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院凝血三项参考值调查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雄[1](2021)在《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恙虫病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除焦痂外,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出现漏诊而延误治疗,病情进展可累及肝脏、肺脏、肾脏、脑等多个脏器,有证据表明,复杂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死亡率高达24.1%。故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尝试明确与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并确诊为恙虫病的患者共91例。根据患者是否符合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分为非MODS组(N=65)及MODS组(N=26),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及并发症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最终确定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显着相关因素。结果:每年6-8月份(58.2%)为我院收治恙虫病的最多月份,发热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焦痂(84.6%)是其最主要的体征,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平均天数为7.4±3.21天,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肝功能异常(86.8%)、肺部炎症(51.6%)及血小板减少(27.5%),患者经过以多西环素为主的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未见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平均动脉压(t=2.970,P=0.004),脉搏(Z=-3.358,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Z=-2.266,P=0.023),单核细胞细胞比例(Z=-2.671,P=0.008),血红蛋白(t=2.664,P=0.009),红细胞计数(t=2.664,P=0.009),红细胞压积(Z=-2.847,P=0.004),血小板计数(Z=-5.096,P<0.001),谷丙转氨酶(Z=-2.803,P=0.005),白蛋白(t=4.130,P<0.001),乳酸脱氢酶(t=-2.935,P=0.004),尿素氮(Z=-3.107,P=0.002),肌酐(Z=-3.107,P=0.002),甘油三脂(Z=-2.335,P=0.02),纤维蛋白原(t=2.655,P=0.010),D二聚体(Z=-4.632,P<0.001),降钙素原(Z=-5.732,P<0.001)及CRP(Z=-3.400,P<0.001)等指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以下三个因素为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显着相关因素:(1)血小板计数<100×109/L(P=0.005,OR=27.459,95%CI:2.75-274.192)。(2)降钙素原>0.5ug/L(P=0.023,OR=14.341,95%CI:1.438-143.036)。(3)白蛋白<30g/L(P=0.003,OR=60.848,95%CI:4.188-884.141)。以上三个指标联合诊断恙虫病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约登指数为0.809。结论:在恙虫病的高发季节,对于反复发热的患者,尤其是未明确感染灶的患者,临床医师需要警惕恙虫病可能,注意查体;同时临床工作中要注意监测恙虫病患者的一些指标,尤其当出现血小板计数<100×109/L,降钙素原>0.5ug/L及白蛋白<30g/L等情况时,要警惕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尽早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改善患者预后。
胡明哲[2](2021)在《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目的:(1)通过对电子病案系统10年的信息回顾,总结广东地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点以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对比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2)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platelets to lymphocytes,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ratio of monocytes to HDL cholesterol,MHR)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等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挖掘简便、直观、稳定的血清学预测指标。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的电子病案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3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组;(2)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四诊、证候要素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上述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对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并判断其最佳切入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 649例sICAS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发病节气以立秋、夏至以及秋分为主;个人史以吸烟史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为轻度或中度缺损;(2)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及重度狭窄为主;责任血管Mori分型以A型为主;脑白质病变程度多为轻度;(3)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痰瘀血、肝阳上亢及气虚痰瘀证为主;舌象以淡暗舌、暗红舌及暗紫舌为主;苔象以白腻苔、黄腻苔及薄白苔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数脉及弦脉为主;证候要素则以痰、瘀、风为主;(4)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性别、责任血管Mori分型(A、B、C型)、脑白质病变分级(0、1、3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火痰瘀、气虚湿热痰阻证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时间、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是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B=0.301,P=0.006;B=0.330,P=0.002);(6)神经功能轻度及中度缺损的sICA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病史、责任血管Mori分型(B型)、脑白质病变分级(1级)、合并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以及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MHR、AIP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高 NLR 比值(B=0.504,P=0.000)、高 LMR比值(B=0.293,P=0.008)以及合并糖尿病病史(B=1.055,P=0.009)、高甘油三酯(B=1.477,P=0.033)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B=0.093,P=0.000)等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高NL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0);而高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低(P=0.489)。结论:本回顾性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提示广东地区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瘀、风为主;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影响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病史、高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NLR、LMR 比值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NLR 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研究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实施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更新循证医学依据,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包括 CENTRAL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重庆VIP等数据库。纳入报告了多变量调整优势比(odds ratios,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成立至2020年4月。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共纳入24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观察性研究,其中17项为病例对照研究,7项为队列研究。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1.52(1.31-1.77)];(2)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类型、患者背景、Hp检验方式以及国家地域差异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脑卒中分型及Hp感染检测手段为分组依据进行亚组分析的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2.69(1.63-4.44)];而IgG抗体阳性及CagA抗体阳性的Hp感染均与IS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95%CI)=2.09(1.23-3.56);OR(95%CI)=1.42(1.18-1.70)];(3)尽管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5.8%,P=0.000),但敏感性分析提示效应量合并结果稳定,并且漏斗图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112)。结论:Hp感染与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Hp感染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三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论,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分析的形式,进一步评价Hp感染与广东地区sICAS患者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为sICAS患者的病因防治、中医证候辨证思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三组;根据Hp毒力菌株感染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I型感染、II型感染及Hp阴性三组;(2)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等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差异以及Hp感染与各类临床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共筛选纳入148例sICAS患者,其中颅内动脉轻度狭窄者49例,中度狭窄者27例,重度狭窄者72例;HpⅠ型感染者88例,Ⅱ型感染者12例,Hp阴性者48例;所有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证、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以阴证类为主;(2)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职业为农民、Hp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狭窄组在职业为农民、Hp 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与轻度狭窄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Hp感染分型的3组患者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的人数构成比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 Ⅰ型感染组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Ⅱ型感染组在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oA1/ApoB比值及Hp Ⅰ型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p感染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B=0.959,P=0.038)。结论:Hp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感染程度越重,狭窄程度越高。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及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则以阴证类为主。
谢俊[3](2021)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以及其治疗方法,得出其进展为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进展为肺栓塞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方法和策略,旨在加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在院内的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对其的认识,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而保障患者安全。【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统计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发生率。(2)分析患者相关病史、一般临床资料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关系。(3)分析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和抗凝时限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影响。(4)分析实验室检查是否可以作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一种检查及预测指标。(5)根据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所分布的肢体及肌间静脉丛分析其进展为肺栓塞存在的关系。(6)通过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对于单因素进行分析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而得出的多种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则统计学具有意义。【结果】本研究所收集2016年7月-2020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共计226人,其中进展为肺栓塞的患者17人,无肺栓塞发生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共209人;其肺栓塞的发生率约为7.52%。(1)所收集的病例中对照组共有209人,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91岁,平均年龄56.643岁;肺栓塞组17人,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86岁,平均年龄63.458岁。分析后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5)。(2)在226例MCVT患者中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9人,无肿瘤病史的有217人,对其进行Fisher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3)进行及时抗凝治疗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有210人,有12人出现肺栓塞;没有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为16人,有5人出现肺栓塞,两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3)本次的研究226例患者中,只有47例患者出院后进行≥3月的抗凝治疗,其中出现肺栓塞患者1人;未进行足时限抗凝治疗的患者有179人,出现肺栓塞患者有16人。将抗凝时限的不同分组,统计结果显示肺栓塞与对照组之间在接受抗凝时限长短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226例患者中腓肠肌静脉丛的患者95人,进展为肺栓塞的有2人;131例位于比目鱼肌静脉丛,发生肺栓塞的有15人。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病史、是否接受抗凝治疗、接受抗凝的时限的长短、静脉丛所在的位置五个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6)MCVT的患者在性别、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指标(TG、HDL-C、TC)、D-二聚体、患者的患肢分布无统计学意义(7)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五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小腿肌间静脉丛患者进展为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合并恶性肿瘤病史、未接受抗凝治疗。【结论】1、结合本次研究可得出,我院诊断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患者进展为肺栓塞的发生率约为7.52%。2、对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治疗、并到达足时限的抗凝可降低其进展为肺栓塞。3、当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年龄≥60岁、合并恶性肿瘤病史、在确诊后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苑涛[4](2021)在《血栓弹力图在诊断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和评估二期翻修术假体再植时机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与CRP、ESR及D-dimer在诊断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探讨血栓弹力图在评估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二期翻修术中假体再植时机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住院行髋、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共计138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有8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2018年修订版肌肉骨骼感染学会(MSIS)诊断标准,将纳入病例分为假体周围感染组(28例)与无菌松动组(55例)。收集两组病例术前ESR、CRP、D-dimer,及血栓弹力图的检验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指标诊断PJ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依据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来比较各指标的诊断价值,根据约登指数计算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同时通过亚组分析,分析各纳入指标分别在诊断髋和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计算各指标两两联合的诊断价值,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分析炎性指标(ESR,CRP)与凝血指标(D-dimer、TEG各值)的相关性。对17例已完成二期翻修术的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应用Delphi共识定义二期翻修术的结局,分析患者在一期旷置术前及二期翻修术前的各项检验指标值,判断各指标在评估二期翻修术假体再植时机的临床价值。结果:与无菌松动组比较,假体周围感染组除凝血时间R外,ESR、CRP、D-dimer、TEG各值(Angle、MA、A30、TPI、E、CI)等值均明显升高,而血块形成速率K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的诊断价值中,ESR的AUC最大,达0.899,MA、E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2.14%和96.36%,D-dimer的诊断价值最低。亚组分析发现,同一指标在分别诊断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时的价值略有不同,ESR在诊断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时灵敏度达100%,MA、E在诊断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时的特异度达100%。不同指标联合诊断时,CRP+A30、CRP+E这两种组合的诊断价值最大,其AUCs、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53,89.29%和94.55%,高于其他组合以及所有单一指标的诊断价值。相关性分析发现K与ESR、CRP均存在着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0.6≤r<-0.4),MA、A30、TPI、E与ESR具有强的正相关性(0.6≤r<0.8),D-dimer、K、Angle、CI与CRP、ESR呈现中等强度正相关性(0.4≤r<0.6)。D-dimer与CRP表现为弱的正相关(r=0.368),除K外的TEG各指标与CRP呈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通过对17例完成二期翻修术的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12±8.24m),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复发。对比第二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验指标发现ESR、CRP、MA、A30、E等值均降到了最佳截断值以下。结论:除K外,TEG各参数与炎性指标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TEG各参数对诊断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以及判断患者二期翻修术假体再植时机具有较高的价值,可辅助临床决策。
鞠川[5](2021)在《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在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30天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诊断为肺结核患者106例,经我院256层CT肺动脉造影(256层CTPA)确诊为肺栓塞的58例作为实验组(肺结核并肺栓塞组),经256层CTPA排除肺栓塞48例作为对照组(单纯肺结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深层次分析肺结核致肺栓塞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另外,统计并分析肺结核并肺栓塞组30天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肺结核并肺栓塞组的临床特征1.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在肺结核并肺栓塞组58例患者中,男性40例(69%),女性18例(31%),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58.81±15.75岁,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天数7-21天不等,平均住院天数13.31±4.014天,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 1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3例合并风湿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喘息、消瘦、全身酸痛、咯血等,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影像学表现肺结核患者肺血栓的影像学特点,血栓表现为周围型(段及亚段肺栓塞)53例,占比91.4%,中央型(主干及叶肺栓塞)5例,占比8.6%。肺组织病灶大多呈斑片状、结节样,粟粒状改变,其中50例表现为斑片状,4例表现为结节样病变,1例表现为粟粒样改变,3例出现空洞。65.5%的结核合并肺栓塞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单侧胸腔积液占39.7%,双侧胸腔积液占25.9%,与单纯肺结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一般资料比较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一般资料比较。男性总共74例(69.8%),女性32例(30.2%),其中肺结核并肺栓塞组男性40例(69%),女性18例(31%);单纯肺结核(PTB)组男性34例(70.8%),女性14例(29.2%)。平均年龄(56.33±15.46)岁,肺结核并肺栓塞组年龄(58.81±15.75)岁,单纯肺结核组年龄(52.90±14.5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平均住院天数(12.57±4.80)天,其中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住院天数(13.31±4.01)天,单纯肺结核组住院天数(11.69±5.52)天,肺结核并肺栓塞组大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功能FEV1、FVC比较中,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肺结核组在性别、既往史、FEV1/FVC、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肺结核组血常规比较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比较。其中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大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在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急性感染三项比较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在急性感染三项(PCT、白介素-6、HSCRP)中的比较。其中肺结核并肺栓塞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肺结核组相比,白介素-6、HSCRP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凝血功能比较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凝血功能(PT、INR、APTT、FIB、TT、D-二聚体、AT)的比较。其中肺结核并肺栓塞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肺结核组相比,PT、INR、APTT、FIB、TT、AT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取决于各指标的平均值或中位数的单因素分析入选上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显示肺结核并肺栓塞患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均值或中位数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与单纯肺结核组相比,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中,中性粒细胞(60.3%vs 37.5%,p=0.019)、PCT(82.8%vs 29.2%,p=0.000)、D-二聚体(60.3%vs 31.3%,p=0.003)水平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VC(55.2%vs 68.8%,p=0.004)、FEV1(56.9%vs 60.4%,p=0.000)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上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FEV1、FVC、中性粒细胞、PCT、D-二聚体)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肺结核并肺栓塞组FEV1<1.92L、FVC<2.60L为危险因素,PCT<0.12ng/ml为保护性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不是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各指标在肺结核并发肺栓塞中的ROC曲线分析价值进一步分析各指标诊断肺栓塞在肺结核患者中的价值,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PCT、D-二聚体对肺结核并发肺栓塞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AUC及95%CI分别为:0.669(0.567,0.771)、0.844(0.769,0.919)、0.667(0.563,0.771);中性粒细胞计数、PCT、D-二聚体诊断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323、0.564、0.321。对应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7.415 10^9/L、0.108ng/ml、0.865ug/ml,此时中性粒细胞计数、PCT、D-二聚体对诊断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8%,6.2%)、(98.3%,6.2%)、(44.8%,87.5%)、(89.7%,66.7%)、(75.9%,56.2%)。综合所有结果,在肺结核并发肺栓塞中的ROC曲线分析中,PCT曲线下面积最大,价值最高。9.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组与单纯结核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肺结核并肺栓塞组住院及30天内不良事件发生率,30天内死亡1例(1.7%)、休克0例、心肺复苏0例、气管插管0例、护理升级0例、入住ICU0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0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性粒细胞、PCT、D-二聚体在合并肺栓塞的肺结核患者中升高,FEV1、FVC在合并肺栓塞的肺结核患者中下降。2.在肺结核合并肺栓塞的患者中,FEV1<1.92L、FVC<2.60L为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PCT<0.12ng/ml为肺栓塞发生的保护性因素。3.在肺结核并肺栓塞患者中未发现不良事件明显升高。
刘娟[6](2021)在《凝血三项联合D-二聚体检验在孕妇凝血状态评估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凝血三项联合D-二聚体检验在孕妇凝血状态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收治的孕晚期孕妇8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未妊娠女性8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凝血三项联合D-二聚体检查,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均明显下降,但纤维蛋白(FIB)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孕妇产前检查中为其开展凝血三项联合D-二聚体检验可为临床上判定其凝血状态,降低产科意外事件发生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值得临床使用。
张城达[7](2021)在《儿科用药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探索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儿科药物研发是近年来新药开发的热点之一,儿科用药的安全性问题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几十年来,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数据主要参考已有的成年动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数据或成人的临床数据,这对儿科用药带来无法预测的安全风险,特别无法评估药物对儿童特定发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幼龄动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技术,来支持儿科用药的安全性风险评估。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幼龄动物毒理学评价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到中药儿科新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中。一、建立并优化了幼龄动物(大鼠)毒理学试验技术体系,完善了主要关键技术指标1.离乳前不同抚育方式的选择比较:探索比较了出生窝、交叉窝两种不同的抚育方式对幼龄SD大鼠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抚育方式对幼龄大鼠的一般临床症状、体重和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影响,对离乳前幼龄大鼠的分组设计无明显干扰作用。2.不同给药途径最早可开始给药日龄与最大给药容量的研究:分别对出生第3天(PND3)至出生第20天(PND20)的幼龄SD大鼠开展了静脉注射(i.v.)、口服(p.o.)、肌肉注射(i.m.)、皮下注射(s.c.)等给药途径最早可以开始给药的日龄以及最大给药容量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口服给药最早可在PND3以最大给药容量2.0m L/100g给药,在PND5以最大给药容量3.0m L/100g给药;静脉注射给药最早可在PND20以最大给药容量3.0m L/100g给药;肌肉注射给药最早可在PND3-PND5以最大给药容量(单侧)0.5 m L/100g给药;皮下注射最早可在PND2以单点最大给药容量0.3m L/100g(4个部位注射,1.2ml/100g)给药,在PND5可以单点最大给药容量1.0m L/100g(4个部位注射,4ml/100g)给药。3.幼龄大鼠清醒状态下多次颈静脉采血技术的建立优化:采用出生后45天的大鼠(PND45),在优化采血工具及采血方式后,连续6次颈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在90%以上。4.初步探索不同日龄幼龄SD大鼠的血液、生化参考值。5.试验终点指标的优化、规范化研究:对幼龄SD大鼠的生长发育(体重、顶臀长、股骨长),骨发育(骨密度、血清骨钙素、股骨长),行为学(改良Irwin’s行为评价、水迷宫、旷场实验)等观察指标及技术方法进行了筛选、优化、规范化,使这些指标更易于统一操作,更符合GLP规范。二、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技术体系在儿科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将已初步建立的幼龄动物安评试验相关技术体系,对一种儿科用中药新药——复方蒲公英制剂,开展了全面的幼龄动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试验选择体格生长、行为学(学习记忆)、骨骼发育、免疫发育、性激素分泌等考察指标,对幼龄SD大鼠连续4周(PND27~PND54,覆盖儿童期初期至青少年期)经口给予“复方蒲公英制剂”和停药恢复4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可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剂量(12 g/kg)组大鼠出现流涎,雄鼠体重及摄食量降低,以及红细胞系部分指标异常(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等),血清生化学部分脂代谢、糖代谢相关指标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下降),部分尿液指标异常(酮体、蛋白质、白细胞、比重、p H值、微白蛋白升高),脾脏重量及系数升高,雄鼠Ig G升高;脾脏、肝脏轻微/轻度髓外造血以及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轻度增生等,上述现象均在给药结束4周后恢复正常;对性征发育、骨骼系统发育、生长激素、行为记忆、眼科、性激素、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影响;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异常影响。在本试验剂量条件下,复方蒲公英制剂对出生后27-54天(PND27~PND54)的幼龄大鼠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剂量(NOAEL)为3.8 g/kg;毒性出现剂量为12 g/kg,但有一定的可逆性,主要毒性靶组织为血液红细胞。本研究建立的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既覆盖了常规重复给药毒理指标,又涉及了幼龄动物生长发育相关的特定关键评价指标,可以很好地预测受试药物在儿科人群中的用药安全。上述复方蒲公英制剂幼龄大鼠4周毒性试验很好地验证了该关键技术体系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是本GLP实验室参照ICH S11指导原则、国家药监局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开展儿科药物幼龄动物毒性试验体系优化的实践探索,为进一步完善幼龄动物毒性试验在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领域的应用、以及ICH S11指导原则在中国的落地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夏国美[8](2020)在《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009年发现的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乏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新发传染病。SFTS病情变化快且病死率高,因此疾病早期判断预后十分重要。SFTS患者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且临床上与SFTS相关的死亡危险因素尚不十分明确。现阶段文献报道的几个与SFTS预后相关的预测模型均为单中心研究,缺乏可靠的数据验证。本研究拟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为切入点,分析它们与患者疾病转归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预后相关的预测模型,采用多中心数据验证该模型的稳定性,并评估该模型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为早期判断患者预后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的建立评估SFT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安医二附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安医一附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中科大一附院)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FTS确诊病例共377例,其中以安医二附院的161例患者作为建模组,以安医一附院和中科大一附院共216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entral nervous system symptoms,以下简称CNS症状)、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出血倾向等各个脏器系统的临床特征,应用RT-PCR法测定患者SFTSV核酸,应用ELISA法检测SFTSV特异性Ig M和Ig G抗体,同时检测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一般项目。根据SFTS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别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以及临床特征、病原学结果的差异,根据Logistic回归确立影响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亚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疾病转归差异。同时分析验证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数据,根据前述建立的预测模型将验证组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亚组,比较这三组患者的疾病转归差异,同时将验证组与建模组各亚组疾病转归分别比较,验证模型的稳定性。此外,本研究根据不同亚组患者对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抗生素的治疗反应,分析这些药物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进一步评估该模型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1)建模组和验证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WBC、N、L、RBC、PLT、Ca2+、TBIL、ALT、AST、CK、PT-INR、AMY、SFTSV RNA等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建模组与验证组数据来源均衡。(2)建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FTS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RBC、Hb、PLT、Ca、Glu、e GFR、ALT、AST、LDH、PT-INR、DD二聚体、AMY、HPL、SFTSV特异性Ig M抗体、SFTSV RNA、并发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CNS症状或者尿蛋白之间具有统计学差(P<0.05,OR值分别为1.054,0.425,0.973,0.963,0.023,1.122,0.979,1.003,1.001,1.001,74.745,1.094,1.001,1.000,0.343,2.028,4.655,8.205,6.042,168.000,5.261);CNS症状与患者死亡结局具有强相关性。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SFTSV RNA、消化道出血是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公式:联合指标积分=年龄+10*SFTSV RNA(lg)+30*消化道出血,最佳截点值为118分,联合指标积分的AUC为0.859,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677,联合指标积分118分以上为阳性,以下为阴性。(3)结合CNS症状和联合指标积分将患者分为三组,结果显示,联合指标积分和CNS症状同时阳性组(双阳性组)患者死亡率为79.3%,联合指标积分或CNS症状阳性组(单阳性组)死亡率为6.8%,联合指标积分与CNS症状同时阴性组(双阴性组)死亡率为0。(4)验证组联合指标积分AUC为0.8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0.882,验证组的双阳性、单阳性和双阴性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84.8%、25%、2.19%。验证组与建模组中双阳性组、单阳性组、双阴性组两组间疾病转归分别比较,P值分别为0.569、0.020、0.423。(5)建模组与验证组数据汇总后整体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抗生素治疗的SFTS患者死亡风险降低,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两组间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未见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57和0.127)。亚组分析显示,单阳性组患者应用利巴韦林与抗生素治疗后死亡风险均降低(P值分别为0.006和0.000),且无论是否继发感染或粒细胞缺乏表现,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5和0.003),而在双阳性组和双阴性组,利巴韦林和抗生素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各亚组患者中,丙种球蛋白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1)基于患者的联合指标积分与CNS症状所建立的新型SFTS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结果一致,提示该模型高效稳定,为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2)利巴韦林和抗生素治疗仅可影响单阳性组患者的疾病转归,不能影响双阳性和双阴性组患者的疾病转归,提示该模型稳定可靠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邵翔[9](2020)在《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研究认为亚洲人群VTE发生率低于西方人群,而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我国VTE住院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关于VTE中医证候分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PTE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多数发表文献都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而自拟证候名称,然而自拟证候名称差异较大,且样本量均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在VTE诊治、预防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推广。住院与VTE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约半数VTE事件的发生与患者近期住院经历相关,并且VTE风险在患者出院后仍然存在。为了更好地预防与住院相关的VTE事件,医院相关性VTE(HA-VTE)的概念逐渐被提出,旨在关注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90天内VTE事件的发生情况。然而目前针对HA-VTE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如果能够通过使用风险评估模型(RAM)早期识别具有VTE风险的患者,并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因为预防不足而导致的VTE事件发生。我国目前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率相对较低,恰当进行血栓预防的比例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建立或验证的风险评估模型较少。临床实践中需要一个简便易行、能够预测住院患者VTE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1.探究住院VTE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诊治情况变迁规律。2.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医院相关性VTE的危险因素,建立一个能够预测住院患者VTE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并与现有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逐层深入探究:1.中医证候及诊治变迁研究: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医院2011年至2019年9年间出院的VTE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中医科室住院的VTE患者的中医舌脉、证候类型、证候要素等证候相关信息,比较不同证候类型患者基线资料、合并疾病的区别,以及9年间VTE的诊治趋势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2.医院相关性VTE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对部分住院VTE人群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患者VTE事件是否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发生VTE事件前90天内是否有住院经历,将VTE患者分为医院相关性VTE组(HA-VTE组)和社区相关性VTE组(CA-VTE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结局事件之间的差异。3.VTE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应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住院未发生VTE的人群中根据HA-VTE组患者情况匹配对照组,比较HA-VTE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患者发生HA-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建立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4.VTE风险评估模型验证及评价:应用非同时期的住院患者对新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同时比较新模型、Caprini RAM与Padua RAM对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效能,计算各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绘制相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及诊治变迁研究:自2011年至2019年,医院收治VTE患者共计4119例,中医科室住院患者599例。对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痰瘀互结证(27.0%)、气虚血瘀证(26.4%)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血瘀(70.3%)、痰(59.4%)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病机相关证候要素,有92.3%的患者至少有痰或血瘀证候要素中的一种。在舌脉信息方面,约40%的VTE患者为暗舌及其相兼舌色;薄白苔是最常见的舌苔类型,腻苔(包括白腻苔和黄腻苔)占总人群的30%;细脉、弦脉、滑脉及其相兼脉象占到总人群的2/3,是VTE患者最常见的几种脉象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合并疾病方面存在差异,气滞血瘀证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比例(10.5%)低于其他五组证型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气虚血瘀证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比例(30.4%)低于阳气暴脱证组(64.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气滞血瘀证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66.7%)高于痰瘀互结证组(34.6%)、气虚血瘀证组(33.5%)、痰浊闭阻证组(27.4%)、湿热蕴结证组(16.4%),阳气暴脱证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58.1%)高于痰浊闭阻证组(27.4%)、湿热蕴结证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在诊治趋势变化方面,总VTE患者的年诊治例数由2011年的130例增至2019年的1054例,中医科室VTE患者的年诊治例数由2011年的19例上升至2019年的129例。医院内参与诊治VTE住院患者的科室数量明显增加,且外地前来就诊的患者比例增加。VTE患者的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5天降至2019年的10天。VTE患者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由2012年的12.5%下降至2019年的3.0%,DVT患者全因死亡率从2012年的7.0%下降至2019年的1.9%,PTE(伴或不伴DVT)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速度最快,从2012年的26.1%下降至2019年的4.4%。同时,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与住院VTE患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2.医院相关性VTE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对2017年437例急性VTE患者进行分析,其中HA-VTE组266例,CA-VTE组171例。在危险因素方面,CA-VTE组更多合并静脉曲张、久坐、长途旅行,HA-VTE组更多合并近期手术(<1个月)、卧床、活动性恶性肿瘤、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骨折、中心静脉置管等危险因素(均P<0.05)。在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方面,两组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在临床症状方面,CA-VTE组患者下肢疼痛、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发生率均显着高于HA-VTE组(均P<0.05),HA-VTE组患者合并较少临床症状但猝死比例更高(0比3.4%,P=0.035)。在HA-VTE组患者中,有92.8%VTE事件发生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内,中位时间为13天。在全因死亡率方面,HA-VTE组高于CA-VTE组(8.3%比1.2%,P<0.001),其中住院期间发生VTE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出院后90天内发生VTE的患者(12.2%比3.4%,P<0.001)。3.VTE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的住院患者,其中HA-VTE组(病例组)患者492例,匹配对照组患者1970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患者发生VT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及文献回顾建立了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新模型评分为1分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0岁、静脉曲张、呼吸疾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1个月)、心脑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1个月);评分为2分的危险因素有:已知血栓形成倾向、既往VTE病史、活动性恶性肿瘤、近期骨折/手术/创伤(<1个月)、卧床/制动(>72h)。模型根据总分值将住院患者分为VTE风险低危(<3分)和高危(≥3分),内科患者评分≥2分即考虑VTE高风险。在内部人群中验证AUC为0.822,具有相对较好灵敏度和特异度。4.VTE风险评估模型验证及评价:在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院的住院患者中,分别应用新模型、Caprini RAM和Padua RAM进行VTE风险评估。所有风险评估模型均具有识别住院患者VTE风险的能力,且VTE风险随着风险等级的增加而升高。新模型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VTE风险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73),且具有相对较好灵敏度(69.2%)和特异度(72.2%)。研究结论1.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血瘀、痰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病机相关证候要素。2.VTE住院患者的诊治例数呈增长趋势,全因死亡率显着下降。3.超过半数VTE事件的发生与近期住院经历相关,且具有与住院相关的特殊危险因素。4.本研究新建立的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在住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对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康佳[10](2020)在《陕西省汉族孕产妇甲功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建立陕西省人民医院汉族妊娠期女性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参考值范围,以及分析陕西省各地区关于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研究现况。2、妊娠期及产后甲状腺各指标的变化趋势。3、不同诊断标准下SCH(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亚临床甲减)患病率的比较。4、SCH及单纯TPOAb(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0-1到2020-1-1在我院产科建档,孕前甲状腺功能正常,并且孕早期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完整,同意参与调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共收集928人,对所有人群进行一般资料信息采集,如:姓名、年龄、居住地等等;收集糖耐量、有无妊娠期高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生产前超声、血常规、新生儿体重、身长及产后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输入Excel表格,使用SPSS 2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本院妊娠早中晚期血清TSH(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促甲状腺激素)的参考值范围分别是:1.69(0.15~5.12)uIu/ml、2.30(0.24~5.78)uIu/ml、2.83(0.94~6.56)uIu/ml。血清FT4(Free Thyroxine,游离甲状腺素)参考值范围分别是:15.90(11.29~21.50)pmol/L、13.82(9.96~20.94)pmol/L、7.73(9.60~19.84)pmol/L。2、对所收集的数据以不同居住地进行分组,发现:西安市区的碑林区、雁塔区、莲湖区、长安区、未央区之间血清TSH无统计学差异。对陕西省关于妊娠期甲状腺参考值范围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陕西省除西安市既往对妊娠期甲状腺参考值范围进行了研究,余市区尚未发表相关论文。3、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趋势:(1)血清TSH在孕早期最低,随着孕周而逐渐增加,孕早期和孕晚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FT3(Free triiodothyronine,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孕早期最高,随着孕周增加呈下降趋势,孕早期和孕晚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FT4在孕早期最高,随着孕周增加呈下降趋势,孕早期与孕中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产后甲状腺功能分析:根据出院诊断统计出我院妊娠期合并亚临床甲减患病率6.14%,随访率为61.40%。TSH变化趋势:随着孕周的增加,TSH在逐渐减低,到孕晚期达到最低值,分娩后TSH有逐渐上升;血清FT4的变化趋势,随着孕周的增加,FT4逐渐下降,到孕晚期达到最低值,产后FT4呈上升趋势。5、不同诊断标准下的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比较:以2019年中国指南中罗氏试剂、2012年中国指南中罗氏试剂及2011ATA指南、本实验室、本研究的推荐的参考值计算孕早期SCH的患病率分别为:4.7%、2.96%、29.6%、7.8%、3.23%。其中以2012年我国指南中罗氏试剂与本研究的参考值诊断孕早期SCH的患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25),且一致性较好。余不同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TPOAb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7、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相比,SCH伴TPO阴性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组高,如: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贫血、剖宫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流产、胎儿畸形。单纯TPO阳性组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小板减少、剖宫产率、低出生体重儿、流产发生率高。结论1.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陕西省人民医院妊娠期女性特异性血清TSH、FT4的参考值范围,并与不同的诊断标准进行SCH的患病率的比较。2.除西安市外,陕西省余地区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参考值的相关研究较少。3.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呈波动性,产后甲状腺功能呈恢复正常的趋势。4.单纯TPOAb阳性与甲状腺疾病有关。5.SCH、单纯TPOAb阳性有增加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二、我院凝血三项参考值调查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凝血三项参考值调查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人群 |
2.2 资料收集 |
2.3 分组 |
2.4 数据分析及统计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人群特征 |
4.2 临床特征 |
4.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4.4 影像学检查 |
4.5 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显着相关因素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恙虫病引起器官功能损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
1.1.2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
1.1.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4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认识 |
1.2 中医学对血脉病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3.1 中医学对sICAS的病因认识 |
1.3.2 中医学对sICAS的病机认识 |
1.4 现代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4.1 sICAS的流行病学特征 |
1.4.2 sICA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
1.4.3 sICA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1.4.4 炎症反应与sICAS |
1.4.5 菌群感染与sICAS |
1.4.6 临床分型标准 |
1.4.7 sICAS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
第二章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设计 |
2.2.3 研究对象 |
2.2.4 诊断标准 |
2.2.5 纳入标准 |
2.2.6 排除标准 |
2.2.7 数据采集标准 |
2.2.8 数据录入标准 |
2.2.9 质量控制标准 |
2.2.10 伦理考虑 |
2.2.11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数据筛选流程图 |
2.3.2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布情况 |
2.3.3 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2.3.4 发病节气分布规律 |
2.3.5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6 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7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8 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9 NLR、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 |
2.4 讨论 |
2.4.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2.4.2 新型炎症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3 新型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4 sICAS患者24节气发病规律探讨 |
2.4.5 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探讨 |
2.4.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2.5 结论 |
第三章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资料与方法 |
3.3.1 文献检索策略 |
3.3.2 文献纳入标准 |
3.3.3 文献排除标准 |
3.3.4 文献资料提取及评价标准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4.3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3.4.4 亚组分析结果 |
3.4.5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
3.5 讨论 |
3.5.1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3.5.2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诊断标准 |
4.3.3 纳入标准 |
4.3.4 排除标准 |
4.3.5 数据采集项目 |
4.3.6 样本含量估计 |
4.3.7 数据录入标准 |
4.3.8 质量控制标准 |
4.3.9 伦理考虑 |
4.3.10 统计学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4.1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4.4.2 Hp感染与sICA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4.4.3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5 讨论 |
4.5.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4.5.2 Hp感染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4.5.3 Hp感染与sICAS患者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
4.5.4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阴阳类证分布规律 |
4.5.5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4.5.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4.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4)血栓弹力图在诊断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和评估二期翻修术假体再植时机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及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患者基础资料分析 |
2.感染组与松动组血栓弹力图与各指标值的比较 |
3.各指标诊断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比较 |
4.髋、膝关节人群的亚组分析 |
5.凝血指标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不同指标组合的诊断价值分析 |
7.各指标评估二期翻修假体再植时间方面的价值研究 |
讨论 |
1.TEG与其他指标比较的优势及TEG常用指标 |
2.凝血指标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
3.TEG与其他指标诊断PJI的价值对比 |
4.TEG评估PJI患者二期翻修假体再植时机的价值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核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凝血三项联合D-二聚体检验在孕妇凝血状态评估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 |
2.2 两组凝血三项检查结果比较 |
3 讨论 |
(7)儿科用药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探索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儿科用药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本文研究依据及研究思路 |
1 研究内容 |
1.1 建立并完善幼龄动物毒性试验关键技术方法 |
1.1.1 动物分组设计的比较 |
1.1.2 最早适宜给药年龄及最大给药体积的探索 |
1.1.3 建立幼龄大鼠毒理学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
1.1.4 幼龄动物试验考察指标及方法优化 |
1.1.5 采血方法优化 |
1.2 幼龄动物毒性试验技术体系的应用研究 |
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的探索 |
第一节 不同抚育方式对离乳前幼龄SD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分组及抚育方式 |
1.3.2 观察指标 |
1.3.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体重 |
2.2 一般临床症状 |
2.3 生长发育指标 |
3 讨论 |
第二节 幼龄SD大鼠不同给药途径的最早给药年龄和最大给药体积的探索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动物分组 |
1.3.2 动物给药 |
1.3.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初步探索幼龄SD大鼠血液学、生化学参考值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血液学检查 |
1.2.3 血清生化学检查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幼龄动物试验考察指标及方法的选择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比较 |
1.2.2 骨骼发育相关指标比较 |
1.2.3 改良Irwin’s行为评价优化 |
1.2.4 Morris水迷宫试验的建立与优化 |
1.2.5 旷场实验的应用探索 |
2 结果 |
2.1 生长发育指标相关性分析 |
2.2 骨骼发育指标相关性分析 |
2.3 改良IRWIN’S行为评价优化 |
2.3.1 观察方式 |
2.3.2 评价指标 |
2.3.3 观察方法和评分标准 |
2.3.4 统计分析与结果评价 |
2.3.5 评价体系标准化建设 |
2.4 MORRIS水迷宫试验优化 |
2.4.1 试验装置及试验环境条件 |
2.4.2 水迷宫操作方法优化 |
2.4.3 评价指标优化选择及统计分析 |
2.4.4 评价体系标准化建设 |
2.5 旷场实验测试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幼龄大鼠颈静脉少量多次采血技术的改进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幼龄动物毒理学技术在儿科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
1.3.2 剂量设计依据 |
1.3.3 起始给药年龄和给药期限 |
1.3.4 检测指标 |
1.3.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 |
2.2 体重 |
2.3 摄食量 |
2.4 血液学 |
2.5 血清生化学 |
2.6 尿液 |
2.7 眼科检查 |
2.8 骨髓细胞形态学 |
2.9 骨骼系统发育及生长发育 |
2.9.1 骨骼系统发育指标检查 |
2.9.2 性征发育指标 |
2.9.3 对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的影响 |
2.10 性激素检测 |
2.11 行为记忆学 |
2.11.1 一般行为学检查 |
2.11.2 Morris水迷宫试验 |
2.12 免疫学指标检 |
2.13 脏器重量及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建立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验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
前言 |
1.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预警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病名及证候研究进展 |
1 肺栓塞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 肺栓塞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
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4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 |
1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念 |
2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
4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住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医证候及诊治情况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中医证候研究 |
3.2 总体诊治情况变化分析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表现 |
3.3 中医证候分布 |
3.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3.5 危险因素 |
3.6 发病时间 |
3.7 终点事件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探究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 |
3.3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3.4 新模型在内、外科住院患者中应用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及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 |
2.4 风险评估模型标准 |
2.5 风险评估模型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比较 |
3.3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3.4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外科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3.5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3.6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陕西省汉族孕产妇甲功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正常值参考范围的建立 |
1 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分组 |
2.2 一般资料收集 |
2.3 主要试验试剂、仪器设备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妊娠特异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标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建立妊娠期甲状腺指标参考值 |
3.3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各指标的变化趋势 |
3.4 产后甲状腺功能指标分析 |
3.5 不同诊断标准下的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比较 |
3.6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比较 |
3.7 亚临床甲减与妊娠结局关系的分析 |
4 讨论 |
4.1 影响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 |
4.2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趋势 |
4.3 TPOAb与 TGAb |
4.4 建立本院甲功参考值范围的意义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陕西省不同地区的甲状腺功能的比较 |
6 资料 |
6.1 资料来源 |
6.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7 方法 |
7.1 分组 |
7.2 一般资料收集 |
7.3 试验试剂、仪器设备 |
7.4 统计学方法 |
8 西安市不同地区的甲状腺功能结果比较 |
9 讨论 |
10 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院凝血三项参考值调查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恙虫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刘雄.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D]. 胡明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D]. 谢俊. 大理大学, 2021(09)
- [4]血栓弹力图在诊断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和评估二期翻修术假体再植时机的价值研究[D]. 苑涛. 山东大学, 2021(12)
- [5]肺结核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分析[D]. 鞠川.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凝血三项联合D-二聚体检验在孕妇凝血状态评估中的应用分析[J]. 刘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03)
- [7]儿科用药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探索及应用研究[D]. 张城达.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2021(02)
- [8]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及治疗方案评估[D]. 夏国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9]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邵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陕西省汉族孕产妇甲功的流行病学调查[D]. 康佳. 西安医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