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史论文-肖红松,张蓓蓓

农村经济史论文-肖红松,张蓓蓓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经济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情况,经济史研究,土地利用问题,畜牧业发展

农村经济史论文文献综述

肖红松,张蓓蓓[1](2017)在《改变与赓续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正林教授历经十年出版专着《农村经济史研究——以近代黄河上游区域为中心》(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版),是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对西北区域史研究提出诸多真知灼见,颇值得关注。该书以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7-06-08)

李金铮[2](2016)在《区域史的特性与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方法愈益呈现多元化之势,区域史是颇为强劲也颇为有效的一种。在海内外史学界,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学者采用区域史研究的视角,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论着。尽管如此,由于人类活动的地域极为广阔,尚有太多可以继续研究的区域。以中国近代农村史而言,如果说(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11-16)

吴巧霞,樊志民[3](2016)在《从关系型信用到契约型信用:唐代农村借贷关系演进的经济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唐代农贷体系的演变,观察唐代社会经济的运行。通过研究借贷关系的转变,即由关系型借贷向契约型借贷转变,由被动借贷向主动借贷转变,由重义轻利向利益性的转变,可以发现唐代农贷体系以关系型信用为主,借贷契约制度发展迅速,后者成为传统社会农村借贷由关系型信用向契约型信用演进的标识。这种演变,促进了农村金融的流转,代表了商品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杨萍[4](2015)在《中国农村土地稀缺产权公共领域演变的新经济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土地稀缺产权的公共领域范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至目前又经历了一个逐步缩小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表明,随着要素稀缺性相对于社会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地缩小稀缺产权的公共领域范围,是中国所做的非常正确的事情。目前,农业用地到非农业用地的流转权相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求变得更为稀缺了,中国应该继续缩小这项稀缺产权的公共领域范围。(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邓宏图[5](2012)在《中国寿光市农业和农村社会转型:一个基于个案调查的经济史与政治经济学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导致消费结构变化,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直接刺激。消费结构变化触发了农民的技术和产业选择,而产业选择导致农产品供给结构发生变化,这个变化诱发了价格竞争并引起组织和制度选择(竞赛),结果,由于资本与地权结构及其性质上的差异,同一地区出现多种形态的农业经济组织。由需求结构的持续变化而引致的技术竞争、产业竞争、组织和制度竞争将使新型农业代替传统农业,从而实现农业与农村社会的整体转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2年06期)

邓宏图,雷鸣[6](2012)在《农村土地、城镇化与社会主义宪政过程:经济史与政治社会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远离城市和经济中心区的农村,农地私有化并不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因为土地缺乏可交易性,不能获得超额的级差地租。因此,想利用农地私有化的政策来实现农村社会转型,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一个替代性的选择是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土地和组织力的可抵押性构建农村货币金融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作为主体推动这一过程,因而此过程是社会主义取向的宪政过程。(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2年11期)

李丹[7](2012)在《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茅盾文学创作——以农村题材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群中,关注经济问题且以其创作深刻解剖社会经济状况的莫过于茅盾。茅盾作品多以社会经济为切入点,反映、解剖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1933年,茅盾长篇小说《子夜》的出版,开辟了运用科学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新创作之路,并陆续出版了"农村叁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当铺前》《香市》、《乡村杂景》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通过经济视角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再现了茅盾小说的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期刊2012-10-12)

张剑平,戴晓洁[8](2012)在《黄宗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史料运用的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资料是黄宗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和相关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叁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论着的史料主要包括叁个方面:日本满铁调查统计资料、历史档案资料和亲身的调查访问资料。建立在丰富的满铁资料、珍贵的档案资料和多次实地考察基础之上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加之兼融美国、日本和中国广阔的学术视野,使得黄宗智在历史学研究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尽管黄宗智在历史资料的搜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在史料运用方面,还是有学者指出了他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全面解决,需要更为扎实的材料、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需要中外学者进一步的共同努力。(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肖冬华[9](2011)在《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囚犯的困境”——一个经济史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曾发生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欲挽救"农村破产",农村经济却愈加衰落;欲使农民得利,农民却几乎是"被得利";欲使农民自愿参与合作,农民却是"被合作";欲遏制旧式高利贷,却产生了"集团高利贷"。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是由于其陷入"囚犯困境"的漩涡所致,这对于当前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11年03期)

孙鑫,袁晓娟[10](2010)在《近十年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新热点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近十年来相关学术研究更是成绩斐然,并出现了一批新的学科热点问题。本文从众多学术成果中选取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金融、农业种植结构变迁和族田等学者们关注、争论较多,角度较新颖的四个方面,展开简要分析和梳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0年21期)

农村经济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方法愈益呈现多元化之势,区域史是颇为强劲也颇为有效的一种。在海内外史学界,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学者采用区域史研究的视角,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论着。尽管如此,由于人类活动的地域极为广阔,尚有太多可以继续研究的区域。以中国近代农村史而言,如果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经济史论文参考文献

[1].肖红松,张蓓蓓.改变与赓续共存[N].团结报.2017

[2].李金铮.区域史的特性与共性[N].光明日报.2016

[3].吴巧霞,樊志民.从关系型信用到契约型信用:唐代农村借贷关系演进的经济史考察[J].唐山学院学报.2016

[4].杨萍.中国农村土地稀缺产权公共领域演变的新经济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邓宏图.中国寿光市农业和农村社会转型:一个基于个案调查的经济史与政治经济学评论[J].中国农村观察.2012

[6].邓宏图,雷鸣.农村土地、城镇化与社会主义宪政过程:经济史与政治社会学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2

[7].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茅盾文学创作——以农村题材小说为例[C].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2012

[8].张剑平,戴晓洁.黄宗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史料运用的特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肖冬华.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囚犯的困境”——一个经济史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

[10].孙鑫,袁晓娟.近十年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新热点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0

标签:;  ;  ;  ;  

农村经济史论文-肖红松,张蓓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