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论文-彭洪斌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论文-彭洪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献,城乡规划专业,课堂教学,融入策略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彭洪斌[1](2019)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献融入城乡规划专业课堂教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献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应重视学生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献的学习借鉴,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思想与人文素养,使其树立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念.(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欧阳杰[2](2019)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构图中的机场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的南京、塘沽、青岛以及上海等城市中心区规划方案先后尝试过将机场元素纳入城市设计构图中的端景或对景,而这些规划方案主导者的航空背景或从业经历往往是其规划的思想源泉。对不同时期近代城市规划方案纳入机场元素的对比结果表明:一方面机场的规划布局逐渐成为我国近代城市规划方案寻求现代化目标的象征和显示发展水平的标杆;而另一方面,将机场纳入城市中心的构图主题,反映了日伪时期沦陷地城市规划方案所衍生出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法西斯主义建筑风格的变异,且这些方案沦为日本侵略者强化威权统治的政治军事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1期)

张万丽[3](2017)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是城市规划史研究的重要专项之一,以2011年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成立为背景,研究和记录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追寻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源与魂,也就非常有必要。本文选取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城市规划教育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时间上纵向梳理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脉络。从城市规划教育自身发展的规模、内容、特点入手,将其演变历程划分为叁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一阶段进行概括和定性,以期勾勒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起源的完整路径;其次,基于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独特性,选取核心要素——教师与教材为专题做进一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若干思考:①近代城市规划教育主要是在土木、建筑、市政叁个学科中起源,并沿着工程技术、物质空间规划、城市公共管理叁个不同重点的多元化脉络演进的;②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经历了单一理论课程讲授、理论与设计课程分化、专业雏形构建的发展历程,其中伴随着高校中城市规划学术研究的起步与繁荣、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最终从照搬西方模式走向本土化发展;③近代城市规划课程知识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多学科集成特征,以工程学和设计学为主要支撑,伴随着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介入。全文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研究缘由及目标,确定研究对象及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正文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分为孕育:规划知识的生发(1923年前)、开端:规划课程的设置(1923-1937)、发展与形成:从课程到方向、专业(1937-1952)叁个发展阶段做总体论述,以呈现其演进的总体格局,作为后续研究的宏观框架和基本依据;第五章至第六章为专题研究,首先考察规划任课教师的历史作用,再对规划教材进行评析。第七章为结论,总结全文观点。(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11-15)

姜省,刘源[4](2014)在《从民国出版物看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民国专业出版物为材料分析学者观点,对照当时的城市规划实践,总结近代中国流行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认为分区制与田园都市相结合是近代中国主流的规划理论。抗战爆发后,城镇疏散理论跃居主导地位,引发了卫星城和城镇体系理论的讨论,并成为官方指导思想。(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4年06期)

李婉琳[5](2013)在《基于教育背景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人物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逐渐深入的发展趋势,采取“以人带史,以史带人”人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近代城市规划人物。从教育背景入手,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近代城市规划人物的形成过程及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对厘清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体系有积极的意义。近代城市规划活动的成果,主要包含文化活动——论着、教育、文化传播等活动,及实践活动——规划文件的编制、城市法令的颁布两个方面。因此,从这些成果入手,整理出近代与城市规划人物相关近700人,通过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们对近代城市规划起的作用及影响,确定了其中187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国内外近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情况为准则,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人物进行分类。提出近代城市规划人物可以分为:规划建筑类、工程类、法政经济类及其他类。规划建筑类人物作为城市规划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出现保证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专业性,并且是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对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带有专业的艺术性,着重城市形态的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以及标志性建筑设计。工程类人物在近代城市规划人物中所占比例最高,其工作区域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城市规划实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其城市规划思想中带有强烈的实践性与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法政经济类人物在近代主要从事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决策者,他们对市制的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形成,起到推动的作用。保证了近代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能够顺利推广并发展。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这些城市规划人物的教育背景研究,不难发现,近代城市规划人物所受教育涉及专业众多、领域广泛,主要受到欧美及日本的城市思想影响。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投身到近代的城市建设中,为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城市建设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张天洁,李百浩,李泽[6](2012)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实验者”——董修甲与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将欧美城市规划理念引入近代中国的学者中,董修甲是一位重要先驱。他撰写了大量规划论着,1929年还主持拟定了《武汉特别市工务计划大纲》,成为日后武汉城市建设的最初蓝本。从人物史的角度,分析董修甲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主要规划着述,考证董先生在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过程,剖析其规划思想的主要来源一美国城市科学/实用运动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2年03期)

余爽[7](2012)在《卢毓骏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是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的深入研究延伸而来的从人物史角度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呼吁加强对城市规划学术性人物的关注。文中利用大量史料与文献,详细介绍和评价了卢毓骏的规划历程,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接受与转化以及战时体制下带有浓厚战争色彩的城市规划体系,最后总结了卢毓骏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贡献,具体指卢毓骏对城市规划理论、学科、制度、工程技术方面的推动作用。文章由六个章节组成,主要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卢毓骏的城市规划生涯,包括卢毓骏在巴黎求学的教育背景、回国后设计南京考试院建筑群、战时在重庆致力于防空规划以及1949年赴台从事建筑与规划教育,对其梳理有利于对卢毓骏整个人生历程和人物性格的全方位理解。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卢毓骏从西方求学回国后在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实践为依据,如对卢毓骏着的《明日之城市》(译),《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的评析等,指出他对西方城市规划的传播作用以及在战时体制下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应用,这是卢毓骏在城市规划上研究内容的转变,是卢毓骏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与演变的重要阶段,揭示了卢毓骏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第叁部分是对论文前文的提炼,通过对卢毓骏城市规划体系的全面了解后,总结了卢毓骏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具体贡献,反映出卢毓骏对中国城市规划问题的先思考。文章以卢毓骏为研究主体,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其论着进行了细致解读和评价,挖掘其城市规划历程发展与演变的导因。通过对卢毓骏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研究旨在拓展城市规划人物的研究范畴,完善卢毓骏的个人研究,加深对我国城市规划学发展的认识,丰富中国城市规划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以期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及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同时使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牛锦红[8](2011)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城市规划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根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事业发展与成熟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城市规划法律领域的民主和法制水平,也反映一个国家立法的整体水平。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城市规划法律思想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冲击,开始走向中西融合的道路;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内容也被正式纳入行政立法的范畴,出现了专门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开始以独立的行政立法面貌出现。专门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和独立的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出现,给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带来了新的面貌。1840—1949年的近代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单元,由于工业化、科学化、民主化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法律在思想理论、技术标准、制度体系等方面均呈现出比较独特的形态,是古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的结束和近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的开始。本文在回顾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历史轨迹基础上,对古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对近代初期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法律文化的开始变化进行了梳理,然后以北京、南京、上海叁个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法律思想与制度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对每个阶段出现的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管理方式、规划法律思想与重要规划法律文件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其中重点研究了国民政府时期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并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城市规划法律思想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叁个方面分析考察城市规划法律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进而分析其发展动因及历史影响,力图复原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图景,从而补充和完善中国城市规划史的研究,为后来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深刻的法律文化背景。本文针对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内容涉及到的诸多方面,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探讨,全面考察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的历史地位,并对学术界已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修正。本文的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体现出极具时代特征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城市规划法律文化体现出近代化的趋势,不仅城市规划机构完备、城市规划法律思想成熟、而且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法律文化逐渐具备了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部门化与专业化、城市规划法律思想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城市规划法律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等时代特征。本文对中国近代时期城市规划法律文化的历史特征进行了全面探讨,总结了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思想本土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并指出近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给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的建设带来启示,在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法律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合理地汲取近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以史为鉴,规避近代城市规划法律文化中的落后内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3-01)

李百浩,吴皓[9](2010)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思潮,辨清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特殊性,揭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内涵中的民族自我和民族独立意识。同时,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下之城市规划的思想内容、类型结构,探究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潮之特征。(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学刊》期刊2010年04期)

胡江伟[10](2010)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构建工作成为目前城市规划领域迫在眉睫的任务。“中国特色”必然无法绕开“传统”的问题。然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历程,“中国传统”在古代和现代之间的延续和断裂的问题成为我们能否全面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传统”问题的关键。该文作为中国城市规划思潮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目前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丰富资料,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国内外人文和哲学领域的近代思想史研究成果以及近现代时期典型的城市规划实践史实,深化“传统”概念,大胆提出“近代城市规划中的新传统思想”概念,并从“实用理性”和“理想主义”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传统思想的内容和流变。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传统的新认识,为中国目前城市规划的茫然找到问题的根源,也为当代“中国特色”寻找到真正的传统之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该文从本课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认真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研究现状,并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定“传统”在近代时期的概念范畴,提出近代城市规划中的“新传统”思想,并把其界定为“中国古典城市规划传统的近代化”和“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中国化”两部分。第二,该文从《周礼》等五个方面入手,提炼其中对近代城市规划造成重大影响的中国古典城市规划思想,首先解决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古典传统思想问题。其次,该章从我国近代社会转型入手,以“西方规划思想的中国化”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近代化”两个角度为研究线索,并以“实用理性”和“理想主义”两大方面为研究主体来分析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新传统思想,解决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新传统思想”问题。第四章以近代城市规划的典型实例印证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最后,本文总结了我国近代城市规划中传统思想的主要特征,并针对目前国内城市规划的不足和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的新方向,分析了新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的南京、塘沽、青岛以及上海等城市中心区规划方案先后尝试过将机场元素纳入城市设计构图中的端景或对景,而这些规划方案主导者的航空背景或从业经历往往是其规划的思想源泉。对不同时期近代城市规划方案纳入机场元素的对比结果表明:一方面机场的规划布局逐渐成为我国近代城市规划方案寻求现代化目标的象征和显示发展水平的标杆;而另一方面,将机场纳入城市中心的构图主题,反映了日伪时期沦陷地城市规划方案所衍生出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法西斯主义建筑风格的变异,且这些方案沦为日本侵略者强化威权统治的政治军事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1].彭洪斌.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献融入城乡规划专业课堂教学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

[2].欧阳杰.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构图中的机场元素[J].中国文化遗产.2019

[3].张万丽.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D].东南大学.2017

[4].姜省,刘源.从民国出版物看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南方建筑.2014

[5].李婉琳.基于教育背景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人物类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张天洁,李百浩,李泽.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实验者”——董修甲与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J].新建筑.2012

[7].余爽.卢毓骏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D].武汉理工大学.2012

[8].牛锦红.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探析[D].苏州大学.2011

[9].李百浩,吴皓.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潮[J].城市规划学刊.2010

[10].胡江伟.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标签:;  ;  ;  ;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论文-彭洪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