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庭院式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庭院式建筑,能耗,敏感性分析,设计参数
庭院式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何成[1](2017)在《庭院式建筑设计参数的能耗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筑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急剧上升,使得城市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能耗建筑设计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庭院式建筑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能力,不但可以缓解城市热岛,还可以调节室内环境、降低能耗。但是,庭院相关设计参数与庭院式建筑能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特别是关键参数不明确,导致了设计参数取值和建筑能耗充满不确定性。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城市的庭院式办公建筑为例,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敏感性分析方法,分别从庭院建筑布局、形体设计和围护结构设计叁个角度,借助拉丁超立方抽样(LHS)的仿真试验、EnergyPlus能耗模拟及R语言编程技术,对共计37个设计参数的能耗敏感性进行定量计算,识别影响庭院式建筑能耗的显着性参数,并揭示了关键参数对供暖、制冷、照明和总能耗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节能优化策略,为低能耗庭院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针对建筑布局参数对庭院式建筑各项能耗影响机制及强度的问题,采用标准回归系数(SRC)和树状高斯过程模型(TGP)敏感性分析方法,对9个布局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量化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布局参数对庭院建筑能耗的影响呈单调性变化,当周边建筑尺寸超过目标建筑时,能耗随布局参数的变化速度减缓。2)对于多层和高层方形庭院建筑,西侧建筑高度对制冷和总能耗有显着影响,其全效应都达0.3以上;南侧建筑间距和高度是影响高层庭院建筑供暖能耗最主要的参数,两者之和决定了供暖能耗70%以上的变化。3)庭院建筑平面形式较建筑高度对布局参数的敏感性影响显着。针对形体参数对庭院式建筑能耗影响程度的问题,采用单参数局部敏感性、偏相关系数(PCC)、SRC和TGP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共计15个形体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当建筑面积和比例固定时,无论庭院面积和庭院比例在其取值范围内如何变化,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庭院比例使得建筑总能耗最小。2)建筑和庭院面积对各项能耗的影响都十分显着,降低庭院所占建筑平面的比例,是低能耗形体设计的重要措施。3)当建筑和庭院面积固定时,建筑层高是影响供暖、制冷和总能耗的最敏感参数,其贡献率分别达50%、40%和60%左右。针对庭院式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参数的能耗敏感性问题,采用散点图结合TGP的敏感性分析方法,分别从庭院外墙、整合庭院形式变化和增加建筑外围护结构参数的叁个方面,分析了共计16个围护结构设计参数的能耗敏感性,主要结论如下:1)仅考虑庭院外墙相关参数时,建筑朝向是影响建筑总能耗的最关键参数,对方形和长条形庭院建筑总能耗的影响分别达40%和80%以上。2)整合庭院形式变化后,庭院比例成为影响建筑总能耗的决定性参数,可以解释总能耗70%以上的变化。3)增加建筑外围护结构参数后,各项能耗中敏感性参数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黄雪峰[2](2017)在《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的利用与改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能够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其近代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受到德国与日本的殖民影响,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固有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色,并在历史的洗礼下得以保留,成为了世所罕有的历史街区。本文选择时间范围自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控制青岛,涵盖了青岛德占时期建筑的主要建造时间。空间范围为现青岛市市内四区,主要集中在市南区与市北区老城范围内,即德占时期主要城区规划范围。在梳理青岛近代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简述了青岛在德占时期的居住类建筑的现状,并归纳总结了青岛德占时期居住建筑的建筑风格,以及青岛德占时期的居住类建筑对现代居民的利用价值。从而阐明对青岛德占时期居住建筑进行改造利用的重要意义,并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手法与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简述了青岛的概况与历史,界定了研究范围,选择了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近百年来国内外学界在居住建筑利用改造方面所作出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对青岛地区德占时期居住建筑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历史沿革、分布概况、建筑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从类型方面对现存的青岛地区德占时期居住建筑进行概括总结与现场调研。第叁章首先探索了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意义以及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与之类似的相关案例,以及与改造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了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原则,并归纳出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适宜的设计手法与相应技术,也对改造方案的节能环保设计提出了新的看法,总结了对于青岛地区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几种模式与方法。第四章通过对笔者自身参与的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实例进行全方位的剖析,验证了之前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与改造技术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芦彪[3](2017)在《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布局中的文化基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中,庭院式布局都属于主流,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所建构的建筑技术体系和经济状况有关。而这样一种民族文化造就的庭院式布局事实上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产物。对庭院式布局中的文化基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设计浪潮中找到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7年11期)
仝晓晓,熊兴耀[4](2015)在《新农村庭院式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研究——以苏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苏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新农村建筑和传统农村建筑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对当前该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建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综合考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将活跃在欧洲的新理性主义之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有选择地运用到苏南地区新农村建筑设计中,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一种平衡和结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探讨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提倡设计思维模式的转变,提出建筑与景观有机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邵杰[5](2015)在《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的布局手法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是中国建筑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住宅的经典建筑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中的布局手法进行总结,以学习古人经验,找出适合现代中国人的住宅室内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5年09期)
张险峰,杨帆,韩波[6](2012)在《庭院式建筑的当代重构——朝阳市凤凰山文化博览中心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对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文化博览中心的设计,分析了传统庭院式建筑在当代建筑文化及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重构。并基于对"庭院"的本体研究,从设计理念、场所组织以及重构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传统庭院式建筑如何进行现代转译。(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2年10期)
亢燕铭,张宁波,寇丽,王友君,钟珂[7](2011)在《地面热力条件对庭院式建筑内部空气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辐射、人员聚集和存在散热设备等通常对庭院式建筑内部敞开空间的热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背景风速和地面热力条件下,对庭院内部流场和颗粒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背景风速较大时(>3.0m/s),地面热力条件对庭院内部气流和粒子浓度分布特征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当背景风速较小时(0.5m/s),地面热源产生的热压作用对庭院内气流和粒子浓度分布有较大影响.较高的地面散热强度将增加庭院换气率,但同时也存在着庭院下风向建筑内部污染物浓度增加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吴潇潇[8](2010)在《庭院式建筑形式对其内部空间污染物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建筑空气品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庭院建筑因其在改进光线照射、增加私密空间等方面的优越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民用和公用建筑。庭院建筑构建了一个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该过渡空间的空气品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庭院内部的污染物如何分布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庭院建筑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之能够有效抵御恶劣的室外环境,又能有效排出庭院内部的颗粒污染物,从而建立较好的过渡空间空气品质。本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庭院内部的流态分布、压力分布、颗粒物空间分布以及颗粒物向庭院房间的迁移,讨论不同的庭院开口布置、风力状况、地面热力状况和污染源与庭院建筑的相对位置下,颗粒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背景气流掠过庭院式建筑,其内部风速和颗粒物浓度可有效降低。庭院开口布局不同,颗粒污染物在庭院内部呼吸面上浓度衰减程度也不同。静风状态下,地面热力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庭院内部的颗粒物空间分布,但该影响随背景风速的增加而降低。当污染源位于庭院外部时,垂直开口庭院和不开口庭院对外界污染物的防护作用相当,二者皆优于平行开口庭院。静风状态下,地面散热量的增加会强化庭院内外的气体交换,使得更多污染物质被引入庭院内部。颗粒物向庭院房间的迁移主要集中在风向上游房间,迁移量随背景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当污染源位于庭院内部时,垂直开口庭院能构建更优的呼吸面空气品质,其次是平行开口庭院,不开口庭院最差。地面散热量的增加会强化污染物的扩散,有助于将其排出庭院建筑,该作用在静风状态下表现的更加明显。颗粒物向庭院房间的迁移主要集中在风向下游房间,迁移量随背景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01-01)
李景欣[9](2009)在《浅谈庭院式建筑组群的形态及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论从文学、科技、艺术以及建筑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的建筑风格各异、功能完备,体现着简约、现代等等,但仍有一群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不可被忽视的建筑——中国传统的庭院是组群建筑。它的存在,使中国建筑有了自己的符号,有了自己的语言,它是文化、科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建筑。(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陈淑爱[10](2008)在《庭院式建筑热压通风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通风方式能够在低能耗情况下创造较好的室内空气环境,因而可以产生明显的节能效果。由于庭院式建筑(亦称中庭建筑)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可以尝试用烟囱效应来引导产生热压通风效果,故具有利用自然通风的潜力。因此,本文针对庭园式建筑中热压对自然通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择夏季对一个庭院式建筑中庭内外热环境进行了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利用中庭存在的烟囱效应产生的自然通风,可以使中庭内部获得相对舒适的温度环境,这种降温效应在下午时段作用相对最明显。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论有无热压作用,庭院式建筑迎风面的房间通风效果变化都不大;但增加了热压作用后,可明显改善庭院式建筑背风面和侧面房间的自然通风效果;若庭院式建筑有内热源存在,则可设法通过降低中庭内部的压力,使所有朝向房间通风口的内外压差增大,从而改善整个建筑的总体通风效果。模拟结果认为,对于不同长宽比的庭院式建筑,热压作用沿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建筑物内个别房间是否有内热源将主要影响该房间自身的通风效果。因此,认为庭院式建筑的长宽比及个别房间热源情况的变化对整个庭院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研究还表明,就建筑总高度而言,存在着一临界高度h,当建筑高度H大于h时,H与自然通风量基本呈线性关系,可以借助相关热压计算公式对通风量进行计算;但当H小于h时,即使在室外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庭院建筑的通风效果依然不能用热压通风公式进行预测。实际情况中,h与室内热源强度、建筑规模等诸多因素有关。考虑到已有的经典热压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预测性因素,为了方便地根据室外气温和房间使用功能预测热压通风效果,本文根据模拟研究结果,拟合了一个以室外气温和室内热源强度为变量的热压计算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8-12-01)
庭院式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岛能够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其近代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受到德国与日本的殖民影响,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固有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色,并在历史的洗礼下得以保留,成为了世所罕有的历史街区。本文选择时间范围自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控制青岛,涵盖了青岛德占时期建筑的主要建造时间。空间范围为现青岛市市内四区,主要集中在市南区与市北区老城范围内,即德占时期主要城区规划范围。在梳理青岛近代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简述了青岛在德占时期的居住类建筑的现状,并归纳总结了青岛德占时期居住建筑的建筑风格,以及青岛德占时期的居住类建筑对现代居民的利用价值。从而阐明对青岛德占时期居住建筑进行改造利用的重要意义,并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手法与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简述了青岛的概况与历史,界定了研究范围,选择了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近百年来国内外学界在居住建筑利用改造方面所作出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对青岛地区德占时期居住建筑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历史沿革、分布概况、建筑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从类型方面对现存的青岛地区德占时期居住建筑进行概括总结与现场调研。第叁章首先探索了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意义以及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与之类似的相关案例,以及与改造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了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原则,并归纳出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适宜的设计手法与相应技术,也对改造方案的节能环保设计提出了新的看法,总结了对于青岛地区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几种模式与方法。第四章通过对笔者自身参与的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实例进行全方位的剖析,验证了之前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与改造技术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庭院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何成.庭院式建筑设计参数的能耗敏感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黄雪峰.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的利用与改造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3].芦彪.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布局中的文化基因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7
[4].仝晓晓,熊兴耀.新农村庭院式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研究——以苏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邵杰.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的布局手法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J].大舞台.2015
[6].张险峰,杨帆,韩波.庭院式建筑的当代重构——朝阳市凤凰山文化博览中心设计[J].华中建筑.2012
[7].亢燕铭,张宁波,寇丽,王友君,钟珂.地面热力条件对庭院式建筑内部空气环境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吴潇潇.庭院式建筑形式对其内部空间污染物分布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0
[9].李景欣.浅谈庭院式建筑组群的形态及审美[J].艺术研究.2009
[10].陈淑爱.庭院式建筑热压通风过程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