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形象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品牌建设,入境旅游
旅游形象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鹤琪[1](2019)在《西安入境旅游形象营销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安拥有众多的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其中不乏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迅猛发展,西安作为国内重要的文化古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已经逐渐被取代或被超越,提升西安固化的旅游形象和优化市场定位方向已经时不我待。为升级重塑西安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宣传系统,充分利用西安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国际定位等优势,理顺各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明晰其互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和协调机制,对于保证西安作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讨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联系、问卷调查相比较融合、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的大方向与细节统筹等方式,结合海内外各相关学术理论进行研究。基于学科前沿成果,重点使用文献资料的扎根分析和定性研究的推理演绎来架构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构成的理论框架;基于问卷调查、现状分析等进行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化传播策略的设计和研究。通过以上学术模式剖析现状,获取如下的研究结论:理论研究上,本文分析了西安旅游形象的评价因子,探讨了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本底特征,并从营销学的角度对品牌形象的形成和营销模式进行整合重构,从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叁个方面分析研究,促使西安旅游形象传播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此项研究实践也可能从不同角度丰富包括营销、管理、旅游、地理和行为在内的一系列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丰度;从学术尝试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提升重塑西安旅游形象传播的战略。在实际研究中,本课题通过数据因子分析法捕捉旅游个体对西安国际文化旅游形象的评判,其评价因素为:“旅游吸引物”、“城市声誉”、“旅游氛围”。基于以上,通过T查验和数据差异分析系统探究、考察各统计学特性变量的差异程度,及入境游客对西安国际旅游形象叁因子的评价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发现:排除社会地位和可支配薪资,个体所处社会环境、故乡环境、岁数、教育程度、原生家庭结构、经济差异等,均对游客选择目的地以及对西安国际旅游形象的感受和反馈有着巨大的干预性。本研究结果发现,入境游客对西安国际旅游形象具有很高的正面评价,由此说明西安作为中国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即西安在外国游客心中树立的国际旅游形象较优,但从西安国际旅游形象叁个因子的认知度上看,入境游客对城市声誉评价分异明显。所以,在改进西安国际旅游形象时,首先应考虑西安的城市声誉建设因素,即努力提高西安的国际声誉,使之更具有旅游吸引力。在推进西安国际游览视觉系统时,应把选取旅游吸引物、城市声誉、游玩氛围的营销亮点作为重点;在进行营销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突出西安的旅游吸引物、城市声誉和旅游氛围,通过西安入境旅游形象升级带动国外游客来到西安游玩的热情,从而推动西安入境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上,本文首先梳理了西安近几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及主要活动。分析发现:西安入境旅游形象营销策略,主要从传统宣传、消费渠道和促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表明:目前西安入境旅游营销举措的战略性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细分和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手法反映其形象传播理念滞后;传播渠道匮乏,传播渠道层次较低,旅游信息宣传过于倾向传统媒体而非新兴媒体渠道,与国际性组织合作较少,对全国性及国际性媒体利用不足,传播的强度和针对性有待提高。鉴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针对西安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系统化传播提出了如下建议和举措:首先,在全力打造西安旅游产品品牌方面,提出梳理西安旅游产品品牌、提升西安旅游出产物品牌可行性、整合旅游产品与线路等建议。其次,在全方位实施旅游营销方面,提出建设旅游国际化形象、大力推广旅游形象、完善旅游营销渠道,实施媒体大营销、网上展示与推广、事件引爆、品牌节事营销等一系列可行措施。最后,提出在未来提升方面应注重基于“全域旅游”建设的形象品质提升,从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建设、全域便民惠民体系完善、全域旅游行政服务提升、全域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市场监察反馈机制完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思路,为西安作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系统化传播优化做好支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贺景[2](2018)在《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趋向国际化,“形象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主导竞争形式之一。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潜在旅游者选择和旅游者行为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而现阶段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发展和相关研究仍处在萌芽或起步阶段。在旅游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应对在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已经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整体性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学科交叉与软件辅助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性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展开研究,以厘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本质,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优化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本研究主要围绕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评价与优化展开探讨,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准备、构建理论框架、实证研究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准备。首先分别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的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研究综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及贡献、研究发展趋势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结合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求,确立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评价与优化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构建全文理论框架。为了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评价及优化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分五个步骤展开了分析。一是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借鉴,深入讨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本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二是对其形成过程和形成路径展开了分析,将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由此引出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系统化的讨论;叁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众多具象化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由此引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构成的分析;四是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的评价;五是结合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的深入分析,由此引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优化的进一步探讨。第叁部分,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和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发展需要,本研究以云南省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发展历程、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发展基础条件进行了细致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础,结合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市场问卷调查,分析相关数据后讨论得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发展现存问题,并结合上文理论框架提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试图进行的创新性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第一,结合对认知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分析,从旅游市场供需视角和时间视角相结合,重新界定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第二,基于系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形成及影响因素构成,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结构;第叁,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结构,指出其结构特征和动力机制,并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对策。(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于相贤,郭志敏[3](2018)在《以河套文化为导向的巴市旅游形象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巴市现有的旅游形象以河套文化为导向进行优化,不仅可以提升巴市的文化旅游,还能彰显旅游的多元化格局,以文化为基础,丰富旅游形象。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巴市旅游形象现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并从口号、节事、行为和产品四个方面阐释了形象优化途径。(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8年10期)
吴江涛[4](2017)在《基于ZMET的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形象与旅游线路的国内外研究,梳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找出ZMET技术与旅游形象之间的联系。选择以普洱市为案例点,对普洱市旅游形象进行深入实地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简化ZMET技术识别出以“茶”为代表的六个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以旅游资源为桥梁,对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与元素载体进行空间分析,借用效用最大化理论、吸引力迭加论与点轴理论,依托重要旅游节点设计出六类旅游线路,以期为普洱市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普洱市旅游线路设计探索新的思路。本文具体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结合研究方法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研究贡献、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二章普洱市旅游形象分析,主要从普洱市旅游形象基础、旅游形象载体、旅游形象识别与旅游形象调查四个角度对普洱市旅游形象进行梳理。第叁章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分别使用隐喻抽取技术与网络文本分析法对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进行识别,最终提取出以“茶”元素为代表的六个旅游形象元素,并对识别出的旅游形象元素结合普洱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第四章形象元素与元素载体空间分析,结合识别出的旅游形象元素进行旅游景区的配比,筛选出网络搜索频次较高的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线路重要景区。第五章旅游线路优化设计,首先根据实地调查对普洱市旅游线路产品进行评价分析,并对旅游线路优化方法进行梳理,设计了六类旅游线路。(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洁[5](2017)在《基于网络文本的武汉市旅游形象特征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目的地形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TDI)对目的地提升旅游竞争力,开拓游客市场具有重大意义。武汉市已成为中部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大幅增长。但是,旅游者对武汉旅游仍然有较多负面的消极感知,且武汉市旅游投射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有待优化。本文尝试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分为基于旅游者的感知形象和基于塑造者的投射形象,以网络文本为研究资料,以旅游地理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基于扎根理论的内容分析法,分析武汉市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内容和特征,并对两种旅游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形象的异同,最后针对性提出两种形象的优化策略。首先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叁个维度分析了武汉市感知形象的内容和特征。认知形象包括众多概念,进而分析出22个范畴,最后归纳出旅游新吸引物、文化底蕴、旅游环境与氛围、接待设施与服务、旅游商品与物价、节庆活动与演出和区划位置7个主范畴,总结出了不同范畴的特点。情感形象分析出认知形象中的22个范畴的情感倾向有差异,但整体以积极情感感知为主,尤其是“愉悦的”、“放松的”的情绪比较突出。整体形象呈现复合、统一、对立和多元的特点。接着从形象构成、情感传达和整体形象叁个维度分析了武汉市投射形象的内容和特征。形象构成中包括众多概念,进而分析出21个范畴,最后归纳出旅游吸引物、接待设施、文化底蕴、旅游环境与氛围、节庆活动与演出、信息服务和旅游业新动向7个主范畴,总结出了不同范畴的特点。投射形象中情感传达的内容相对较少,认知形象中的各个范畴基本都以正向积极的情感传达为主。整体形象的投射呈现出多元的、积极的和正面的特点。然后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叁个维度分别对比分析了武汉市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的异同,两种形象统一处是武汉市旅游发展应继续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的环节,两种形象差异处是武汉市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环节。差异主要是由武汉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投射形象的超前性和趋好性、感知形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感知形象易受个体因素和偶发因素影响和研究资料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造成。最后针对武汉市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特征和差异,分别提出了优化策略。从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旅游环境与氛围系统、感知形象评价和反馈机制系统提出了感知形象的优化策略。从投射形象塑造角度和传播角度提出了投射形象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希[6](2016)在《景观生态学视角下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文化展示系统作为向旅游者全景展示目的地旅游文化的有机综合体,是旅游者体验目的地旅游文化、接收目的地所传递旅游文化信息的关键渠道。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展示方式多样,其旅游文化展示系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出发,以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当前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的构成,并结合生态位理论和计算方法,分析近15年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动态演进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旅游者感知为媒介,通过因子分析、IPA分析,验证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所传递信息与苏州期望通过旅游文化展示达到的效果是否一致,从而就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的优化提出建议。同时,旅游文化展示系统对塑造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的研究对苏州旅游形象的优化提出相关思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4-01)
金疆[7](2015)在《基于旅游者感知的承德市旅游服务形象优化路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服务形象是承德市形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评价承德市的主要因素之一。旅游服务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承德旅游企业的现实产品销售,还影响到城市整体形象及旅游竞争力。在调查游客感知结果的基础上,对承德市旅游服务形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为塑造"和合承德"整体品牌形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26期)
[8](2013)在《庐山优化旅游环境 打造景区新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盛夏的庐山,景色秀丽,游人如织。今年以来,卢山旅游经济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近年来,庐山风景区紧紧围绕建设国际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以规范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内重规范,外塑形象,全面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江西日报》期刊2013-08-21)
王观娣[9](2013)在《大珠叁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城市旅游形象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参与区域合作将会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区域内各个城市有必要对自身形象进行重塑或优化。本文通过对大珠叁角区域内各个城市的旅游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广州市旅游形象定位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合作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提出的新要求及广州市的资源条件进行研究,提出广州市旅游形象"突出特色,强化整体,分层实施"的优化思路。(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3年19期)
罗学锋,彭松[10](2012)在《提升旅游城市形象 优化人文居住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7月,市委、市政府确定工作主题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月”。昨(16)日下午,冒着大雨,市委书记唐坚,市委副书记、市长蒋辅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建安,市政协主席李留根率队深入中心城区海棠路、成乐高速辜李坝立交、乐山广场、岷江二桥以及嘉定坊等地,专题(本文来源于《乐山日报》期刊2012-07-17)
旅游形象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趋向国际化,“形象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主导竞争形式之一。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潜在旅游者选择和旅游者行为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而现阶段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发展和相关研究仍处在萌芽或起步阶段。在旅游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应对在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已经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整体性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学科交叉与软件辅助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性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展开研究,以厘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本质,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优化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本研究主要围绕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评价与优化展开探讨,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准备、构建理论框架、实证研究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准备。首先分别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的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研究综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及贡献、研究发展趋势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结合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求,确立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评价与优化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构建全文理论框架。为了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评价及优化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分五个步骤展开了分析。一是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借鉴,深入讨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本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二是对其形成过程和形成路径展开了分析,将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由此引出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系统化的讨论;叁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众多具象化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由此引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构成的分析;四是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的评价;五是结合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的深入分析,由此引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优化的进一步探讨。第叁部分,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和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发展需要,本研究以云南省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发展历程、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发展基础条件进行了细致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础,结合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市场问卷调查,分析相关数据后讨论得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发展现存问题,并结合上文理论框架提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试图进行的创新性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第一,结合对认知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分析,从旅游市场供需视角和时间视角相结合,重新界定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第二,基于系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形成及影响因素构成,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结构;第叁,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结构,指出其结构特征和动力机制,并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形象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赵鹤琪.西安入境旅游形象营销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贺景.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与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8
[3].于相贤,郭志敏.以河套文化为导向的巴市旅游形象优化[J].管理观察.2018
[4].吴江涛.基于ZMET的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7
[5].王洁.基于网络文本的武汉市旅游形象特征及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陈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苏州旅游文化展示系统研究[D].苏州大学.2016
[7].金疆.基于旅游者感知的承德市旅游服务形象优化路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8]..庐山优化旅游环境打造景区新形象[N].江西日报.2013
[9].王观娣.大珠叁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城市旅游形象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商业时代.2013
[10].罗学锋,彭松.提升旅游城市形象优化人文居住环境[N].乐山日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