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突厥文论文-洪勇明,剡启超

古突厥文论文-洪勇明,剡启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突厥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k,族属,迁徙,发展

古突厥文论文文献综述

洪勇明,剡启超[1](2015)在《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语言历史学派理论为基础,对比了汉文、古代突厥文、古藏文、和阗塞文历史记载,论述了不同语言文献对ik族属和来源的记述,认为ik不是ikil、Kiuk、t■ǐak、Kirkut,而是Km ik;在752年被回纥征服后,其部分迁至漠北、部分迁至焉耆、部分留居原地成为乃蛮的一部。(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后东升[2](2013)在《古突厥文中的汉语借词及其中古音——以《阙特勤碑》、《敦欲谷碑》、占卜书中词汇为限》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厥与隋唐、回纥与唐宋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深受中原文化辐射,因此古代突厥语中有大量汉语借词。这些借词的突厥语读音与汉语中古读音非常接近乃至相同,这在《阙特勤碑》、《敦欲谷碑》、占卜书的词汇中都有体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3年21期)

洪勇明[3](2011)在《试析古突厥文中Sir的族属》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突厥文Sir一名长期存有争议。根据文献对勘、史地考证、语音演变和语言对比,可以发现:古突厥文《暾欲谷碑》中Sir当属异姓突厥,Turk-Sir地更是后突厥圣地中心;《毗伽可汗碑》《阙立啜碑》中Sir实指思结部;《铁尔痕碑》中isig=isik=izik=izig,即为思结一名的对音形式;古藏文《北方若干国君王统叙记文书》中Pal(或Bal)-Sil意为种田或富有的Sil,而Sil=Sir,这与思结部在8世纪的经济状况是相吻合的;和阗塞文《使河西记》中Siqar=Siq+ar,即思结人,8世纪下半叶迁往河西的思结部在9世纪初成为回鹘核心属部;回鹘文文献中的Silig亦即思结的,意在指称融入沙州回鹘的河西思结部。依照Saqs=Sqr=Siqir可以推测:河西思结部在并入沙州回鹘之后,又成为裕固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洪勇明[4](2009)在《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语言和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磨延啜碑》、《铁尔痕碑》、《铁兹碑》、《九姓回鹘可汗碑》、《塞富列碑》、《苏吉碑》是漠北回纥汗国时期的主要碑铭。由于它们是回纥人留下的原始记录,因此不论是在语言学,还是在历史学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19世纪以来,东西方突厥学界都对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突厥语文学。然而,由于学科壁垒的存在,突厥学界的跨学科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同时,治史者不通语言,研究语言的学者不具备史学基础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以文献语言为基础研究历史,以历史记载为基础研究语言,是解决碑铭研究中所出现的疑点难点的捷径,也是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的最佳切合点。为此本文以语言历史学和民族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语言对比、史料归纳、对照辨别的方式,对漠北回纥汗国时期的《磨延啜碑》、《铁尔痕碑》、《铁兹碑》、《九姓回鹘可汗碑》、《塞富列碑》、《苏吉碑》的语言特点和历史资料进行重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分为叁部分:前言、正文、附录。附录包括参考文献和后记。前言包括回纥汗国历史和文化概论;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语法概述;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研究回顾和得失;研究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的意义和方法。此章中笔者认为,回纥的族源应为鲜卑,其族名意为“森林民”,而其汗国尚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同时,笔者赞成我国学者否认突厥如尼文粟特说,认为其是产自蒙古高原,在图画文字基础上的音素—音节文字。正文部分按照传统上的碑铭创作年代依次叙述,包括碑铭概况、研究概述、拉丁字母转写、汉语译文、注疏论证、语言特点、历史资料。其中,前两部分是对碑铭的常识性介绍;转写、译文部分主要是综合各家所长,提出己方建议;语言特点是指碑铭中比较突出的、具备代表性的语法规则、语音现象;历史资料则是从碑铭中所概括的重大历史事实。第一节中关于语言特点,笔者认为古代突厥语的s/(?)方言的结论为时过早,且古代突厥语多数句子属于流水句,缺乏必要的连接。因为受汉语影响,其意合手段明显。关于历史资料,笔者认为cik是鞠,而非学界所认为的炽俟。同时,笔者还认为idg是阿跌,而叁旗突厥人则是突厥的核心部族。第二节关于语言特点,笔者认为古代突厥语中的换位复合法实际就是现代哈萨克语中谐音构词法的前身;γ可作为动词过去时第一式附加字。关于历史资料,笔者认为早在4世纪时回纥先民的可汗已经登基;早期回纥汗国的官职并不完善;回纥早在756年就侵入塔里木盆地;对于oγuz/uyγur这对同音名称,区别的关键必须依靠时间、地点和记录人。第叁节关于语言特点,笔者认为古代突厥语第叁人称代词产生较晚,格的构词能力在下降。关于历史资料,笔者认为yolluy qaγan与北魏拓拔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7世纪分裂的一部分乌古斯与8世纪分裂的乌古斯汇合后,成为伏尔加河—南俄草原上人口最多的突厥族;裴奇内格就是由7世纪分裂的一些回纥属部联合锡尔河流域的一些部族组成的;可萨分为鲜卑系和突厥系,大约8世纪,他们在里海汇合,并建立国家。第四节关于历史资料,笔者认为:摩尼教进入漠北,主要有叁条路线:河中地—塔里木—中原—漠北、河中地—高昌—漠北、河中地—西突厥—漠北;最早大概于6世纪开始进入漠北;回纥改宗摩尼的一个背景就是争夺汗位;在漠北回纥汗国的强盛期,高昌已经成为东方摩尼教的中心。第五节关于历史资料,笔者认为:在西迁以前,回纥的一部分就已经进入甘州地区,并经营此地;8世纪后,回纥国势开始西倾,同时也加强了在高昌、焉耆、龟兹等地的统治。第六节关于语言特点,笔者认为:该碑的写作手法显然有别于叶尼塞碑铭,用韵形式与回纥汗国碑铭也有所不同。关于历史资料,笔者认为:摩尼教在不同的部族间发展是不平衡的;黠戛斯人使用的是鲜卑语,它是比古代突厥语还要早的一种语言。由于本人是从事语言工作的,因此过多依赖用语言文字判断族源,用民族关系来考察语言,这势必导致过多重视语料释读,忽视古籍记录。这是本文无法回避的先天缺陷。(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9-03-20)

芒·牧林[5](2004)在《古突厥文来源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突厥文是如何产生的?它创制于何时、何地?其母体系从何而来?自从一百多年前该文字被发现、解读以来,这些问题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可谓众说纷云,迄今尚未取得大家较为满意的结论。凡接触过古突厥文和北欧地区曾使用过的“如尼文”(Runic)的人们,将两者相比较之后,一致确认它们之间非常相似。其符号系统都是由点、线、孤和圈构成,其中有些符号完全相同。对这种酷似类同的文字,起初(即在古突文尚未被解读时期),人们认为两者是一种文字。所以,当初发现古突厥碑铭时,学者们将它称作“Ruhic”(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12-01)

欧伟贞[6](2001)在《浅谈古突厥文与现代维语语法中名词和动词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突厥文诸碑中名词和动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和发达的语法特点,谈谈它与现代维吾尔语之异同。(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古突厥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突厥与隋唐、回纥与唐宋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深受中原文化辐射,因此古代突厥语中有大量汉语借词。这些借词的突厥语读音与汉语中古读音非常接近乃至相同,这在《阙特勤碑》、《敦欲谷碑》、占卜书的词汇中都有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突厥文论文参考文献

[1].洪勇明,剡启超.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2].后东升.古突厥文中的汉语借词及其中古音——以《阙特勤碑》、《敦欲谷碑》、占卜书中词汇为限[J].黑龙江史志.2013

[3].洪勇明.试析古突厥文中Sir的族属[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洪勇明.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语言和历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5].芒·牧林.古突厥文来源新探[C].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6].欧伟贞.浅谈古突厥文与现代维语语法中名词和动词之异同[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

标签:;  ;  ;  ;  

古突厥文论文-洪勇明,剡启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