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论文-尚也然

异史氏曰论文-尚也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史氏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聊斋志异,叙事介入,功能

异史氏曰论文文献综述

尚也然[1](2018)在《《聊斋志异》“异史氏曰”的叙事功能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异史氏曰"蕴含的思想内容、流露的情感倾向和具备的艺术特色关注比较多,但是对"异史氏曰"的功能还没有做细致深入的分析。"异史氏曰"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叙事的接入功能上,大致可以概括为提领功能、升华功能、关联功能、辐射功能、对照功能、评价功能等积极功能。此外,还有耗散功能这一消极功能。(本文来源于《品位经典》期刊2018年02期)

李韵羽[2](2016)在《论《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史传传统与叙事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异彩独放的人物形象,其片段式评论的"异史氏曰"更是微言大义。本文主要探索"异史氏曰"的史传传统及叙事功能,看"异史氏曰"对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透过《聊斋志异》的志怪外衣观照"异史氏曰"的叙事功能(本文来源于《知音励志》期刊2016年09期)

彭海燕[3](2013)在《“异史氏曰”中蒲松龄的伤世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中附有"异史氏曰"的有194篇。作为蒲松龄本人自我评论的文字,它因文而设,风格不拘。或愤激,或含蓄;或借题发挥,或直抒胸臆;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冷嘲热讽;有的侃侃而谈,有的言简意赅。作者在其中抒发感情,寄托理想,表达心曲,对《聊斋志异》的内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窥视蒲松龄心灵的一个窗口。(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赵凤[4](2012)在《从“异史氏曰”看《聊斋志异》的抒情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不仅是叙事结束后的简单评论,更是作者蒲松龄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包括叁类:一是感物而起,情以物出;二是叙史述事,融情入事;叁是析理阐义,寓情于理。这些抒情方式,表现了蒲松龄无限的倾慕、无情的揭露、辛辣的讽刺、善意的规劝等复杂感情。(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何明凤[5](2011)在《《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与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评论,或是研究其类型差异,或是探讨其叙事艺术,或是讨论其特点作用,或是分析其体现出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或是追溯源流褒贬优劣。对此,张学忠的《写仪相辅主客互托——论〈聊斋志(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余宗其[6](2011)在《“异史氏曰”的法律议论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作品篇末附有的"异史氏曰"为数众多,其中就法律发表议论的共用二十几则,涉及的篇目如下:《犬奸》、《僧孽》、《金世成》、《九山王》、《李伯言》、《黄九郎》、《阎罗》、《促织》、《伍秋月》、《骂鸭》、《冤狱》、《盗户》、《诗谳》、《狂生》、《折狱》、《胭脂》、《龙飞相公》、《恒娘》、《王大》、《王十》、《商叁官》、《梦狼》等。蒲松龄针对自己的涉法作品如此频繁地进行自我评论,从渊源关系看受到司马迁的"太史公曰"的影响,而从今天的涉法文学研究来看,则有多方面的操作性极强的方法论启示。(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1年06期)

李军锋[7](2011)在《论《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艺术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篇末"异史氏曰"以特有的方式对聊斋故事从内容上作了大量的阐发和引伸。本文主要探讨"异史氏曰"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即它有利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具有画龙点睛、点铁成金之功用;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服务。(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刘尚云[8](2009)在《《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艺术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素有"史笔"之称,基因遗传源远流长。这一特殊的叙事模式,艺术创新在于:叙事艺术日臻成熟,提升了文言小说的传统地位;叙事结构统驭连株体故事,拓展了小说的结构章法;记言模式上师承史传,开创了文言小说的新体例。缺陷与不足是:议论过半,喧宾夺主;封建说教,苍白平庸;偏离正文,松散结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黄英龙[9](2009)在《《聊斋志异》曲终奏雅艺术探析——评“异史氏曰”的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李艳丽[10](2009)在《“太史公曰”、“异史氏曰”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与《聊斋志异》虽时隔遥远,文体不同,但二书中都有片断式的评论文字——“太史公曰”与“异史氏曰”。它们虽然独立于本事、正文之外,自成一体,自身却有着不能忽视的价值。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对作家身世遭遇、创作心理、创作手法及作家所处时代的特点有深层理解,也可以透析从史书到文言小说的文学流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名称入手,从自志部分、论赞内容直至精神实质、艺术特色等契合之处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力求深入分析由于作家身份、年代、心理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处。本文共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简述“太史公曰”、“异史氏曰”从名称上的相似到精神实质的传承,进而分析出蒲松龄以“太史公曰”为参照的意愿及其作为小说家的自觉。但从“文史不分”到“以文入史”的历程又决定了两者多方面的差异。自志部分体现了作家从“发愤”到“孤愤”的创作动机继承,但也存在着精神支撑、家学渊源、创作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第二章:着重对“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思想方面进行分析。从人才类型、人才标准与君臣之道等方面探讨了两者的人才观:对比分析了两者既矛盾又统一的天命观,以及司马迁对天命的觉醒和蒲松龄借天命导民化俗;在恩仇观方面,认为两者都崇尚侠义,肯定复仇报恩,并且它们都出现了新的恩仇类型。第叁章:论述“太史公曰”与“异史氏曰”的艺术特色。它们充分展示作家的爱奇情怀;都具有着悲天悯人的悲剧气质:都存在着相似的叙事性特征;且都通过跌宕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抒发着作家灼热的情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期刊2009-04-01)

异史氏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异彩独放的人物形象,其片段式评论的"异史氏曰"更是微言大义。本文主要探索"异史氏曰"的史传传统及叙事功能,看"异史氏曰"对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透过《聊斋志异》的志怪外衣观照"异史氏曰"的叙事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史氏曰论文参考文献

[1].尚也然.《聊斋志异》“异史氏曰”的叙事功能简析[J].品位经典.2018

[2].李韵羽.论《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史传传统与叙事功能[J].知音励志.2016

[3].彭海燕.“异史氏曰”中蒲松龄的伤世情怀[J].蒲松龄研究.2013

[4].赵凤.从“异史氏曰”看《聊斋志异》的抒情方式[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何明凤.《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与评论[J].文史杂志.2011

[6].余宗其.“异史氏曰”的法律议论艺术[J].书屋.2011

[7].李军锋.论《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艺术魅力[J].安康学院学报.2011

[8].刘尚云.《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艺术论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9].黄英龙.《聊斋志异》曲终奏雅艺术探析——评“异史氏曰”的得失[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10].李艳丽.“太史公曰”、“异史氏曰”比较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

标签:;  ;  ;  

异史氏曰论文-尚也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