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属论文-陶爱芬,祁建民,李木兰,方平平,林荔辉

黄麻属论文-陶爱芬,祁建民,李木兰,方平平,林荔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麻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麻,起源,演化,SRAP

黄麻属论文文献综述

陶爱芬,祁建民,李木兰,方平平,林荔辉[1](2012)在《SRAP结合ISSR方法分析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SRAP结合ISSR分子标记方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方法】以来自13个国家的黄麻属6个种共96份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SRAP结合ISSR标记的方法,用MEGA软件结合DPS软件绘制黄麻属的进化树,并计算黄麻属各类型的进化时间。【结果】在供试黄麻种质资源中,近缘野生种黄麻处于进化树的最基础位置,且平均进化时间最长,是黄麻2个栽培种最原始的祖先类型。非洲为黄麻属野生种的起源与演化中心,中国是世界黄麻属的次生中心。非洲的野生长果种黄麻与栽培长果种黄麻起源均最早,为世界长果种黄麻的初生中心;印度-缅甸-中国毗邻地区为世界长果种黄麻的次生中心。中国南部以及与之相邻的南亚、东南亚地区为世界野生圆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中国南部地区同时为世界栽培圆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栽培圆果种黄麻的平均进化时间较短,说明圆果栽培种黄麻在进化上较长果种黄麻稍迟。【结论】非洲在黄麻属起源与演化上有重要地位,是世界黄麻属野生种和野生长果种黄麻及栽培长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中国南部地区是世界栽培圆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用SRAP与ISSR分子标记结合的方法,可较全面地计算黄麻属各类型的进化时间和绘制进化树,从而得到关于黄麻属起源与演化的较科学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陶爱芬,祁建民,粟建光,李爱青,李木兰[2](2011)在《SRAP和ISSR及两种方法结合在分析黄麻属起源与演化上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96份黄麻属种质资源,比较了SRAP、ISSR及二者结合的方法在黄麻属起源与演化研究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SRAP方法的多态性条带比率为100%,高于ISSR方法的98.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亦高于ISSR方法。(2)SRAP方法构建的进化树可大致将各类型种质资源区别开来,可较明确、清晰地展现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趋势。但无法区分开个别种质;ISSR方法构建的进化树将很多圆果黄麻品种聚在一起,无法区别开来,且分支长度短,无法确定进化时间;(3)SRAP与ISSR结合构建的进化树将不同类型的黄麻种质资源有序排列,可清晰地明确其进化趋势及演化关系。比较而言,SRAP与ISSR分子标记结合的方法优于SRAP方法,而SRAP方法又优于ISSR方法,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优先考虑采用SRAP与ISSR分子标记结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陶爱芬,祁建民,方平平,林荔辉,吴建梅[3](2010)在《黄麻属起源与演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麻(jute)为椴树科(Tiliaceae)黄麻属(Corchorus)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中国、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特色经济作物。关于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各国学者历来持不同观点,对其起源地和演化途径有不同看法。为明确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本研究以来自13个国家的黄麻(本文来源于《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8-07)

陈涛,祁建民,陶爱芬,徐建堂,陈富成[4](2010)在《黄麻属(Corohorius)若干野生种及栽培种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黄麻属(Corohorius)5个野生种及其2个栽培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均为2n=14。核型公式分别为:宽叶长果C.olitorius(黄麻长果栽培种)2n=2x=14=14m(4SAT);南阳野生长果C.olitorius(黄麻长果野生种)2n=2x=14=14m(2SAT);坦桑尼亚野生长果C.olitorius(黄麻长果野生种)2n=2x=14=2M+12m;闽麻5号C.capsularis(黄麻圆果栽培种)2n=2x=14=12m+2sm;爱店野生圆果C.capsularis(黄麻圆果野生种)2n=2x=14=14m;廉江野生圆果C.capsularis(黄麻圆果野生种)2n=2x=14=4M+10m;假黄麻C.aestuans(黄麻属野生种)2n=2x=14=2M+12m;假长果C.pseudoolitoius(黄麻属野生种)2n=2x=14=2M+12m;甜麻(未定名,黄麻属野生种)2n=2x=14=14m。其中除了宽叶长果核型分类为1B外,其他的都为1A型。本文还讨论了黄麻野生种甜麻的分类学地位。(本文来源于《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8-07)

陶爱芬[5](2009)在《黄麻属(corchorus)起源与演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麻(jute)为椴树科(Tiliaceae)黄麻属(Corchorus)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中国、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特色经济作物。关于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各国学者历来持不同观点,对其起源地和演化途径有不同看法。为明确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本研究以来自13个国家的黄麻属6个种,包括9个近缘野生种、9个野生长果类型、13个野生圆果类型、21个栽培长果品种和44个栽培圆果品种等共96份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SRAP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方法、SRAP分子标记结合ISSR标记、SRAP分子标记方法等不同的试验方法,用MEGA软件结合DPS软件绘制了黄麻属的进化树,计算了不同来源地黄麻属各种类型的进化时间,基于各类型黄麻在进化树的位置及进化时间,对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还对黄麻近缘野生种、栽培长果品种和栽培圆果品种的染色体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黄麻属在细胞学方面的演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供试黄麻种质资源中,近缘野生种处于进化树的最基础位置,且平均进化时间最长,说明近缘野生种是黄麻两个栽培种起源演化的最原始的祖先类型。本研究中,近缘野生种中进化时间最长的3个种是叁齿种、叁室种(19C)和假长果,均广泛分布于非洲。结合非洲为黄麻属种的现代分布中心,分布的频数和密度均较高的事实,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非洲为黄麻属野生种的起源与演化中心。而近缘野生种中进化时间最短的3个种分别是叁室种(21C)、漳浦假黄麻和南阳假黄麻,它们是起源较晚、相对较新的种,由其它近缘野生种演化而来。这3个种中的漳浦假黄麻和南阳假黄麻均是中国的野生黄麻类型,叁室种(21C)除分布于非洲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外,在我国亦有分布。据此推断中国是世界黄麻属的次生起源中心。2、将长果黄麻的平均进化时间结合来源地分析,来自非洲的野生长果黄麻平均进化时间最长,来自其它地区的进化时间较短;非洲长果栽培黄麻品种的平均进化时间亦最长,来自印度、孟加拉和中国南部地区的次之,而来自亚洲其它国家的进化时间则较短。从长果黄麻的分布地来看,非洲是野生长果黄麻与栽培长果黄麻广泛分布的地区。此外,我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等地的栽培种野生亲缘类型分布广泛,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均发现有野生长果黄麻的自然分布小群落,且我国南方的长果黄麻栽培类型较丰富。据此推断非洲的野生长果黄麻与栽培长果黄麻起源均最早,为世界野生长果黄麻与栽培长果黄麻的初级起源中心;印度——缅甸——中国毗邻地区为世界长果栽培黄麻的次生起源中心;栽培长果黄麻从初级起源中心和次级起源中心起源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至其它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越南、日本,美洲的古巴等,并被广泛种植。3、供试材料中的野生圆果黄麻分别来自中国南部地区、泰国和尼泊尔,从地理位置上看属于中国南部及与中国相邻的南亚、东南亚国家。这些品种的平均进化时间较长,说明它们是起源较早的圆果黄麻类型,应为其它圆果黄麻栽培种的祖先。在供试的野生圆果黄麻类型中,来自中国的“海南野生圆果”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圆果栽培黄麻相邻,推测该类型为圆果栽培黄麻直接的野生祖先,即圆果栽培黄麻品种最早是由中国的“海南野生圆果”演化而来。从整体来看,栽培圆果黄麻的平均进化时间较短,说明圆果栽培黄麻这一类型在进化上较长果黄麻稍迟。44个栽培圆果黄麻品种中,来自中国南部各省的平均进化时间稍长于来自泰国、印度、日本等与中国邻近的国家的,说明中国圆果栽培黄麻是较原始的,其起源早于其它国家和地区。中国不仅有丰富的野生圆果黄麻资源,在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均有野生圆果黄麻的自然分布小群落,而且还是圆果栽培黄麻类型的最多样性区域,并且栽培历史悠久。综合分子生物学、历史学和现代黄麻属圆果野生种及圆果栽培种类型的分布情况,本研究认为,中国南部以及与之相邻的南亚、东南亚地区为世界野生圆果黄麻的起源中心,中国南部地区同时为世界栽培圆果黄麻的起源中心。4、本研究所采用的几种方法均可以用于黄麻属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并能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但之间存在差别。从引物扩增的条带总数、多态性条带数及所绘制的进化树综合来看,SRAP方法优于ISSR方法。而从供试材料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平均进化时间等综合分析,SRAP分子标记结合ISSR方法及SRAP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方法,是几种方法中较理想的方法,基于此两种方法绘制的进化树状图比单独使用SRAP方法或ISSR方法的效果更好。5、对黄麻属几个种的染色体特征的研究表明,各个种间在染色体组型大小上有所不同,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近缘野生种的染色体总长度与绝对长度最小,长果黄麻的染色体长度居中,圆果黄麻的染色体总长度与绝对长度值最大。将黄麻属各种间染色体大小的变化结合其进化时间分析,可以看出,在黄麻属进化过程中,其染色体大小的演化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起源越早的种染色体长度越小,而进化程度越高的种染色体长度越大。这与形态学上植株高度、叶片大小、种子大小等的进化趋势是一致的。黄麻属两个栽培种的核型为1A型,属最对称的核型;供试近缘野生种的核型大部分属较不对称的2A型核型,只有假长果(pseudo-olitorius)的核型为1A型。因此,初步推断黄麻属的核型是由不对称向对称方向演化的。从染色体的臂比看,起源越早的黄麻类型其染色体长臂与短臂的比值越大,起源越晚、越进化的类型其染色体臂比值越小,即在黄麻属的演化过程中,染色体有由近中部着丝粒向中部着丝粒形态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10-01)

徐鲜钧[6](2009)在《黄麻属野生种与栽培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麻是纺织工业和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作物。为深化黄麻种质资源的研究,本实验从花粉粒、个体性状及分子水平叁个方面入手,研究黄麻野生种与栽培种的遗传多样性。首先,对黄麻属10个种的种间或亚种内花粉粒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根据花粉粒的形态、大小及外壁纹饰等超微结构鉴定种间的差异。其次,对150份栽培品种的9个产量构成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而剖析品种个体性状的差异。最后,以国内外引进的173份黄麻野生种和栽培品种为材料,在完成基因组DNA提取的基础上,对173份材料进行SRAP分子标记,用筛选出的多态性较好的35对SRAP引物进行PCR扩增。按Nei-li的方法计算其相似系数,然后对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内的173份材料进行分子聚类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花粉粒作为植物系统发育中较保守的器官,花粉粒形态的变异程度往往标志着该物种类群的进化水平。本研究黄麻属11个种的形态结构可分为近椭圆形、椭圆形、长球形和超长球形等4个类型;具有叁孔沟,大小在17.59~22.83μm×30.15~34.40μm范围内,外壁纹饰均为网状纹饰。结果表明不同种的花粉在形状、孔沟长、P/E值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区别。花粉粒表面形态是植物重要的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可以作为探索作物遗传特性以及鉴别种间或种内不同类型的差异或分类的一项重要辅助指标。(2)对150份黄麻栽培品种的9个产量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分别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51.22%)、晒干率构成因子(为15.89)、分支高构成因子(11.00%)和鲜茎出麻率构成因子(9.98%);其累计贡献率达88.11%。其主成分构成因素合理,能够较客观地揭示黄麻种质主成分构成向量特性及其相对重要性。(3)对173份黄麻材料的基因组DNA的SRAP标记分析,在欧氏距离聚类图中,当取值L1取值为91%时可把上述173份栽培品种分成2类,即由163个品种组成1个大类群和散布构成的个类群体。当取值L2取值为55%时切线,聚在同一个大类群的163个品种可分成2类,即由142个品种聚成的一个大类群和由21个品种组成的一个小类群。(4)对173份供试材料提取的基因组DNA,筛选出多态性好的3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146条带,多态条带计2015条,多态条带比率(PPB)为93.89%。(5)从173份黄麻材料SRAP数据构建的分子树状图可知,在切割线L1取值为91%时可将供试材料中的野生种与栽培品种完全分开。说明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它们的基因型与栽培品种有显着不同;揭示了野生种与栽培品种之间的基因型遗传差异较大。而在栽培品种的不同类群中,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6)从142份黄麻材料SRAP数据构建的树状图可知,国内选育的多数供试材料之间的基因型遗传差异较小,其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应通过种质创新拓展黄麻的遗传基础。SRAP分子标记可提供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有价值的生物学信息。本研究还对黄麻DNA提取质量、SRAP体系的优化、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祁建民,周东新,吴为人,林荔辉,方平平[7](2004)在《RAPD和ISSR标记检测黄麻属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非洲地区和中国的15份黄麻野生种(10个种),以及来自中国、印度、越南、日本等地的12份黄麻栽培品种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参与分析的所有RAPD和ISSR引物都对DNA模板浓度的梯度变化不敏感,对比RAPD和ISSR在PCR反应中的稳定性,ISSR优于RAPD;(2)25个RAPD和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329条和283条带,多态比率分别为89.36%和92.5%,显然,ISSR检测出的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3)RAPD和ISSR标记检测同组供试材料种间或种内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范围,分别为0.48~0.98和0.33~0.97,ISSR检测出种间遗传多样性的分辨力较RAPD为高,但两者GS相关系数高达0.955;(4)RAPD和ISSR标记的分子聚类获得了趋势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聚类树,两种标记均能准确地把原始黄麻野生种与栽培种中的长果种和圆果种及其近缘野生种聚在不同的种群中,分子分类结果与传统经典分类相符,并揭示出种间或种内基因型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而ISSR比RAPD能检测到种间更高的遗传差异性;(5)两种标记均可揭示种间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可为进一步开展黄麻分子辅助育种和起源与进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12期)

李媛,张东明,庾石山[8](2003)在《山黄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山黄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总结 ,主要是叁萜、甾体、黄酮、香豆素、苯酚类、长链脂肪族、环烯醚萜等化合物。并综述了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氧化、抗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解痉、治疗皮肤老化和毒性等药理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3年11期)

祁建民,周东新,吴为人,林荔辉,方平平[9](2003)在《应用RAPD指纹探讨黄麻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黄麻属 (Corchorus)植物 10个种 2 7份材料的指纹图谱 ,从 11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 2 5个引物 ,共扩增出 32 9条DNA片段 ,分子量在 0 3~ 3 0kb之间 ,其中 2 94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 ,多态比率 (PPB)为 89 36 %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 13 16条带。用BiolD+ + 数据分析软件 ,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 ,建立了UPCMA聚类图。结果表明 :(1)供试黄麻属 15份野生种和 12份栽培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相似系数在 0 4 9~ 0 98;(2 )在聚类分析中 ,当L1 聚值水平D =0 785时 ,可将两个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 (C .capsulri和C .olititorius)与原始黄麻野生种划分为 3个不同类群。反映出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与原始野生种间有明显的遗传差异 ;(3)当L2 取值水平D =0 85 0时 ,可将供试 2 7份材料划分为 10个以物种为单元的亚类群或个类 ,①即假黄麻C .aestuans(3份 ) ,②叁齿种C .tridens,③梭状种C .fascicularis,④假长果种C .psendo olitorius,⑤假圆果种C .pseudo capsularis ,⑥叁室种C .tilacularis,⑦甜麻 (新种未定名 ) ,⑧圆果种C .capsularis(9份 ) ,⑨长果种C .olitorius(7份 ) ,⑩荨麻叶种C .uriticifolius,结果与 10个种的经典分类相吻合 ,揭示了种间的遗传差异性?(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3年10期)

郑凤英,彭少麟,赵平[10](2001)在《两种山黄麻属植物在近一世纪里气孔密度和潜在水分利用率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统计了狭叶山黄麻 (Trema angustifolia BL .)和光叶山黄麻 (Trema cannabina L our)腊叶标本在近一世纪里的气孔密度 ,并利用叶中 δ1 3 C值推算了它们在这段时期的潜在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 ,从 2 0世纪 2 0年代到 90年代 ,狭叶山黄麻和光叶山黄麻的气孔密度分别降低 2 8.1%和 40 .0 % ;潜在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 19.5 %和42 .2 %。相关分析表明 ,在这 70年里 ,两种植物的气孔密度与大气 CO2 浓度成显着负相关 ,而它们的潜在水分利用率与大气 CO2 浓度成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黄麻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96份黄麻属种质资源,比较了SRAP、ISSR及二者结合的方法在黄麻属起源与演化研究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SRAP方法的多态性条带比率为100%,高于ISSR方法的98.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亦高于ISSR方法。(2)SRAP方法构建的进化树可大致将各类型种质资源区别开来,可较明确、清晰地展现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趋势。但无法区分开个别种质;ISSR方法构建的进化树将很多圆果黄麻品种聚在一起,无法区别开来,且分支长度短,无法确定进化时间;(3)SRAP与ISSR结合构建的进化树将不同类型的黄麻种质资源有序排列,可清晰地明确其进化趋势及演化关系。比较而言,SRAP与ISSR分子标记结合的方法优于SRAP方法,而SRAP方法又优于ISSR方法,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优先考虑采用SRAP与ISSR分子标记结合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麻属论文参考文献

[1].陶爱芬,祁建民,李木兰,方平平,林荔辉.SRAP结合ISSR方法分析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2

[2].陶爱芬,祁建民,粟建光,李爱青,李木兰.SRAP和ISSR及两种方法结合在分析黄麻属起源与演化上的比较[J].作物学报.2011

[3].陶爱芬,祁建民,方平平,林荔辉,吴建梅.黄麻属起源与演化的研究[C].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2010

[4].陈涛,祁建民,陶爱芬,徐建堂,陈富成.黄麻属(Corohorius)若干野生种及栽培种的核型分析[C].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2010

[5].陶爱芬.黄麻属(corchorus)起源与演化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6].徐鲜钧.黄麻属野生种与栽培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7].祁建民,周东新,吴为人,林荔辉,方平平.RAPD和ISSR标记检测黄麻属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

[8].李媛,张东明,庾石山.山黄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3

[9].祁建民,周东新,吴为人,林荔辉,方平平.应用RAPD指纹探讨黄麻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J].遗传学报.2003

[10].郑凤英,彭少麟,赵平.两种山黄麻属植物在近一世纪里气孔密度和潜在水分利用率的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1

标签:;  ;  ;  ;  

黄麻属论文-陶爱芬,祁建民,李木兰,方平平,林荔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