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挤出就业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企业负担,就业,挤出效应
挤出就业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华龙[1](2017)在《社会保险企业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系统最主要的内容,我国社会保险由于历史账单、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费率较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中,个人承担费率在10%左右,企业承担费率达到30%以上,总体费率超过了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承担了较高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给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当社会保险企业缴费会对就业造成挤出效应时,较高的社会保险费率会带来就业问题。本文采用文献总结、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来论证我国社会保险企业缴费对就业的影响。理论分析部分,我们比照税收经济归宿理论研究了社会保险费的经济归宿,分析了社会保险缴费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社会保险企业缴费对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劳动力需求弹性和劳动力供给弹性、监管的强度、雇员对社会保险的认可程度等。实证检验部分,不同于以往相关研究多采用宏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样本验证了我国社会保险企业缴费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挤出效应,并且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中多使用企业所在地的法定社会保险费率作为企业社会保险负担的代理变量的方法,本文使用社会保险负担率表示企业社会保险的实际负担,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社会保险对于劳动力会造成挤出,社会保险负担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导致劳动力就业人数下降0.192%。另外,我们还根据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对样本进行分组回归,发现在国有企业中社会保险缴费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相对民营企业更加明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认为我国应该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效率、延长历史账单的偿还期、根据经济形势制定差别费率等形式来降低我国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率,同时还可通过加强国民对社会保险的认可等方式减少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6)
孙文晓[2](2017)在《老年再就业对青年就业产生了“互补”还是“挤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一直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已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这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及人口占比连年下降,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连年上升。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低退休年龄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男性和女性法定退休年龄分布低0.5和3.5岁;与人均寿命相比,我国现阶段实行的退休年龄政策,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浪费,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有所为”已成为老年群体的迫切希望。对此,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预计于2022年正式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尽管如此,对于老年再就业问题,理论与实践界仍存在着较大争议,主要忧虑之一是老年再就业是否会对青年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多缺乏实证数据支撑,少数定量研究多以某一发达国家时间序列数据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面板数据为样本,缺乏中国背景下老年员工与青年员工就业关系的研究,而且少量的基于中国的研究,也只是从总体层面分析了老年再就业与青年就业的关系,尚未进一步分析行业、地区、性别等因素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2004-2014年基于全国19个行业的人口与就业数据和1990、2000、和2010年各省份人口普查数据及2005年各省份1%人口抽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从行业和地区层面分别对老年再就业和青年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行业的所有制特征、地区行业转型升级指数和性别等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影响。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均显示,老年再就业对青年就业产生了显着的“互补”效应。此外,行业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的所有制特征对两者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即行业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比越高,老年对青年就业的“互补”效应越弱。地区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区行业转型升级指数在两者关系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叁产业转型升级程度越高,老年对青年就业的“互补”效应越强。最后,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分性别的分析结果都进一步表明,老年男性再就业对青年男性和女性就业都会产生显着的“互补”效应,而与之相反的,老年女性再就业对青年男性和女性就业都具有显着的“挤出”效应,且高年龄段老年女性(60-64岁)的这种“挤出”效应比低年龄段老年女性(55-59岁)更强。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鼓励青年人转变就业观念,优化职业发展教育,引导青年人积极投身传统行业和非国有单位。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增加就业岗位。实行男女差异化退休年龄制度或弹性退休制度,充分考虑老年劳动者家庭角色和身体状况,赋予其在一定退休年龄范围内的自主决定权。制定配套合理的老年再就业保护政策,明确老年就业问题专属政府部门,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合理保证老年人再就业权益。(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赵燕[3](2016)在《国有企业的就业挤出效应及其门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新常态的挑战,我国淡化了"需求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劳动力要素改革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其中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要素改革是影响我国就业的重要方面。首先,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打破垄断,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国有企业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在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批国有单位的职工下岗和失业问题,从而国有企业改革会影响国有企业本身的就业弹性,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会影响经济增长,进而间接地影响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参与度提高,其运行机制和要素配置方式也受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对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和就业挤出效应的影响存在着门槛特征。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会影响我国就业局势的稳定,在"十叁五"的开局,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比较复杂而且任务也比较艰巨,我国面临就业难题和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疲软的双重压力。就业问题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攻击要点,保证充分的就业是我国走出"叁期迭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业更是新常态时期精准扶贫的发力点,是脱贫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政府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并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性措施,保证就业局势的稳定。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利用1998-2014年中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表现为负效应,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就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导致国有企业对社会就业问题表现为拖累效应和挤出效应。而且,这种挤出效应和就业拖累受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市场化水平与就业拖累呈负相关关系。市场化水平低时,国有企业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大;市场化水平高时,国有企业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小。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验证了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通过两个机制影响当前的就业水平,直接机制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去产能、关停僵尸企业会导致下岗和失业潮涌现,给就业稳定带来压力;间接机制是国有企业挤占了民营经济的资源,拖累民营经济的发展,抑制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从而对社会的就业有"挤出效应";(2)试图寻找市场化水平对国有企业就业挤出效应的影响,论证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是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是有益的,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信心,坚定了我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因此,要解决国有企业对就业的拖累问题,第一要稳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二元就业体制下,国有企业就业与非国有企业就业配合。第二,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完善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第叁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纳更多的就业;解决过剩产能的问题。第叁要加强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第四要发展人力资本;第五要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6-11-18)
宫芳,赵燕[4](2016)在《国有企业对东北地区就业的挤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东北现象"源于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尤其是国有企业比重过高、体制机制僵化的困局。大量的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比重过高会对经济发展有拖累效应。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还对就业有拖累效应,就业问题由此成了近年来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比较东北地区不同所有制下的就业弹性,阐述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就业挤出效应;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找出东北地区就业率低的原因,并验证了奥肯定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陆莎[5](2016)在《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加。随着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不断加大,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具体来说就是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就业增长的增长速度。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主要从社会保险缴费率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的策略两方面对社会保险缴费与就业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旨在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5-03)
李红松,吴小雪,张智勇[6](2016)在《技术进步就业挤出效应的产业技术特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技术进步就业挤出效应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就业挤出效应进行测度推导,选取劳动密集度等5个变量对产业技术特征作描述性度量,在此基础上建立挤出效应的产业技术因素影响模型,利用我国制造业25个细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度对就业挤出效应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通过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力投入,进而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6年02期)
刘苓玲,慕欣芸[7](2015)在《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劳动力就业挤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企业社保缴费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决定方程,利用2007~2014年中国沪深两市41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我国企业社保缴费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企业社保缴费对劳动力就业存在显着的挤出效应,即企业社保缴费率每上升1%将挤出企业雇佣人数约6.9%的水平,而这一挤出水平需要人均GDP增长约0.04个百分点才能弥补。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是影响企业社保缴费就业挤出效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社保缴费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而这种挤出效应并没有在民营控股企业中发现。(本文来源于《保险研究》期刊2015年10期)
范琦,冯经纶[8](2015)在《延迟退休对青年群体就业的挤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老龄化持续深化、就业人口减少、养老金支付缺口加大、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似乎成了必然选择,但延迟退休会对青年群体的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OECD国家延迟退休促进了青年人的就业,中国就业人口存量、青年人和老年人岗位的互补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异质性等方面均与OECD国家存在着显着差异,由此导致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挤出的影响从绝对量到相对量上都是不利的,合理选择延迟退休的时机和渐进式退休方案有助于弱化这一不良影响,而依赖于经济体持续稳步增长的新增就业岗位的增加能够缓释延迟退休后总量就业压力的上升,才是应对挤出效应的根本解决之道。(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于淼[9](2015)在《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会产生挤出效应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一些学者认为延迟退休会对青年人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他们坚持"劳动力板块学说",主要基于两个假设:一个社会的工作岗位数量是固定的,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是可替代的。由此得出,延迟退休后会增加全社会就业人口中老年劳动人口的比重,因此将挤占青年人的就业岗位,导致青年失业率的提高。虽然这一种观点也得到部分实证数据的支持,但有更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中部分学者认为,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没有显着影响。他们指出,青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保障》期刊2015年06期)
王杰钊[10](2015)在《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保险缴费金额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社会保险缴费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实际就业增长情况与劳动人口增长情况严重不符,就业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险缴费过高。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为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殡(本文来源于《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挤出就业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一直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已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这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及人口占比连年下降,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连年上升。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低退休年龄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男性和女性法定退休年龄分布低0.5和3.5岁;与人均寿命相比,我国现阶段实行的退休年龄政策,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浪费,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有所为”已成为老年群体的迫切希望。对此,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预计于2022年正式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尽管如此,对于老年再就业问题,理论与实践界仍存在着较大争议,主要忧虑之一是老年再就业是否会对青年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多缺乏实证数据支撑,少数定量研究多以某一发达国家时间序列数据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面板数据为样本,缺乏中国背景下老年员工与青年员工就业关系的研究,而且少量的基于中国的研究,也只是从总体层面分析了老年再就业与青年就业的关系,尚未进一步分析行业、地区、性别等因素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2004-2014年基于全国19个行业的人口与就业数据和1990、2000、和2010年各省份人口普查数据及2005年各省份1%人口抽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从行业和地区层面分别对老年再就业和青年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行业的所有制特征、地区行业转型升级指数和性别等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影响。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均显示,老年再就业对青年就业产生了显着的“互补”效应。此外,行业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的所有制特征对两者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即行业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比越高,老年对青年就业的“互补”效应越弱。地区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区行业转型升级指数在两者关系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叁产业转型升级程度越高,老年对青年就业的“互补”效应越强。最后,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分性别的分析结果都进一步表明,老年男性再就业对青年男性和女性就业都会产生显着的“互补”效应,而与之相反的,老年女性再就业对青年男性和女性就业都具有显着的“挤出”效应,且高年龄段老年女性(60-64岁)的这种“挤出”效应比低年龄段老年女性(55-59岁)更强。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鼓励青年人转变就业观念,优化职业发展教育,引导青年人积极投身传统行业和非国有单位。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增加就业岗位。实行男女差异化退休年龄制度或弹性退休制度,充分考虑老年劳动者家庭角色和身体状况,赋予其在一定退休年龄范围内的自主决定权。制定配套合理的老年再就业保护政策,明确老年就业问题专属政府部门,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合理保证老年人再就业权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挤出就业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华龙.社会保险企业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7
[2].孙文晓.老年再就业对青年就业产生了“互补”还是“挤出”效应?[D].武汉大学.2017
[3].赵燕.国有企业的就业挤出效应及其门槛特征[D].东北财经大学.2016
[4].宫芳,赵燕.国有企业对东北地区就业的挤出效应[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6
[5].陆莎.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C].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2016
[6].李红松,吴小雪,张智勇.技术进步就业挤出效应的产业技术特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7].刘苓玲,慕欣芸.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劳动力就业挤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5
[8].范琦,冯经纶.延迟退休对青年群体就业的挤出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
[9].于淼.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会产生挤出效应吗?[J].中国社会保障.2015
[10].王杰钊.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