酒精发生汽化。另外无水酒精的空化阈值较人体组织及体液更低,实验发现离体肝组织注入无水酒精后,可明显降低HIFU靶区的空化阈值,增强HIFU辐照时的空化活动,使得焦点处温度升高突然加快,进而缩短HIFU的治疗时间。有鉴于此,我们设想将非侵入性的HIFU治疗直接作用于PEA注入的无水酒精,激励其汽化形成大量微气泡云,促使膨胀的酒精气泡聚集在注入区域的组织或微血管中,延缓血流的冲刷,从而增加局部酒精浓度以及滞留时间;而酒精气泡又可作为空化核,在超声诱导下产生空化效应,产生的微射流、冲击波可在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形成声孔,增强局部组织的通透性,进而促进酒精在组织和瘤体内的弥散,从而扩大酒精消融的体积以及提高消融完全坏死率。考虑到酒精的空化阈值较低,激励酒精汽化所需要的条件可能远低于目前HIFU所具有的精确焦域以及高声强,而且辐照时间相比HIFU治疗时间也大为缩短,因此我们选择更为简便的平均声强较低的小型HIFU聚焦超声设备(Focused ultrasound,FUS),来初步验证聚焦超声对酒精消融治疗的影响。研究目的:1.通过聚焦超声联合酒精消融兔肝实验,证实聚焦超声实时激励注入的酒精汽化形成酒精微气泡,可以有效扩大酒精消融体积;并验证聚焦超声治疗的安全性及其与酒精联合作用对肝功能的影响。2.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一步验证该联合方法应用于兔肝脏VX2肿瘤消融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1.主要实验仪器(1)“华西”牌CZ180A型超声治疗仪(绵阳索尼克电子有限公司),换能器的工作频率为1.0 MHz,实测测值与标称值偏差不大于±15%。超声输出功率:12.5W±20%,占空比为50%,采用导声罩方式聚焦。由南京大学声学所采用HNA-0400针式水听器(Onda Corporation)测得峰值负压为1.4 MPa±15%,对应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ISPTA)为33.0W/cm2±20%。(2)VINNO 7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苏州飞依诺科技有限公司),配备X4-12L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范围4-12 MHz),具备超声造影功能。(3)AZ8856型双通道数显温度表(台湾衡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度测量范围为-200~1760℃。(4)WRT-MI型微型针式温度传感器(广州市圣高测控科技有限公司),温度测量范围为-50~125℃,直径0.6 mm,长度100 mm。2.主要实验试剂(1)无水酒精,分析纯(CH3CH2OH)含量≥99.7%,由重庆川东化工有限公司提供。(2)Sonazoid?注射用全氟丁烷微球(挪威GE医疗),微球平均直径为2.1μm;4ml生理盐水复溶16μl微球,微球溶液浓度约6×108/ml。3.实验动物59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3-6月龄,体重1.8-2.5 kg,由陆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完成检疫。其中39只用于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正常兔肝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另外20只用于建立兔肝脏VX2肿瘤模型后入组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4.实验方法实验一: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正常兔肝消融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1)实验分组及处理: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9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单纯聚焦超声辐照组(FUS,n=12),单纯酒精消融组(EA,n=12),聚焦超声激励酒精消融组(EA+FUS,n=12),对照组(Control,n=3)。麻醉后各组实验兔接受处理分别为:FUS组兔肝右叶及中叶连接处给予聚焦超声辐照20 s;EA组超声引导下将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T)针(21 G×180 mm,日本八光公司)插入同一区域肝包膜下约10mm处,随后缓慢(约20s)注射0.2ml无水酒精;EA+FUS组,将聚焦区对准PEIT针的针尖区,缓慢注入酒精的同时给予聚焦超声辐照20s;Control组仅接受开腹手术,暴露兔肝后关腹。(2)肝功能检测:FUS、EA、EA+FUS组各取3只实验兔与对照组实验兔于处理前、处理后即刻、24h、48h、72h及7d抽取动脉血检测ALT、AST含量。(3)聚焦区温度变化检测:48小时后,FUS组除去1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外,剩余8只实验兔再次接受聚焦超声辐照20 s,并对聚焦区进行测温,测量时间为60s,并根据结果绘制温度时间曲线。(4)消融体积测量:EA、EA+FUS组处理后48h获取各组肝脏组织,仔细沿消融灶与肝组织交界处进行切除取材,利用量筒排液法测量肝脏消融坏死灶的体积。(5)组织病理学检测:在处理后48h,各组取1只实验兔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消融灶的组织学改变。实验二: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1)兔肝VX2肿瘤模型建立:麻醉后从荷瘤兔肝脏中取出肿瘤,选取肿瘤边缘生长旺盛的鱼肉状活性组织切割成约1mm3的组织块,然后在超声引导下通过18G同轴针将瘤块植入兔肝右叶及中叶连接区域下方距肝包膜约10mm处。术后连续3天,每天肌注800,000IU剂量青霉素预防感染。随后经腹超声监测肿瘤大小,当长径生长到约10-15mm,即可纳入实验组。(2)实验分组及处理:20只兔肝VX2荷瘤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单纯无水酒精消融组(EA,n=10),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组(EA+FUS,n=10)。麻醉后各组实验兔接受处理分别为:治疗前,所有瘤兔均接受示卓安(Sonazoid)CEUS。在Kupffer期,肿瘤灌注呈充盈缺损,在其最大切面测量互相垂直的三个径线,记录为长度(L),高度(H)和宽度(W),然后根据椭圆公式V=πLWH/6,估算两组肿瘤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时,EA组在CEUS引导下将PEIT针插入肿瘤中心区域,缓慢(约20s)注射0.3ml无水酒精;EA+FUS组,将聚焦区对准PEIT针尖,在注入无水酒精的同时给予聚焦超声辐照20s。(3)肿瘤坏死率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处理后48h,收集所有实验兔肝叶,每组随机选择一取材肝叶,沿肿瘤长轴切开,行大体观察。随后将剩余肝叶中肿瘤仔细分离,沿短轴等距将瘤体切为四块后,固定、包埋、切取标本中间层面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肿瘤的组织学改变。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勾画出各组坏死区面积并计算肿瘤坏死率。结果实验1.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正常兔肝消融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1)治疗后即刻,EA+FUS组超声显示目标区域见一呈团状强回声的微气泡云,后方伴声影,而EA组仅可见注射点局部回声稍增强。48小时后,超声造影显示EA组消融灶多呈形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区,周边可见散在小片状缺损,部分充盈缺损区内部仍可见残存增强血管影;而EA+FUS组消融灶多呈更大更规则的类球形完全充盈缺损。FUS组CEUS未见充盈缺损。(2)FUS、EA、EA+FUS各组ALT水平在治疗后24小时达到峰值,然后测值逐渐回落,于治疗后7天左右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各组AST水平在治疗后即刻达到峰值,然后测值逐渐回落,于治疗后48小时左右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FUS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EA组与EA+FUS组之间的ALT和AST随时间变化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FUS辐照前实验兔肝内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测值为35.96±0.96℃。辐照20s时温度上升到平均峰值水平为44.93±1.67℃(热剂量<240 CEM43℃),然后随着FUS辐照停止,温度开始逐渐下降。(4)EA+FUS组消融体积(1.46±0.30 cm3)约为EA组(0.51±0.17 cm3)的3倍,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大体观察显示,EA组消融灶多呈片状灰白色凝固坏死,形态不规则,且主灶周边可见弥散坏死灶。而EA+FUS消融灶面积则更大更规则,周边少见弥散病灶。FUS组肝脏靶区未见坏死区域。实验2.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1)治疗后即刻,EA+FUS组二维超声可见与肿瘤形态相似的强回声酒精微气泡云团,48小时后,CEUS所示消融灶多呈类椭球型、边缘规则的充盈缺损,且范围明显超过原肿瘤边界,而EA组CEUS充盈缺损区域形态不规则,周边可见弥散灶,且多可在肿瘤边缘区域见到血流灌注。(2)VX2肝肿瘤消融前,EA和EA+FUS组通过CEUS测量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EA+FUS组的肿瘤坏死率为90.27±4.59%,明显高于EA组(63.55±8.06%),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可显着增加酒精消融兔肝脏的效果,增大消融体积同时使消融灶形态更规则,且不会造成额外肝损伤,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可显着增加酒精消融兔VX2肝肿瘤坏死率。这项研究证实了此方法可有效增强酒精消融肝肿瘤,且这种新颖的联合方法具有非入侵条件下直接增强传统经皮酒精消融术的潜力。
胡佳[5](2020)在《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目的: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声像图特点,研究病变直径与杨氏模量之间的关系,评估SWE鉴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最佳诊断界点,探讨SWE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SWE检查的131例肝脏占位患者的153个病灶进行研究,以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为对照。恶性病灶共89个,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共46个,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ICC)共12个,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 liver cancer,MLC)共31个;良性病灶共64个,其中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共55个,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共1个,肝硬化增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RN)共8个。测量以上病灶的最大直径,探讨病灶直径与杨氏模量值之间的关系。测量病灶的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及与杨氏模量比值(Eratio),比较良恶性两组间杨氏模量值差异,并比较HCC、ICC及MLC两两之间杨氏模量值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出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界值。结果:病灶直径大小约1.75-11.33cm(4.25±1.84cm),肝脏恶性病灶的平均直径为4.63±2.01cm;良性病灶的平均直径为3.73±1.52cm,其中肝血管瘤的平均直径为3.89±1.46cm,肝硬化增生结节的平均直径为2.23±0.49cm。恶性病灶的Emean及Emax与其直径之间存在弱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2(P<0.05)、0.32(P<0.05);肝血管瘤的Emean与其直径之间存在强正相关,r=0.75(P<0.05),Emax与直径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r=0.52(P<0.05);RN的Emean与其直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P>0.05),Emax与其直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P>0.05),RN的Emean及Emax与其直径之间相关性不显着。肝脏恶性病灶的Emean、Emax、Eratio值分别为39.24±16.65kPa、66.90±34.23kPa、4.67±2.06;肝脏良性病灶的Emean、Emax、Eratio值分别为23.71±6.57kPa、33.70±7.52kPa、3.45±1.13,恶性病灶的Emean、Emax、Eratio均大于良性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的Emean、Emax、Eratio值均小于ICC,且两组的Emean及E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的Emean、Emax、Eratio值均小于MLC,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的Emean、Emax、Eratio值均小于MLC,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中Emean、Emax及Eratio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60、0.841、0.765,良恶性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29.30kPa、41.63kPa、3.9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4%和67.2%、80.9%和78.1%、78.7%和64.1%。结论:SWE能定量评估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硬度信息,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提供新的诊断思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常规超声(Ultrasound,US)、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的声像图表现,对US、CEUS、SWE及三者结合的多模态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诊治肝脏占位性病变提供影像学理论依据。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31例肝脏占位患者的153个病灶分别进行US、CEUS、SWE检查,以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为对照,分别评估US、CEUS、SWE及多模态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价US、CEUS、SWE及多模态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153个病灶中恶性89个,良性64个。US诊断为恶性的病灶85个,诊断为良性的病灶68个,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7%、64.1%、67.3%、72.9%、60.3%,绘制ROC曲线,得到AUC为0.669;CEUS诊断为恶性的病灶88个,良性的病灶65个,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89.1%、90.2%、92.1%、87.7%,AUC为0.900;SWE诊断为恶性的病灶86个,良性的病灶67个,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78.1%、79.7%、83.7%、74.6%,AUC为0.841;多模态超声诊断为恶性的病灶90个,良性的病灶63个,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1%、92.19%、94.12%、94.44%、93.65%,AUC为0.938。CEUS的诊断效能要优于SWE及U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超声的诊断效能要优于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CEUS及SWE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SWE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效能要优于US,而CEUS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效能要优于SWE;多模态超声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诊断效能更高,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sl Health Commiaa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6](2020)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文中研究指明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
王彦冬[7](2016)在《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癌热消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动态3D-CEUS在评价HCC动脉血流分布中的作用,融合影像技术引导CEUS对常规超声及CEUS漏诊的肝内异常血供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动态3D-CEUS在肝癌消融治疗后近期疗效并与2D-CEU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52例HCC患者的动态3D-CEUS资料,并与2D-CEUS进行比较,评估两种方法在肿瘤滋养动脉检出率,滋养动脉显示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别。分析常规超声及CEUS漏诊而CECT/CE-MRI检出的3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共42个肝内异常血供结节,运用融合成像技术将CECT/CE-MRI三维容积数据与3DUS数据图像进行对位融合并引导超声造影,观察融合时间、融合成功率及对常规超声及CEUS漏诊肝内异常血供结节的定位检出率,以及CEUS对肝内异常血供结节的定性诊断率。对75例HCC共89个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或无水乙醇消融(EA),治疗后一月行3D-CEUS判定局部疗效,以同期的CECT或CE-MRI作为金标准,评估动态3D-CEUS的诊断效能。对85例病理证实的HCC共106个肿瘤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或EA治疗,其中RFA治疗33例43个病灶,MWA治疗35例44个病灶,EA治疗17例19个病灶。治疗后第1、3、6、12月分别进行2D-CEUS、3D-CEUS、CECT随访复查,以CECT为标准比较2D-CEUS及3D-CEUS对局部消融治疗后癌灶残留/复发的诊断能力是否一致。结果:全组52例HCC,2D-CEUS对肿瘤滋养动脉的检出率为67.3%(35/52),而动态3D-CEUS对滋养动脉的检出率为100%(52/52),高于2D-CEUS(P<0.05)。3D-CEUS显示肿瘤滋养动脉起源清楚,走行连续性好,与周围血管及肿瘤空间关系明确直观,3D-CEUS对滋养动脉显示质量水平优于2D-CEUS(P<0.05)。3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图像对位融合,融合成功率100%,平均融合时间(4.1±1.8)min(1 min17 min),融合影像引导CEUS共检出40个肝内异常血供结节,定位检出率为95.2%(40/42),1个结节位于右肝顶部因肺气干扰仍无法显示,另1结节位置深在,CEUS显示不清。融合影像引导CEUS定性诊断率为97.5%(39/40),并更改了增强CT对其中2个病灶的诊断结果。CECT或CE-MRI判定80.9%(72/89)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9.1%(17/89)的肿瘤消融不全;动态3D-CEUS判定82.0%(73/89)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8.0%(16/89)的病灶消融不全。与CECT或CE-MRI比较,动态3D-CE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8.2%(15/17)、98.6%(71/72)、93.8%(15/16)、97.3%(71/73)、96.6%(86/89)。依据CECT诊断标准,本组106个结节中84.0%(89/106)确诊为消融完全,16.0%(17/106)确诊为局部残留。以CECT结果作为金标准,3D-CEUS及2D-CEUS诊断消融治疗后癌灶残留的敏感度为82.4%(14/17)、88.2%(15/17),特异度为98.9%(88/89)、98.9%(88/89),阳性预测值为93.3%(14/15)、93.8%(15/16),阴性预测值为96.7%(88/91)、97.8%(88/90),准确度96.2%(102/106)、97.2%(103/106)。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1.00)。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74,P=0.00)。结论:动态3D-CEUS可有效地评价HCC动脉血流分布,为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可作为2D-CEUS的有益补充。融合影像引导CEUS对常规超声及CEUS漏诊的肝内异常血供结节具有较高定位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为临床完善诊断、指导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动态3D-CEUS判定HCC消融局部疗效是可行的,与2D-CEUS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初始筛选检查。
孟繁坤[8](2013)在《原发性小肝癌超声诊断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小肝癌的二维图像特征不能提供定性诊断指标,且部分图像不典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虽然能够快速评价血流信号、血流方向和血管的空间分布,但在评价深部肿瘤或血流速度较慢的肿瘤和少血管肿瘤方面还需要能量多普勒的进一步检查;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能全面地显示肝肿瘤增强后的整个变化过程,显示出不同肝肿瘤的表现特征,并且能客观地显示肝肿瘤的灌注情况,对提高肝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三维超声和弹性超声成像技术操作简便,获得的图像结果稳定,重复性好,为肝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方便和无创的定性方法,有助于良、恶性肝肿瘤的鉴别及肿瘤类型的初步判断。
罗文[9](2009)在《微泡增强HIFU消融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建立及超声成像技术在建模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比较传统开腹瘤块种植法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法在兔VX2肝肿瘤模型建立中的应用,并探讨超声成像技术在肿瘤种植及后续观察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VX2肿瘤组织取自荷瘤种兔腿部VX2肿瘤。5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I组和II组,每组25只。I组动物接受传统开腹种植法,将VX2瘤块直接植入肝脏。II组动物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法,将瘤块植入肝脏。种植后7 d、14 d、21 d、28 d,分别对每组5只动物进行二维灰阶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造影增强脉冲反相谐波超声(Contrast enhanced pluse inversion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 CE PIH US)及造影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Contrast enhance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CE CD US)观察。而后处死动物,取出肝脏,进行大体病理学观察,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diaphorase,NADPH-d)染色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ic Dehydrogenase,SDH)染色。结果:种植后28 d的观察期内,I组存活荷瘤动物21只,II组22只。I组种植过程所用时间为21.5±4.1 min (mean±SD),II组种植过程所用时间为16.9±3.4 min (P < 0.05)。采用二维灰阶超声成像测量肿瘤大小,从7 d至28 d,I组肿瘤体积从0.28±0.14 cm3增长至16.49±5.50 cm3, II组肿瘤体积从0.31±0.19 cm3增长至19.79±4.70 cm3,两组间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 > 0.05)。CDFI,CE PIH US及CE CD US示,14 d前大部分肿瘤内部具有丰富血流分布,14 d后血流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部分,而肿瘤内部血供较少,出现坏死组织,并通过HE染色,NADPH-d和SDH染色得以证实。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法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与传统开腹瘤块种植法相比,种植时间缩短,操作相对简便,且具有相似的成瘤率和肿瘤体积生长变化。二维灰阶超声成像,CDFI,CE PIH US及CE CD US能够在建立肿瘤模型过程中和后续评价肿瘤生长及血供特征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二部分微泡增强HIFU消融正常兔肝脏的实验研究实验一微泡增强HIFU消融正常兔肝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目的:初步探讨微泡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增强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正常兔肝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为I、II、III组,每组15只。I组接受单纯HIFU辐照。II组接受HIFU辐照前,经耳缘静脉注射2 mL 0.9 %生理盐水。III组接受HIFU辐照前,经耳缘静脉以团注法注射0.2 mL超声造影剂SonoVue,并随后迅速推注2 mL 0.9 %生理盐水。采用单点辐照模式,辐照时间2 s,辐照强度600 W。辐照后立即处死动物,将肝脏取出体外,大体病理学测量消融区体积。取消融区、过渡区(距消融区边缘3 mm以内)及周围区(距消融区边缘3 mm以外)组织,HE染色,光镜下计算消融区每1000μm2面积中的空化泡个数。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计算消融区细胞核膜破坏率(破坏的细胞核膜个数/总的细胞核数目)。结果:III组兔肝凝固坏死体积(2.41±0.44 cm3,mean±SD)大于I组(0.83±0.16 cm3)及II组(0.80±0.13 cm3)凝固坏死体积(P < 0.05)。HE染色示消融区与未消融区域分界明显,三组消融区均未见大片凝固坏死。III组可见部分细胞膜及胞核破坏并较多空化泡分布(P < 0.05)。电镜下三组消融区细胞内均未见完整细胞器,呈现不可逆凝固坏死,I组及II组消融区细胞膜性结构较III组完整, III组消融区细胞核膜破坏率高于另两组(P < 0.05)。三组中,过渡区均见轻度细胞水样变性,周围区未见明显损伤。结论:微泡型超声造影剂能够稳定增加HIFU消融区体积并更进一步破坏组织细胞结构,从而增强HIFU消融作用。实验二微泡增强HIFU消融正常兔肝脏后的连续性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和增殖变化目的:探讨微泡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增强HIFU消融正常兔肝脏后一段时间内细胞组织结构、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ular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连续性变化。方法:5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为I、II组,每组25只。I组接受HIFU辐照前,经耳缘静脉注射2 mL 0.9 %生理盐水。II组接受HIFU辐照前,经耳缘静脉以团注法注射0.2 mL超声造影剂SonoVue,并随后迅速推注2 mL 0.9 %生理盐水。HIFU消融靶区设定为长度1 cm线状区域,辐照时间4.8 s,辐照强度600 W。两组在辐照后0 d、1 d、3 d、7 d、14 d分别处死5只动物。取消融区、过渡区(距消融区边缘3 mm以内)及周围区(距消融区边缘3 mm以外)组织,进行大体病理学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三磷酸尿苷末端缺口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biotin-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PCNA表达。结果:辐照后0 d、1 d、3 d、7 d、14 d,II组消融区体积(0.39±0.11 cm3,0.42±0.14 cm3,0.36±0.10 cm3,0.45±0.14 cm3,0.43±0.11 cm3,mean±SD)明显大于I组(0.15±0.06 cm3,0.16±0.07 cm3,0.16±0.04 cm3,0.17±0.07 cm3,0.16±0.07cm3)(P < 0.05)。HE染色示,辐照后3 d、7 d、14 d ,II组过渡区纤维包裹带宽度大于I组(P < 0.05)。辐照后1 d、3 d、7 d、14 d,两组过渡区出现凋亡细胞和PCNA阳性细胞。II组过渡区凋亡指数较I组增高(P < 0.05),两组均在3 d达到峰值。II组过渡区PCNA阳性细胞指数较I组增高(P < 0.05),两组均在7 d达到峰值。透射电镜示辐照后两组消融区细胞坏死,过渡区可见纤维包裹带,II组消融区细胞结构较I组破坏严重。结论:与单纯HIFU相比,微泡型超声造影剂增强了HIFU消融体积及消融后凝固坏死区机化包裹,对不同时间段过渡区细胞凋亡和增殖能力有不同程度促进趋势,为进一步提高HIFU疗效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三部分微泡增强HIFU消融兔VX2肝肿瘤的实验研究实验一微泡增强HIFU消融兔VX2肝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研究目的:采用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成像、CDFI、能量多普勒成像(Power Doppler imaging,PDI)、CE CD US及CE PIH US,探讨微泡型超声造影剂增强HIFU消融兔VX2肝肿瘤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法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VX2肝肿瘤种植14 d后,所存活荷瘤动物分为两组。采用HIFU消融系统计算机化控制程序将每个肿瘤“消融体”分割为多个“消融面”。II组接受每个“消融面”的辐照前,经耳缘静脉注射0.2 mL SonoVue,并随后迅速推注2 mL 0.9 %生理盐水。I组接受每个“消融面”的辐照前注射2 mL 0.9 %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辐照前及辐照后1 h,进行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成像,CDFI、PDI、CE CD US及CE PIH US观察。结果:种植后14 d,共存活46只动物,每组23只,均接受HIFU辐照。HIFU辐照后,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成像示消融区弥漫性高强回声光点分布,CE PIH US示消融区内超声造影剂灌注缺失。二维灰阶超声成像示II组消融区体积(2.23±0.83 cm3,mean±SD)较I组消融区体积(1.22±0.55 cm3)明显扩大(P < 0.05)。CE PIH US也显示II组消融区体积(2.96±0.99 cm3)较I组消融区体积(1.41±0.47 cm3)明显扩大(P < 0.05)。CDFI和PDI示I组消融区边缘部分存在残留血流分布,但是II组消融区内未发现残留血流。CE CD US和CE PIH US均显示II组消融区边缘部分残留血流分布较I组明显减少(P < 0.05)。结论:通过扩大消融区体积和减少消融区内残留血流,微泡型超声造影剂能够加强HIFU消融兔VX2肿瘤的作用。实验二微泡增强HIFU消融兔VX2肝肿瘤的连续性病理学变化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探讨微泡型超声造影剂增强HIFU消融兔VX2肝肿瘤后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性生物学效应变化。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法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种植14 d后,所存活荷瘤动物分为两组。HIFU消融系统计算机化控制程序将每个肿瘤“消融体”分割为多个“消融面”。II组接受每个“消融面”的辐照前,经耳缘静脉注射0.2 mL SonoVue溶液,并随后迅速推注2 mL 0.9 %生理盐水。I组在接受HIFU辐照前注射2 mL 0.9 %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辐照后0 d、3 d、7 d及14 d每组各处死5只动物。通过大体病理学方法测量肿瘤及消融区大小。对消融区,过渡区(距消融区边缘3 mm以内的区域)及周围区(距消融区边缘3 mm以外的区域)组织进行HE染色,Ki 67、Bcl-2、CD 54和MMP-2免疫组化染色、NADPH-d及SDH染色。结果:辐照后0 d、3 d、7 d及14 d,所测量II组消融体积明显大于I组消融体积(P < 0.05)。辐照后0 d,HE染色示两组消融区内未见大片凝固样坏死。3 d后,HE染色示两组消融区内细胞坏死,过渡区有纤维包裹带生成。免疫组化染色示两组的过渡区Ki 67、Bcl-2、CD 54和MMP-2表达增加,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 > 0.05)。辐照后0 d,NADPH-d及SDH染色即示消融区内酶活性丧失,染色呈阴性。在辐照后连续观察中,NADPH-d及SDH染色显示II组消融区残留活性肿瘤组织明显少于I组(P < 0.05)。结论:通过扩大消融范围,减少肿瘤残留及降低肿瘤复发转移风险,微泡型超声造影剂能够有效增强HIFU对兔VX2肿瘤的消融作用。
佟凌霞[10](2006)在《肝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肿瘤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肝肿瘤的血供情况是鉴别诊断肝肿瘤和判断疗效的重要依据。本课题采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应用实时灰阶谐(频)波成像技术(CnTI),研究肝肿瘤的实时灰阶造影表现和规律,及其对肝肿瘤内血流的检测能力,并与彩色多普勒成像进行比较,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消化系统肿瘤的20%以上,其中肝细胞肝癌(HCC)约占90%,其生物学特征为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死亡率高。随着肿瘤学领域中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肿瘤组织中存在一些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的现象,并且提出了肿瘤生长的血管依赖性学说,为探讨肿瘤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实体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肿瘤新血管形成的程度,是肿瘤预后的可靠指标。本文将肝细胞肝癌(HCC)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或血管生成指标(MVD,VEGF)与实时超声造影动态增强表现进行对照性研究,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二、肝肿瘤的多普勒超声及血管病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肿瘤的多普勒超声及血管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造影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超声新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2)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超声造影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
引言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磁共振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儿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CEUS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排除标准 |
2.1.2 收集临床资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1 采用机器型号及探头 |
2.2.2 肝脏造影增强超声检查 |
2.2.3 穿刺活检、手术及病理诊断 |
2.2.4 与CECT影像对比PRETEXT分级诊断一致性 |
2.2.5 危险度分层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增强CT检查结果 |
3.3 造影增强超声检查结果 |
3.4 CEUS—PRETEXT诊断结果 |
3.5 CEUS—PRETEXT结果与增强CT的比较 |
3.6 手术及病理结果 |
3.7 CHIC、COG危险度分层的结果及其比较 |
3.8 治疗与随访 |
4 讨论 |
4.1 二维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的应用 |
4.2 造影增强超声诊断肝母细胞瘤的应用 |
4.3 造影增强超声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级诊断与参考因子评估 |
4.4 造影增强超声PRETEXT分期危险度分层评估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研究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造影增强超声对小儿肝母细胞瘤 PRETEXT 分级诊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增强肝肿瘤消融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正常兔肝消融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消融治疗技术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 |
3.2 杨氏模量值与病灶直径之间的关系 |
3.3 良恶性两组间杨氏模量值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检查方法与步骤 |
2.4 图像分析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病理诊断或影像学诊断结果 |
3.2 常规超声诊断结果 |
3.3 超声造影诊断结果 |
3.4 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结果 |
3.5 多模态超声诊断结果 |
3.6 US、CEUS、SWE以及多模态超声诊断效能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筛查和诊断 |
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
2.2.1 US |
2.2.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
2.2.5 穿刺活检 |
2.3 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记物 |
2.4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
2.4.1 肝癌标本处理和取材 |
2.4.2 病理学诊断要点 |
2.4.2. 1 大体标本描述[45] |
2.4.2.2显微镜下诊断 |
2.4.2.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
2.4.2. 4 分子检测 |
2.4.3 肝癌病理学诊断报告 |
3 分期 |
4 治疗 |
4.1 肝癌的外科治疗 |
4.1.1肝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
4.1.2 术前病人的全身情况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
4.1.3 肝癌切除的适应证 |
4.1.4 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 |
4.1.5 手术切除技术 |
4.1.6 术前治疗 |
4.1.7 术后治疗(术后转移复发的防治) |
4.2 肝移植术 |
4.2.1 肝癌肝移植适应证 |
4.2.2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
4.3 局部消融治疗 |
4.3.1 常见消融手段 |
4.3.1. 1 RFA |
4.3.1. 2 MWA |
4.3.1. 3 PEI |
4.3.2基本技术要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
4.3.3 对于直径≤5 cm的肝癌治疗选择 |
4.3.4 肝癌消融治疗后的评估和随访 |
4.4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
4.4.1 TACE的基本原则 |
4.4.2 TACE的适应证 |
4.4.3 TACE禁忌证 |
4.4.4 TACE操作程序要点和分类[153](证据等级3) |
4.4.5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4.4.6 TACE治疗的疗效评价 |
4.4.7 影响TACE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147] |
4.4.8 随访及TACE间隔期间治疗 |
4.5 放射治疗 |
4.5.1 外放射治疗 |
4.5.1. 1 外放射治疗适应证 |
4.5.1. 2 外放射治疗禁忌证 |
4.5.1. 3 外放射治疗实施原则与要点 |
4.5.1. 4 外放射治疗主要并发症 |
4.5.2 内放射治疗 |
4.6 系统治疗 |
4.6.1 一线治疗 |
4.6.1. 1 索拉非尼 |
4.6.1. 2 仑伐替尼 |
4.6.1. 3 系统化疗 |
4.6.2 二线治疗 |
4.6.2. 1 瑞戈非尼 |
4.6.2. 2 其他二线治疗方案 |
4.6.3 其他治疗 |
4.6.3. 1 中医中药治疗 |
4.6.3. 2 抗病毒治疗及其他保肝治疗 |
4.6.3. 3 对症支持治疗 |
4.6.3. 4 系统治疗的疗效评价 |
4.7 肝癌破裂治疗 |
附录1证据等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 |
附录2肝癌的新型标记物与分子分型介绍 |
附录3原发性肝癌及相关病变的诊断名词(参照2019版WHO分类标准)[237] |
附录4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报告模板 |
附录5门静脉癌栓分型 |
附录6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进展 |
附录7肝癌外放射治疗正常组织具体耐受剂量参考 |
附录8正在进行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关的研究 |
(1)已经完成的研究 |
(2)正在进行的Ⅲ期临床研究(截至2019-10-06)见表4 |
附录9《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编写专家委员会 |
(7)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癌热消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动态三维超声造影评价肝癌血流分布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与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3.1 HCC滋养血管相关临床及病理特征 |
1.3.2 2D-CEUS及 3D-CEUS在HCC滋养血管检出中的作用 |
1.3.3 3D-CEUS图像优化方法 |
1.4 小结 |
二、融合影像引导超声造影在超声漏诊肝内异常血供结节检出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仪器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CEUS技术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
2.3.2 影像融合技术的概念及进展 |
2.3.3 影像融合技术的关键点及应用价值 |
2.3.4 影像融合技术的注意事项 |
2.4 小结 |
三、动态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局部消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仪器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影像学方法在HCC消融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
3.3.2 动态 3D-CEUS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
3.3.3 动态 3D-CEUS在HCC消融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
3.3.4 提高 3D-CEUS图像质量的方法 |
3.4 小结 |
四、动态三维超声造影与二维超声造影对肝癌消融疗效的比较研究 |
引言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仪器与方法 |
4.1.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3.1 HCC消融后评估疗效的方法比较 |
4.3.2 2D-CEUS及 3D-CEUS在HCC消融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与区别 |
4.3.3 动态 3D-CEUS及 2D-CEUS对局部残留/复发误诊及漏诊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原发性小肝癌超声诊断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SHCC的二维声像图特征 |
二、SHCC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能量多普勒超声特点 |
三、超声造影新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
四、三维超声在SHCC诊断中的应用 |
五、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
(9)微泡增强HIFU消融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HIFU 作用机理和应用进展 |
1. HIFU 作用机理 |
2. HIFU 应用进展 |
3. HIFU 消融监测,疗效评价及术后并发症 |
二、HIFU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三、增强HIFU 消融作用的方法研究及进展 |
四、超声造影剂及其增强HIFU 消融作用的研究及进展 |
1. 超声造影剂及其应用 |
2. 微泡增强HIFU 消融作用的研究及进展 |
正文 |
第一部分 兔VX2 肝肿瘤模型建立及超声成像技术在建模过程中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微泡增强HIFU 消融正常兔肝脏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微泡增强HIFU 消融正常兔肝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微泡增强 HIFU 消融正常兔肝脏后的连续性 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和增殖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微泡增强HIFU 消融兔VX2 肝肿瘤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微泡增强HIFU 消融兔VX2 肝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微泡增强HIFU 消融兔VX2 肝肿瘤的连续性病理学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肝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超声显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及获奖项目 |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肝肿瘤的多普勒超声及血管病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造影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 张家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D]. 曾杨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3]小儿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CEUS的应用研究[D]. 唐子鉴.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增强肝肿瘤消融效果的实验研究[D]. 乔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多模态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胡佳. 南昌大学, 2020(08)
- [6]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J].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sl Health Commiaa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2)
- [7]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癌热消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彦冬.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8]原发性小肝癌超声诊断新进展[J]. 孟繁坤.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3(05)
- [9]微泡增强HIFU消融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D]. 罗文.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10]肝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 佟凌霞.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肝肿瘤论文; 肿瘤论文; 超声造影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