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端义齿论文-孙剑

游离端义齿论文-孙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离端义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义齿,疼痛,软衬,下颌游离端

游离端义齿论文文献综述

孙剑[1](2012)在《软衬材料缓解下颌游离端义齿修复后疼痛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软衬材料治疗慢性牙槽嵴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颌游离端缺失,牙槽骨严重吸收的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8~76岁。传统义齿修复后反复疼痛,使用Sofreliner软衬材料(日本德山齿科公司)衬垫,观察软衬后疼痛改善程度,测定软衬前后咀嚼效能,疼痛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咀嚼效能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8例下颌游离端义齿牙槽嵴慢性疼痛患者戴用软衬义齿后,疼痛明显改善13例,一般改善5例,无改善0例。戴用软衬义齿后,咀嚼效能较普通义齿明显提高,配对t检验P<0.01。结论软衬材料能有效缓解下颌游离端义齿修复后慢性疼痛。(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2年09期)

陈少武,肖微,李智勇,吴敏,王家伟[2](2012)在《种植体上部不同结构对下颌游离端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上部结构的种植体支持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时的应力和位移。方法:使用软件GeoStar(COSMOSM 2.85,SRAC,USA)建立4个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不同上部结构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基牙牙周膜、基托下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位移变化。结果:有种植体支持时,单冠形式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最大;缓冲型套筒冠的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值最大;微型太极扣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和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位移值均最小。缓冲型套筒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小于非缓冲型套筒冠,但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则大于非缓冲型。结论:选用种植体-天然牙联合支持修复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时,种植体上部结构采用微型太极扣作为附着体联接形式是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陈少武,肖微,李智勇,吴敏,王家伟[3](2011)在《种植体类型对下颌游离端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时不同部位的应力和位移。方法:建立16个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加载条件下比较不同类型(ITI Straumann(和NOBEL ReplaceTMTapered)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基牙牙周膜、基托下黏膜的应力以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位移变化情况。结果:不论种植体类型,种植体颈部皮质骨为应力集中区域,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内部的最大应力随着种植体长度和直径的增加而减小,基牙牙周膜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最大应力和位移量无明显变化。同类型种植体直径增加时周围皮质骨最大应力的减小比长度增加时显着;不同类型种植体中,相同长度(6~10 mm变化区间)的直径为4.1 mm(或3.3 mm)的ITIStraumann(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应力低于直径为4.3 mm(或3.5 mm)的NOBEL ReplaceTMTapered种植体。结论:种植体外形、直径和长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基牙牙周膜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应力分布;同类型种植体中,相对于长度而言,更应重视种植体直径的选择;不同类型种植体的外形可能比直径对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应力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齐雪[4](2009)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太极扣附着体对基牙牙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单侧后牙游离缺失修复中太极扣附着体对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肯氏Ⅱ类缺损患者20例,采用太极扣附着体修复。纵向观察修复前、修复后2周、修复后6个月第一、二、叁基牙的牙周指数及牙槽骨吸收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太极扣附着体修复后牙游离缺失后2周和修复后6个月内,义齿稳定,固位良好。第一、二、叁基牙牙龈指数、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在治疗前、修复后2周之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修复后6个月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牙X线根尖片未见根尖病变,未见明显牙周膜增宽、牙槽骨吸收或高度降低;修复前基牙的松动度在进行联冠修复后有所降低。结论太极扣附着体应用于游离端义齿修复对基牙牙周健康未见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牙病防治》期刊2009年05期)

冷旭,李韶伟,韩栋伟,陈震,时光辉[5](2008)在《双侧游离端义齿不同连接体对非工作侧基牙位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上颌双侧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大连接体设计对非工作侧基牙位移的影响。方法运用上颌双侧游离缺失模型,制作叁种腭部大连接体,分别为中央开"天窗"的腭板(以下简称W连接体)、前后侧腭杆(以下简称F连接体)和腭杆(以下简称P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在左侧后牙区放置食物片,咬合时,用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得非工作侧基牙在不同方向的位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叁种不同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在左侧放置食物片咬合时,其牙合力传导对非工作侧基牙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连接体义齿非工作侧基牙位移要大于F连接体和W连接体义齿。结论叁种不同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牙合力传导至非工作侧基牙时,其基牙显示出不同的位移、倾斜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其中F连接体义齿对基牙的位移影响最小,P连接体最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杨永福[6](2007)在《精密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美学的发展,口腔患者对美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临床上,游离端缺损,常采用传统的卡环固位的可摘义齿进行修复,但多数患者认为,基托大,不舒适,卡环外露,影响美观,长期使用后容易导致基牙松动、龋坏,义齿失败等特点。2004年以来,对于肯氏Ⅱ类牙列缺损的(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杂志》期刊2007年S4期)

周永胜[7](2005)在《Mini-SG~ F冠外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对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Mini-SG~ F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对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纵向观察Mini-SG~ F附着体修复游离端缺失前后第一基牙、第二基牙牙周病常用指标及牙槽骨吸收情况的变化。结果Mini-SG~ F附着体在修复前、修复后6月内义齿稳定、固位良好,第一、第二基牙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牙槽骨吸收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前基牙的松动度在进行联冠修复后明显降低。结论Mini-SG~ F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对基牙牙周健康无明显不利影响,基牙的联冠修复形式有利于基牙的健康和稳定。(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刘梅[8](2004)在《游离端义齿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侧、双侧游离端缺失是口腔临床修复的难点,不合理的设计不仅不能够恢复良好的咬合功能,还会对口腔硬软组织造成创伤。随着近年生物力学的发展,游离端义齿的研究已深入到生物力学领域。本文将国内外有关修复游离端缺失的可摘义齿、固定可摘联合义齿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为临床游离端义齿的设计、制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2004年S1期)

林映荷,杜莉,王敏[9](2004)在《非游离端义齿咀嚼效能的测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肯氏Ⅲ类牙列缺损患者戴用义齿前及戴用义齿后咀嚼效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40例肯氏Ⅲ类牙列缺损患者为实验组,30例牙列完整、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为对照组。用花生米为测试物,采用吸光度法,对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的咀嚼效能,以及实验组患者戴入义齿前后咀嚼效能进行测定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明显低于对照组;戴用义齿后,实验组患者的咀嚼效能随戴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提高;患者的年龄、缺失牙胎单位数、义齿的种类、咀嚼的次数和时间均与戴用义齿后的咀嚼效能有关。结论 实验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随戴用义齿时间的增长,实验组患者的咀嚼效能逐渐提高;影响实验组患者咀嚼效能的因素较多。(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王征[10](2003)在《游离端义齿的压力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取口腔支持组织和固位解剖结构印模所采用的方法。对可摘局部义齿,特别是下颌游离端义齿获得良好的压力分布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分析了功能性印模、一次性印模、基托重垫法,粘膜静态技术及应力中断设计等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为使游离端义齿得到合理的负荷分布,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基托的组织面,必须与静态牙槽嵴粘膜的表(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2003年04期)

游离端义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不同上部结构的种植体支持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时的应力和位移。方法:使用软件GeoStar(COSMOSM 2.85,SRAC,USA)建立4个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不同上部结构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基牙牙周膜、基托下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位移变化。结果:有种植体支持时,单冠形式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最大;缓冲型套筒冠的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值最大;微型太极扣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和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位移值均最小。缓冲型套筒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小于非缓冲型套筒冠,但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则大于非缓冲型。结论:选用种植体-天然牙联合支持修复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时,种植体上部结构采用微型太极扣作为附着体联接形式是最佳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离端义齿论文参考文献

[1].孙剑.软衬材料缓解下颌游离端义齿修复后疼痛的临床评价[J].中国疗养医学.2012

[2].陈少武,肖微,李智勇,吴敏,王家伟.种植体上部不同结构对下颌游离端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

[3].陈少武,肖微,李智勇,吴敏,王家伟.种植体类型对下颌游离端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

[4].齐雪.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太极扣附着体对基牙牙周的影响[J].广东牙病防治.2009

[5].冷旭,李韶伟,韩栋伟,陈震,时光辉.双侧游离端义齿不同连接体对非工作侧基牙位移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

[6].杨永福.精密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作用[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

[7].周永胜.Mini-SG~F冠外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对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

[8].刘梅.游离端义齿的生物力学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

[9].林映荷,杜莉,王敏.非游离端义齿咀嚼效能的测定和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

[10].王征.游离端义齿的压力分布[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

标签:;  ;  ;  ;  

游离端义齿论文-孙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