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葵花种植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碱化土地,地球化学环境评价,葵花种植区
葵花种植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珈玮,李淑杰,徐搏,解小雨,王光灿[1](2013)在《吉林省西部葵花种植区地球化学环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利于吉林西部葵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根据种植区土壤类型、地质背景等因素,选择农安巴吉垒、大安龙沼和通榆新安作为研究区,在分析盐碱化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吉林省西部葵花种植区的地球化学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榆工作区各类土壤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均属于一级;大安工作区草甸风砂土、盐化黑钙土、石灰性草甸土属一级,而淡黑钙土和草甸碱土属叁级;农安工作区草甸黑钙土和草甸碱土属二级,石灰性黑钙土、盐化草甸土和石灰性草甸土属叁级。研究区总体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不佳,需要加大生态补偿与恢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5期)
李淑杰,窦森,王利敏,刘兆顺[2](2011)在《吉林西部葵花种植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吉林省西部葵花种植区采取土壤、葵花籽样品,对其中的土壤元素含量采用多种配套法测定,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该区域稀土元素与其他元素和生物品质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①农安工作区土壤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大安、通榆工作区高.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模式,与全国稀土分布模式一致.②3个工作区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存在着差异,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差异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③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与速效钾呈正相关;与土壤中全量Se、Fe2O3、Ti、P、Mn、Cu、Zn、Cr、Mo、B、F呈正相关,与葵花籽中的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各稀土元素除Lu外,均表现出相似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刘爽[3](2008)在《吉林西部葵花种植区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吉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子项目-“吉林西部油料作物(葵花)产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在搜集研究区地质背景和土壤资料的基础上,采集剖面土壤、表层土壤、根系土壤和葵花籽样品,并分别对土壤样品进行元素全量、有效态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测试,对葵花籽中元素含量和葵花籽品质指标进行测试,运用地球化学循环理论,采取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和地球系统评价技术路线,研究该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该区葵花籽中元素含量,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在沉积物—土壤—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进一步研究元素对葵花籽品质的影响,为该区葵花种植区划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5-01)
葵花种植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吉林省西部葵花种植区采取土壤、葵花籽样品,对其中的土壤元素含量采用多种配套法测定,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该区域稀土元素与其他元素和生物品质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①农安工作区土壤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大安、通榆工作区高.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模式,与全国稀土分布模式一致.②3个工作区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存在着差异,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差异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③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与速效钾呈正相关;与土壤中全量Se、Fe2O3、Ti、P、Mn、Cu、Zn、Cr、Mo、B、F呈正相关,与葵花籽中的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各稀土元素除Lu外,均表现出相似的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葵花种植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珈玮,李淑杰,徐搏,解小雨,王光灿.吉林省西部葵花种植区地球化学环境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
[2].李淑杰,窦森,王利敏,刘兆顺.吉林西部葵花种植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环境科学.2011
[3].刘爽.吉林西部葵花种植区生态地球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