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村寨论文-苏静

黔东南苗族村寨论文-苏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黔东南苗族村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村寨,空间生产,共同体,规则

黔东南苗族村寨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1](2018)在《黔东南苗族传统村寨选址、主体及历史空间生产——以从江县岜沙苗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苗族聚集地之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众多苗族村寨分布。少数民族村寨是诸多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人地互动关系,其空间的选址、生产主体以及主体的信仰空间之间有着隐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当下社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乡村振兴问题来看,对于民族传统村寨的文化保护,需要对其传统的演化路径展开研究,特别是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如何产生,以及传统村寨作为整体如何进行自我生产的路径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8年05期)

粟远荣,李玲[2](2018)在《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基础教育非常落后,村寨里能读书识字的人非常稀少。其原因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苗族村寨的学校少,无书可读;二是苗族民众经济困难,读不起书;叁是政府的政策,导致一些苗族民众不敢去读书。了解民国时期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建[3](2017)在《社会学视域下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运动是村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村落体育发展的缩影。黔东南苗族村寨是西部少数民族村落中的典型代表,在其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形态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运动也呈现出本民族独特的体育特色。篮球运动自从传入黔东南苗族村寨以来,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逐渐融入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逐渐发展成为黔东南苗族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成为苗族村寨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本研究以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革东苗寨篮球运动的发展为个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在社会学视域下,结合体育学、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运动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得出:(1)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运动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和苗族文化的影响相对突出,在社会革新建设的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传入初期、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和开放发展期,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延续性等文化特征。(2)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运动由村寨式的自娱自乐逐渐走向开放化,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交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3)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运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苗族文化精神与篮球文化精神逐渐融合;篮球运动开展与苗族的民俗节日活动及旅游相结合;建立苗族村寨篮球运动组织机构;篮球比赛开展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村寨社会结构的稳定等等。(4)注重篮球运动带来的精神享受而不重视篮球运动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地方政府农村体育体制缺位,村寨篮球裁判水平不高等因素是制约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袁媛园,何俊丽,梁燕[4](2016)在《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村寨老年人群龋病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老年人龋病的患龋情况,本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老年人群进行龋病健康抽样调查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1对象和方法1.1调查对象2014年3月9日,对黔东南州下属16个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县(苗族:丹寨县、台江县),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最后,(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刘轩宇[5](2016)在《商业化背景下苗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贵州黔东南地区“西江苗寨”和“摆贝苗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尤其是在中国西南地区,通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大量的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在拥有庞大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也面临商业开发、旅游发展过度导致的外文化入侵和本民族文化断层等问题。对黔东南西江村和摆贝村的村寨文化现状进行对比,并分析造成两个村寨发展差异性的原因,以探求村寨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韦柳伊[6](2016)在《“两免一补”新政后民族特困地区学生辍学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强制性接受规定年限的国民基础教育。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背景下,大部分民族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已得到改善,但是在民族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初中状况更糟。前往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的考察发现,各个学校学生辍学、弃学的行为频发,间歇性辍学问题普遍存在,控辍保学的任务仍旧突出。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制约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的因素之一,对我国义务教育事业构成严峻的挑战。“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了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可能性,解决了学生在教育费用上的经济问题,但学校教育并未改变贫困地区学生在义务教育之后的不利地位,教育减贫的效果不突出,进而导致家长、学生对教育的不重视。一个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高低,依旧是贫困地区学生选择辍学的直接原因,而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生产环境影响个体的受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投入。社会文化的差异、传统生育与婚姻观、“抢亲”习俗以及苗族的消费观念等在一定程度影响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失责以及村民教育法律意识的薄弱,导致相关教育法规难以落实。学校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以及实际所表现出来以升学为指向的教育内容的设置,校本课程遭遇忽视,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方法的欠缺导致课堂教学无聊、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辍学、弃学。学生的辍学行为是一个主体选择的行为,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亲子沟通缺失,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学生学习问题难以排解;缺乏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导致辍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学生自身基础差,学业失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缓解了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状况,但是不能根本的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辍学问题应要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脚踏乡土、面向现实;明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价值定位与培养目标,兼顾升学与就业,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寻找新的出路;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支持的力度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转变不同主体传统观念,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学生思想指导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1)

李晓俊[7](2016)在《国家法在黔东南苗族村寨青山村实施问题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笔者跟随导师走访了黔东南雷山县的青山村。以国家法在青山村的实施情况作为调查重点,详细调查了国家法在当地治安、婚姻、村民自治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对国家法的实施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国家法律在苗族村寨实施的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起、选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介绍了青山村的社会情况。第二部分是国家法在青山村的实施情况。首先是治安规则,青山村保留了大量治安性质的村规民约,而这些村规民约不同于其他村落,以秘密法的形式在实施,而国家权力的进入,也出现了治安明白书等形式的治安规则,两者共同维护者村落治安。其次是婚姻法方面,苗族聚集区有特殊规则,而结婚和离婚在过去都不受国家法规制,而现在当地已经完全按照婚姻法实施。最后是对于青山村村民自治情况的考察,笔者对于当地的村民自治组织进行了考察,并以修路的案例展现了当地村民自治的议事规则,并通过对于“寨老”的采访了解了“寨老”在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功能。第叁部分是对于国家法在青山村实施情况的分析。国家法在青山村实施过程中与当地习惯法有冲突的一面,例如在治安规则方面和婚姻法律方面,这种冲突的来源是由于当地习惯法具有法的价值和功能,具有社会规范和调控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法的地位逐渐上升,国家法和习惯法之间出现了协调的一面,国家法的实施不断地深入。而国家法在当地的实施呈现出民事法律实施彻底、国家法与习惯法共同规制当地社会秩序、实施方式是以一种缓慢、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的特点。第四部分论述了青山村国家法实施情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实施的启示。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民族习惯法的价值,其次从方法上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能动作用来推行国家法,最后还需要重视法治教育,潜移默化的让国家法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推行开来。(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6-03-01)

梁燕,倪莹,何俊丽,李沙[8](2015)在《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龋病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村寨人群患龋情况。方法:按照第叁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和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各800人)人群进行口腔健康调查,分为4个年龄组:5岁组(苗、侗族各160人)、12岁组(苗、侗族各432人)、35~44岁组(苗、侗族各104人)、65~74岁组(苗、侗族各104人)。分别计算各组的患龋率、龋均及龋充填率,并进行分柝比较。结果:冠患龋率及龋均:5、12岁组苗族均低于侗族(P<0.05),35~44、65~74岁组苗、侗族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根面龋患龋率35~44、65~74岁组苗、侗族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65~74岁组苗、侗族龋充填率均为0%。结论: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人群患龋情况明显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欧文婷,马建兰,张娇娇,马珍,赵轩民[9](2015)在《苗族村寨防火制度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村寨多建于高山、山腰和江岸河畔,因地势而形成吊脚式木结构房屋,因此易引发大规模火灾,造成巨大的损失。民族村寨防火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消防法》及配套立法对此关注甚少,学界研究资料也较为不足。近年来,在西江苗族聚居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消防投入了大量资源,其与苗族习惯法中的制度形成了良性的互补互动,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防火效果。这种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新型防火制度充分调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也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的典范。(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王新[10](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的保护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及建筑是各民族群众繁衍生息的载体,在黔东南地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村寨星罗棋布,其中很多村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具有较高民族代表性和文化遗产价值。在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保护这些珍贵的特色民族村寨,让社会发展和传统的保护有效结合,探讨民族地区的景观生态协调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以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传统村寨为研究对象,调查整理了当前该地区苗族侗族传统村寨受传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了保护传统村寨原始风貌的重要性和进行民族村寨更新设计、建设新型民族村寨的紧迫性。研究中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手段,从高程、坡度、坡向、地形湿度指数等方面探索了黔东南地区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该区新型民族村寨的规划和选址提供参考依据。另外,以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和黎平肇兴侗寨为例,研究了苗族侗族传统村寨的空间结构特征,为新型苗族侗族特色村寨的更新提供设计思路。同时对比研究了云南临沧沧源县翁丁佤寨博物馆式保护模式的成功之处与不足、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的新型“公社”式聚落模式、梁思成作中央民族大学建筑的设计理念等叁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了这叁个案例在新型民族村寨设计中的可取之处。最后根据研究内容提出一套新的民族村寨保护策略和更新设计理念。结合理论研究,本论文进行了实例规划设计。选择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东南方800米处的新建设基地作为设计方案的模拟区域,本论文的村寨景观设计实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传统村寨保护和新型城镇建设提供了一套较完整的参考案例。(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05-01)

黔东南苗族村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基础教育非常落后,村寨里能读书识字的人非常稀少。其原因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苗族村寨的学校少,无书可读;二是苗族民众经济困难,读不起书;叁是政府的政策,导致一些苗族民众不敢去读书。了解民国时期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黔东南苗族村寨论文参考文献

[1].苏静.黔东南苗族传统村寨选址、主体及历史空间生产——以从江县岜沙苗寨为例[J].中国农史.2018

[2].粟远荣,李玲.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3].陈建.社会学视域下黔东南苗族村寨篮球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4].袁媛园,何俊丽,梁燕.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村寨老年人群龋病情况分析[J].贵州医药.2016

[5].刘轩宇.商业化背景下苗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贵州黔东南地区“西江苗寨”和“摆贝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

[6].韦柳伊.“两免一补”新政后民族特困地区学生辍学原因分析[D].西南大学.2016

[7].李晓俊.国家法在黔东南苗族村寨青山村实施问题调查与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

[8].梁燕,倪莹,何俊丽,李沙.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龋病调查[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

[9].欧文婷,马建兰,张娇娇,马珍,赵轩民.苗族村寨防火制度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村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

[10].王新.城镇化进程中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的保护与设计[D].中央民族大学.2015

标签:;  ;  ;  ;  

黔东南苗族村寨论文-苏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