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值生态足迹论文-吴毅

能值生态足迹论文-吴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能值生态足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进旅游生态足迹,旅游能值分析,可持续发展

能值生态足迹论文文献综述

吴毅[1](2019)在《基于改进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研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对餐饮、住宿、购物、交通4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改进后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指标。研究发现:在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生态足迹中,人均需求达到0. 12 hm2,远大于生态足迹供给总量,同时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消费达到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承载力的6倍。湖南省旅游生态系统需要承受较大压力,未来旅游业即将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因此,需要从加强政府及旅游企业的支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入手,积极改善生态旅游现状,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程丽,方江平[2](2019)在《能值生态足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值生态足迹法是对生态足迹理论改进和优化,随着能值生态足迹法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各个层面、各个方向都出现了大量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能值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能值生态足迹的应用案例及模型创新,并对能值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苏文亮,李文龙,朱亚莉,蔡栋,余翠[3](2019)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生态经济学中测度人类社会资源消耗的经典方法之一,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是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和改进。本研究采用区域标准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能够更好地体现区域的真实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实际消耗,其方法和数据优于普遍采用的全球标准。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地分析了2005–2014年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合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发展能力指数,分析了青海省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青海省区域生态足迹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指数小于0且不断下降。2)青海省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在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市区及其周边的县域,2011年之后呈现由北向东的带状分布。3)结合能值生态足迹和多因子耦合分析表明,虽然青海省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发展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但主要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水土流失、生态功能恶化、地区承载力下降、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峻。该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青藏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文龙,魏巍,宋瑜,刘陈立,苏文亮[4](2019)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与灰色预测模型的西藏可持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清晰地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现状及其未来的可持续性,本文改进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了西藏2005-2014年的可持续性,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西藏及其各地级市2015-2024年的可持续状态。结果表明:2005-2014年,西藏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38.30hm~2减少到33.81hm~2,人均生态足迹从6.83hm2增加到11.59hm~2,生态盈余空间缩小,但生态足迹指数一直高于65%,当前的可持续性较强;万元GDP生态足迹、发展能力指数和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表明西藏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是产业结构单一;在未来10年,西藏及其各地级市(除拉萨外)的可持续性持续降低,但整体仍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拉萨在2020年将变为严重不可持续。本研究定量地评价了西藏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未来的可持续性,以期对高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程曼,解文艳,杨振兴,向云,周怀平[5](2019)在《基于能值理论的山西省农作物秸秆生态足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秸秆可收集量为基础,基于能值理论研究农作物秸秆生态足迹特征,分析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995年至2016年,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到2016年四种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1 526.4×10~4 t。山西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的人均总生态足迹为68.197×10~(-2) hm~2,人均总生态承载力为56.121×10~(-2)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12.076×10~(-2) hm~2。山西省各地区的秸秆利用均产生生态赤字,晋中地区的秸秆利用人均生态赤字为3.125×10~(-2) hm~2,晋东南和晋北地区的人均生态赤字均为2.500×10~(-2) hm~2,晋南和吕梁地区的秸秆利用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1.935×10~(-2) hm~2和1.800×10~(-2) hm~2。除晋东南地区小麦秸秆外,小麦、豆类和薯类秸秆利用均形成生态盈余,存在一定的消纳空间;玉米秸秆在各地区则呈现生态赤字。晋南地区秸秆利用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饲料化>燃料>焚烧>其他,其他地区则表现为焚烧所占比例高于40%。全省现阶段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需进一步加强对玉米秸秆焚烧的管理,应通过增加秸秆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等的比重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吴景辉,王耕,于大涛,张戈[6](2019)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齐齐哈尔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能值理论,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齐齐哈尔市2000—2016年能值生态承载力、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盈余等指数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齐齐哈尔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生态赤字增加趋势明显即本地区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量,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研究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呈增长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呈减弱的趋势,区域生态协调性较差;由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可知,齐齐哈尔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资源利用方式有所改善,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代价在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9年02期)

尚海龙,潘玉君[7](2019)在《西藏牧区能值生态足迹测度与互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评价西藏牧区能值生态足迹,明确其优势与不足,可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提供有益借鉴。通过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法与GM(1. 1)模型对西藏牧区能值生态足迹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进行测算、分析与模拟。结果发现:2007~2016年EEF变幅在1. 757 603~3. 353 526 hm~2 之间,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 EEC变幅在2. 576 530~2. 249 599 hm~2 之间,表现为平缓下降轨迹; EEP变幅在0. 818 927~-1. 103 927 hm~2 之间,年均值为-0. 152 384 hm~2 ,平均递减率是1. 50%;2017~2021年EEP预测值变幅在-1. 104 231~-1. 108 630 hm~2 之间,平均递减率为0. 99%。说明西藏牧区生态系统出现能值赤字,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可再生资源对EEC贡献最大的是太阳能,其次是风能;但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不高,反映出西藏牧区禀赋优势明显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程度欠充分;未来5年,人均能值赤字下降速率较前明显减缓,生态系统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有所改观,但牧区生态安全面临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下西藏牧区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马楠,徐玉霞,许小明,马凯[8](2018)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生态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陕西省的生态安全状况,以传统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以2016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陕西省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陕西省能值生态足迹68.45 hm~2/人,能值生态承载力17.61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3.89,生态协调系数为1.22.陕西省生态环境较安全,处于轻警程度,生态协调性一般;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陕西省需要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生物生态足迹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许静,李文龙[9](2018)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的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青海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值的生态足迹方法是对生态足迹方法的最新发展和改进。研究采用区域标准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能够更好地体现区域的真实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实际消耗,其方法和数据优于普遍采用的全球标准。研究定量地分析了2005-2014年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青海省区域总体生态足迹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指数小于0且不断下降。(2)研究区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在从东部和西北部开始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压力向中部区域逐年增加。(3)结合能值生态足迹和多因子耦合分析表明,虽然青海省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发展能力也在提升,但主要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水土流失、生态功能恶化、地区承载力下降、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峻。该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青藏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7)

马自坤,王平,刘淑英[10](2018)在《基于能值理论的陇南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传统生态足迹法在不同功能土地进行统一换算时产生的较大偏差,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2015年陇南市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从而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5~2015年陇南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827hm2增加到3.111hm2,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起伏状态,略有下降,生态系统由生态盈余转向生态赤字,陇南市生态系统由可持续发展向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8年32期)

能值生态足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值生态足迹法是对生态足迹理论改进和优化,随着能值生态足迹法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各个层面、各个方向都出现了大量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能值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能值生态足迹的应用案例及模型创新,并对能值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值生态足迹论文参考文献

[1].吴毅.基于改进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研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程丽,方江平.能值生态足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四川林业科技.2019

[3].苏文亮,李文龙,朱亚莉,蔡栋,余翠.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J].草业科学.2019

[4].李文龙,魏巍,宋瑜,刘陈立,苏文亮.基于能值生态足迹与灰色预测模型的西藏可持续性评价[J].草地学报.2019

[5].程曼,解文艳,杨振兴,向云,周怀平.基于能值理论的山西省农作物秸秆生态足迹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吴景辉,王耕,于大涛,张戈.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齐齐哈尔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9

[7].尚海龙,潘玉君.西藏牧区能值生态足迹测度与互动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马楠,徐玉霞,许小明,马凯.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生态安全评价[J].河南科学.2018

[9].许静,李文龙.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的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青海省为例[C].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8

[10].马自坤,王平,刘淑英.基于能值理论的陇南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

标签:;  ;  ;  

能值生态足迹论文-吴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