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声部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织体形式,分类
多声部织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雯,胡蓉[1](2019)在《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织体形式的分类及音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说唱乐人的音乐术语及他们对各个声部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将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织体形式分为"胡咬弦式""骨肉式""固变式""去头咬尾式"四种类别"。胡咬弦式"是各声部之间表现出以某一声部旋律为主,其他声部旋律与之分分合合,既展示出各不相同的旋律线,又呈现出相互"咬"住的多声形态";骨肉式"是来源于我国"骨谱肉腔"的曲唱艺术";固变式"是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较为固定,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主动变化";去头咬尾式"表现出主奏乐器与副奏乐器、唱腔与伴奏各走各的旋律套路,而在最后齐奏结束,呈现中国人所喜爱的"合尾"音乐思维。(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9年02期)
钱建明[2](2017)在《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复调元素是管弦乐队多声部织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音乐课堂中教师(指挥)通过乐队训练揭示相关作品"语言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管弦乐队的艺术形态之一,复调元素及其展衍所凸显的各种特征(如多声部旋法、对位等),通常是伴随主调音乐特质(如旋律、动机、和弦、织体、展衍手法等)而呈现出来的,有时该语言元素与主题形态相同或相通,有时相关内容与主题形态形成不同程度的转换。(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教育》期刊2017年02期)
李思囡[3](2016)在《多声部作品中支声织体类型探析 以《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弥赛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支声起源于西方多声部音乐,是西方各个时期多声部作品中常见的创作手法。文章通过对支声的概念和支声织体类型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弥赛亚》两部作品中出现的支声织体类型,以期为我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刘晓晖[4](2015)在《关于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构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不仅仅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种空间性体现在多声部音乐中。音乐织体的认知和写作是作曲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现行的多声部音乐教学内容和范围还比较局限,本文从作曲技术理论的大局观出发,详细、全面地对多声部中音乐织体的构思和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04期)
朱广庆[5](2013)在《重视乐器色彩 把握织体思维——唐朴林《民族器乐多声部写作》读后随笔》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朴林教授六十多年从事民族音乐的学习、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始终不渝,不改初衷。在长期的教学、创作实践中,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于1974年便完成了《民族乐队配器法》的教材,其时胡登跳教授的评语是":是学习民族乐队写法的比较实用的教材"(见唐朴林《民——音乐之本》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在总结了正反两面的经验之后,根据社会的需求,并参阅了胡登跳教授的《民族管弦乐法》(已重版)。重新改写为《民族器乐多声部写作》(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冯光钰先生在《音乐之本的追寻》一文中说,该书"显示出他能驾轻就熟地将中外古今的多声部写作于一体"[1],作曲家骆季超在《民乐创作的好帮手》(《音乐周报》2006年12月26日)中说":这是一本值得向全国音乐同行们推荐的一本好书"。笔者也认为:唐朴林的《民族器乐多声部写作》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部很有见地并与创作实践结合紧密的教材。(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3年01期)
王汝哲[6](2011)在《多声部音乐织体中和声华彩的表现职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声华彩是主调音乐织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形态丰富多样,其表现职能宽泛且性情深邃,尤其是它具备较强的可塑性。根据其影响力和用途来推断,和声华彩的这种织体在未来音乐创作、表演、分析作品工作领域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职能。(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建元[7](2003)在《合唱音乐作品中的多声部织体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样化的多声部思维方式,形成了合唱艺术不断发展的无穷动力。本文就合唱作品创作中的多声部思维原则,以及多声部织体运用方式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期刊2003年04期)
余少华[8](2003)在《从《心经》录音看中国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研究中国音乐的学者,在描述中国汉族传统音乐时,多以单声部或齐奏形容之。不少对中国音乐存偏见者,更以此而咎病中国音乐之"落后"。当然,就是中国人,知道中国音乐有支声复调者亦不多。认识粤剧的梆簧及广东南音中有追腔,苏州弹词的伴奏(琵琶和叁弦)与唱者并非经常齐奏,及北京智化寺音乐中笙、管、笛叁者声部关系的人便更少了。(本文来源于《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3-10-21)
樊祖荫[9](1991)在《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都是通过一定的织体形式陈述出来的。织体,概括地说,是指乐音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声部,因此,音乐的织体,总的可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两大类。 单声部音乐的织体,主要表现为横向的旋律进行,除了独唱独奏之外,也包括以同度或八度形式出现的齐唱和齐奏。多声部民歌中,在其他声部未加入之前的领唱、以及结构内部的独唱、齐唱部分,即是单声部织体。(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1991年01期)
多声部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调元素是管弦乐队多声部织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音乐课堂中教师(指挥)通过乐队训练揭示相关作品"语言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管弦乐队的艺术形态之一,复调元素及其展衍所凸显的各种特征(如多声部旋法、对位等),通常是伴随主调音乐特质(如旋律、动机、和弦、织体、展衍手法等)而呈现出来的,有时该语言元素与主题形态相同或相通,有时相关内容与主题形态形成不同程度的转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声部织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雯,胡蓉.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织体形式的分类及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19
[2].钱建明.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J].中国音乐教育.2017
[3].李思囡.多声部作品中支声织体类型探析以《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弥赛亚》为例[J].艺术教育.2016
[4].刘晓晖.关于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构思[J].北方音乐.2015
[5].朱广庆.重视乐器色彩把握织体思维——唐朴林《民族器乐多声部写作》读后随笔[J].中国音乐.2013
[6].王汝哲.多声部音乐织体中和声华彩的表现职能[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7].王建元.合唱音乐作品中的多声部织体运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
[8].余少华.从《心经》录音看中国音乐的多声部织体[C].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9].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J].艺术探索.1991
标签: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 织体形式;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