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渗碳体论文-王红军,刘宏玉,卢建夺,林冲,徐红兵

合金渗碳体论文-王红军,刘宏玉,卢建夺,林冲,徐红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金渗碳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合金渗碳体,稳定性,晶格电子密度,键能

合金渗碳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军,刘宏玉,卢建夺,林冲,徐红兵[1](2016)在《合金渗碳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建立"实际晶胞模型",采用统计法计算合金元素M(Cr、V、W、Mo、Mn)取代渗碳体(θ-Fe_3C)不同位置和数目的 Fe~1、Fe~2后的价电子结构.定义稳定性因子P并讨论分析不同位置、数目和类型的Fe原子被M取代后,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晶格电子密度、原子键对称性和键能,对稳定性有重要影响;M取代Fe~2比取代Fe~1稳定,Cr、Mo、W、V成对取代2、3或6、7位置的2个Fe~2最稳定;合金渗碳体的稳定性按W、Cr、V、Mo、Mn的顺序递减.(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6年04期)

王红军[2](2016)在《价电子结构计算合金渗碳体稳定性与帘线钢饱和磁化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建立实际渗碳体晶胞模型;采用"统计法"计算了渗碳体中不同种类、数量、位置的Fe原子被合金原子M(M=Cr、Mn、Mo、W、V)取代后的价电子结构(VES)。通过VES分析了影响合金渗碳体稳定性的因素后,定义稳定性因子P,得到了合金渗碳体稳定性随M取代个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合金渗碳体的最稳定结构。利用VES计算了合金渗碳体以及实验钢的饱和磁化强度(Ms),计算值与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实测值吻合较好。根据稳定性计算结果,确定出实验帘线钢合金渗碳体溶解的顺序,依此建立了渗碳体溶解的四阶段模型,给出了渗碳体溶解对实验钢Ms的影响规律。VSM结果显示:大应变拉拔造成试样的Ms剧烈变化,这是由于铁素体中Fe原子磁矩巨变的结果,根据EET计算了 Fe原子在不同应变下的原子状态。(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4)

张群[3](2015)在《块状合金渗碳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碳体是钢中最重要的组成相之一,由于其独特的机械、光、电、磁、热等性能而受到极大关注。而由于渗碳体是亚稳相,难以获得单相块体材料,严重影响了对其各项性能的深入理解。鉴于此,本文通过探索寻找出一种有效的单相渗碳体制备方法,并研究Mn、 Cr和si等常见合金化元素对渗碳成相及渗碳体各项性能的影响。通过机械合金化结合真空热处理制备出单相合金渗碳体粉体。机械合金化最优工艺为:球磨时间:90h,分散剂:硬脂酸,真空热处理工艺:600℃C×3h,可获得近单相渗碳体粉体。DSC分析结果显示,渗碳体生成温度为478℃℃左右,分解温度为762℃左右。Mn、 Cr合金化提高了渗碳体的分解温度,而Si微合金化强烈抑制了渗碳体的生成。磁性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制得的渗碳体粉体饱和磁化强度为103 emu/g,矫顽力为374.553G,微合金化后渗碳体的饱和磁化强度及矫顽力均有降低。结合机械合金化与热压烧结(Hot-Press Sintering)或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出高致密度的单相块状渗碳体。在热压压力50MPa,热压温度1000℃条件下,可得到致密度为99.3%的块状渗碳体。块状渗碳体的分解温度提高至930℃以上。磁性测试结果表明块状渗碳体饱和磁化强度达到141.56 emu/g,矫顽力221.620G,微合金化后渗碳体的饱和磁化强度及矫顽力均有降低。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制得的块状渗碳体硬度达到HV1100以上,抗压强度3GPa。热学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合金化结合SPS制得的块状渗碳体,导热系数为7.719±0.034 W/m·K,比热容为0.598±0.002 W/m.K,微合金化后略有升高。DSC和热膨胀系数测试表明,Mn、Cr微合金化提高了渗碳体分解温度。渗碳体在0-300℃温度区间,表现出了负反常的热膨胀特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3-01)

刘月玲[4](2012)在《Mn/Cr掺杂合金渗碳体结构与性能的理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正交结构的渗碳体是钢中最重要的物相之一,以元素Mn和Cr为代表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进入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在随后钢的处理和加工过程(尤其是钢的回火、时效、渗碳,热加工、冷加工以及高压处理)中,钢的性能将随着合金渗碳体的结构、成分与性能的变化而发生一系列变化。然而,在上述处理过程中,对于合金元素掺杂后渗碳体的结构与成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所形成的合金渗碳体是否能稳定存在等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特别是从电子与原子层面,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对于合金钢加工工艺的制定与性能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Mn/Cr合金渗碳体的晶格常数、几何密度、能量与力学稳定性、弹性常数、体弹性模量、自旋磁矩、态密度,在原子尺度上研究了合金元素对渗碳体电子结构及相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合金元素Mn/Cr置换渗碳体晶胞中一个Fe原子后形成的合金渗碳体,存在六种合金化形式;(2)由于Mn/Cr与Fe原子半径之间的差异,掺杂后合金渗碳体的晶胞发生畸变,晶格类型亦发生改变;(3) Cr掺杂合金渗碳体Fe_(11)CrC_4形成能较高,Mn合金渗碳体Fe_(11)MnC_4形成能较低,而且从形成能角度来看,Cr掺杂合金渗碳体Fe_(11)CrC_4系统稳定性最低,Mn合金渗碳体Fe_(11)MnC_4次之,渗碳体(θ-Fe_3C)最高;(4) Mn/Cr掺杂合金渗碳体力学稳定性不高,Mn/Cr掺杂使渗碳体的剪切模量降低;(5)合金元素掺杂后渗碳体的磁性发生明显变化,合金渗碳体Fe_(11)MnC_4与Fe_(11)CrC_4的自旋磁矩明显低于渗碳体(θ-Fe_3C),而且Cr掺杂合金渗碳体的自旋磁矩低于Mn合金渗碳体。(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2-12-01)

雍岐龙,樊爱民,芮鸿[5](1985)在《GCr15钢中合金渗碳体尺寸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碳钢及许多高碳低合金钢的预先热处理采用球化退火,获得铁素体和球状渗碳体组织;最终热处理常用不完全淬火,获得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未溶渗碳体。退火态和淬火态的渗碳体(包括合金渗碳体)的尺寸、形状及均匀性(包括尺寸均匀性、形状均匀性及分布均匀性)对钢材的性能都具有显着影响。因此,准确地测定这些渗碳体的尺寸,对于确定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从而获得最佳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测试方法和指标上,往往存在相当大的误差。所测定的指标太少,不能很好地说明问(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1985年09期)

合金渗碳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建立实际渗碳体晶胞模型;采用"统计法"计算了渗碳体中不同种类、数量、位置的Fe原子被合金原子M(M=Cr、Mn、Mo、W、V)取代后的价电子结构(VES)。通过VES分析了影响合金渗碳体稳定性的因素后,定义稳定性因子P,得到了合金渗碳体稳定性随M取代个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合金渗碳体的最稳定结构。利用VES计算了合金渗碳体以及实验钢的饱和磁化强度(Ms),计算值与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实测值吻合较好。根据稳定性计算结果,确定出实验帘线钢合金渗碳体溶解的顺序,依此建立了渗碳体溶解的四阶段模型,给出了渗碳体溶解对实验钢Ms的影响规律。VSM结果显示:大应变拉拔造成试样的Ms剧烈变化,这是由于铁素体中Fe原子磁矩巨变的结果,根据EET计算了 Fe原子在不同应变下的原子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金渗碳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军,刘宏玉,卢建夺,林冲,徐红兵.合金渗碳体稳定性研究[J].计算物理.2016

[2].王红军.价电子结构计算合金渗碳体稳定性与帘线钢饱和磁化强度[D].武汉科技大学.2016

[3].张群.块状合金渗碳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

[4].刘月玲.Mn/Cr掺杂合金渗碳体结构与性能的理论预测[D].燕山大学.2012

[5].雍岐龙,樊爱民,芮鸿.GCr15钢中合金渗碳体尺寸的测定[J].金属热处理.1985

标签:;  ;  ;  ;  

合金渗碳体论文-王红军,刘宏玉,卢建夺,林冲,徐红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