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灾害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坡工程,高速远程滑坡,黏结断裂模型,块体离散元
灾害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广煜,徐文杰,佟彬,王立朝[1](2019)在《基于块体离散元的高速远程滑坡灾害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远程滑坡的破裂及致灾机制一直是滑坡灾害难点之一。为了深入高速远程滑坡灾害动力学过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块体离散元法的黏结断裂模型,并基于图形处理器(GPU)实现了高性能并行计算,进而开发了地质体从连续到破裂解体过程的耦合模拟平台–耦合离散元程序(CoDEM)。在此基础上以2000年西藏易贡滑坡为例,系统研究了滑坡体的"高位崩塌区崩解启动–老滑坡体复活–碎屑流高速流动–堰塞体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对比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地质调查资料,表明计算得到的堆积范围、物质组成与滑坡实际状态较为吻合。根据滑坡不同阶段的运动特征,将滑坡灾害区分为4个部分:启动区、缓冲区、流通区和刹车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明虎,张建平,苏智,高君亮,赵英铭[2](2019)在《绿洲防护林缓减冰雹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6年6月13日内蒙古磴口县发生的冰雹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旨在从动力学机制上解释防护林的减雹机理。选取典型样地林网内、外农作物雹灾后保存率和产量进行调查,反映林网缓减雹灾的作用;利用建筑物直立外墙保温层破损随高度的变化估计雹块下落到地面附近(H=0~40 m)水平速度的变化规律;利用不同高度沙尘水平通量仪顶盖破损程度差异估计雹块下落到地面附近(H=0.5~50 m)竖直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网内、外玉米灾后植株保存率分别为87%、24%。雹块近地面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均随高度降低而减小,与风速廓线形态和下沉气流在近地面的截止趋势一致。防护林缓减雹灾作用的动力学机理是:防护林与雹块间存在以空气为介质的动力作用,林带阻碍近地面气流运动,遏制近地面含雹气流的下沉和辐散,雹块进入林网低风速区后接受比无林区更大的空气阻力,竖直和水平速度均显着降低,致灾能力降低。本研究为防护林的营建与减灾效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于金源[3](2019)在《基于MIKE-21水动力学模型山洪灾害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结合MIKE-21水动力学模型,对区域山洪灾害风险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MIKE-21水动力学模型,可确定不同频率下各时段山洪灾害淹没范围。基于淹没范围,可定量评估不同淹没水深下洪水影响和损失的程度,实现区域山洪灾害的风险动态评估。(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5期)
陈丽满,陈长坤,阳富强[4](2018)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台风灾害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台风灾害为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方法,运用Vensim软件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台风灾害进行仿真模拟,重点围绕建筑物脆弱性指数和政府重视程度这两个变量分析其对台风灾害损失系统的影响.得出结论:建筑物脆弱性指数可用建筑物灾损率来表征,脆弱性指数越大,建筑物毁坏速率越快;政府重视程度越高,台风监测预警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越强.从长远考虑,降低建筑物脆弱性指数和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对降低台风灾害风险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熠昕,马超,杨海龙,倪树斌[5](2018)在《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流域泥石流灾害成因与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2011年以来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流域多次暴发严重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2016年8月12日泥石流过后,本文以该区受灾严重的艾洼峪与大木峪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单沟泥石流的灾害成因与动力学演化过程,旨在为该区单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现场调查、室内实验和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降雨资料、泥石流粒径组成和沿程流速流量断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2012—2016年,艾洼峪物源体面积增加了11.12倍,大木峪增加了4.41倍。(2)2016年最大小时降雨量占累积降雨的比例高达47.0%;相比2011年,2016年泥石流前期降雨少,激发雨强是2011年的2.87倍。(3)艾洼峪和大木峪泥石流密度分别为1.95和1.88 g/cm~3,黏粒含量分别为0.02%和0.05%。(4)标度分布结果为:0.853 1<R~2<0.959 2,0.019 1<μ<0.033 8,10.31<D_c<10.99。(5)艾洼峪泥石流支沟汇流导致流速、流量分别增加了0.21和1.67倍,流经油松林后,流速下降了22.9%,流量下降了86.2%,泥石流堆积物平均粒径d50降低了53.0%;大木峪泥石流流经人工堆石坝后,流速、流量分别增加了0.16和7.71倍。【结论】(1)自2012年来,艾洼峪、大木峪物源体面积逐年增加,具备再次发生泥石流的物源条件。(2)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是该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条件,前期降雨充沛的条件下,泥石流的激发雨强下降。(3)两条沟道为高密度低黏度的黏性泥石流。(4)标度分布对艾洼峪、大木峪泥石流颗粒具有很高的拟合度,两沟μ<0.05,验证了两沟为高密度泥石流的结论,造成两沟D_c值偏小的主要原因是沟道泥石流黏粒含量低。(5)艾洼峪泥石流流量陡增至峰值是由于支沟泥石流汇入主沟造成,沟道油松林对泥石流流速、流量有削减作用,对大颗粒物质有过滤作用;大木峪流量陡增至峰值是由于沟道中的堆石坝溃决造成。(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士革,卢闯,申晓伟,王建[6](2018)在《工程灾害救援环境中仿人机器人下蹲取物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仿人机器人的结构特征和下蹲取物步态的分析,将下蹲取物的仿人机器人简化为具有七自由度的六连杆模型,并基于拉格朗日法对其建立了动力学方程,进而计算出仿人机器人各主要关节力矩时间曲线.阐明了工程灾害救援环境中仿人机器人下蹲取物过程各主要关节的受力机理,为仿人机器人的救援行为设计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赵战胜[7](2018)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为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们在享受信息快速传播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信息快速传播形成的舆论形势,在社会中造成动荡的现象。而我国又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自然灾害相关信息在社会中的蔓延,必然会在社会中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人们心中产生很多的不稳定的情绪,给政府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带来阻力。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和引导自然灾害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就显的非常重要了。本文在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等级评价的指标要素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一系列的指标和因素,并结合自然灾害的特点,对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在对自然灾害信息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相关基础数据之后,本文从动态模拟的角度对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持续时长一般为15—20天,并且不同等级的灾害对信息传播周期的影响不大。其中,第1天为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的萌芽期;第2天是信息传播的成长期;第3-5天是相关信息传播的爆发期;第5-20天为信息传播的衰退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于小兵,曹杰,王旭明,蔡玫[8](2018)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台风灾害应急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了考虑市民恐慌程度和损失率的多目标动力学模型,探索台风灾害应急管理策略。不同于现有台风灾害研究,该模型将台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引入研究框架。通过多主体建模和仿真理论,梳理政府、防指、市民等多元主体在台风灾害应急管理中的行为机制。以2013年台风"菲特"造成的浙江余姚水灾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政府应急调度水平、防指协同度和市民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台风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程度;且以数值仿真分析论证上述叁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基本相当。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台风应对方法有所贡献;对构建包括政府、防指、市民等多元主体积极、主动响应台风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周魁斌,刘娇艳,蒋军成[9](2018)在《高压可燃气体泄漏动力学过程与喷射火热灾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压可燃气体泄漏诱发的喷射火为研究对象,对泄漏过程中喷口处稳态气流状态参数变化及其被点燃之后的喷射火火焰形态与辐射热流场预测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归类分析了基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AbelNoble状态方程的高压气体泄漏模型及其适用情况,并对不同浮力控制和动量控制范围的几种喷射火火焰几何尺寸模型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同时对不同火焰形态下的点源、多点源、固体以及线源4种热辐射模型进行了汇总,最终提出将3种模型耦合联用以建立适用于不同泄漏条件下喷射火热灾害分析预测方法。分析表明,该分析预测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凯琦[10](2017)在《基于单层单相流和多层多相流的灾害动力学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数值模拟是研究灾害启动机理、运动学特征和演变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相比国外,国内灾害数值模拟软件不仅数量少而且影响力不足。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计算模拟软件来开展灾害的风险评估,对提升国内防灾减灾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基于深度积分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将叁维的Navier-Stokes方程简化为二维浅水方程并利用改进的MacCormack-TVD有限差分方法求解控制方程。将此算法融入到Massflow软件中,开发出新的计算模块,并使其兼有考虑复杂地形、具有二阶精度和自适应求解域特征。(2)基于新开发的计算模块,构建了单层单相流模型,成功模拟深圳光明新区山体滑坡在超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坍塌和滑动的整个过程。当孔隙水压力系数=0.75时数值计算结果很好的吻合了现场勘测数据和影像资料。从而确定过高的孔隙水压力是本次山体滑坡灾害远程高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本次灾后治理和重建选址工作有参考作用。(3)传统的单层单相流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性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提出构建多层多相流模型,并成功模拟水下滑坡引起的涌浪灾害和固液两相流溃坝问题,解决了单层单相流模型的不足。对此类灾害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1-01)
灾害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016年6月13日内蒙古磴口县发生的冰雹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旨在从动力学机制上解释防护林的减雹机理。选取典型样地林网内、外农作物雹灾后保存率和产量进行调查,反映林网缓减雹灾的作用;利用建筑物直立外墙保温层破损随高度的变化估计雹块下落到地面附近(H=0~40 m)水平速度的变化规律;利用不同高度沙尘水平通量仪顶盖破损程度差异估计雹块下落到地面附近(H=0.5~50 m)竖直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网内、外玉米灾后植株保存率分别为87%、24%。雹块近地面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均随高度降低而减小,与风速廓线形态和下沉气流在近地面的截止趋势一致。防护林缓减雹灾作用的动力学机理是:防护林与雹块间存在以空气为介质的动力作用,林带阻碍近地面气流运动,遏制近地面含雹气流的下沉和辐散,雹块进入林网低风速区后接受比无林区更大的空气阻力,竖直和水平速度均显着降低,致灾能力降低。本研究为防护林的营建与减灾效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害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广煜,徐文杰,佟彬,王立朝.基于块体离散元的高速远程滑坡灾害动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刘明虎,张建平,苏智,高君亮,赵英铭.绿洲防护林缓减冰雹灾害的动力学机制[J].生态学杂志.2019
[3].于金源.基于MIKE-21水动力学模型山洪灾害评估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9
[4].陈丽满,陈长坤,阳富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台风灾害风险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张熠昕,马超,杨海龙,倪树斌.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流域泥石流灾害成因与动力学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6].王士革,卢闯,申晓伟,王建.工程灾害救援环境中仿人机器人下蹲取物动力学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赵战胜.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8].于小兵,曹杰,王旭明,蔡玫.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台风灾害应急策略研究[J].管理评论.2018
[9].周魁斌,刘娇艳,蒋军成.高压可燃气体泄漏动力学过程与喷射火热灾害分析[J].化工学报.2018
[10].周凯琦.基于单层单相流和多层多相流的灾害动力学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