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五味论文-万拯群

四性五味论文-万拯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四性五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物,四性,五味,甘味

四性五味论文文献综述

万拯群[1](2016)在《粮食食物的“四性”和“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医学认为粮食食物同药物一样,都有四性五味之特性。四性,即温、热、寒、凉四种属性;五味,则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四性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而介于寒热之间者则为平性。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疾病寒、热相对。常见食物中,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食物次之,而寒凉性食物则较少。温热食物多有温经、散寒、助阳、补虚、活血、通络等食疗作用,适合寒证、平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粮食》期刊2016年02期)

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灵修,崔会营[2](2015)在《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叁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肝毒性中药、非肝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并将相关性变量纳入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筛选重要预测变量。使用Med Calc绘制各个模型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筛选各个模型预测的最佳分界值。结果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种模型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名的前2位均有辛味;3种模型最佳预测分界值均在0.2附近(默认0.5),3种模型预测中药肝毒性的能力均距最优模型有一定差距。结论辛味可能是预测中药肝毒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技术对于中药肝毒性预测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5年05期)

赵广香[3](2014)在《浅议食材的四性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医即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食材也有改善治疗疾病的功效,所以也将食性区分,让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适合的食材。一、食材的四性:中医将食材分成四性,就是食材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性质,是指人体吃完食材后身体的反应。在我们日常做菜时如果注意一下菜色的冷热平衡,保健效果就会很理想。如烹饪寒凉性食材时,可以用温热的酒、醋、香辛料来调味;吃火锅时,加入豆腐、白菜,不但平衡红肉的燥热,也能使(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4-19)

衣晓峰,常滨毓[4](2014)在《性味新假说丰富中药药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衣晓峰 通讯员常滨毓)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项目,近日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的中药性味理论(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4-01-21)

刘宏兰[5](2013)在《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3年19期)

焦健姿,李琴[6](2011)在《中医养生图书策划的“四性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眼下中医养生图书方兴未艾,作为此类图书的策划编辑,根据自身工作体验,套用中医上的“四性五味”,我也总结出此类图书策划的“四性五味”。具体说来即是“科学性、通俗性、实用性、独特性”四性以及“趣味、品位、风味、意味、回味”五味。 具备四性才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商报》期刊2011-12-30)

陈涛[7](2009)在《药膳应用原则之——善用四性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知道,药膳是用药物和食物烹制而成的,也有自己的四性五味。用食物、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失衡,即是药膳食疗之根本所在。这就表明在制作、使用药膳时,需要辨清食物性味,合理选择食物和药物,才能达到治病防疾之功。(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快乐养生》期刊2009年10期)

张岩山[8](2009)在《“四性”“五味”话养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所谓的"四性",又称作四气,是指中药的寒、凉、温、热四大属性。中医所谓的"五味",即辛、甘、酸、苦、咸。(本文来源于《医药保健杂志》期刊2009年17期)

侯美玉[9](2009)在《何为中药的“四性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使适宜的药物发挥其不同功效,纠正疾病状态和机体损伤,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就是中医上常听到的药物性味归经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中医学上是这样定义药物功能的: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下半月)》期刊2009年05期)

博恩[10](2007)在《食物的“四性”与“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国医学早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性”、“五味”。食物的“四性” 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07-06-06)

四性五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叁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肝毒性中药、非肝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并将相关性变量纳入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筛选重要预测变量。使用Med Calc绘制各个模型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筛选各个模型预测的最佳分界值。结果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种模型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名的前2位均有辛味;3种模型最佳预测分界值均在0.2附近(默认0.5),3种模型预测中药肝毒性的能力均距最优模型有一定差距。结论辛味可能是预测中药肝毒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技术对于中药肝毒性预测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性五味论文参考文献

[1].万拯群.粮食食物的“四性”和“五味”[J].黑龙江粮食.2016

[2].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灵修,崔会营.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

[3].赵广香.浅议食材的四性五味[C].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年会论文集.2014

[4].衣晓峰,常滨毓.性味新假说丰富中药药性理论[N].健康报.2014

[5].刘宏兰.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

[6].焦健姿,李琴.中医养生图书策划的“四性五味”[N].中国图书商报.2011

[7].陈涛.药膳应用原则之——善用四性五味[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09

[8].张岩山.“四性”“五味”话养生[J].医药保健杂志.2009

[9].侯美玉.何为中药的“四性五味”[J].家庭医学(下半月).2009

[10].博恩.食物的“四性”与“五味”[N].中国中医药报.2007

标签:;  ;  ;  ;  

四性五味论文-万拯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