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低温论文-邹蔷薇,王惠婕,何欣,陈敏

局部低温论文-邹蔷薇,王惠婕,何欣,陈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低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局部亚低温,丁苯酞注射液,脑梗死,急性,细胞凋亡

局部低温论文文献综述

邹蔷薇,王惠婕,何欣,陈敏[1](2019)在《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凋亡、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治疗ACI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拜阿司匹林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稳定性指标、细胞凋亡相关分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2.30%vs.76.92%,χ~2=4.704,P=0.033)。治疗后14 d,观察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P=3.784/0.000、5.347/0.000);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t/P=8.004/0.000、8.579/0.000);斑块稳定性指标MMP-2、Lox-1、Cat K及凋亡相关分子sFas、sFas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高于对照组(t/P=13.734/0.000、6.594/0.000、9.364/0.000、8.934/0.000、7.204/0.000,5.694/0.0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疗效确切,可有效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戴崇亮,胡琳琳,李立,牛庆东[2](2019)在《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保护作用。方法将西安航天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呋塞米治疗,观察组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和Bathel指数(BI)评分,以及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为(9.84±1.7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9±2.03)分,BI评分为(51.30±9.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8±7.4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OD水平为(104.86±13.12) N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77±12.68) NU/mL,血清NO和NSE水平分别为(59.14±8.33)μmol/L、(6.39±0.97) 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25±9.74)μmol/L、(10.58±2.03)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疗效确切,同时能明显发挥脑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王伟敏,郭蕾,白龙雷,项恩新,黄继盛[3](2019)在《低温下含尖刺缺陷的EPR电缆终端主绝缘局部放电发展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EPR电缆终端主绝缘在低温环境下的局部放电发展特性,搭建了-30℃下的局部放电测试系统。采用逐渐加压并保持恒压的加压方式,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的局部放电信号,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局部放电谱图、平均放电量、放电次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局部放电、平均放电量增长率、平均放电量正(负)半周偏斜度与电缆终端主绝缘尖刺缺陷局部放电发展特性相结合,可以用来表征电缆终端主绝缘局部放电发展的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梁伟健,霍晓东,姜立阳[4](2019)在《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脑出血患者,研究例数一共160例,脑出血患者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3年2月1日~2017年2月10日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80例)、对照组一组(80例),分别实施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常规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脑出血患者的总有效率93.75%(显效患者70例、有效患者5例、无效患者5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后,取得显着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7期)

黄燕灵,肖成业,麦伟政[5](2019)在《亚低温局部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患者的预后分析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亚低温局部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对氧化应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急性脑梗死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年龄、入院时间、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显着高于对照组73.0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经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叁个记录时间节点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在叁个记录时间节点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SOD、MD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SOD均有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SOD上升更为显着,两组患者MDA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MDA下降更为显着。两组患者出院后统计mRS评分,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3)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任可,吴建松,胡祝强,韩兆星,任宏飞[6](2019)在《低温作业环境下应急救援人员局部冷损伤预测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应急救援人员在低温环境下开展救援活动时遭受的冷损伤情况,对传统人体热生理模型进行改进,将人体模型拓展为20个分区,增加了脸部、肩部等部位,每个部位包括4层:核心、动脉、静脉、皮肤,动、静脉的血流参数由128段血管模型计算获得。基于改进的人体热生理模型,计算分析了多种低温环境工况下应急救援人员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主要探讨分析了环境温度、风速、防护程度对手部和脸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风速对低温环境工况人体局部皮肤温度影响显着,但随着风速的增加,影响程度会降低;较好的局部低温防护能提高人体该部位皮肤温度10℃以上;手部较脸部更容易遭受冷损伤。该研究能为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冷损伤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对低温冷损伤防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2期)

杨玉强[7](2019)在《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及血清MDA、SOD水平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ICP)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ICP、MDA、SOD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水平高于对照组,ICP、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着,可减低颅内压,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邵刚,俞国灿,孙浩亮,赵德军[8](2019)在《术中颈内动脉选择性脑局部控制性浅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脑保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中颈内动脉选择性脑局部控制性浅低温对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因高血压和外伤导致的,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研究组在术中对颈内动脉进行选择性脑局部浅低温处理,对照组一般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1、24、48、72、96 h,5 d及6 d颅内压值,并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0 d的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305.33±107.36)ml,明显少于对照组[(390.67±119.85)ml,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颅内压值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0 d的ADL评分为(67.52±10.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0.84±9.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进行颈内动脉选择性脑局部控制性浅低温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颅内压,起到脑保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芮蕾[9](2019)在《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急性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组给予头部局部亚低温、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肿体积、血清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4.74%较对照组76.32%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肿体积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ET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局部亚低温、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可减少血肿体积,改善血清ET、NO含量,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许磊,廖秋凌[10](2019)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状况(如硬膜下积液、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观察2组术前、术后用NIHSS量表判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术后1周内均需密切监控其颅内压状况并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 50%,低于对照组的27. 50%(P <0. 05);术后,2组NIHS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 01);术后24 h、72 h、1周时,观察组颅内压数值低于对照组(P均<0. 01)。结论建议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方式,安全且高效,有利于改善疾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局部低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保护作用。方法将西安航天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呋塞米治疗,观察组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和Bathel指数(BI)评分,以及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为(9.84±1.7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9±2.03)分,BI评分为(51.30±9.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8±7.4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OD水平为(104.86±13.12) N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77±12.68) NU/mL,血清NO和NSE水平分别为(59.14±8.33)μmol/L、(6.39±0.97) 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25±9.74)μmol/L、(10.58±2.03)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疗效确切,同时能明显发挥脑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低温论文参考文献

[1].邹蔷薇,王惠婕,何欣,陈敏.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

[2].戴崇亮,胡琳琳,李立,牛庆东.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9

[3].王伟敏,郭蕾,白龙雷,项恩新,黄继盛.低温下含尖刺缺陷的EPR电缆终端主绝缘局部放电发展特性研究[J].绝缘材料.2019

[4].梁伟健,霍晓东,姜立阳.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5].黄燕灵,肖成业,麦伟政.亚低温局部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患者的预后分析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任可,吴建松,胡祝强,韩兆星,任宏飞.低温作业环境下应急救援人员局部冷损伤预测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7].杨玉强.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及血清MDA、SOD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9

[8].邵刚,俞国灿,孙浩亮,赵德军.术中颈内动脉选择性脑局部控制性浅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脑保护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19

[9].芮蕾.头部局部亚低温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10].许磊,廖秋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标签:;  ;  ;  ;  ;  

局部低温论文-邹蔷薇,王惠婕,何欣,陈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