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材论文-叶军

中国题材论文-叶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题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桂花树,阿多尼斯,桂树,诗歌写作,杜甫,告诉我,一棵,社会景观,他家,我拉

中国题材论文文献综述

叶军[1](2019)在《在他心目中,中国就如《桂花》》一文中研究指出89岁的阿多尼斯身上有多种标签,诗人、思想家、理论家、画家,还有一个瞩目的标签是,他多次因诗歌写作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并常处赔率榜前茅。今年11月,阿多尼斯的最新诗集《桂花》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全书由50首短诗组成,灵感来自2018年他在中国的一次(本文来源于《长江日报》期刊2019-12-17)

王理行[2](2019)在《“献给薛庆国”》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题材长诗《桂花》的写作背景2018年九、十月间,享誉当代世界诗坛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来华参加鲁迅文学院举行的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活动。这是自2009年他的第一部中文版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问世后他第7次访华。这次访华期间,阿多尼斯前往(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1-06)

逯莎[3](2019)在《中国题材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题材的无产阶级作家为研究对象,将一生坚持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作家的作品、在战争期间对战争避而不谈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的作品与受到打压后迅速放弃无产阶级理念的文学家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这些作家对于人物形象描写的异同,发现其创作虽然关注了中国劳动者阶层和他们的生存现状,但仍然存在局限性与不彻底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8期)

唐元[4](2019)在《“他者”视野下对中国空间想象的嬗变——以BBC中国题材纪录片(2008—2018)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新闻广播机构之一的BBC制作了多部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伴随着近十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进程,BBC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站在"他者"的立场下,对中国空间的形象塑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通过对近十年BBC中国题材纪录片进行分析,从地理空间的转换、空间意象的选择和空间再现的态度3个方面总结出BBC以"他者"视野对中国空间想象产生了怎样的变迁,从而为我们探索空间的自我建构提供启示性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4期)

罗延财[5](2019)在《日本NHK中国题材纪录片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题材历来是日本NHK纪录片涉及的重点对象,国内对日本NHK中国题材纪录片研究规模和数量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其研究的对象经历了从传播内容、传播态度、传播模式到传播效应四个阶段;研究的视角从"单一的文本分析"发展到"整体的意识形态构建及传播效应"研究。(本文来源于《文化与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阿部知二,晴岚[6](2019)在《阿部知二中国题材作品专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部知二(1903—1973)日本作家、翻译家、文学研究者,有"昭和时代的夏目漱石"之誉。1935年初秋,阿部之二初次登上中国土地,立刻钟情于北京,两个星期的考察,激发了他澎湃的创作热情,促成了持续两年多的"北京书写",如随笔《美丽的北平》《北京杂记》《北平眼镜》、小说《北平的女人》《王家的镜子》《北京》; 1944年9月起在上海逗留半年有余,又创作了小说《邻人》《绿衣》《大河》等一批作品。(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梓轩,路静怡[7](2019)在《国际合作制片在新时代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深化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既保证文化的主体性、独特性,又实现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一系列以新时代中国为表现对象的中外联合创作的人文社会类纪录片,既以中国故事为选材内容,又实现了中国态度、中国声音面向海内外的有效表达。本文通过剖析一系列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国际化呈现以及中方话语权的提升方式,探讨国际合作制片在新时代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深化与创新。(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9年06期)

谢灵兰[8](2019)在《日本文学的形象和主题与中国题材取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当前文学界对日本文学形象和主题与中国题材关系研究缺失的现状,尝试以《牛人》和《左传》为例,通过分析《牛人》的创作背景,揭示本研究选择《牛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切实可行的。然后重点围绕《牛人》和《左传》中人物形象塑造和素材的取舍,剖析不同的素材处理方法揭示的向异性主题,从而揭示出人类文化通过艺术化的取舍,能够演绎不同的、多样化生命形态,展示文学丰富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4期)

赵树金[9](2019)在《国际传播中的“他者叙事”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如何更好地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学界和业界不断探讨的话题。2000年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创作并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已多达几十余部,其中多部纪录片分别从不同层面描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的日益完善、历史文化的星光异彩和科技力量的日新月异。同时,记录片借助视听语言表达艺术,巧妙地传递出西方视域下的“他者叙事”策略,也呈现出较多的“中国式”发展问题,值得学界人士的反思。本文以英国广播公司在2000——2016年间播出的12部中国题材纪录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五部7集BBC中国题材纪录片——《今日中国》(2006),《中国人来了》(2011),《中国如何愚弄了世界》(2014),《中国市长》(2015),《中国创造》(2016)进行了视听层面的专门研究,以“他者”视角为切入点,分别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探讨了BBC中国题材纪录片的主题选择、视听话语意涵和“他者叙事”策略,进而从政治情境、历史文化、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探求令西方产生“他者想象”的矛盾分歧所在。在第五章,本文基于前四章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汇总梳理出2000年以来BBC中国题材纪录片价值倾向赓续的演变规律。最后,本文秉持学习与借鉴的“拿来主义”精神,借此契机为中国国产纪录片的影视创作提出四点发展建议,以期不断提升中国国产纪录片的创作水平和质量,走与国际接轨之路。(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晨[10](2019)在《新世纪BBC中国题材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实力显着提高。世界各国开始从不同角度关注中国。中国不再是闭塞的,不再是可忽略的,国内外有关中国形象的传播打破了过去对中国的沉默。从这一点来看,国家形象逐步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国内形成共识,国外寻求发展都有益处。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拥有越来越高的国际影响力。本文选取BBC纪录片中国题材纪录片作国家形象研究,其一是想跳脱本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思维,了解以英国为代表西方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其二BBC是世界高水平纪录片生产基地,具有行业标杆的美誉,其作品历来受欢迎程度较广。BBC纪录片呈现的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上更具代表性。其叁,西方认识的中国与真实中国之间存在差异,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西双方在价值选向、文化心态、意识呈现等之间的区别,重新审视作为彼此文化形态下的“他者”,从而为中国形象在全球化时代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通过对西方媒体的借鉴,让中国在自塑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本论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BBC中国题材纪录片的梳理,以个案分析着手,结合BBC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呈现状况以及塑造方式,归纳总结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他者”视野下的形象呈现。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新世纪以来所涉及的BBC中国题材纪录片做整体梳理,分析其数量、主题、内容以及塑造者的态度倾向。第二章分析BBC中国题材纪录片具体呈现出的国家形象样貌,并对国家形象作出概念界定。第叁章对BBC中国题材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进行分析,主要有多维度视角、符号化呈现、叙事手法等。第四章是归纳出他塑与自塑在纪录片领域的区别,根据BBC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形式、构建内容展开他塑到自塑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中国题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题材长诗《桂花》的写作背景2018年九、十月间,享誉当代世界诗坛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来华参加鲁迅文学院举行的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活动。这是自2009年他的第一部中文版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问世后他第7次访华。这次访华期间,阿多尼斯前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题材论文参考文献

[1].叶军.在他心目中,中国就如《桂花》[N].长江日报.2019

[2].王理行.“献给薛庆国”[N].文艺报.2019

[3].逯莎.中国题材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9

[4].唐元.“他者”视野下对中国空间想象的嬗变——以BBC中国题材纪录片(2008—2018)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5].罗延财.日本NHK中国题材纪录片研究的学术史梳理[J].文化与传播.2019

[6].阿部知二,晴岚.阿部知二中国题材作品专辑[J].世界文学.2019

[7].张梓轩,路静怡.国际合作制片在新时代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深化与创新[J].中国电视.2019

[8].谢灵兰.日本文学的形象和主题与中国题材取舍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9

[9].赵树金.国际传播中的“他者叙事”策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9

[10].吴晨.新世纪BBC中国题材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研究[D].扬州大学.2019

标签:;  ;  ;  ;  ;  ;  ;  ;  ;  ;  

中国题材论文-叶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