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高等教育经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海,高等教育规模,经济增长,协同
区域高等教育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梅[1](2019)在《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7年上海市数据的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耦合模型可以从整体视域反映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两个变量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以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以及专任教师数构建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以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以及资本形成总额构建区域经济子系统。基于上述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表明,2001-201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发展水平于2010年,到2012年出现小幅下降,而区域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保持稳定。提升二者协同性的对策包括: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契合经济社会需求、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及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薛仁喜[2](2019)在《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提升基层干部素养,培养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帮助,但也面临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扩大教育诉求、夯实教育实力、扩大教育覆盖、扩展教育功能继续做好基层干部高等教育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本文来源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冉磊,朱闪闪[3](2019)在《供给侧改革下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供给侧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亟需实现最优配置,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则直接影响到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所涉及的劳动力、创新等要素的质量、数量和合理分配,因此推动高等教育端也进行相应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产业供给侧改革和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京津冀城市群"被视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之一,从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问题出发,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该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25期)
彭明蕊,陈霞[4](2019)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本文以2014-2016年我国3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了协调度模型和熵值法,研究出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地区逐渐降低,具体地可划分为高、中、初、低协调和严重失调五种类型状态,针对五种状态提出了确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实施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叁个方面建议。(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林敏,邱爽,周光美,向玉涛[5](2019)在《四川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本文基于2005~2017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运用Eviews8.0软件进行ADF检验、Johansen检验、Granger关系检验和VAR估计,实证研究四川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持续稳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政府应在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对其合理投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曲涛,王雪梅,陈婷婷[6](2019)在《基于DEA模型的海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具有正向协同效应与反向制约效应。对海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进行DEA模型实证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先抑后扬,逐步呈现相对有效状态;区域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度总体呈现"相对有效—回撤"的交替状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长期处于低度协调状态。建议:开展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显着提升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与贡献度;区域经济在既定产业政策引领下扩大经济发展规模、提高经济发展效益;面向高校实施区域经济发展专项课题招标,促进高等教育产业融入区域经济;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实现合作共赢;在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专项小组",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长效耦合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红梅[7](2019)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学者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各有侧重。已有文献以实证分析为主,使用较为频繁的经济指标包括GDP、人均GDP、叁次产业产值、工资水平等,常用高等教育规模指标包括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十万人口在校生数等。研究对象涵盖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且有部分学者分析了单一国家细分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水平。(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穆彩娇[8](2019)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振兴黑龙江的新形势下,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的进步,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关系日益密切。地区经济的振兴发展依赖于高等教育人才的输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起到优化作用,从而推动省级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结构协调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2001-2016年高等教育结构各指标与经济发展各指标的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运用回归分析法,对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布局结构与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层次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地方高校比重相对较大、各层次结构间衔接性较差及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比例过低。布局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高校分布过于集中,部分城市高校流失、各市高校实际数量与理想高校数量相比存在差距及各市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相距甚远。科类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理工高校数量较少、科类结构设置不合理,没有充分反映就业需求和专业设置重复且过细。最后从政府因素、高等院校自身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叁个方面归因,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其中包括构建同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层次结构、构建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布局结构及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科类结构,以期促进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与本省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树松[9](2019)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逐渐深入人心。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和理论的更新使我们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发挥着储备人才、配置资源和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等作用,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更新与换代,使得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科技资源的配置基地,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再创造逐渐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点。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高等教育规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区域经济密不可分。因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区域经济的落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动力不足。随着“21世纪振兴规划”的实施,拉开了全国高校扩招的序幕。在综合招生的背景之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呈现迅猛式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过度教育、文凭贬值、学术泡沫、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迷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恶化。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黑龙江省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由于人力资本粘性失灵,经济发展落后的省域人才外溢日益严重,使黑龙江省得“穷人愈穷,富人愈富”。黑龙江省是中国重工业基地,拥有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共计13个地级市。省域内各地级市也面临着人才外溢与经济发展迟缓的现状,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失调使得其发展举步维艰。未来十年左右,如果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规模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又该如何调整?关于黑龙江省的社会和谐发展,在于协调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因此,加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科教兴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了使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高等教育规模经验和经济发展治理经验,让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高等教育规模、区域经济和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同时,搜集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历年文献资料对人力资本理论、大学第叁种职能、新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进行整理加工,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在取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以及黑龙江经济增长、财政收支、产业结构)等信息资料基础上,根据2007年和2016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重点研究各城市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城市高等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水平差异评估法和协调指标衡量两者的协调状况。黑龙江省各市高等教育规模科学评价与区域经济协调,为衡量不同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发现,截止到2016年,黑龙江省各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总体呈现协调发展,但仍有两个地级城市处于低协调状态。最后,针对低协调地级市与高协调地级市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负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解决低协调地级市的建议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大学第叁种职能理论”的指导下,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而解决高协调的地级市建议是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和“近邻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改善营商环境和建立地市间经济地域联合体——“互助市”。充分发挥凯恩斯经济学当中的政府的调控、政府服务及政策导向作用,以期为促进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乐瑾[10](2019)在《区域结构视角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本文以区域结构为视角,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政府财政支出投入水平远低于最优水平,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结论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区域高等教育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提升基层干部素养,培养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帮助,但也面临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扩大教育诉求、夯实教育实力、扩大教育覆盖、扩展教育功能继续做好基层干部高等教育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高等教育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梅.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7年上海市数据的耦合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薛仁喜.基层干部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3].冉磊,朱闪闪.供给侧改革下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
[4].彭明蕊,陈霞.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当代经济.2019
[5].林敏,邱爽,周光美,向玉涛.四川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6].曲涛,王雪梅,陈婷婷.基于DEA模型的海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
[7].刘红梅.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述评[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穆彩娇.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王树松.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0].乐瑾.区域结构视角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