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幼虫蜕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H-2485,斜纹夜蛾,蜕皮
幼虫蜕皮论文文献综述
崔永涛,林佳,李广宏,王方海[1](2018)在《RH-2485对斜纹夜蛾幼虫蜕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蜕皮激素活性类化合物RH-2485对重要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蜕皮的影响。[方法]用2μL100 mg/L RH-2485点滴处理斜纹夜蛾5龄幼虫,观察幼虫蜕皮和发育情况,并制作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处理幼虫和对照幼虫体壁间的差异。[结果]处理6 h后,大部分试虫停止取食,接近死亡状态;12 h后,头壳开始出现脱离;24 h后,可明显观察到头壳脱离现象,新表皮和旧表皮同时存在,旧表皮松软地覆盖于新表皮之上;36 h后,表皮颜色变黑,虫体变小;48 h后,虫体仍蜕不掉旧表皮,部分呈现出"细腰"状态,或伴有后肠脱出、血淋巴流失等,多数化蛹前死亡,少数形成畸形蛹,但因不能正常羽化而死亡。同时在显微水平上观察到RH-2485处理后的幼虫体壁较对照有明显变化,在上表皮+外表皮和真皮细胞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真皮细胞层明显变薄。[结论]RH-2485可严重干扰斜纹夜蛾的正常蜕皮,从而导致其死亡。(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刘丽华,沈卫德,李兵[2](2016)在《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在家蚕幼虫蜕皮过程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是调控真核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蛋白。以家蚕1~5龄幼虫的眠蚕和起蚕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蚕cyclin家族基因(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在不同龄期幼虫蜕皮过程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龄幼虫在眠期、起蚕期几乎均检测不到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基因的表达,表明此时幼虫器官发育基本完成,细胞分裂迟缓。在起蚕期,CyclinA、CyclinB、CyclinE基因表达量均随着幼虫的发育进程逐渐增加,表明细胞分裂过程加剧,促进家蚕个体的不断生长;眠期则没有规律性变化。在2~5龄幼虫中,CyclinA、CyclinB、CyclinE基因表达量均为起蚕期高于眠期,眠期最重要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凋亡,因此眠期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而CyclinB3基因在整个幼虫时期几乎不表达。本试验结果为细胞周期蛋白在家蚕蜕皮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丛林,蒋玄赵,杨文佳,许抗抗,豆威[3](2015)在《橘小实蝇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鉴定分析及饥饿对幼虫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蜕皮激素(ecdysone)是昆虫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参与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并且能对环境胁迫进行响应。研究旨在明确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ecdysone synthesis pathway gene)的分布和特定条件下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开展橘小实蝇变态发育与抗逆胁迫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Bd Cyp302a1、Bd Cyp315a1和Bd Cyp314a1,利用实时定量PCR(q PCR)技术检测该合成通路基因Bd Nvd、Bd Cyp306a1、Bd Cyp302a1、Bd Cyp315a1和Bd Cyp314a1在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幼虫1—8日龄)、不同组织(前胸腺复合体、脂肪体、中肠、马氏管、表皮和气管)和饥饿条件下的表达模式,明确饥饿对幼虫发育的影响。【结果】克隆获得了3个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序列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Bd Cyp302a1(Gen Bank登录号:JQ027284)、Bd Cyp315a1(Gen Bank登录号:KC515377)和Bd Cyp314a1(Gen Bank登录号:JQ229645),且上述序列均具备P450典型结构域:Helix-C/I/K、PERF基序、血红蛋白结合位点以及脯氨酸/甘氨酸富集区,其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q PCR检测结果显示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Bd Nvd、Bd Cyp306a1和Bd Cyp314a1幼虫末龄阶段表达量显着升高,其最高表达量分别是最低点的7.33、10.89和7.82倍,但在幼虫前4 d表达量差异不显着。而Bd Cyp302a1和Bd Cyp315a1在整个幼虫阶段表达量保持相对稳定。对不同组织的研究发现,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在所选的6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Bd Nvd、Bd Cyp306a1和Bd Cyp315a1在幼虫前胸腺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差异不显着;Bd Cyp302a1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由高到低为脂肪体>前胸腺>表皮/马氏管>气管/中肠,该基因在脂肪体的表达量是中肠的30倍;Bd Cyp314a1在中肠、马氏管和脂肪体内的表达量依次降低,但均极显着高于其他3个组织。橘小实蝇幼虫在饥饿处理12 h后即出现化蛹现象,其化蛹比例随饥饿时间延长而上升。对蛹宽和蛹长的测量中发现,饥饿导致蛹个体显着缩小,但未影响其存活率。同时,饥饿导致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Bd Nvd、Bd Cyp302a1和Bd Cyp314a1表达量在饥饿处理6 h后出现显着上调,并在处理48 h后出现显着下调;但饥饿处理并未影响Bd Cyp315a1的表达水平。【结论】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在橘小实蝇幼虫组织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并参与介导幼虫-蛹的变态过程和对营养胁迫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2期)
栗相如[4](2015)在《20羟基蜕皮酮在棉铃虫变态期通过上调Yorkie的表达和磷酸化促进幼虫中肠细胞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蜕皮变态由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协同调控。在昆虫变态期,高浓度的20E引发幼虫器官程序性死亡,其机制是20E引发的二次级联反应,凋亡相关蛋白的大量表达和活化。棉铃虫的幼虫中肠在变态期发生降解,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这为昆虫变态期幼虫器官的程序性死亡的研究提供-个很好的模型。在昆虫变态期,凋亡抑制因子1(IAP1)表达量的下降和活性降低是幼虫器官程序性死亡所必需的。IAP1是Hippo信号通路中转录共激活因子Yorkie (Yki)的靶标分子,Yki对平衡细胞凋亡和增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未磷酸化的Yki进入细胞核与转录因子Scalloped (Sd)结合共同促进IAP1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因此20E引发的幼虫器官的程序性死亡过程可能与Yki存在一定的关系。Yki在昆虫变态期器官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Yki是如何参与20E引发的程序性死亡过程的?在这些方面有很少的研究,我们以棉铃虫变态期幼虫中肠的凋亡模型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发现20E能够上调鳞翅目昆虫棉铃虫Yki的表达、磷酸化和细胞质定位,从而促进幼虫中肠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我们得到的结果显示Yki在棉铃虫变态时期的中肠有较高的表达,并且表达量受20E的上调。在虫体上干扰Yki后抑制了棉铃虫从幼虫到蛹的转变,并阻止幼虫中肠细胞的程序性死亡。Yki定位于棉铃虫变态时期幼虫中肠细胞的细胞质中,而这一时期幼虫中肠细胞发生凋亡。20E通过促进Yki的磷酸化和Yki与棉铃虫中衔接蛋白14-3-3-ε的相互作用将Yki滞留在细胞质中。20E通过下调IAP1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这些结果表明高浓度的20E通过促进Yki磷酸化和Yki与14-3-3-ε的相互作用使其滞留在细胞质中,使IAP1的表达下调,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30)
王平阳,吴凡,赵巧玲,裘智勇,夏定国[5](2015)在《家蚕幼虫蜕皮前后头胸部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Bombyx mori)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其幼虫需要经历3~4次入眠蜕皮才能结茧化蛹,已明确蜕皮过程受控于蚕体内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含量,2种激素分别由位于头胸部的前胸腺和咽侧体分泌。为了从蛋白质水平解析家蚕蜕皮调控机制,应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分别对各个龄期的将眠蚕、眠蚕和起蚕头胸部的总蛋白质进行分离,再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对各时期幼虫头胸部总蛋白质的2-DE图谱比对,共发现9个在眠期上调表达的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分别为富含亮氨酸的损伤DNA结合蛋白、含有DEAD/H结构域的SWI/SNF相关的核小体重塑调节因子、精子生成相关蛋白、呼吸相关蛋白和泛素蛋白连接酶。初步推断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不仅分别在家蚕的生理代谢、细胞凋亡、生殖发育、生长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而且在幼虫的蜕皮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徐亚玲,李文楚,陈芳艳,钟杨生,王叶元[6](2014)在《家蚕幼虫蜕皮过程体壁组织中的钙镁离子含量和磷脂酶C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与分析家蚕幼虫蜕皮过程体壁组织中的钙、镁离子含量和磷脂酶C(PLC)活力变化规律以及离子间的相互平衡现象等。各龄起蚕(蜕皮完成之时)体壁中的Ca2+含量达至龄期的峰值,但随着龄期增加,这一峰值呈下降趋势,如3龄起蚕体壁中的Ca2+质量比为8.281 5 mg/g,4龄起蚕为6.283 5 mg/g,5龄起蚕为5.133 5mg/g,并且在幼虫的其余生长时期,体壁中的Ca2+含量总体上是小蚕期高于大蚕期。幼虫体壁中的Mg2+含量在各龄蜕皮过程及随龄期的变化规律与Ca2+大致相同,仅3龄起上升到较高值(0.612 3 mg/g),在各龄蜕皮前有一次小幅震荡回升。幼虫体壁中PLC的活力在各龄眠前均达到最高值(38.2~41.0 U/mL),并持续至眠中,随后逐渐下降到眠末低值区域(21.0~29.2U/mL),在蜕皮完成后酶活力再次上升;5龄到预蛹期PLC活力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有趣的发现是:在幼虫每个龄期的蜕皮过程或其他生长时期,都有一个Ca2+含量下降,而Mg2+含量上升的反向变化时间段,且这一反向变化时间段随龄期增加向后推迟。(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周娇[7](2013)在《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蜕皮激素及其相关基因在幼虫发育阶段的调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 Chou, Fang et Chen)(?)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主要危害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大面积爆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关于其爆发机制、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已有较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从生殖内分泌角度开展了对沙棘木蠹蛾蜕皮激素及相关基因的基础研究。第一部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及激素测定方法,检测了沙棘木蠹蛾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20-羟基蜕皮酮(hydroxyecdysone,20E)含量的变化水平,同时鉴定了Halloween基因、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及滞育激素受体(diapause hormone receptor, DHR)的结构特点及对沙棘木蠹蛾生长发育的调节特征,重点讨论了沙棘木蠹蛾幼虫阶段的越冬期内分泌季节性调节特点;第二部分,利用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方法,对比了沙棘木蠹蛾交配前后雄性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沙棘木蠹蛾20E提取及液质联用的定量方法,据此测定了沙棘木蠹蛾不同发育阶段蜕20E水平的变化规律。20E在沙棘木蠹蛾最末5龄幼虫中剧烈升高,说明第12-16龄幼虫期生长发育活动最活跃。前两年年生活史以维持各项生理水平的平稳,至第叁年年生活史,幼虫体内开始细胞分化,为组织及器官的重组及蛹期做准备;20E水平在成虫期达到最高,说明其在调节沙棘木蠹蛾成虫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6日龄末龄幼虫20E小高峰对应沙棘木蠹蛾开始组织重组,结土茧后预蛹期小高峰,对应组织重组的完成,2日龄雌成虫20E最高峰显示沙棘木蠹蛾交配、产卵的高活力。2.鉴定了沙棘木蠹蛾Halloween基因CYP307A1(H. hippophaecolus spook, Hhspo)、 CYP306A1(H. hippophaecolus phamtom, Hhphm)及CYP414A1(H. hippophaecolus shade, Hhshd)基因的序列结构及表达特征。叁种基因在鳞翅目中高度保守,存在典型的P450结构特点;HhSpo在末龄幼虫及成虫中的表达特征与20E相一致,HhSpo无旁系同源物,参与整个生长生殖过程中20E的生物合成HhSpo, HhPhm及HhShd的时空动态表达显示在不同组织、不同虫龄中,它们对维持血淋巴20E水平的贡献具有差异性,且叁种基因与20E协同调节沙棘木蠹蛾整个生长发育过程。3.鉴定了沙棘木蠹蛾蜕皮激素受体基因(H. hippophaecolus ecdysone receptor, HhEcR)的部分序列结构及表达特点。沙棘木蠹蛾HhEcR主要在末龄幼虫脂肪体、前胸腺及雌成虫卵巢中表达。末龄幼虫初期,低水平20E诱导HhEcR转运水平上升;末龄幼虫末期,高水平20E诱导HhEcR转运水平下降;成虫期,HhEcR的较高转运水平需要高水平的20E诱导,2日龄雌成虫的生殖生理最活跃,20E参与沙棘木蠹蛾生殖过程。脂肪体中20E与HhEcR之间的上调和下调说明沙棘木蠹蛾脂肪体是响应20E的主要部位.从而调节基因活性。4.首次证明随着夏末光照期缩短及温度下降,沙棘木蠹蛾20E、Hhspo、Hhphm、Hhshd及HhEcR的转运水平呈现季节性特点,越冬期前含量高,越冬其含量低。显示沙棘木蠹蛾存在越冬休眠行为,脂肪体响应越冬期较低的蜕皮激素水平,使发育减弱,而脂肪体在越冬前需要贮备更多的能量来度过越冬期。这种调节延缓了沙棘木蠹蛾越冬期的生长发育水平,与其幼虫较长的生命周期相关。5.鉴定了沙棘木蠹蛾滞育激素受体(H. hippophaecolus diapauses hormone, HhDHR)的部分序列特点及表达特征。HhDHR是一种FXPRL肤类,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域,与前胸腺中蜕皮激素的合成有关。6.首次从形态学和组织学两个方面鉴定了沙棘木蠹蛾雌、雄生殖系统的特征,确立了判断雄蛾交尾与否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标准:通过对贮精囊和射精管内精子束的填充状态的观察,可判断雄蛾交尾与否。利用以上结论可判断性信息素诱捕器诱集到的雄蛾的交配状况,为性诱剂防治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些依据。综上,沙棘木蠹蛾脂肪体中蜕皮激素水平与基因含量和酶的活力相关,脂肪体能够通过感受营养状态,调节体内蜕皮激素水平,从而影响生命周期长短:沙棘木蠹蛾脂肪体中HhEcR基因,前胸腺中HhSpo, HhPhm, HhShd基因在越冬前后呈现季节性表达特点,协调沙棘木蠹蛾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不同阶段的蜕皮激素水平:沙棘木蠹蛾越冬期进入休眠且蜕皮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活力较低,与沙棘木蠹蛾越冬期较长且幼虫期较长生命周期相关,这是对越冬期环境适应的生理行为。(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6-24)
庞海玉,宇佳,迟德富,李晓灿,钱晶晶[8](2013)在《20-羟基蜕皮甾酮对异色瓢虫幼虫的活力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20-羟基蜕皮甾酮(20E)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影响,选取了0.1 mg/L、0.5mg/L、1.0 mg/L、5.0 mg/L、10.0 mg/L的20E,处理异色瓢虫4龄幼虫,观察20E对幼虫存活量和捕食量以及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g/L和0.5 mg/L 20E处理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存活状态、捕食量以及2种保护酶受到的影响不显着,认为这两个浓度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安全。20E处理浓度为1.0 mg/L、5.0 mg/L、10.0 mg/L时,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各项试验指标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认为1.0mg/L及以上浓度的20E对异色瓢虫幼虫不安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高颂[9](2012)在《bmo-miR-1对家蚕幼虫蜕皮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miRNA)是一类大小约为22nt左右的小RNA分子,它们通过RNA聚合酶II转录,并经过Drosha和Dicer酶切割形成成熟体,通过转录后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实现其调控作用。迄今为止,已有20000多条miRNA被发现,它们广泛涉及到生物体几乎所有的生理活动中。近年来,家蚕1niRNA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开展,多国科学家共鉴定了562个家蚕成熟体:miRNA,并通过微阵列芯片、深度测序等技术对家蚕miRNA的时空表达情况进行了调查,这就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MiR-1是一种进化上较为保守的miRNA,其他物种中的相关研究表明,miR-1主要参与肌组织的发育和增殖分化、离子通道的调控、肿瘤的抑制以及病毒的复制等生理过程。家蚕中也存在有miR-1,其成熟体序列长度为22nt,主要在头、体壁等组织中表达。那么在家蚕中,miR-1究竟有什么样的生物学功能?它的靶基因有哪些?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的研究方案:通过miR-1模拟物上调家蚕体内miR-1的水平,观察可能出现的异常表型;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调查注射miR-1模拟物的家蚕基因的差异表达;预测家蚕miR-1的靶基因,结合芯片数据寻找可能的靶基因;通过: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来验证miR-1的靶基因。通过该方案,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调Bmo-miR-1导致家蚕蜕皮障碍家蚕幼虫吐完丝后身体缩短成为预蛹,经过2到3天蛹皮形成并蜕皮形成蛹。在预蛹期注射miR-1模拟物的家蚕不能蜕去旧表皮,透过半透明的的旧表皮可以看到内部蛹内表皮的形成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剥开旧表皮可以发现内部是一个变形的蛹,由于头胸部旧表皮束缚的原因在蛹头胸部有一明显的缢痕,并且翅残缺不全。新旧表皮间有少量液体存在,液体中可能含有多种酶类,可以造成蛹表皮的损坏。人工剥开外表皮的蛹仍可以存活若干天,但在化蛾前死亡。推测可能是由于蛹表皮不完整导致水分丧失过快而造成。(2)Bmo-miR-1mimics引起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家蚕蜕皮是由多个生化和生理过程组成,必然要涉及到成百上千基因的协同作用。微阵列芯片检测发现,共有1450个基因被检测到差异表达,包括814个上调基因和636个下调基因。GO分类结果表明,其中有614个基因具有1条以上的GO注释,总共涉及到19个GO二级分类,细胞过程、生理过程、催化活性和代谢为4个最为富集的GO类目,说明大量涉及到基础代谢和生理过程的基因受到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结构分子活性、免疫系统进程、胞外区域等类目下差异基因较为富集,而生长、迁移类目下只有下调基因,说明家蚕的生长和表皮结构的形成维持受到了影响。同时,表皮的受损导致体表屏障出现缺陷,从而诱发免疫系统的激活。对255个表皮蛋白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有132个表皮蛋白检测到有表达,其中与几丁质结合有关的RR-1和RR-2家族分别有85%和75%的成员下调表达,而与几丁质无关的CPG、Tweedle和CPFL家族均无明显下调。CPH家族结构和功能较为多样,其家族成员上下调基因数目也较为接近。由此可以猜测蜕皮异常表型产生的原因可能部分归结为表皮蛋白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所导致的几丁质—表皮蛋白相互作用的异常。(3)下调基因中包括部分预测的bmo-miR-1靶基因靶基因的预测是miRNA功能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已有的家蚕3'UTR数据库进行预测,得到87个潜在bmo-miR-1靶基因,很多靶基因在家蚕和其他物种间存在保守性,比如vATPase家族两个成员(BmATP6v0c1和BmATP6v0d1)和胶转蛋白TAGLN.结合基因差异表达数据,我们发现有18个潜在的靶基因转录水平下调。其中就包括上述3个保守的bmo-miR-1靶基因。发现家蚕几丁质酶基因BmChi既是bmo-miR-1潜在的靶基因又有5倍左右的下调,我们推测该基因可能受到bmo-miR-1的抑制。(4)家蚕几丁质酶基因BmChi是bmo-miR-1的靶基因为了进一步研究BmChi和家蚕miR-1的关系,我们原核表达了BmCHI,纯化并制备多克隆抗体。芯片数据、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都证实了注射bmo-miR-1的家蚕中BmChi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我们又构建了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并发现bmo-miR-1可以通过BmChi3'UTR来影响报告基因的表达。在潜在的靶位点中,位于356位的靶位点1对miRNA介导的抑制作用贡献较小。这几方面的证据共同说明了BmChi是bmo-miR-1的靶基因。(5)BmChi在家蚕蜕皮过程起重要作用通过多个昆虫之间的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我们预测了八个家蚕GH18家族几丁质酶基因,分别为BmChi.BmChiR1、BmCHT2、BmCHT6、BmCHT6b、BmCHT11、BmIDGF和BmCHT12,在编码蛋白的结构上每个基因都有其特点。根据其他物种中同源基因功能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和家蚕的蜕皮、羽化、围食膜的降解等有关。BmChi的时期表达谱显示,BmChi主要是在蜕皮期前上调表达,盛食期表达量较低或没有表达,推测其可能与蜕皮过程中表皮几丁质组分的降解有关。而注射bmo-miR-1的家蚕也同样是由于旧表皮组分不能降解.导致出现蜕皮障碍的表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10)
孙文娴,彭广大,王玮玥,刘丽华,王燕红[10](2012)在《细胞周期素家族基因在家蚕4龄幼虫蜕皮过程中的转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是真核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调节蛋白,家蚕具有5种类型细胞周期蛋白基因。以4龄将眠蚕、4龄眠蚕和5龄起蚕为材料,采用定量PCR方法分析5种细胞周期蛋白基因在4龄幼虫蜕皮过程的组织表达特征为:5种类型cyclin基因在生殖腺中都高表达,其中cyclinE在眠中表达量最高,其它4种类型cyclin基因在将眠时表达量最高,证实4龄眠期是家蚕生殖腺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重要时期;5种类型cyclin基因在马氏管中都有表达,其中cyclinA和cyclinB3在4龄将眠蚕的马氏管中存在表达高峰,推测和马氏管内表皮更新相关;除cyclinL1在眠蚕丝腺的表达量很低外,cyclinA、cyclinB、cyclinB3和cyclinE在眠蚕丝腺中都存在表达高峰,可能和丝腺的内表皮更新相关;cyclinA、cyclinB、cyclinB3在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较高,且在将眠时或眠中存在表达高峰,推测和脂肪体中能量物质的积累相关;5种类型cyclin基因在脑、血液和中肠的表达量都很低,且蜕皮前后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结果提示:在家蚕4龄幼虫蜕皮过程中,cyclin基因的转录特征不仅和来源于外胚层组织的表皮更新相关,还和生殖腺的发育及脂肪体中能量物质的积累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幼虫蜕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是调控真核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蛋白。以家蚕1~5龄幼虫的眠蚕和起蚕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蚕cyclin家族基因(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在不同龄期幼虫蜕皮过程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龄幼虫在眠期、起蚕期几乎均检测不到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基因的表达,表明此时幼虫器官发育基本完成,细胞分裂迟缓。在起蚕期,CyclinA、CyclinB、CyclinE基因表达量均随着幼虫的发育进程逐渐增加,表明细胞分裂过程加剧,促进家蚕个体的不断生长;眠期则没有规律性变化。在2~5龄幼虫中,CyclinA、CyclinB、CyclinE基因表达量均为起蚕期高于眠期,眠期最重要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凋亡,因此眠期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而CyclinB3基因在整个幼虫时期几乎不表达。本试验结果为细胞周期蛋白在家蚕蜕皮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虫蜕皮论文参考文献
[1].崔永涛,林佳,李广宏,王方海.RH-2485对斜纹夜蛾幼虫蜕皮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2].刘丽华,沈卫德,李兵.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在家蚕幼虫蜕皮过程中的表达[J].江苏农业科学.2016
[3].丛林,蒋玄赵,杨文佳,许抗抗,豆威.橘小实蝇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鉴定分析及饥饿对幼虫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
[4].栗相如.20羟基蜕皮酮在棉铃虫变态期通过上调Yorkie的表达和磷酸化促进幼虫中肠细胞凋亡[D].山东大学.2015
[5].王平阳,吴凡,赵巧玲,裘智勇,夏定国.家蚕幼虫蜕皮前后头胸部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5
[6].徐亚玲,李文楚,陈芳艳,钟杨生,王叶元.家蚕幼虫蜕皮过程体壁组织中的钙镁离子含量和磷脂酶C活性的变化[J].蚕业科学.2014
[7].周娇.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hippophaecolus)蜕皮激素及其相关基因在幼虫发育阶段的调节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3
[8].庞海玉,宇佳,迟德富,李晓灿,钱晶晶.20-羟基蜕皮甾酮对异色瓢虫幼虫的活力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3
[9].高颂.bmo-miR-1对家蚕幼虫蜕皮的调控[D].西南大学.2012
[10].孙文娴,彭广大,王玮玥,刘丽华,王燕红.细胞周期素家族基因在家蚕4龄幼虫蜕皮过程中的转录特征[J].蚕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